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問過你自己,你的價值有多少?我不是說你現在家財有多少,而是問,你的自我價值?要知道,自我價值跟人的財富是毫無關係的。 讓我們先看看,人通常怎樣擬定一樣物品的價值? 決定物品價格有兩個因素。 第一,是誰擁有這件物品? 如果這個物品屬於一個名人,儘管那是微不足道的東西,它也可能變得很貴重。譬如說,一個普通太陽眼鏡拿到拍賣場,可能沒人問津,因為那不是挺有價值的東西,但如果這個墨鏡是天皇巨星Michael Jackson在某個演唱會戴過的,那就有天淵之別。或說,一副你我手寫的字畫,大概也不會有多少人出錢購買,但如果那是江澤民手題的字畫,儘管沒有什麽藝術價值,寫出來的字也不見得比一個小孩子所寫的漂亮,但他的字畫鐵定能夠賣到很好的價錢,是不是? 一個人的價格多少,也在乎這人是屬於誰家的人。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被拐走,可能不會有人花錢把他屬回來,但如果這個孩子是屬於李嘉誠的兒子,一千萬還不夠把他贖回來,因為他老爸不一樣。 你的身份呢?如果你是屬於神的,你是神國的子女,你的價格就不一樣。當你接受耶穌基督成為救主,你擁有神的兒女身份,你的價值就與其他人不一樣,因為你是屬於神國的人。 第二個決定物品的價值多少是在乎誰願意為這個物品出價出價。 一座普通房子,原價只是十萬塊美元,但屋主硬要出價三十萬,但如果沒人願意掏腰包買這棟房子,這個價格是無意義,換句話說,市場擬定個價格。同樣的,一個人拿著一張稀有郵票到拍賣場,到底這個郵票值多少錢,這不是賣主所定的價格,乃是在乎誰願意付出的金錢。 誰爲你付上代價?如果你是屬於神的,神早為你付上最高的代價,祂以自己兒子來代替你,那怕你是世上唯一一個人,祂都願意以自己的兒子來代替你。耶穌基督來到世界的目的就是這樣,耶穌來到世上不是爲一頭狗兒而死,也不是爲了一隻猴子而上十字架,耶穌是爲了你我而犧牲,因此在神眼中,你我就是那麼值錢。神願意以祂自己獨生愛子來換取你我的生命,你能夠看到你有多貴重嗎? 我有一個女兒,她今年23歲,也許對別人來說,她沒有什麽特別,但在我眼中,她比任何人都來得貴重。有一天她要結婚,我要把她嫁出去時,不管這個男生如何愛她,這絕對不能取代我對她的愛,因為她是我的女兒。同樣的,如果你是屬於神國的子民,你就是神的兒女,在神眼中,你就是如此珍貴,原因是我們是祂的兒女。 很可惜的是,在今天這個社會,很多人卻看不到他們的自我價值,他們跟風走,完全沒有自我。看幾年前過世的Michael Jackson,他能歌善舞,而且擁有非常漂亮的臉孔,美中不足的是,他不能接受自己是一個黑人,因此整天花錢整容,把自己『漂』得像白人一樣,結果把自己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Michael Jackson的問題可以說是拜他父親所賜,童年時候他無法從他父親那裡得到肯定,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只好用屬世的方式去改造自己來討好會眾。很遺憾,很多人就像他這樣,完全失去自己。 身為輔導,我有機會接觸許多不同階層的人,有來自中國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重點學校,也有出身美國哈佛、Princeton等常春藤學校。能夠進入這等學校絕對是精英裡頭的精英,那裡會想到他們在我面前承認自己是非常缺乏自信的人,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比不上別人?翻開他們童年成長背景,父母的責備,老師的批評,哥哥姐姐的妒忌,這些這些話像咒詛一樣,像錄音帶一樣,不斷在他們腦海中重播: 『你沒用的。』 『你絕對是一個失敗者。』 『你一生註定當乞丐。』 這正是那哈哈鏡在作怪,結果呢,他們全相信哈哈鏡所講的,別人所講的話就成為他們頭上的紧箍儿咒,而且戴在頭上幾十年。 如果你有同樣的問題,看不到你自己的價值,這是因為你一直被那個歪曲的哈哈鏡所欺騙,你需要一個還無瑕疵新的鏡子來看自己,以聖經的真理來找到你原來的你,你就會找到你原來的價值。 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詩篇139:13 –14。