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休士頓有一位很有名氣的算命大師九叔公,他以前是一個越南和尚,後來移民到美國來,因為他算命奇準,又通中文、英文、和越南話,所以華人、美國人和西班牙裔都找他算命。據說他一天只看60個人,不接受預約。一般早上五點不到就有人開始排隊 。到了七點,有義工開始發號碼牌,眾人就在大廳等候,等五、六個小時是等閑事。無論算一個人的過去和未來,據說都非常靈驗,因為他不收費,只接受捐獻,所以每天等候算命的人群大排長龍。 基督教對算命這方面比較有研究的,有來自香港的梁燕城和台灣的葉明翰牧師。根據梁燕城自己的見證,年輕時他曾經學過打坐,有過靈魂出竅並與靈界接觸的經歷,一次雲遊,有靈界物認為他那麼年輕能夠練功到如此高的境界,願意收他為徒,並且賜他「能知過去與預測未來」的算命能力,唯一條件是日後要尊這個靈為王,梁燕城當時尚未成為基督徒,心想如果自己利用這種特殊能力做壞事,誰能夠阻擋他?經過仔細思考後,他拒絕接受對方所提供的建議。多年後,待梁燕城成為基督徒,他再沒有碰到過這個靈。從他對聖經的瞭解,他先前所接觸到的應該是邪靈,而根據他對這方面的研究,具有「能知過去與預測未來」的人,一般都是江湖術士,靠著一點點算命伎倆、心理學、和普通常識,就在外頭混一口飯吃,這沒什麽大不了事情,但也有不少算命師的確功力高深,算命功夫奇準無比的,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九叔公,這些算命師背後多是有靈界的參與,與他們這些人掛鉤就非常危險,因為一旦與邪靈搭上了,要脫離它們的捆綁就非常困難,所以神在聖經中特別吩咐信徒切勿與靈界事物打交道。 台灣的葉明翰牧師尚未信主以前,是靠著與邪靈打交道為生的人。他年幼就活在死亡陰影裏面,十個弟兄姐妹中六個相繼去世,青少年時父親患病死亡,留下一群孤兒和寡婦。葉明翰為了改變痛苦的命運,於是拜師學習算命,後來成為算命師,多年的鑽研讓他瞭解算命、風水、命運背後到底是什麽一回事,後來他蒙神呼召而歸向神,並且把生命為主所用,至今已四十多年。根據葉明翰牧師所講的,面相和手相也全非迷信,客觀來說,這也是一種統計學,看相的人根據過去的統計或參考一些相書,看到某種面相而猜出對方一些特性,這並不是很深奧的事情。但這是根據統計學所作的推理,準確程度當然會打折扣,手相的原理也是一樣。至於命運,它基本上沒有違背基督教信仰,葉牧師把命運分開兩個部份,一個是命,一個是運。命是指命定,聖經很多地方告訴我們,很多事情是上帝命定的,夏甲生的兒子取名以實馬利,以掃將來服事雅各,參孫的出生,所羅門為神建殿,耶利米作先知,這些都是神早已命定的。你我一生都由神所命定,生在誰家,父母是誰,上帝早已經安排好。那麼運呢?運是運用、運作、和營運,意思是人要運用上帝所賜的智慧、才幹、恩賜,在所安排的時間和空間中,去經營自己的一生。如果這樣為命運定義,命是先天的,是上帝所命定的;而運是後天的,要看人如何運用上帝所賜的自由意志,來完成上帝所命定的旨意。 那麼人每天所遇到的事情都是早已安排好嗎?下回再續。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Clayton Christensen是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教授,在他所開的管理學課中,他喜歡以各種管理學理論來探討每一家企業,研究每一家企業成功的背後原因。到了課程期末,他便要求學生運用這些理論作自我檢討,如何把這些理論運用在自己的人生中。他要學生嘗試回答三個問題,如何確定自己職業生涯會快樂?如何確定自己和家人的關係能夠維持美滿?如何確定自己不會有一天因為犯罪而成為階下囚? 他說自從1979年從哈佛大學畢業以來,每年所舉辦的同學會當中,他都看到許多同學儘管事業看來非常不錯,但臉上露出高興快樂的人卻寥寥無幾,很多人的婚姻早已經瓦解,他們跟兒女的關係更是一塌糊塗。這些同學當年踏出哈佛大學的校門,誰會想到自己的家庭竟會有如此下場?能夠從常春藤名校畢業的人,都是美國精英中的精英,這些人為什麽能夠把一家大企業搞到有聲有色,但經營自己的家卻是感到無濟於事呢?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把人生目標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他們更不懂得如何來經營自己的人生。 如何經營一個人的人生?