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痛苦是先前快樂的一部份」The Pain Now Is Part of The Happiness Then,這是電影『影子大地Shadowland』其中一句對白;在電影中,與這個有關的另一句話是「為何要愛?既然失去它是如此的痛苦」。 「影子大地」是講及英國文豪C.S. Lewis與一個離婚女子Joy的愛情故事。C.S. Lewis是一位教授,54歲時遇到Joy,這是他的初戀,兩人有相見恨晚的感覺。C.S.Lewis非常疼愛這個女子,她也深愛這位文豪。兩人墮入愛河之後,Joy發現自己得了末期的癌癥,可以想像他們兩人當時心情多麼掙扎,Joy因此對Lewis這樣說,「現在的痛苦正是先前快樂的一部份」,意思很明顯,先前談戀愛的滋味是美好的,但也必須接受日後分離時的痛苦。( Joy深信她的離世會帶給C.S.Lewis很大的傷痛)。Joy最終因癌癥過世,C.S. Lewis也講出他內心傷感的話,「為何要愛?既然失去它是如此痛苦」,這時候的他能夠體會Joy當初講出那句很有深度的話。 「痛苦是快樂一部份」,當一個人談戀愛的時候,誰會想到日後因失戀所帶來的痛苦,懷著興奮心情步入教堂結婚,無論日後逼不得已離婚,或因配偶患病早逝等,這都會帶來分離的痛苦。沒有當初轟轟烈烈的戀愛,也就沒有痛心欲絕的分離。用客觀角度來看,這豈不是典型的人生的寫照,有得就有失,有快樂就有痛苦,有成功就有失敗。 被認為人類最有智慧的所羅門王在聖經傳道書就一針見血講到人生就是活在成敗得失這個迴環裏面。「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傳道書3:2-8),所羅門王先後用了14個對比,這14個對比剛好是有一半是正面的﹐但一半卻是負面的;一半是積極﹐一半是消極﹐用數學的術語來說﹐14個是正的﹐14個是負的﹐如果把這14個對比放在天平一放﹐14個好的是在右邊﹐14個不好的放在左邊,最終的結果,就是0。 談戀愛的時候,心中充滿各種喜樂,那裡會想到日後失戀時所帶來的痛苦,人在得的時候不會想到失,而失的時候也不會想到得,正如所羅門王的14對比所描述的,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得失的總數是一樣,愛情能夠給你歡樂,但它同時也給你痛苦;財富可以給你享受,但它也會帶來苦惱;成功讓你感到快樂,但面對失敗時,痛苦就變得難以忍受。一個人期待一份東西,他得到了,這會帶來快樂,然而,當他失去的時候也會感受到同等量的悲傷,得時是八分快樂,失去時就有八分的痛苦,總數是一樣。有人得了財富,卻失去了健康、家庭或感情;有人在事業也許比不上其他人,卻在生活品質、身體健康或時間自由方面比別人多。有些東西看似不公平,細想一下,其實還是公平的。 2012年轟動台灣的富家子弟李宗瑞,多年來仗著家裡有錢,爲了滿足個人性慾,以不法手段迷奸許多少女,最後東窗事發,鋃鐺入獄。過去他得到「十分」的享受,然而,最終他也得到「十分」的痛苦。廣東俗語「有咁多風流,有咁多折堕」,翻譯成國語就是:享多少福,就遭多少罪。李宗瑞的事件絕對可以套用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套用每一件事情上。在香港地產界曾經顯赫一時的名人羅兆輝,綽號神童輝,他只有高中學歷,以打工仔起家,卻因擁有地產方面投資的天賦,點石成金,短短幾年,成為香港億萬富豪之一,人生最高峰時,曾坐擁廿億身家,洋樓遊艇不但應有盡有,而且身邊更是美女如雲。拜亞洲金融風暴所賜,一夜之間成為負資產持有人,欠下巨債,一度曾經企圖在避風塘私人遊艇上燒炭自殺,但後來獲救,後因吸毒及販毒而被澳門司警拘捕,2011因心臟病發而倒斃,終年47歲。 無論是李宗瑞和神童輝,兩個人的故事最後還是回應到所羅門王所講的,人生本來就是一場零和遊戲。有人早一點得到,有人晚一點得到;有人先失去,有人晚失去,但總數還是一樣。有過多少快樂,日後就有多少悲傷。而且世界有一樣事情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就是死亡。死亡沒有富人或窮人之分,一個人擁有七分,日後失去也是七分;如果他只有三分快樂,他將來的痛苦也只有三分,上帝實在很公平。既然總數都是一樣,為何對周圍事情那麼執著,倒不如好好享受在地上的一起,上帝給你多少,就享受多少,爲了銀行多幾個數字而搞到天翻地覆,爲了短暫快樂而為禍人間,值得嗎?