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A)序言 麥克的夢想就是要當一個醫生,而他的確可以成為一個好醫生的材料,高中第一名畢業,被德州一所相當有名氣的大學錄取,不過等他知道班上每個醫學預科生都是大有來頭,以前都是高中班上精英分子,他心裡開始感到緊張,未來兩年必須悬梁刺股,否則要進醫學院只是一個夢。 有機化學是醫學預料必修一門課,說實在這門課跟將來當一個好醫生是扯不上關係,但這門課的老師是出名整學生的怪人,第一堂就下馬威對學生說,這門課是要看看誰最有資格當醫生,過去只有60%順利通過,所以好自為之。 麥克第一堂聽教授這些話,心裡開始忐忑不安,想到要跟班上各個高手交戰,他開始感到憂慮,萬一這門課不及格,將來怎麼辦?因為過於緊張,結果第一次月考考砸了,於是成了惡性循環。其他科目沒有難倒他,一想到有機化學這門課,心裡像15個吊桶,七上八下,晚上根本不能睡覺,找醫生開鎮靜劑也無補於事,每天躺在床上看時鐘的長短針兜轉到天亮,很多念頭在心中閃過:可能自己不是念醫的材料,當初爲什麽要選這個行業。他又怪自己其笨無比,一想到萬一能進醫學院,他父母一定很失望,高中老師和同學也會覺得不可思議。 一個學期還沒有結束,麥克因為過分焦慮,他不得不暫時停學回家休養。 時代雜誌2011年12月曾經對焦慮這個專題有過很廣泛的報導,根據調查,美國約四千萬成年人受到焦慮癥的影響,這占美國人口18%,這等同台灣兩倍人口,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 焦慮與心理壓力分不開,所謂壓力是指當事人需要在心理或生理上額外付出精力來應付所面臨的情況或突發事件,他們在理性上先作一個安危急緩輕重的判斷,之後在心理和生理上便出現不同程度的反應。譬如說,聽到公司傳出裁員謠言,股票市場暴跌,洗澡發現身體某地方有腫瘤,心中許多念頭在腦海中閃過: 「萬一這門課不及格,將來怎麼辦?」 「如果被解雇,日後生活怎麼辦?」 「如果投資虧光,怎麼辦?」 「如果得了可怕的絶症,怎麼辦?」 如果當事人一直朝「如果…,怎麼辦?」這種思緒兜轉,日積月累,心理負荷超越他所能承擔的,焦慮癥就慢慢形成。 但不要以為焦慮是壞事,根據醫學上的研究,焦慮其實是一種極之普遍的情緒現狀,從小孩子到老年人都會經歷過。有時候適當的焦慮是有需要的,有兇狗走過來,看到蛇在身旁出現,我們心裡會產生焦慮不安,但會馬上作出適當回應,目的是保護自己;又或接到主管一個新的工作任務,這也會感到焦慮,因為需要籌算如何推行計劃。所以適當的焦慮是健康的,有保護功能,幫助人遠離危險;在工作上有額外體能,增加工作效率。但過度的焦慮卻帶來心理壓力,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 醫學證明,當人心裡出現焦慮的時候,身體會出現明顯的反應,這包括血壓改變、肌肉收緊、消化減慢、血化學出現變化等,這些身體反應具有保護或逃命的功能,如果這些身體變化只是暫時性,這對人體不會造成巨大的影響,但是如果這些生理的反應持久不退,身體就會受到嚴重的傷害。事實證明,持久的焦慮會引起胃潰瘍、頭痛、背痛、高血壓、糖尿病等身體疾病。 患上焦慮性疾病的人是屬於過度焦慮,他們心中反復呈現對未來的悲觀思想,他們的想法大多屬於預測性,通常他們過高評估事情變壞的可能性,總是想到最壞的情境,將每個負面的思想都認為是事實,問題尚未出現以前,他們就假設自己從此倒地不起,一蹶不振。這種無理性、極度悲觀的心態被稱作是「認知失調」。有時候這種消極悲觀想法只是在心中停留幾秒鐘,他們接著可以繼續作日常活動,但腦海中如果無法跳脫那不斷重複的負面思緒,無形中在一個焦慮漩渦中打滾,雪球越滾就越大,最終可能搞到身心靈崩潰。 美國有18%的人患上焦慮癥,這可以看出這個疾病的普遍性,中國俗語也有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也指出憂慮是人的天性。健康的人會憂慮,生病的人更會憂慮;有錢人會憂慮,沒錢也會憂慮,普通百姓會憂慮,當官的更會憂慮;大事叫人憂慮,小事也可以憂慮,反正只要人生活在地上,每個人都會爲了某些原因而憂慮,但信徒是被神揀選的一族,神不希望看到祂的兒女在地上憂憂愁愁過日子,耶穌在登山寶訓就特別講到有關憂慮的事情,三次吩咐我們不要憂慮,因為憂慮是違反了神造我們的原來目的。 