從這位常春藤大學商學院的教授來看,經營人的一生,在很多地方跟經營一個大企業很類似,一個人的時間、精力和才能是有限的,如何明智地使用個人有限的資源,而這些資源應該分配在那些工作上,這是需要個人的智慧。缺乏智慧的選擇往往會帶來負面的結果,他許多的好同學就是這樣,人過於短視,把很好的資源消耗在空虛而不能滿足的生活上,最終帶給自己的只是一堆的煩惱。 對於積極追求事業成就的人,當他還有一點多餘的時間或精力,通常會不假思索地用在最能產生具體成果的活動上,譬如說發表論文、修一門課、或教授課程等。相對而言,他們比較不會把時間和精力投注在配偶和孩子的關係上,因為這不能得到立竿見影的成就感。養育孩子可能要等二十年才稍微看到一些果效。夫妻關係也是一樣,在未曾察覺的時候已慢慢地惡化。這就是一般所謂成功人士最常出現的問題,對家人投入的資源太少,對事業投入太多。然而,最親密的家庭關係才是一個人擁有持久幸福的最重要基礎。 這位教授發現,他研究許多一敗塗地企業的最大問題根源,就是他們只知追求可以立即帶來滿足的目標,而沒有作更長遠的投資計劃,有些企業口口聲聲表示重視長遠投資,但投入的資源卻是非常少,最終便將面臨被現實環境淘汰的惡運。 我發覺這位教授的管理理論,可以套用在我們基督徒家庭上。我曾經遇到兩個基督化家庭,兩位父親都是非常愛主的人,平常上班朝九晚五,下班之後,花許多時間做教會的工作,探訪、參加查經班、參加禱告會。因為對教會工作非常熱心,很自然被選為教會的長老。孩子出生之後,夫婦倆覺得花時間在嬰孩身上很浪費精力,於是乾脆把兩個月不到的嬰孩交給遠在台灣的父母托養。若干年之後,孩子已經到了懂事年齡,才把孩子接回來。這種狀況,不用教育學家表示專家的見解,大家都能夠看出親子之間必然會存有問題。再加上這對父母並沒有看重養育孩子的重要性,平常甚少花時間在孩子身上,兩代之間只有父子名分、卻沒有父子之情,孩子進入青少年時代,親子關係白熱化,遇到衝突幾乎用刀劍來解決。 根據這位教授所講,其實管理家庭或管理自己的人生,與管理一個企業並沒有太多的差別,重點是要有長期的計劃,不要急功近利,要善用資源,不管是你個人資源,或者周圍資源都是一樣。為什麽這麼多企業連連倒閉?正是很多總裁只為了眼前短暫的好處,一窩瘋地跟著潮流走,另一方面卻沒有長遠計劃與投資。 人生,需要運用長遠的管理計劃;管理家庭,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一個化名叫瑤瑤的女孩子,她出身在中國大陸一個窮鄉僻壤的小地方,她父母為了供她和她弟弟的學業,常常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拼命作工。兩個人都知道父母辛勞,所以倆從小非常用功讀書,盼望有一天能走出貧窮的鄉下,上好的大學。終於,兩個人都如願考上了大學。 進了大學,雖然三餐沒有大魚大肉,但總算能夠填飽肚子,但每天看著那些花枝招展、每天穿得漂漂亮亮、又有名牌在身的同學,羡慕的心油然而生,心理上也慢慢失去了平衡。 為了幫家裏減輕點負擔,她開始在外面兼職賺錢,甚至到酒店當禮儀小姐、上街發傳單、替人送外賣,儘管是辛苦,也掙不了多少錢,每天累得半死,但有時候依然連自己最基本生活費都出現問題。有一次她到酒店去當禮儀小姐,晚上一個中年男人留下來,並請她到包廂去,彬彬有禮地說想跟她做朋友。細談之後,發現對方是外地來的生意人。剛開始兩個人只是普通朋友,而對方偶爾出差就約她出來碰面,當他知道她生活上有困難,便大方出錢幫助她解決經濟困難,有時候甚至給她錢寄回家給她的父母。但是這位生意人比她大20歲,並且也有太太和兩個孩子。接下去的情節,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想像得到,他每個月固定給她幾千元,只要他出差到她念書的地方,兩個人就在一起,同學們看到他們兩個,總是猜測她們倆個人的關係,對於這些臆測,她從不作回應。 自從有了生意人支助她的生活,她就不用到校外打工,每個月也能拿部分錢寄回老家,一部分寄給弟弟當生活費,而其他錢,大部分花在打扮上。在物質上,她是衣食無憂,但在心靈上,她坦承內心掙扎不已。剛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就像熱戀中的小情侶,但可惜這種關係卻是不能公開的,無形中這種地下戀情成為一種折磨。她的外表光鮮亮麗了,但在同學們眼裏,她卻成了不被認同的「異類」,成了受人譴責的「小三」。她也意識到,雖然身體被包養了,但靈魂和人格卻游離在外。 瑤瑤這個故事讓我想到許多年前美國一家大學的研究報導,史丹福大學為了證明掌控衝動的重要性,學校找來一群四到八歲的孩子,輪流到一個小房間去。