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序言 某年參加一位認識多年的青年人婚禮,青少年時期我是他團契的輔導,跟他同齡的不單早已結婚,很多也都已為人父母,所以他算是晚婚。他畢業美國一所常春藤學校,專攻金融投資,憑著他的專業訓練、聰明才智、和幹勁,他在自己的專業上有非常出色的成就。因為多年在事業上打拼,所以人到三十才成家立室。 為他主持婚禮的,是他父親一位好友,也是認識他多年的『伯父輩』牧者,這位牧者過去在德州一所大學電腦系教授,也是一位非常資深的基督徒,過去以半職業身份在教會服事,後蒙神呼召,毅然放下他熱愛並且穩定的工作,追求他認為更有永恆價值的屬靈事物,成為神國裡頭的牧羊人。 牧師看到這位青年人,一方面為他在事業上很有作為而感到興奮,但當看到他把過去年幼時所認識的基督教信仰拋諸腦後而感到苑惜。參與婚禮的,有幾個是與新郎兒時一起長大的玩伴,也有一群與這對新人在金融界一起共事的好朋友,這群青年人在事業上都有非常不錯的表現,唯獨對屬靈的事物沒半點興趣,尤其跟新郎一起長大的幾個知己,已經多年沒踏足教會,枉說追求屬靈的事,因此牧者在婚禮訓詞中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勉勵話,期盼他們除了事業以外,也把眼目放在有永恆價值的事情上,正如所羅門在傳道書所說的,『趁著年幼好好紀念你的神。』 很可惜的,這群青年人並沒有把這位牧者的話聽得進去。不過,這也不能完全責怪他們,始終他們年齡和人生經歷尚淺,無法體會這牧者的苦口婆心,這牧者與這群年輕人在心智上好像隔了一個深淵。 談到人生工作的轉變,著名心理學家高德(Gould)就提出所謂「轉換論」(Transposition Theory)。他認為人生是由一連串可預測的轉換期所構成的。人在他們一生當中至少分有七段的轉換期: (1)從16到18歲,是青少年想離家並期盼能夠獨立的青少年期; (2)從18到22歲,希望在思想山獨立,行為上不想受到約束,但在經濟他們尚且需要依賴父母的供應,這是內心的矛盾期; (3)從22到28歲,開始進入成人世界,是人的青年期; (4)從28到34歲,男女進入婚姻,開始在事業的大漩渦打滾。 (5)從35到43歲,身體趨向老化,很想在事業和婚姻關係上有所突破,要么得不到滿足感,不然就出現挫折感,這時候有所謂「中年危機」的出現; (6)從43到50歲,這可能出現兩個可能情況,一是轉換事業成功,生活上顯得穩定,心中渴望對周圍社會有所貢獻;另一可能性,就是遲滯的中年危機問題仍然持續,生命陷入一個困境裡頭。 (7)從50到60歲,不管過去的成功與失敗,他們不得不面對和接受過去所發生的事情,開始對生命的意義作一個評估,也許渴望跟過去的好朋友維持一個美好關係,人有可能變得老練和成熟。 回到牧者和這群青年人的情況。為這年輕人主持婚禮的這位牧者,過去他在學術上曾經有過非常顯赫的日子,人過中年,差不多是在事業最高峰的時候更換跑道,放下他過去從事多年那德高望重的教授工作,成為一個全職服事神國的傳道者,他是屬於上面提到七個轉換期的第六個階段;而那群青年人?他們才過三十,剛進入人生的第三個階段,成家立室沒多久,事業正在爬升,腦海中嚮往他們大學時代的夢想,心中認為前面有太多的機會等待他們發展,所以我們看到,牧者和這群青年人畢竟是在人生兩個不同階段,他們又怎能夠聽進牧者所講的話?也許再過十年,甚至二十年,他們才能夠深深明白這位過來人所講的是什麽意思。 B) 何謂中年危機 高德提到的人生七個轉換期,對一般人來說,其中最大的轉變時期要數算第五個時期,而人生最大的轉捩點也是這個期間,所以才稱這為『中年危機』。