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講到家庭成員的親密程度可以預知人將來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並將家庭以四種動物家庭來分類,這星期繼續談最後兩種動物家庭-鴨子和海龜。 三、鴨子家庭模式 第三種動物家庭模式是鴨子家庭。通常鴨子媽媽會在靠近有水地方為自己家庭築一個草窩,她會供應剛生出來小鴨子的一切需要,保護它們,看顧它們。當小鴨子開始會走路,鴨媽媽會引它們到水邊,讓小鴨子與其它鴨子玩在一起,而當小鴨子在外經過一段「自由自在」的日子,它們有可能不再回到鴨媽媽身邊,這顯示小鴨子開始有獨立能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鴨子雖然慢慢離開鴨媽媽,它很快與其他鴨子成群結隊一起玩耍。 鴨子家庭就是這個樣子,家庭成員雖然身住同一屋,大家一起用膳,但各有自己的臥房,有自己的朋友,家庭成員間可以互不相干。小的時候就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很早學會獨立和照顧自己。 鴨子家庭成員在嬰孩時期會依賴父母,衣食住行等靠父母供應,父母也盡責養育他們。在適當的時候,孩子會離開父母,到社會找屬於他們的朋友。鴨子家庭與前面提到的狐狸家庭很相似,唯一不同地方的是,鴨子家庭成員比較早熟,礙於環境,他們可能逼不得已提早離開父母到外面謀生。 四、海龜家庭模式 最後一個家庭模式是海龜家庭。海龜的動物性就是要生孩子的時候,母龜獨自從海上游到岸上,在沙灘上挖一個大洞,然後在裡面生蛋,之後母龜將洞用沙埋起來,自己游回大海,對海沙裡的小龜再也不聞不問,牠們也不會回來看自己的孩子。在沙灘裡孵化的海龜,慢慢自行從蛋殼中爬出來,運氣好的,就游到海水中,命不好的可能被動物或大鳥吃掉。就算它們可以繼續生存,它們也搞不清楚生育它們的父母是何方神聖。它們是自生自滅,吃什麼、做什麼、幹什麼都是自己的事。沒有父母模範,完全是「天生天養」。 海龜家庭就是這樣,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幾乎不存在,孩子有父母等於沒有,可能父母耽溺酗酒、吸毒,也可能忙於生計,以致沒時間與孩子相處,孩子還沒有長大就要照顧自己,如果家裏弟兄姊妹多,哥姐可能無意間充當父母角色。因為缺乏父母監管,孩子好壞對錯,交好友損友,那就是聽天由命。再往深處想,成長海龜家庭的人,他們與家人不但沒深交,在社會中也找不到親密好友。可以想像在這種家庭長成的人日後如何與人相處,怎樣面對生活難處。再從另一角度看,他們父母其實也是生於這種家庭,於是形成惡性循環,一代接一代。 綜合前述有關家庭親密程度的參數,豬群家庭與海龜家庭屬於極端情形,都屬於不健康的家庭模式。在豬群家庭,父母與孩子關係糾纏不清,父母過於干涉,孩子缺乏獨立成長機會,一旦父母離世,孩子被迫獨立時,他們在社會生存就有很大難度;另一方面,當孩子成家立業,外表他們與父母與分隔,但在思想上、情緒上,與父母仍然「難捨難分」。以這種心智進入婚姻,不難想象他們在婚姻中會遇到怎樣的問題?原生家庭父母仍然可以遙控他們一舉一動,夫妻關係受到嚴重的考驗。 海龜家庭是另一極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機會與家人建立親密關係,他們習慣我行我素,是名符其實的獨行俠。他們進入婚姻可能基於情慾的需要或心靈感到空虛,可能完全沒有「結婚互為一體」的觀念,一旦當失去結婚起初那份親密感時,人很容易回復以前我行我素的生活形態,對那抱著高期盼進入婚姻生活的另外一半來說,那是非常痛苦的事。