研究人員給孩子一顆棉花糖,並告訴他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那顆棉花糖,但如果他們選擇等二十分鐘後再吃,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棉花糖。結果當研究人員離開房間後,有些孩子馬上吃掉棉花糖,有些孩子想盡各種辦法不被放在眼前美麗的棉花糖所吸引,直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實驗並非就此結束,心理學家追蹤這個案例二十多年。研究的跟蹤調查,發現那些願意再等二十分鐘才吃糖的孩子,長大之後,學業上比較有成就,事業也比較出人頭地。心理學家認為,這些孩子有很好的自我約束能力,比較能夠控制自己的慾望,不因眼前的引誘放縱自己,因此他們在學業和事業上的成就,遠超過那些馬上要滿足口欲的孩子。 回到瑤瑤這個報導,記者的新聞標題是「拿青春賭明天」。對我們基督徒來說,這跟一般人用今生賭永恆的情況是一樣,就如同史丹福大學實驗室那群立即吃下棉花糖的孩子,為了短暫的口腹之欲,忍受不了放在眼前的引誘,只管放縱個人的情欲,用自己的生命作賭注,實在是很愚昧。但是,今天有許多人正是這樣做。福音書耶穌這樣說,人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那有什麽益處呢?很可惜,現代人把自己放縱在罪中之樂,為了短暫得到個人性慾和情欲上的滿足,卻失去更長遠和更有價值的未來。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Bill Gate(比爾蓋茲)這個名字可以說是無人不知,但Paul Allen(保羅艾倫)卻是很多人不是那麼熟悉。他是微軟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最近他寫了自傳《謀士》(Idea Man),把他與曾經合作的夥伴蓋茲之間的種種恩怨公諸於世,一時之間,Paul Allen成為傳媒追捧訪問的對象。 在艾倫筆下,將在世人面前的大慈善家蓋茲,形容為早年曾經是一個乘人之危、整天在盤算怎樣占人便宜的陰險人物。據稱,微軟成立沒有多久,蓋茲得知艾倫得了重病,認為這可能使艾倫工作效率降低,因此與其他人密謀,想要奪取艾倫手上微軟公司龐大的股份,最後不得逞,於是施壓叫艾倫自行離開微軟。還好艾倫堅決持守他手上的微軟股份,最終成為世界上最富有人之一。 蓋茲知道艾倫書裡講到他過去在微軟的事情,他沒有為自己過去所發生的事情作辯護,顯然艾倫所講的都是事實。平心而論,我個人相信年輕時代的蓋茲,可能是一個不擇手段的人物,憑著他的聰明才智,有風使盡,看到對他自己有益處的事絕對不會輕易放過,對付老夥伴是如此,在商場上更是這樣。不然他如何把微軟成為首屈一指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公司,並且讓他多年他成為世界的首富。 不過,人過中年之後的蓋茲,已經令人耳目一新。我們已經看不到當年心狠手辣、不擇手段爭取個人利益的蓋茲,相反的,他已經放下那種唯我獨尊,唯利是圖的不道德行為,並且立下心願,在有生之年將自己的財富返還社會。他與太太成立了慈善機構,並且招募世界富人捐款,這些金錢都會投資在一些能夠找出解決疑難雜症的研究單位上,並且想辦法去關懷和滿足落後國家的需要。 對於艾倫的指控,蓋茲表示:「雖然我對那些往事的記憶與艾倫不一致,我仍十分珍視我們的友誼。並且,我尤為敬重他為微軟、為美國科技界做出的傑出貢獻。」兩年前,艾倫從淋巴癌康復的時候,蓋茲是探望最勤的朋友之一。看得出,艾倫在書中想要竭力為自己重新塑造名聲。將自己刻畫成一個很有睿智的人,好像他比那個世人眼中的大慈善家蓋茲更加單純和天真。 蓋茲的轉變讓我想到聖經一位很出名的人物,他就是使徒保羅。在未被神的手親自破碎以前的保羅,是個典型我行我素的人物。他自負擁有滿腹的學問,將當時的基督徒看成眼中釘,藉著猶太人官府的淫威,凡是與他自認為違反猶太傳統信仰的人,都看作是洪水猛獸,格殺勿論。他到處強抓基督徒,看著聖徒司提反被人用石頭打死,保羅眼睛沒眨一下,顯出他處事不擇手段,對人毫無半點同情心。 被神的手塑造之後的保羅可以說是脫胎換骨,他三次旅行佈道,建立了至少六間教會,聖經至少有十三本書是他寫的,當時的小亞細亞被他跑遍,他可以很自豪地說,該聽福音的地方他都已經去過。為了不讓別人說他用傳福音來混日子,他寧願一面織魚網為生,一面傳福音。