首先讓我們先把這段經文細讀一下,那是記載在馬太福音6:25-34。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 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裏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 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裏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裏, 神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所以,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B) 不要憂慮的原因 短短十節經文,耶穌重複講到有關憂慮的事情,前後三次講到不要憂慮。耶穌首先講出五個不要憂慮的原因,然後祂告訴信徒,幾個停止憂慮的可行方法。 首先讓我們看看五個不要憂慮的原因: 節錄自拙作「男人秘笈」,這書將於2012年底出版(橄欖),敬請等候。
記得你小時候到過馬戲團或遊樂場嗎?那裡有擺設一兩台所謂哈哈鏡,當你站在哈哈鏡前面,你看到原來瘦小的你變成大胖子,而肥胖的傢伙卻瘦得像猴子一樣。我們都知道哈哈鏡所看到那個不是原來的你,你原來的形象已經被扭曲了,這不是你眼睛的問題,那是鏡子的問題,是一個不完整的鏡子反映出來的結果,所以才出現這樣的情況。 你可知道,在你成長過程中, 你周圍的人就如同你生命的鏡子,這些人是誰?他們可能是你的父母、家人、親戚、朋友、鄰居、或師長,而他們對你所講的話,就如同鏡子一樣,把你的樣子反映出來,這個「鏡子」怎樣說你呢? 『你是那麼黑!』 『你是那麼醜!』 『班上最醜陋就是你!』 『你最笨!』。 『世界没有你就天下太平..』 『我早說你沒出息….』 『你遲早當乞丐…』 『天下最沒用就是你 …』 『你比屠房的豬還要胖…』 結果呢?你一生就這樣看你自己,你相信你自己沒用、很笨、沒出息、失敗者、很醜、很糟糕。儘管那是30 年前別人所講的話,你現在仍然記得清清楚楚,而且深信不疑。 父母、弟兄、鄰居、老師,他們所講的話,就像哈哈鏡一樣,把你原來健康的形象扭曲了,你再看不到你原來被造時的形象,從小到大你只看到自己那個不健全的形象。不管這些人所講的是真、是假、是好、是壞、是開玩笑、有意、無意,你毫無疑問照單全收,你完全相信他們所講的話。很不幸的是,稱讚的話不常聽到,傷害性的話卻是講不完,一旦你相信他們所講的,你把這些話內在化,儲存在你的記憶庫裏面,他們所講的話就成為你的信念,你就如此相信自己是那麼糟糕和不中用。 人是不完全的,人有自私、貪婪、嫉妒、驕傲等罪性,人在一起就會彼此攻擊、批評、詆毀,因此每個人都有被傷害的經歷,所以我們身體都是傷痕累累。我們受到不同的傷害,有些傷害是外傷,有些是內傷,身體的外傷有時候還比較容易得醫治,一副藥膏就可以,大不了動一個手術就解決;最難處理的反而是內在的傷害,那是屬於心靈、情感、精神、和情緒的傷害,這些傷害是隱藏的,外表看不出,但卻是影響至深。怎樣來處理這些傷害?怎樣除去這些傷痕?處理良方就是找到一個真理鏡子來重新看你自己,不再從舊有角度去看自己,乃是從一個新的角度看自己,不再以扭曲的哈哈鏡看自己,乃是以聖經的真理來認識真正的自己。耶穌在約翰福音8:32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當你在真理中找到真我,你發現你原來的你是何等不一樣,是那麼真、善、和美。 (下期再續)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A)引言 「綠巨人」曾經一度是被人追捧的美國電視劇集,李安更把它改編成電影。故事描述一個物理學家奉命進行一項改變人類細胞的機密軍事實驗,不幸在一次試驗中發生大爆炸,主角班納受到過量伽瑪射線輻射,因此產生了恐怖的轉變,只要他發怒,身體就會迅速膨脹成一個巨大的綠色怪物。一開始時,政府將他強制隔離並嚴加看管,但是逐漸強大的他變得越來越令人難以控制。一但受到外界事物刺激而引發怒氣的時候,他與一頭巨獸沒有多大差別,四周的人根本控制不了他,連他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雖然怒氣發完之後沒多久他就會恢復正常,但是周遭的人已經被他嚇得魂不附體,周圍的事物也常被他破壞得體無完膚。 