本章開頭提到誠浩與秀芬就是典型例子,很明顯,誠浩出生海龜家庭,成長過程慣於我行我素、獨斷獨行,對他人需要缺乏敏感,所以婚後對秀芬心靈需要漠不關心;從某角度來看,他也算是個好丈夫,但對與他生活在一起的妻子秀芬來說,心靈的需要卻達不到滿足。夫妻關係不僅是兩人住在一起,還需要有情感、情緒上的溝通,美滿夫妻關係需要兩人在身心靈三方面能夠水乳交融。除非誠浩了解自己問題,並且願意面對與處理,否則,他的婚姻關係的確存有很大危機。 介乎豬群與海龜家庭之間的就是狐狸家庭與鴨子,這些家庭父母在孩子幼年時期,都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父母給予兒女足夠安全感,懂得在適當時機「放手」 ,給予他們個人自由,給他們有獨立成長的機會。孩子一旦長大離開父母,他們無論在心智、精神、情感與情緒各方面都顯得成熟,進入社會與人相處也很快適應。有一天成家立業,也容易與配偶建立一個健康與親密的夫妻關係。 一個人是否屬於我行我素,或對人過於依附,都可以從當事人原生家庭著手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密程度可以分五種類別:一、互不來往;二、稍有接觸;三、維持聯繫;四、經常來往;五、難捨難分。如果用上面動物家庭來比喻,海龜家庭屬於互不來往一族,而豬群家庭就屬於難捨難分的一派,狐狸家庭與鴨子家庭就在兩者之間。
家庭成員的親密程度可以預知人將來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進一步預測人日後婚姻與配偶的互動情形。有研究家庭專家將家庭成員親密度以四種動物家庭來分類,分別是豬群、狐狸、鴨子、與海龜。當中以豬群家庭屬於糾纏不清,而海龜家庭是各自為政。 一、豬群家庭模式 第一種是豬群家庭模式。所謂豬群家庭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過於纏綿不清,父母孩子之間的界線非常模糊。看一群豬就知道,小豬整天跟在母豬身邊,等著母豬餵食,豬與豬之間沒分界線,母豬不肯放手讓豬兒獨立,小豬也不願意離開母豬,一家人就在爛泥巴裡面打滾。當母豬與豬兒回到豬圈時,大豬小豬全在一起,沒個人空間,也沒個人單獨時間,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 在豬群家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非常模糊。從外人來看,有時分不清父母與子女的角色與身份,兒女可以為小事跟父母吵半天;孩子有過錯,父母不會處罰,孩子卻可以隨時罵父母不是。另一方面,父母不讓孩子有個人空間,不允許他們獨自作自己的事。父母要求每一個人對家庭效忠,孩子不允許在外有朋友,更不可帶到朋友回家,去朋友家過夜更是天大之罪。還有,家裏秘密絕不可對外泄露,無論父母酗酒、吸毒或弟兄姊妹之間有不可告人的醜事,不可向外張揚。孩子長大要進大學,只可在附近學校就讀,外洲學校願意提供獎學金也免談。這就是所謂豬群家庭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豬群家庭的豬兒通常死亡率特別高,換句話說,成長在這類型的有較高的傷亡率,孩子沒有成長空間,家庭缺乏健康成長環境。 記得在念神學院時,一位家住在紐約的神學生,隻身跑到德州讀書,離家沒多久,就開始想家。他父母是生意人,家境寬裕,每個禮拜五下課,他馬上搭飛機飛回家。