誰會想到,以他對人毫不留情的性格,竟能寫出至情至聖的「愛的真諦」(哥林多前書)。過去因馬可有「逃兵」的壞記錄,保羅旅行佈道時堅持不再帶他去,但當晚年的保羅被關在監牢中時,卻要求馬可與他一起同工。從他所寫的羅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經過千錘百煉、脫胎換骨的保羅。那時的他,無論對人、對事、對神,純淨與忠誠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我們有那一個人敢說自己是完人呢?蓋茲如此,保羅也是如此,儘管年輕時候做了多少不應該做的事情。如果能夠從個人錯誤中得到學習,從不認識神到委身於神的國度;從高傲,唯我獨尊到一個謙卑順服神的人。便也就不枉此生,這也是神盼望看到祂自己的子民,能夠達到這種成熟的境界。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一對美國夫婦雖然已經有兩個孩子,但仍希望能夠再領養一個外國小孩。他們從俄羅斯一份領養雜誌上看到一張漂亮女嬰的照片,夫婦被這18個月大的小女生所吸引,與代理處接洽後,他們願意領養這女嬰,條件是對方必須提供她健康良好證明書。代理處負責人告訴他們,嬰孩的右腳需要做一個小手術,身體其他方面都非常健康。夫婦相信對方的話,唯一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女嬰因為過去一年多在孤兒院長大,由於缺乏來自外界的激勵和關愛,她的腦部已經受到極其嚴重的傷害,雖然外表看來與一般嬰孩無異,但學習能力和其他方面遠比其他孩子落後。領養這嬰孩多年後,夫婦發現她跟家裡兩個孩子非常不一樣,她有很大的行為缺陷,喜歡尖叫、擰人、咬人、吐口水,摔東西,無緣無故大哭,稍微不合她心意就吼叫。 其實這並非是一件偶發的案例。過去多年,許多美國家庭到俄羅斯等東歐國家的孤兒院領養孩子,心理學家從這些收養孩子身上找到一些共同點,即在於這些幼年時代無法從照顧者身上得到關愛和照顧的嬰孩,腦部已經受到無形的摧殘,使得這些嬰孩的生理失去某種應有的功能,無論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等方面都發育遲緩,而這些跟腦部的運作分不開的。造成的結果便是這些嬰孩不能靠著知覺有效處理從外界接收到的資訊,以致於形成日後語文學習上的困難。所以往往父母發出一個簡單的吩咐,需要重複多次後,孩子才能明白。這不是他們故意不聽父母的話,乃是他們腦部運作與常人不同。其他方面,如記憶力、理解能力、體能、和集中力等方面都比正常孩子遜色。人的情緒認知都與此有密切關係,無法有效運用這方面的功能,容易造成他們與他人的互動發生問題。 還有一點,過去這些孩子在孤兒院生活了一段時間,他們早已在心理上形成了一套自我生存的防衛系統,這套系統在孤兒院這種環境變得很管用。為了生存,他們必須照顧自己,要求自己變得很堅強,不允許自己窩囊。一旦來到領養家庭,他們心中不禁會問道:過去他們在孤兒院都可以這樣活過來,現在來到這些人的家庭,有什麼是這些父母所提供的而他們自己做不到呢?導致那些有愛心的養父母非常難以進入這些孩子的內心世界,因為他們總是有意無意推開想親近他們的人,心理學稱這是自我毀滅的行為。 你可能會問:我的孩子又不是來自孤兒院,這個問題與我何干?心理學家從東歐孤兒院嬰孩受過傷害的個案得到一個新的啓發,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犯了很多可以避免的錯誤,一般人以為暴力虐待才會造成嚴重孩子心理的傷害,但從這些領養孩子的行為發現,心靈上的傷害才是禍患無窮。所謂心靈的傷害,包括忽略嬰孩生理上的需求、把孩子寄養到別人家讓孩子感到被遺棄、父母與孩子缺乏肌膚之親、斥責怒駡的語言傷害等。孩子年幼時受到的心靈創傷,對他們個性和行為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哈佛大學研究員Dr. White根據過去幾十年對孩童的觀察,寫了一本著名的書籍《生命的前三年》。這本暢銷書講到孩童心理的演變,與許多學者強調孩童早期發育的重要性不謀而合,這也與上面提到東歐孤兒院孩子出現行為異常的情況一致。身為父母的,最好在孩子幼年期,儘量多花時候與孩子建立美好親子關係,並且為他們打好良好的人格基礎,這樣能夠減少孩子日後許多心理問題。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