也許有人對這個名詞有點陌生,到底這是什麽意思?爲什麽踏入中年,人生會有這麼大的改變? 中年危機,聽來是有點傷感,爲什麽被稱為危機?所謂危機是指一個非常不穩定,但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時刻,這時候會出現幾個主要範疇的變化,這包括在心理、生理、家庭、工作、經濟、前途等方面,逼不得已,他們需要對生命作一個重估,在生活中需要重新界定。中年危機具有消極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消極是指人到了這個年齡,發現過去許多理想還沒有實現,開始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尤其看到別人都好像混得很不錯,兒時一起長大的都搞到頭頭是道,唯獨自己一事無成,對自己越看越感到失望,很想加一把勁再拼一次,但歲月已經不饒人,這帶來更多的傷感。但中年危機也有它積極的一面,因為人到中年,思想比較成熟,他覺得應該要調整人生步伐,要把生活的優先序重新調整,年輕時一些理想和渴望可能過於急功近利和短視,人過中年之後,人生閱歷比較多,人變得成熟,眼目不再放在短暫且過去的事物上,取而代之是一個更有人生意義的理想,開始認真追求一個具有永恆價值的屬靈事物,願意跟神建立一個更美好的關係。 所以從正面角度思考,中年危機可以說是人生一個很大的轉捩點,有人甚至認為中年危機其實正是神放在每一個人身上特意安排的一段日子,把一個人從他的安樂窩推出去,達成神在他身上一個更美好的計劃。 C) 中年危機徵兆 中年危機的年齡是從三十歲到六十歲,有人來得早,有人來得晚,有些人很容易跨國,但有些人多年仍然走不出這個困局,理論上男性女性到了這個年齡都可能出現中年危機,但男性過去一直把眼目放在工作事業上,一旦步入中年,他們承受中年危機可以說是首當其衝。根據研究,中年危機一些徵兆是可以有跡可循的,下面是一般常出現的徵兆: 1. 身體上 掉頭髮甚至禿頭。 體重增加,腰圍變粗。 肌肉僵硬,失去彈性。 體力恢復比較慢。 2.情感上 時間過得太快。 感到自己老得快。 為過去所做的事情感到後悔。 有嚴重失敗感。 感到別人不再需要自己。 別人不再感激自己。 性能力衰退。 很想自己從人間中蒸發。 感到被工作和生活環境所捆綁著。 心情苦悶但投訴無門 容易被一點點事情激怒。 […]
美國ABC電視臺有一個蠻受歡迎的電視節目,叫What would you do?主持人先在某處安放攝影器材,找了幾個演員在公眾場合演戲,其中一個裝假是受害者。這節目的目的是要知道,一般人看到有人遇到困難或遭遇災禍時,到底多少人會挺身而出作一位白武士?譬如說,一個男生帶著女朋友到餐館,他趁對方上洗手間,在女朋友的飲料「偷偷」下「迷魂藥」,周圍許多人都看到,包括餐館服務員,到底有多少人願意把實情告訴這個女生,叫她預早提防?另一個情況,一個父親帶著八歲兒子到酒吧,演員父親假裝喝醉,根本不能開車回家,他卻把車匙給兒子,吩咐孩子開車送他回家,酒吧許多人都看到這種情況,多少人願意站出來阻止一場鐵定發生的車禍?What would you do這個節目跟一般鬧劇很不一樣,一方面它反映當今美國社會普羅大眾的心態,也同時給觀眾有一個反思的機會,看到有人遇到危難,你是否願意挺身而出?根據過去多年觀看這個節目,粗略估計,少於一半人願意站出來作一個好撒瑪利亞人。在一般情況下,出面干涉的人不會遭遇對方報復的危險,但有時候的確需要拿出勇氣做應該做的事情。 