在他學校宿舍房間抽屜中,放了一疊母親為他準備兩地來回機票。不到半個學期,這學生就退學。這是典型豬群家庭塑造出來的孩子問題,不難想像這孩子日後很難成家立室或獨立自主。 聽過一位牧師的見證,牧師中年後才成為信徒。他年幼時父親過世,由年輕母親一手撫養長大成人。這母親沒受過高深教育,她把所有期望放在這獨一無二的孩子身上,甚至當男孩長大結婚,在母親眼中,他還是當年那乳臭未乾的小子。母親沒有反對兒子結婚,但對媳婦有一個要求,就是婚後,她要與夫婦兩人同住,不但如此,老人家還特別吩咐,夫婦不可以關臥房門睡覺,老人家要為兒子蓋棉被,免他著涼。 這母親與她兒子之間的關係,就是典型糾纏不清豬群家庭模式。不用任何家庭婚姻專家也猜到這家婆媳之間會出現什麼問題?這獨生子也承認,一家尚未認識耶穌基督以前,他們的家與地獄沒什麼差別。 父母不肯放手讓孩子獨立,不但影響孩子成長機會,也有意無意扼殺了他們日後的婚姻。父母對孩子不肯放,或孩子長大後整天依賴父母,這都於是家庭病態行為。有時候聽到,當兒女婚後與配偶有爭吵時,頻頻打電話向父母訴苦,或遇到經濟困難時,就跑回會娘家求幫助,父母偶爾對孩子給予幫助是無可厚非,但如果父母成為孩子在經濟上和情緒上的柺杖,已婚兒女卻沒半點好處,反而成為他們婚姻的絆腳石。 二、狐狸家庭模式 狐狸家庭模式不是強調狐狸的詭詐天性,乃是著重雌雄狐狸與孩子之間的聯繫關係。動物之中,狐狸家庭成員的關係是蠻特別的,動物學家發現,當狐狸還小的時候,母狐狸會為孩子提供保護與糧食的供應,時間約有六個月之久;而公狐狸會在附近一直陪伴母狐狸與剛誕生的小狐狸,長達二個月。狐狸家族成員有很親密的關係,雖然關係密切,但狐狸父母會給孩子適當自由度,讓牠們在一定範圍之內遊玩,作牠們喜歡的事。值得一提的是,狐狸父母對年幼狐狸常有親暱動作,用舌頭舔孩子的身體,從遠處帶食物回來餵養年幼的孩子。而當年幼狐狸漸長,牠們會在外面遊蕩,過了一會,又會回到父母身邊。當狐狸長大到一個年齡時,父母便會讓牠們離開,讓長大的狐狸尋找自己的伴侶。 很明顯的,與豬群家庭模式相比,狐狸家庭模式比較健康,父母與孩子有相當親密程度,但這種親密關係並沒有讓父母抓住孩子不放,或妨礙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父母也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能夠學習獨立,這種關係不會讓父母成了孩子的依賴,或孩子成長的絆腳石。父母給孩子應有的看顧與保護,當孩子到了適當年齡,父母訓練孩子學習自立,在適當時刻,孩子也會離開父母,開始成立自己的家園,父母絕不會成為他們的依賴對象。這就是聖經創世記中,神給家庭所立的藍圖:「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兩人成為一體。」 下期再續。
儘管病態家庭問題多羅羅,但成員往往不願意看到家庭瓦解,於是每個人想盡自己的能力支撐這個家,於是家中從大到小逼不得已扮演一個違反常規的角色,下面是病態家庭常看到不同成員所扮演的「違常」角色。 縱容者角色 家中若成員有酗酒、吸毒、嗜賭、暴力、虐待等病態行為出現,理應家長挺身而出認真處理,倘若父父親或母親失責不肯面對,爲了息事寧人、害怕失去家園而委曲求全,他(她)會使用包庇、遮掩、撒謊方法維護當事人,這無形中成了共犯,縱容對方繼續犯錯。舉例來說,大衛就是家裡的縱容者,對暗嫩、他瑪、押沙龍所做的惡事視若無睹;亞伯拉罕和以撒也是一樣,消極不肯處理家中問題,無形中成了加害人的幫兇。 