「綠巨人」被歸納為一部科幻電影,但其實內容十分寫實,多少時候我們從電影電視報章新聞中均會看到類似的情況,一個人往往因為控制不了自己的怒氣而造成極大的傷害。 2012年2月美國華盛頓發生一起慘劇,一位名叫鮑爾(Josh Powel)的男子,因有疑案在身而無法獲得他兩個孩子的監護權,在怒氣中,他選擇把自己和孩子一同關在屋子裏面,最後他引爆家裡的煤氣爐,父子三人同赴黃泉。 同年4月,一家屋主的牧羊狗因常跑到鄰居的後園,引起對方不滿,雙方男屋主為此大動肝火,初時口角,繼而動武,74歲的安德森(Andersen)因為打不過59歲的卡多薩(Cardoza),一氣之下跑回自己房屋拿出一把槍,開了三槍把對方打死,等警方找到兇手時,他因畏罪而自盡。事後當地局長發出感歎,爲了一頭狗而動怒,最後犧牲兩條性命,這是一件完全沒道理的悲劇。 蘇格拉底曾經說:「永不發怒者為白癡;能不發怒者乃是聰明人。」 喜怒哀樂乃是一個正常人都有的情緒,因這是人的情感流露。如果一個人從未發過怒、生過氣,他可能是個白癡,否則不可能如此。雖然是人人都會生氣,但在不應該生氣的情況下生氣,或在怒氣上處理不當,將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 講到有關如何掌控自己的怒氣,美國前總統傑克遜曾經說道,「當你生氣的時候,就從一數到十;如果非常生氣,就從一數到一百。」很多年之後,大文豪馬可吐溫改成這樣說,「當你生氣的時候,就從一數到十;如果非常生氣,就破口大罵!」 平心而論,馬克吐溫的這種方法只能作為笑談,試問有多少人用這一招果真有效? B)合理與不合理的生氣 先問什麼是怒氣? 「忿怒」是一種情緒狀態,每一個人都曾經歷過,情況可能不同,程度也會不一樣,從微慍、盛怒、到暴怒都有。有人把怒氣隱藏在心裡,也有人顯示在臉上,更有人在公眾場合中就爆發出來;怒氣存在的時間有長也有短,有人來得快也去得快,但也有人把怒氣轉化成苦毒、仇恨、怨恨,讓它長年累月埋在內心。發怒可能是一剎那間的事,但帶來的嚴重後果卻往往非同小可,甚至叫人一輩子後悔。這些經驗使得各種文化中都留下許多如「小不忍、亂大謀」、「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等智慧警語。能夠在發怒的時候懂得控制自己是非常困難的,也因此當孔子的弟子顏回能「不遷怒」時,就受到孔子的公開讚揚;而像唐太宗能抑制為君之怒並接納諫言,自然就傳為歷史上的佳話。 那麼發怒一定是壞事嗎?這不一定,基本上,聖經把怒氣分成兩種,一種是「義怒」,一種是「血氣之怒」。有關怒氣的教導,保羅在以弗所書四章26節說的最具代表性,「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簡單一句話,給了我們幾個有關怒氣的原則。 1.生氣是正常之事 在聖經中,提到神「發怒」、「怒氣」,比提到神的「慈愛」還來得多。既然怒氣是神的特性之一,因此我們不能說怒氣是壞事。神是聖潔和慈愛的,因此神的怒氣也是好的。但神的怒氣與人的怒氣有很大的分別,神的怒氣與祂的憐憫慈愛相輔相成,神的怒氣不是無的放矢,而且祂對怒氣能夠掌控合宜。另外,神的發怒通常是針對人的罪而發出,對著冥頑不靈的埃及法老,或屢勸不改的以色列百姓,神就把怒氣傾倒在他們身上。但神畢竟是一位滿有憐憫、恩典和慈愛的神,因此神沒有刻意讓自己的怒氣完全發在罪人身上,因神最終的目的是給人回心轉意的機會。 2.人的怒氣會導致犯罪 神的怒氣是屬於「義怒」,但人的怒氣卻是屬於「血氣之怒」。人因著罪性和缺乏對事情真相的瞭解,所以人不容易作出「義」和「不義」的正確評估,造成的結果,人怒氣的箭要不是亂發,不然就是把目標箭靶搞錯。另外,我們也得承認人的罪性和私慾往往把事實的真相歪曲,當個人利益受到虧損、面子掛不住,或事業前途受到威脅時,他們會做出「血氣」的激烈回應,所以「血氣之怒」,與神的「義怒」不能等同。 「血氣之怒」不但危險,並且具有殺傷性,所以保羅勸告我們說,「生氣卻不要犯罪」,意思是說,適當表達自己內心不滿的感受是合宜的,但讓生氣發作成為怒氣並導致犯罪,這需要避免。 簡單來說,人容易在怒氣上犯錯,所以,因發怒而引起的傷害性和破壞性行為是聖經所禁止的。聖經常常將怒氣拿來與愚昧人相提並論,並常常提醒信徒要好好控制自己的怒氣。在箴言書,每當提到一個好的表達怒氣方法時,就以更多句子來責備有關發怒的行為。 節錄自拙作「男人秘笈」,這書將於2012年底出版(橄欖),敬請等候。