What would you do這個節目讓人想到目下中國社會的情況,當一個人在中國遇到危險,生命受到威脅,到底周圍的人會如何反應?如果你常注意中國社會動態,相信你會心裡有數,有勇氣站出來講公道話,或挺身而出協助受害者的人,可能沒有幾個。去年10月在廣東佛山,兩歲女童小悦悦被两車輛先後輾壓3次而重傷倒在血泊中,隨後有18名路人經過而對她視若無睹,她最終被送往醫院搶救,但三天後卻不治去世。今年四月,雲南一輛載有35噸西瓜的貨車在公路上失控翻側,司機負傷爬出,但後座乘客卻被卡在車內,現場途人只是蜂擁趁亂搶西瓜,沒一人伸出援助之手,最後乘客因失救而死亡。 看到這些見死不救的新聞,有人認為不要因一兩件事就斷定一般中國人是那麼冷血,在中國應該還有很多人願意在急難中伸出他們同情之手。那麼,當看到有人遇到危難時,挺身而出的比例在中國有多少?讓我看看另一個事件,這是我在網絡搜索資料時,無意中看到的一段新聞,相信你聽了也會感到汗顏。 在中國某一個地方,一輛中型公共汽車載著13名乘客,由甲地前往乙地,行程起碼要大半天。車上有三個粗漢,一邊喝酒,一邊講粗言穢語,司機回過頭來喝叫他們不要喧嘩,大漢這時才知道司機是個女的,還有幾分姿色。其中一名大漢,他被司機喝止之後,就不再言語,郤向兩名同夥打手勢,意思要對這個女司機有意圖,其他乘客也看懂他的意思。這時候車上有人高聲喊叫下車方便,這在中國是常有的事情,司機於是把車子停在路旁,讓那人方便。怎料那人沒下車,卻用刀子威脅女司機,兩同夥也過來,扯著她離開司機座位。儘管她拼命叫救命,車上乘客卻沒有人上前搭救她。這時候一個瘦弱中年男子,挺身加以制止,但郤被那三大漢打得偏體凌傷,全車乘客眼睜睜看著這三個大漢把女司機拉到路旁的叢林裏。不知過了多久,三名大漢押著那頭髮蓬鬆、衣衫不整的女司機上車,並且喝令她繼續開車,女司機突然對著個挺身相助但受傷的男子說:「你下車!」那中年男子感到莫名其妙,說:「我有買車票啊!」女司機卻很堅持,如果他不下車,她就不開車。有些乘客於是覺得不耐煩,幫腔催那個男子下車,有人甚至把那人的行李丟到車外。這男子終於被逐下車,但他卻很氣忿,認為那女司機恩將仇報。等隔了一天他在報紙看到一段新聞,才恍然大悟。他曾經乘坐過的那輛公共汽車,在百丈懸巖上翻跌下去,全車連司機13人,無一生還。這時候,他才明白那女司機為甚麼恩將仇報趕他下車。她被人凌辱之後,已經抱著要與全車同歸於盡的決心。 車上13個人,除了司機和三個壞蛋,願意挺身而出,願意作一個好撒瑪利亞人只有一個,難道這就是今天中國社會的光景?還有一點值得每個人思考的,以這件車禍例子來看,幫助別人豈不是幫助自己嗎?如果這八個人事前知道後面的結果,相信他們一定冒生命的危險阻止這三個壞蛋的惡行。見死不救,最終自己也要付上代價,而且是非常昂貴的代價。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A) 序言 美國人很喜歡挖苦那些長得漂亮、一頭金頭髮的女孩子﹐嘲笑她們外表好看﹐但腦袋像豆腐一樣不中用。故事說一個喜愛美式足球的男孩子,第一次帶一個金髮美女到球場看球賽,比賽結束後﹐男孩子問這個女生﹐第一次看足球有何感想﹖這女生說:「還不錯﹐祇是我始終不明白﹐兩個球隊幾十人搶來搶去就是為了一個銅板(Quarter)﹐這實在沒這個必要。」男的感到莫名其妙﹐就問,你到底說什麼﹖金髮美女繼續說:「你看,比賽開始時﹐一個裁判走出來﹐他拿出一個銅板Quarter﹐之後兩隊人馬就是為了搶這個Quarter﹐每一次球隊進攻﹐就聽到有人說﹐Get a quarter back, get a quarter back 把銅板拿回來。」 (quarterback 是美式足球的靈魂人物四分衛,get a quarterback 是把對方四分衛打倒) 有好幾年,達拉斯牛仔足球隊的表現實在不怎樣好,但自從2007之後,這球隊尤如鹹魚翻生﹐居然越打越有起色,什麽原因?因為他們找到一個相當不錯的四分衛,他名字叫Tony Romo。 Tony Romo本來是一個不怎樣顯眼的人物﹐當初因其他球隊沒收留他,所以他才來到達拉斯﹐而且開始他只是一個後備﹐只有正選四分衛受傷他才有機會上場﹐所以他坐冷板凳好幾年。某一年正選四分衛表現實在很糟糕,才讓他有機會上場,結果一場球賽讓他成名,最後成了正選。 Tony Romo最讓人難忘的一場球賽應該是與水牛隊對壘,在那場球賽﹐他前後五次把球誤傳到對方手上(interception),用東方足球術語說,他連續五次擺烏龍﹐球員射進自己龍門五次﹐這平了一場球賽的紀錄。照理來說,球隊教練應該早換他出來﹐但當天教練沒這樣做﹐每個球員都很賣力,一鼓作氣,加上一點運氣﹐最後牛仔隊還是贏了。 敗部復活,隊員和球迷都很開心﹐但最開心的莫過於那個擺烏龍五次的四分衛Tony Romo,因為如果球隊敗陣,所有責罵都落在他身上。什麼原因讓這球隊在60分鐘球賽中有58分鐘都是落後﹐而在最後2分鐘扳回來﹖記者後來分析﹐他們認為這與Tony Romo的好人緣有關。 當這個四分衛一次又一次犯錯﹐把皮球誤傳到對方球員手中而不是自己球員﹐那時候他心裏難過到極點﹐稍息時他坐在球場旁邊無精打彩﹐記者卻看到隊友一個一個過來拍拍他﹐摸他的頭﹐在他耳邊講一兩句話﹐目的就是鼓勵和安慰他﹐而這些球員一上到球場就拼老命﹐防衛的防衛﹐進攻的進攻﹐不單是為了這個球隊﹐其實也是為了這個四分衛﹐他們知道他當時的心情﹐因此儘量幫助他﹐最後靠著一點運氣﹐他們贏了。 有些球評家分析﹐如果當時四分衛不是Tony Romo﹐而是換了前兩屆的隊員﹐他們隊友不見得那麼賣命﹐輸就輸﹐反正每個人都知道這是四分衛自己出紕漏﹐活該。為什麼這個多人看到Tony Romo氣餒的時候﹐願意到他身邊為他打氣、鼓勵他、支持他﹖因為過去他與隊友有非常美好的關係,換句話說,他有很好的人緣。 在教會也常看到類似這種情況。有人遇到困難﹐身邊很多人奮不顧身去幫忙;但有些人﹐當他們遇到難處﹐願意鼎力幫助的人卻不是很多﹐儘管願意幫忙﹐也是勉為其難。 好幾年前,達拉斯某教會就發生類似情況。一對從台灣回來的宣教士夫婦﹐太太因為患了癌症﹐於是回美就醫﹐一家五口﹐又沒有積蓄﹐很自然這正是教會發揮關愛的時候﹐很多弟兄姊妹在金錢支助他們﹐教會也安排主內肢體輪流為他們弄飯食。奇怪的是﹐三個月之後﹐願意繼續支持這宣教士的家庭越來越少﹐很多人不想再為他們付出﹐最後執事會商討如何處理這個家庭難題。 也是同一個教會所發生的事情,他們也是一家五口的家庭﹐先生被解僱﹐三個月沒工作﹐銀行積蓄用光﹐但很多主內肢體願意在金錢上支助他們,有人弄飯食偷偷送飯菜到他們門口﹐有人帶他們一家上館子吃飯﹐年底有人送錢送禮物給他們過感恩節和聖誕節﹐前後一年半﹐弟兄姊妹沒有怨言,公開或默默的幫助他們渡過最困難的時期。 為什麼這個宣教士家庭,別人幫忙三個月就停下來﹔而另外一個家庭﹐弟兄姊妹卻願意不停支持他們﹖這些宣教士到底做了什麼事情﹐最後連那些有愛心的人慢慢也失去愛心﹔而另一個家庭﹐弟兄姊妹蜂擁過來,奮不顧身來幫助他們﹖講來講去就是人緣﹐一個是很有人緣的家庭﹐一個卻缺乏人緣。 節錄自拙作「男人秘笈」,這書將於2012年底出版(橄欖),敬請等候。