有些情況,父母其中一個出現病態行為,譬如說,丈夫有酗酒或吸毒的惡習,作太太的,儘管對配偶行為感到氣憤和痛心,卻擔心舉報會導致家庭支離破碎,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態度面對丈夫惡習,無形中成了共犯。縱容者往往存有不切實際的妄想,一動不如一靜,包容會讓配偶有一天洗心革面,家裡情況總有一天會變好,這種天真想法讓縱容者對家庭問題嚴重性失去客觀性,也許家庭因她包容暫時得以苟延残喘,但卻付出非常昂貴的代價,當事人身心靈被弄垮,個人需要無法得到滿足,也成了家庭殉道者,而按兵不動也讓家庭失去得救挽的大好機會。 當家中父母沒有恰當做好他們的本分,孩子看到家園在瓦解邊緣,爲了保持家中短暫安寧和合一,他們逼不得已扮演一個「違常」角色,孩子角色通常有四類:萬能英雄、代罪羔羊、遁隱小孩、搞笑小丑。 萬能英雄 – 超級犧牲者 扮演萬能英雄者通常是家裡的大哥大姐,家庭有父母酗酒、患病或其他原因而不能滿足家人需求時,照顧家人的責任自然落在家中老大身上,逼不得已只好挑起家裡的大樑,家裡內外都要兼顧,環境把他們塑造成一個「超级負責任」的孩子。過於早熟讓他們失去童真,柔弱心靈要承擔過多責任也導致心理失衡,這個在別人眼中是一個孝順、乖巧、叫父母引以為傲的孩子,但內心可能隱藏嚴重自卑感和罪咎感,而他們也體會到,不管自己如何努力總覺得不夠好,無法滿足父母期盼,也不能紓解家人內心的痛苦。為滿足父母期望,他們會努力追求成功,在學業上出類拔萃,在事業上要出人頭地。強烈追求成功的慾望卻帶來無窮無盡的壓力,以為奮身工作可以忘記內心痛苦,然而,外在成就根本無法遮蓋私底下的孤單和寂寞,他們很難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也不知道怎樣表達自己。 代罪羔羊 – 叛逆分子 老大在病態家庭挑大樑,扮演犧牲者英雄角色,成為父母引以為傲的孩子,老二往往走相反方向,他們常跟父母唱反調,成為家中一個極度叛逆的孩子。他們以言語行為道出心中對家的不滿和抗議,他們可能認為父母把過多注意力放在哥姐身上而忽略他們的需要,因此以標期立異行為來反映自己過去在家中受到的傷害。與其說他們是叛逆搗蛋分子,倒不如說說是代罪羔羊。這一類孩子也許把學業搞得一塌糊塗,放縱在煙酒、毒品、性慾,或與幫派分子同流合污,目的是把自己和家人搞到聲名狼籍,父母因此逼不得已把精力轉移到他們身上。「叛逆分子」行為的出現其實反映他們對外尋找幫助的呼聲,有意思的是,正是這家中「敗家兒」成了引領家人往外求助的一線生機。 隱者神龜 代罪羔羊的孩子在病態家庭中以叛逆行為表達他們對家中的不滿,隱者神龜孩子卻是以消極方式來面對家庭問題,他們個性害羞內向、孤獨怪癖。儘管與家人生活在一起,但內心沒有家的歸屬感。他們身心靈需被忽略,有強烈孤單感。既然在家中得不到認同,很自然他們想辦法在外頭找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活圈子,好要讓自己遠離那亂七八糟的家人。這等孩子缺乏與人溝通的技巧,難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年幼時,他們可能藉著生病、氣喘、尿床、敏感等方法尋求父母注意力,隱遁不見的孩子有他自我求生的本能,然而,他們可能縱情食物而得肥胖症,也可能沉迷煙酒毒品以解消愁,也有寄情在物質的享受或貓狗寵物。 搞笑小丑 二哥叛逆叫家人頭痛,三姐龜隱不理世事,老弟只好搞些點子引家人注意,和帶給家中一點喜樂氣氛,這是搞笑小丑在家裡所扮演的角色。顧名思義,這種孩子好動、活躍,並且喜歡做搞笑玩意或小動作,通常他們是家裡的老小,總會想出一些花樣引起家人注意。