自閉症(Autism),或稱孤獨症,被歸類為一種由於神經系統導致的發育障礙,它的病症包括違常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興趣和行為模式。醫學家尚未找出自閉症的病因,很多研究人員猜想那是基因遺傳,加上環境因素造成的結果。自閉症通常在三歲前就在與人的互動、言語、和溝通上已經出現發育遲緩的情況。 一般來說,自閉症患者在智力上沒問題, 甚至很多是高智商或在某方面有特長, 但他們在面對人時,卻無法合宜表達和應對,並且經常情緒失控、不懂得看人臉色、不會按情況待人處世,很自然他們會受到同輩的排擠、欺負和嘲笑。 Temple Grandin在1950年就被醫生診斷患上自閉症,四歲以前她從沒有開口講過一句話,那時候醫學界對這個病症完全不瞭解,因此主趁醫生建議她母親把她放在特定機構把她隔離,但受過高深教育的母親堅持女兒接受一般的教育。Temple Grandin在家裡尚且可以遵守母親所擬定的家規,但在學校卻經常受到同學的的排擠和孤立。 跟許多自閉患者一樣,Temple Grandin在社交與人格格不入,但她有其過人的地方,就是她擁有照相般的記憶能力Photo-memory,能夠過目不忘,她看事物也獨具慧眼,並且有強烈的分析能力。難得的是,在高中時她遇到了一位伯樂老師Dr.Carlock,他偶然發現了Temple過人之處,於是運用科學的魔力來喚醒她對學習的熱情,也支持她將來往大學發展,鼓勵她朝她感興趣的領域繼續進修。 Temple儘管順利進入大學校園,但她孤芳自賞的個性仍然是她與人交往的難阻,她經常感到來自老師和同學排擠所造成的心理壓力。一次她到畜牧場看到牛隻受壓變成異常平靜,讓她發明一座自我擁抱的機器,每次她面對壓力或情緒失控,就透過這座自我研發的機器來為自己減壓。後來她甚至透過科學分析向教授證明她的發明是有科學根據,並非道聼塗説。同學也因她學業上出色的表現而慢慢接受她的確與眾不同。畢業後的Temple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她的碩士論文是研究牛隻在等候屠宰過程如何減少互相殘踏的情況,因著她在這方面特別見地,北美超過半數牧場採用她人道式的畜牧方法。 Temple Grandin也經常到不同地方參加有關自閉症的座談會。在一次自閉症的大會中,在座許多患者父母和學者知道Temple不但是一位自閉患者,而且擁有學士和碩士學位,甚至是一位博士候選人,眾人對她感到嘖嘖稱奇,很自然會問到,『你是如何被治癒的?』她回到說,『不! 我並沒有被治癒,我一直都有自閉症。』,然後她繼續說,『但我知道我有一種天賦,我可以用全新的角度觀察世界,我能看見別人難以發覺的細節, 因著我媽媽的特殊教育方式,讓自己變得自信。我高中一位老師這樣對我說:「不妨把困難想像成一道門,打開一扇門後,嶄新的世界就在妳面前,妳需要做的就是穿過它。」今天無論我到那裡去,做什麽事情,我起初都不是很適應,但我一生就是抱著那位老師所教導我的概念,一切事情發生其實就是幫我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正是這樣,我能夠堅持嚮往直前。』 Temple Grandin女士現年64歲,有動物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也是一位畜產學的學者,是禽畜動物行為顧問,目前任教於科羅拉多州大學。 經過五十年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人們已經改變過去對自閉症的錯誤看法,自閉症患者再不是無藥可救、 不能在社會生存、 只能一生與人隔離,他們可以透過一些特教課程和訓練而改善症狀,一旦得到家庭的支持和幫助,自閉症患者是可以跟大家一樣上學上班過日子。 欲想多知道有關Temple Grandin的趣事,可以到她的網站http://www.templegrandin.com。 與自閉症有關的中文網站,請連接下列網站http://www.autismawaken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