Steve Covey寫了一本非常暢銷的書「成功人士七個要訣(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其中一點他非常強調的是時間管理,意思是要懂得的生活上的優先序,他提到,造成人有壓力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怎樣分配時間。每天24小時是固定,每個人都一樣,而同樣的工作,如果懂得怎樣善用時間,你會發現壓力減少很多。 生活上,有重要和不重要的事情,也有緊急和不緊急的事情。第一種是重要而且緊急的事情,譬如說,公司緊急會議,進醫院;第二種是不重要但緊急,譬如電話鈴響,上廁所;第三種是重要但不緊急,譬如年底報稅,交讀書報告,或月底考試;最後一種是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譬如逛街、買菜。通常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不太常出現,不重要和不緊急的事情也無需掛心。懂得善用時間的人,通常把生活優先序放在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當學生的人不會等到期末考到了才準備考試,年底報稅也不是最後一天才找會計師,在截止期限尚未來到以前,他們就把事情安排妥當,絕不會出現臨時抱佛腳的情況。 路加福音19:28-32記載這樣一段話,耶穌和門徒上了耶路撒冷,將近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那裏,就打發兩個門徒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進去的時候,必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裏,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可以解開牽來。若有人問為甚麼解牠,你們就說,主要用他。打發的人去了,所遇見的,正如耶穌所說的。 從耶穌處理這件看來不起眼的事情,我們可看出祂做事是有計劃的。為什麼很多人在生活上常感到有壓力?就是不懂得時間管理,一種極端是拖延主義,凡事遲遲不肯動手,臨時才抱佛腳,最後只好草草了事;另外一種極端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時間表弄得密密麻麻,表面看來覺得自己有本事、好能幹,但一旦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生活馬上會因手忙腳亂而變得一團糟。這都是做事缺乏周詳計劃所致。 另一方面,生活上有時候因著別人中途干擾,而影響我們的工作進度或計劃,因此在某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懂得說「不」。耶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耶穌出道之後,要傳福音的地方很多,要醫治的人也很多,每個地方都需要祂,每個人都來找祂,耶穌可以說是分身無暇。所以在某些情況下,耶穌會拒絕別人的要求。路加福音4:42-43就記載耶穌拒絕百姓對祂的挽留,「天亮的時候,耶穌出來,走到曠野地方。眾人去找他,到了他那裏,要留住他,不要他離開他們。但耶穌對他們說,我也必須在別城傳 神國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為此。」很可惜,很多時候我們礙於人情,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要求,要不是把自己的計劃搞垮,不然就是把自己累壞,為自己加添心理的壓力。