因他的搞笑行為和荒唐行徑,家裡每個人都感到好過一點。通常老幼孩子在家中過於被保護,少有機會受到現實艱苦生活的洗禮,外表看來吊兒郎當、嘻嘻哈哈滿不在乎,但內心其實充滿憂慮、緊張、和害怕。年幼時幼稚不成熟的行為,進入成人期有時還是擺脫不了。每當落入艱難苦境,他們就以搞笑或轉移話題方式迴避。有時在某些社交場合,他們會做一些瘋狂怪異事情來遮掩心中的焦慮和緊張。儘管他們擅長把歡樂笑聲帶到朋友當中,但在朋友眼中他們往往沒什麽份量,別人不會另眼相看,只當小丑看待。他們其實也害怕面對自己,有時候會以濫藥逃避內心的焦慮和不安。 所以我們看待,病態家庭對家庭每個成員有深遠影響,不過如果當事人能醒覺,有意追求成長,並肯尋求外界協助,這都可以幫助他們減少病態家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六、七歲就很懂事,每天煮三頓飯食,家裡裡裡外外我要清洗,還要送弟妹到學校。這不是我自己選擇的,是環境迫我提早成熟,母親長年生病躺在床上,也是醫院常客。對我來說,根本就沒有童年。現在我在念大學,很用功讀書,儘管學業優異,但我沒自信。」 「我父親是酒鬼,我從來不敢邀請朋友到家,因為不想讓人看到我家的鬼樣子。我不敢與人過於親近,也儘量不要與人親近,說實在,我根本不知道怎樣跟人建立關係,人很孤單。」 「父母對我有很大的期盼,高中時代他們已經計劃我的將來,去那間學校?念什麽系?甚至交朋友都需要他們的同意,異性朋友更不用說。父母對我要求很高,諷刺的是,他們根本不相信我能照顧自己。今天我大學畢業,已經出來工作,我花一分錢他們都過問。」 三段話來自三個不同人的心聲,成長環境不同,但經歷相似,因為他們都是出於同一類型的家庭,俗稱「病態家庭」。也許很多人對這名詞感到陌生,好像有種神秘感,不過,等揭開這面紗,你隨時看到這些病態家庭出現在你朋友當中,說不定,你也成長在這類型的家庭。 何謂病態家庭?當一個家庭不能健全運作,這就算是病態家庭。輕微的,家庭運作和教育孩子方式非常僵化,處理事情缺乏彈性;中度的,成員有酗酒吸毒惡習,也許父母注意患上精神病;嚴重的,家中常有衝突,家庭暴力家常便飯,有虐待甚至性侵犯行為。病態家庭爲了維持家庭整體性,成員會使用不同方式作調適,有沉默不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弟兄姐妹不和,嚴重的有暴力行為出現。成長在病態家庭者,從童年期到青少年期,最後到成年期,人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缺乏正面自我形象,不易信任別人,情緒易失控,否定自己感覺,不知如何面對現實環境。病態家庭有家不像家,家名存實亡,最慘的是,病態家庭是有傳染性,問題沒處理好,一代傳到下一代。 也許你以為病態家庭父母最後一定離婚收場,這不見得。一些病態家庭,夫妻間仍然保持很強的連結,兩人有互補功能,藉著互相依賴好維持夫妻關係。但這種家庭尤如高空走鋼索,看似平穩,但任何微小變化,如搬遷、失業、生病、天災人禍、經濟等情況出現,家庭隱藏問題會全面爆發。 健全家庭又怎樣?健全家庭不是完美,家庭也有張力,有吼叫惹人生氣的時刻,但這不常發生。健全家庭允許家人適當表達個人情感,每個成員都有發言權,並且提出個人要求。家人不分大小都要遵守家庭规矩,不過家規有彈性,會按照個人需要和情況而作調整。 健全家庭成員可按個人興趣追求自己的理想,懂得尊重他人立場和疆界,年幼孩子不用擔心受到家人在言語上或情緒上的傷害,家裡沒有虐打和性侵犯違常行為,父母提供孩子生活上的需要,孩子按年齡負起應有責任,但不需要挑起屬大人的擔子。成員會犯錯,但每個人都在犯錯中學習和改正。 每一個家庭總遇到困難挫折,譬如說,家人死亡、臥病、失業等,健全家庭在遇到危機之後不久,他們能慢慢恢復正常運作狀態。 下期再續