得到多少,失去也多少,金錢是如此,享受是如此,愛情也是一樣。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她個子小小,樣子長得也蠻可愛,年輕時,先後跟幾個男生約會,但到頭來總是無法成事,她感到很納悶,以為自己心理有違常,於是尋找心理諮詢,經過六次協談,輔導者認為她很正常,沒有不妥當之處。人過中年,她仍然孤單寡人,某年她參加美國一個為酗酒者家人而設立的互助協會(Al-Alon),其中一位女士這樣說,「當我走進人群當中,我可以馬上辨別誰是酗酒者,而我很快就會被這酗酒者吸引,並且想辦法跟他約會。我已經結婚三次,每個丈夫都是酒鬼,而我的婚姻卻是一塌糊塗。」這女士所講的話當頭棒喝,尤如一言驚醒夢中人,她猛然想到她自己的光景,過去她所認識的男生,幾乎沒有一個是「正常人」,第一個男生曾經離過婚,並且有虐妻惡行,因此交往不久就分手;第二個是有同性戀傾向的男生,自然不了了之;第三個男生很讓她傾慕,但這男生是仇視女人者(他痛恨曾作妓女的母親),所以兩人交往不久也是分手結束;第四個男生是吊兒郎當的花花公子,兩個人好了一陣子,最後也是悲劇收場。她回想起來,她總是被那些「不可能跟她結婚的男生」所吸引,她以前不明白什麽一回事,但當她聽到有人說,「我總是被酗酒者所吸引」,她突然恍然大悟,她原來一直找理由逃避婚姻。這讓她想到她原生家庭的五個弟兄姐妹,他們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問題,四個人到了六十歲仍然單身,一個姐姐結婚不久最終也是離婚收場。 在一個非志願性的情況,她進到協談中心,經過輔導者的抽絲剝繭,她打開了家裡一個神秘的面紗。 她家庭來自傳統中國社會,一家人在共產黨統治前就逃到香港,因著親屬關係而舉家移民到美國,那時她才五歲。她形容自己父親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中國男人,在外人面前是一位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對人藹然可親,重仁義,講道德,處處為人著想,寧願自己吃虧,也不會占人便宜,因此他父親朋友多羅羅,在僑社也受到許多華人尊重,表面來看,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好人。不過私底下,這父親在兒女眼中卻是地地道道的偽君子,所謂講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經常在家人面前擺出一個非常嚴肅的面孔,兒女們稍為犯錯,就會受到嚴厲處罰,雖然他不會用皮鞭把孩子打個痛死,但嘴巴上所講的話已經卻叫兒女們感到毫無自尊。跟傳統中國父親類似,三頓飯食沒他出席,全家不可以開動吃飯,而他總是裝作非常忙碌的樣子,家人三請四請之後,他才緩步姍姍出來坐席,每個人對他敢怒不敢言,你能想像一家人圍桌吃飯時的心情?她說,回憶起來,大夥可以暢所欲言一起用飯就是父親有事外出不能跟家人用膳的時候,家人感到輕鬆愉快,飯也多吃一碗。講到父母之間的關係,雖然這父親從沒在外面拈花惹草(至少兒女們不知道),但父親對母親的態度實在叫兒女不敢恭維,孩子從沒看過父母有任何親昵行為,但卻經常看到在家做牛做馬、被人呼来喝去的母親,有時候母親生病,她仍然要按時候服事這個唯我獨尊的父親。最後她這樣說「說來很冷血,父親在家,每個人好像是熱鍋螞蟻,父親過世之後,一家人才覺得松一口氣,終於可以呼一口自由的空氣。」在兒女眼中,這父親可以說是毛澤東和希特勒的結合。 她和其他弟兄姐妹就是在這個環境長大,當她到了適婚年齡,也許開始感到來自家人和親戚的無形壓力,因此她也尋找機會認識異性朋友,但正如她後來所體驗到的,跟她約會的男士都不是理想結婚對象。她曾經自豪說,「從學校圖書館頂樓往下看,我有本事知道哪一個男孩子絕對不會跟我結婚,但我卻要跟這個男孩子約會。」爲什麽她這樣做?因為壓根兒她根本沒有結婚的念頭,潛意識她害怕結婚,她看婚姻是一個重擔,是一個累贅,她寧願選擇過一個單身自由的生活。但年輕時,好像人到某一個年齡就需要結婚,自己認為如此,別人也認為是這樣,約會是順理成章,爲了逃避婚姻和心理壓力,跟哪些不可能跟她婚姻的男孩子約會,就成了最好的藉口和擋箭牌。 打開這一層家庭神秘面紗,她越來越認識自己,不過她也承認,適婚年齡早已過去,她也非常適應這種單身的自由生活,對戀愛的事已經提不起勁。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