A)序言 假如你參加一個小組聚會,彼此都不認識,組長邀請每個人自我介紹,第一個人開口就如數家珍,說他當年是什麽高中狀元,以第一名保送到北大,三年後(比別人早一年)他以優異成績班上第一名畢業,你馬上感到這個人很會吹噓,非常驕傲。輪到第二個人自我介紹,看他連頭也不敢抬起來,講話聲音幾乎聽不到,他說他不是北大,也不是清華,是一家從沒聽過的學校,問清楚才知道那是野雞大學,他說他也是第一名畢業,只是倒數第一名。如果前面那個北大傢伙讓人覺到驕傲,那麼這個野雞大學就表示他是謙卑嗎?那不見得! 中國文化很強調謙讓,這理應是一種美得,但我們往往發現,中國人的謙卑卻是流於虛假。當聽到別人的表揚,表面我們總是客氣回應:「這算不了甚麼!」「哪裡!哪裡!」,但心中卻是帶有強烈的驕傲感。一次我主領一個70多人的聚會,我問在座有多少人認為自己是一個驕傲的人?只有兩個人舉手;然後我再問,多少人認為自己是謙卑的人,另外兩隻手舉起來。說自己是驕傲的人很少,敢說自己是謙卑的人也不多。 還有一點,一般人對謙卑的定義與聖經所講的謙卑不見得是一樣。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基督徒這樣對你說:他對神忠心,很熱心服事神,要你效法他;另一個「信徒」也說:他是柔和謙卑,也叫要效法他。當聽到這兩個人這樣說話,你如何反應?相信一般信徒會覺得這兩個人大言不慚,有嚴重自大狂。你可知道這兩個人是誰?一個是保羅,另一個是耶穌。你不會認為他們是驕傲的人吧? B)謙卑知多少 驕傲不難定義,也很容易被察覺到,聖經很多地方也提到神不喜悅驕傲,「神阻擋驕傲的人」雅各書 4:6。而謙卑呢?聖經卻鼓勵信徒要更多追求這個品德,「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 神同行。」彌迦書6:8。我們都知道謙卑是一種美德,但要把謙卑拿出來給別人看卻不是那麼簡單的事,Helen Nielsen這樣說,謙卑品格如同一個人的內衣,每個人都需要,但卻不能向外衣一樣拿給人看。這說得很傳神。 信徒可以求神讓自己變得謙卑,但他不能回應神說:感謝神的恩典,我已經得著謙卑了。謙卑是信徒應該一生追求的品格,除了不能把它拿出來亮給別人看,又不能自豪說我已經得了謙卑;還有,謙卑也容易讓人誤解。 謙卑與自卑不同 一個人亂發炮,自吹自擂,講話瞧不起別人,目中無人,走路很神氣,我們很快就覺得他不是一個謙卑的人。相反的,一個人坐在一個角落不講話,團契聚會從頭到尾不發言,儘管發言,都是講自己沒用,是垃圾,把自己講到一文不值,但你也不會覺得他是一個謙卑的人。 驕傲很容易認出來,但謙卑就不見得易下定義。害羞、膽怯、軟弱怕事、沒膽量、瞧不起自己、把自己講到一文不值、任人魚肉,這是自卑,而不是謙卑,兩者尤如雙胞胎,但卻有天淵之別。 有人說,一個沒恩賜才華的人會比較謙卑,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什麽可誇之處,但這不見得是對的。學問知識尤如兩刃利劍,可以讓人變得謙卑,但也可以叫人自大。一個有學識的人,他明白學海無涯的道理,他會抱著謙卑的心多聆聽別人的意見,懂得參考別人的觀點;但學問也可以叫人自大,變得目中無人,別人的話聽不進去,新約的文士法利賽人正是這樣,所以被耶穌責駡。主耶穌所受的教育不多,祂只是木匠的兒子,但祂有很強的求知慾,所以祂知識淵博,而耶穌是一個謙卑的人。 