多年前在中央電視臺看到一個與現代青少年有關的片集。一個母親在他16歲兒子的晚餐放了安眠藥,待兒子熟睡後,她召了一部計程車把孩子送到一個集中營,這個集中營是專門收留網路成瘾症的患者。(所謂網路成癮是指那些對網路使用有強烈渴求或衝動,一旦減少或停止上網人就感到周身不舒服、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反應,而這些反應卻可以通過使用其他類似電子媒介如電視、遊戲機等來缓解。)這少年人由於無法掌控上網行為,母親屢次勸告無效,他甚至爲了上網的事情與母親大打出手,這位愛孩子的母親唯有使用這下策把孩子送到的集中營,盼望透過專業人員的協助,能夠除戒孩子的病癮。據說類似這種情況在今天中國比比皆是。 爲什麽人會上癮?根據醫學的研究,這是腦袋中的多巴胺dopamine作怪。多巴胺是腦袋裏面的資訊傳遞者,它所傳遞的就是讓人感到亢奮的化學物質,腦袋多巴胺越高,人就感到開心和興奮,人會沉迷在某種事物上,就是因為這些活動或事物能夠刺激大腦產生大量的多巴胺,當事人感到無比的亢奮,因此沉迷上癮。 網絡會讓人上癮,其實吸毒、喝酒、抽煙、和賭博也是一樣叫人沉迷,任何一樣東西能夠讓一個人的多巴胺得到提升的,這都可以叫人上癮,逛街、暴飲暴食、搞宗教、開快車等都可以叫人沉迷,只不過社會對吸毒、喝酒、賭博有律法禁止,其他容易上癮的事物比較沒有太大的約束力,任何沉迷上癮都具有殺傷力,只是屬於慢性。 科學家曾經以白老鼠作實驗,它一按掣,腦袋的多巴胺提升一點點,這老鼠可能以前從沒有那麼亢奮過,於是拼命按掣,直等到筋疲力盡。老鼠如果也會這樣患上成癮病,人跟老鼠基本上沒有太大差別,現在我們明白爲什麽成癮病的患者少有自我戒除。 很多上癮的習慣都是慢慢形成,不管是上網、搞面書、電腦遊戲、手機、性愛等,明知道這些東西對自己有害無益,但發覺自己無法自拔。按照Sigmund Freud的理論,人的行為會受到兩個基本原則所約束,一是爲了過癮,一是要對事實,譬如說,沒錢到商店偷東西是爲了填飽肚子,但心中也知道,偷東西會坐牢,到底應該順從哪一方,這在乎當事人當時的念頭,爲了肚子舒服而不顧後果,或者爲了現實環境而犧牲短暫快樂?專家也發現,那些意志力堅強的人,是比較容易戒除成癮病,因為他們比較按照現實情況作決定,所以爲什麽有信仰的人比較容易控制自己的慾望。 Bill Wilson是美國60年代人物,他的祖父輩都是酒鬼,他自然也不例外,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他回到自己的家鄉,他本來擁有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最終因為酗酒而搞到失業。他多次送到醫院,期盼靠著藥物戒除酒癮,但沒有成功。1934年他去探望一位同樣患上酒癮的好朋友,意外發現對方透過一個宗教團體的幫助,已經幾個星期滴酒未碰,這引起他很大的好奇心。不久,他酒癮發作,再度被送到醫院,在非常絕望的心情下,他向上天發出呼求,「要我戒除酒癮,我什麽都願意,如果真的有神,請向我顯現。」據他所說,後來他看到一束亮光,內心突然感到平靜和喜樂,從那時候開始,直到他過世,他幾乎戒除酒癮。 可能受到聖靈的感動,Bill Wilson決定發起幫助其他患有酒癮的人,而根據他過來人的經歷,能夠完全戒除酒癮的,只有透過聖靈的幫助,後來他與一位有戒酒經驗的基督徒醫生合作,成了小組,協助患有酒癮的熱,短短四年,他們幫助超過100個酒鬼成功戒酒,現在世界許多匿名戒酒協會就是從Bill Wilson的小組開始。爲了有效幫助這些患上酒癮的人,Bill Wilson親自列出戒酒的12個步驟,俗稱12-steps,其中第一項就是承認自己對酒癮無能為力,第二點是承認需要依靠神給予的戒酒能力(後來有人把神改成蒼天),到今天為止,這個戒酒協會不但成功幫助許多人戒除酒癮,這協會後來也擴展幫助其他病癮患者,這包括毒癮、性癮、網絡、和賭博等。