美國著名基督教護教學家Lee Strobel(下面稱他叫Lee)曾經是一位無神論者,未歸向神以前,是美國一家報館赫赫有名的記者。某年感恩節期間,他奉命採訪一個貧窮家庭,沒想到,這個採訪讓這位新聞記者對基督徒有一個新的體會。 感恩節過後,聖誕節前一天,芝加哥論壇報新聞編輯部異常安靜,Lee 坐在辦公室無所事事,他腦子一直回想一個月前他在報紙上寫到有關芝加哥一個窮苦家庭。 這家庭名叫Delgado,祖母是60歲的Perfecta,兩個孫女與她同住,大孫女叫Lydia,小的叫Jenny。不久以前,她們所住的房子被火燒掉,後來搬到一個有二個房間的小公寓。當記者Lee Strobel來到她們家作探訪的時候,他發現這家庭基本上是家徒四壁,沒有家具、地毯,有的只是一個小餐桌,還有一點米。除此以外,她們一家人可以說是一無所有。 值得一提的是,11歲的Lydia和13歲的Jenny各自只有一條短袖連衣裙,外有兩人共用一件灰色毛衣,當她們冒著寒風走路上學時,Lydia穿著那件毛衣先走前半段路,然後脫下毛衣交給發抖的姐姐Jenny,她穿著它走完後半段路。 盡管Delgado生活如此貧困,祖母Perfecta也因關節炎不能工作,但在被訪問過程中,她卻一直談論她們所信的耶穌基督是如何真實,祖母確信,神並未有拋棄她們。Lee Strobel從祖母分享個人信仰過程中,未看到對方有任何怨言或自憐,反而內心充滿無比的盼望和平安。 Lee Strobel寫了一篇有關Delgado家庭的文章,馬上投入做其他工作。然而,在聖誕節前夕,他坐在辦公室一直在思索Delgado這個家庭。這家人除了信仰什麽都沒有,但看來非常快樂;而他自己,在物質上一無所缺,但內心卻感到空虛和貧乏,就像她們所住那所公寓一樣。就在這一刻,Lee心血來潮,於是決定開車去看Delgado這家人聖誕節過得如何。當他到了這祖母家,應門是大孫女Jenny,當門打開,Lee 嚇了一跳,他實在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論壇報讀者們回應了他所寫的文章,送給Delgado這家人一大堆珍貴的禮物,這包括家具、電器、地毯;一棵奢華的聖誕樹下面有著一大堆未開封的禮物;整箱整箱的食物;令人眼花繚亂的衣服-溫暖的外套、圍巾和手套。另外,有人還奉獻了數千元現金。 但是,比起源源不斷的禮物,讓Lee感到震驚的是,祖母Perfecta和兩個孫女在Lee 到訪時,正準備把她們新得到的禮物和金錢分發出去。Lee 好奇問祖母為何這樣做,她用不太流利的英語回答說:「我們的鄰居也很缺乏,我擁有這麼多,但別人一無所有,我相信耶穌也希望我們能夠與他人共享這些東西。」 這實在讓Lee 上了寶貴的一課!Lee心想,如果他處在Delgado的光景,他一定會把所有東西貯藏起來。Lee跟著問祖母Perfecta,「別人對你如此慷慨,你會怎樣想?」祖母的回答再次讓Lee感到不可思議。 「很棒,非常好,」她指著那些贈品說。「我們什麽也沒做,不配得到這些,這都是神給的禮物。但是,這不是他最大的禮物,最大的禮物其實是耶穌基督。」 Lee Strobel事後回想,Delgado一家人的確與別不同,盡管物資上缺乏,但內心卻擁有無比的平安和快樂,得到別人送來禮物,卻心甘情願與人共享,這到底是什麼一回事?講學問和學識,他遠在這三祖孫之上,但講到為人處世,他自認感到慚愧。 後事如何,下期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