謙卑需要自信不是自誇 不要以為看到一個人不停誇耀自己、不斷講自己的豐功偉績,就以為他們很自信,其實剛好相反,他們不敢以真面目去面對別人,只會用吹噓來掩蓋自己的不足和缺點。謙卑的人卻不同,他可以肯定自己,接納自己,他不需要偽裝,不需要遮蓋,好的一面可以給別人看,不好的一面他也可以坦然面對和接受,他們不害怕讓別人看到他真正的自己,甚至不怕做一些外人看來卑微的工作。 美國阿拉巴馬(Alabama)州有一家大學叫Tuskegee學院,當年有一位黑人校長,名字叫Booker Washington。一天他閒來無事到海邊散步,無意中走到一個郊區,一位有錢白人女士正需要人幫她砍木頭,她不知道這黑人是何許人,就問他是否想賺一點外快。校長好奇她這樣問,細問才知道她的用意,他想反正有空,就幫她砍木頭,砍完他還幫她拿到屋子裏面,之後校長就離開,沒想到有錢人的一位傭人認出這位校長,並且告訴主人。幾天過後,這個有錢人跑去學校向校長道歉。校長卻說,沒關係,反正我需要做點運動,能夠給你一點幫忙不是很好嗎? 為什麼這位校長能夠做傭人的工作?在他心目中,砍木頭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根本不會影響他的身份和地位,這顯出他的勇氣和自信。更讓人佩服的是,這件事情從頭到尾是別人講出來才被公開知曉,而不是他自己在誇耀,這才顯得他謙卑之處。身為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祂也是門徒的師傅,祂也不在意為門徒洗腳。為人洗腳當時是一件很卑微的工作,如同今天家裡的傭人幫人倒茶、洗廁所、擦地板作,但耶穌不認為這些卑微的工作會影響祂神兒子的身份。 行為顯出謙卑 謙卑是一種選擇性的行為。那位黑人校長可以在學校跟學生大談謙卑,但當被要求劈柴時,他可以把這個看作是羞恥、有失身份而加以拒絕,如果是這樣,他對學生的教導便是紙上談兵,但這個黑人校長卻以行動顯出他的謙卑態度。所以謙卑不是用嘴巴来吹嘘,乃是以行為來表明。 另外,謙卑是屬於選擇性的行為,正如這位黑人校長,他可以爲了顧全面子而拒絕為對方砍木頭,他也可以放下自我,選擇為對方效力。所以謙卑和其他行為一樣,是具有選擇性,每一個人都可以選擇作一個謙卑的人,或做一個自我的人,世界沒有所謂強迫性謙卑。 謙卑需要操練 保羅未曾成為耶穌基督跟隨者以前,他們是一個偏行己路,專門找基督徒麻煩的猶太教狂熱分子,曾幾何時,他在新約書信中這樣說他自己: 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以弗所書3:8 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提前 1:15 顯然保羅信主之後,有脫胎換骨的改變,他從一個很自大的宗教狂熱分子,變得謙卑和處處為人著想的基督徒。 我們沒有一個人天生是謙卑的,人生出來就有自私、叛逆行為,從亞當、夏娃到撒旦都沒有差別,你我也是如此。既然謙卑不是天生行為,如果我們想要學習謙卑,就得操練,每天要不斷練習。這好比一個人學一件新樂器,不管是彈鋼琴或拉小提琴,剛開始都不是很熟練,必須每天操練才會變得越來越純熟,謙卑行為也是一樣。下文會提到如何學習成為一個謙卑的人,這些方法和步驟是需要每天練習,習以為常,久而久之,謙卑的行為和態度就會形成。也許個人一下子看不到自己的改變,但旁邊眼明的人就會察覺到。 節錄自拙作「男人秘笈」,這書將於2012年底出版(橄欖),敬請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