一位住在美國的華人,他從來沒有在Bloomberg雜誌上投稿,但他卻厚著臉皮問雜誌編輯是否讓他一試,編輯毫不考慮拒絕了他;他轉頭開車到德州奧斯丁大學,看哪一位教授願意讓他試教一堂課。這位老兄過去一個月就是這樣厚著臉皮作一些平常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不是發神經病,他也不是要出風頭,他原來是進行一項試驗,他稱之為「百日遭拒治療法」。 他的構想是源自「人怕被人拒絕」的心理障礙,他認為一個人經常被人拒絕或無禮對待,但如果習慣成自然,久而久之,人就能夠克服內心的緊張,那麼日後無論在大庭廣眾演講、約女孩子出去、或到商店要求退錢,他們再不會感到緊張或不好意思。 以他的看法,每個人其實都有失敗的經歷,許多事業有成的人,他們都受過嚴重失敗,但他們努力不懈,最後才闖出一番天地。這無論從醫院的一個實習生,到大公司總裁喬佈斯,都是一樣。曾經被自己成立的蘋果電腦公司踢出門口的喬佈斯曾經說過,「如果你要成功,必須經得起碰撞,如果你害怕失敗,你不會走得太遠。」 這位華人姓江,多年前他以交換學生身份從中國到美國念書,主修電腦,之後,他到了德州奧斯丁攻讀MBA學位,畢業後留在Dell工作。三年後,他自組公司,那時員工只有四個人,但後來一個大股東退股,這對他打擊很大,一下子落入沮喪的深淵,有一種被人遺棄的感覺。他說回憶起來,當時感到很憤怒,但很無奈,有很大的失落感,有一種講不出來難過和痛苦,但這種痛苦卻是實實在在的。專門研究情感創傷的一位加州大學教授這樣說,當親身體驗到別人要與自己隔離,那種痛苦是非常難受的,這與生命受到威脅所帶來的痛苦不相上下。這解釋爲什麽人會想辦法逃避那可能讓他們情緒會受到創傷的情況,這與我們不敢接近發燙火爐的道理一樣。 這位華人試驗的基本理論就是要幫助人建立強烈的抵抗能力。他是在2012年十一月開始他的研究計劃,第一次試驗,他跑去問一家旅館警衛借一百塊錢,這警衛對他的要求感到非常莫名其妙,還倒問他爲什麽要一百塊錢,他當時感到非常緊張,胡亂回答對方就衝出門口。不過經過多次「無情」的拒絕,他已經駕輕就熟,並且顯得很自然,連問問題也變得圓滑和有技巧。同年的十一月底,剛好美國感恩節後的黑色禮拜五臨近,許多人在百思店(Best Buy)門口排長龍準備購物,他居然問那排在第一個位置的人,是否允許他插在對方前面,想當然,對方的回答是no way。如此經過一輪挫折,他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人也變得很友善,現在,儘管有時候他的要求非常過分,居然也有人說OK。一次他到Krispy Kreme的甜餅圈連鎖店,要求店員把五個甜餅圈像奧運的五環連接起來,對方還是為他照辦;有消防員讓他帶隊參觀消防局,甚至有人讓他到後園踢足球。 能夠想出五花八門的奇怪要求也不是簡單的事情,他到奧斯丁大學的商學院要求一位教授讓他授課一節,被拒絕後,他卻找到一位傳播系的教授,向對方解釋他所進行的研究工作,這位教授顯得很有興趣,並且認真考慮讓他授一節課。到底奧斯丁大學的教授將來是否會讓他到班上授課,這是以後的事,但自從他開始這個研究計劃,他對自己的信心大增,走起路來也昂首闊步。 心理學上的確有一道克服心理障礙的技巧,稱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譬如說,那些對蛇蟲類有極端恐懼感的人,他們可以首先操練遠看一條大蛇的圖片,等恐懼感減少後,就到動物園隔著玻璃看蛇,一旦情況好轉,就跑去摸一摸解剖過的蛇皮,膽子大了就摸真蛇,這是行為治療技巧其中一種。這位老兄能夠把這行為治療法如此使用,實在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