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社交參與度是長壽的秘訣

  許多人一直認為保持健康長壽,需要健身,飲食平衡,戒煙戒酒等,這都是對的,但最近研究發現,人際交往和社交參與度才是影響現代人健康的首要指標。 根據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美國心理學家 Susan Pinker的報道,在發達國家,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高6到8年;在任何年齡層,男性的死亡機率都是女性的2倍。然而在地中海意大利的一個名叫Sardinia的島嶼上,男性和女性一樣長壽, 這是世界上唯一「男女壽命平等」的地方。那裏離意大利本土很近,但百歲老人的數量是意大利本土的6倍,和擁有全球頂尖醫療科技的北美相比,這裏的百歲老人數 量也是北美的10倍。Susan Pinker發現,在他們長壽的原因中,基因只占25%,而生活方式占75%。 這個地區被稱為Blue Zone,為了揭開這個地方的長壽秘訣,Susan Pink親自來到這裏作實地觀察,很快她就意識到,生活在這裏的人,彼此聯系十分緊密,社交關系互相交錯、互相依賴,就像這裏緊密分布的房屋,和八通交錯的街巷。 到底是什麽能讓這裏的人如此長壽,不分男女?為了找到答案,Susan Pinker拜訪了當地的兩位百歲老人,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第一位老人已102高齡 ,名字叫Giuseppe Murinu,他給Susan第一印象是,性格外向、非常合群、熱愛社交。Susan Pinker猜想,這位老人高壽的秘密,會不會就是積極思想的人生?但在和他深入交流過程中,她發現,這老頭性格其實是十分怪癖,譬如說,當她向老人請教他長壽秘訣時,老人卻表示,無可奉告! Susan想著,看來這老頭的長壽和積極思維並沒多大關系,於是她到下一位老人的家中。這位101歲的老人名叫Zia Teresa,她每周都會和女兒們做一種當地食物,而且這是一種高脂肪食物,主料是一大堆乳酪,在這個人人都避諱「三高」的年代,和藹可親的Zia Teresa會把一大堆脂肪挨家挨戶發到左鄰右舍,而且每周從不間斷。吃這種東西活到百歲的當地老人集體可以力證,健康的飲食也未必是長壽的秘訣。 Susan開始意識到,也許她的思考方式不恰當,不是積極思想或健康飲食,這都是「外地人」的長壽思維,當地人的長壽秘訣也許需要用另一個角度觀察。很快她發現,這裏每位百歲老人都被親友圍繞著,家家都有廚房聚會。除此之外,他們還會經常和家人以外的人有交集。原來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從來都不會孤獨。 我們以為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是,幹凈的空氣、控制血壓、體育鍛煉等等!其實這些連前三名都排不上! 如果你質疑Susan Pinker的研究是在一個和現代社會脫節的慢活村,那裏競爭力和壓力沒有強到讓人窒息,所以他們這些特殊案例對許多人沒有指導意義!那麼看看下面這組參與人數過萬、研究時長超過7年才分析公布的大數據: 來自美國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研究者Julianne Holt-Lunstad研究了數萬名中年人,記錄了他們生活方式的各個方面,包括飲食,運動,婚姻狀況,多久去看醫生,是否抽煙喝酒等。等待了7年之後,Susan Pinker研究了依然存活的人,降低他們死亡概率、延長壽命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她總結出了10項「生存變量」,它們對人類壽命的影響度強弱,最終的結果顯示,「親密關系」和「社交整合」對壽命長短的影響最強。親密關系是那些你遇到困難後,第一時間能想到和依靠 互動。社交整合範圍更大,包括我們的弱連接和強連接,這不光是親近的重要人物,也包括相遇的陌生人。比如: 會和上門的快遞小哥寒暄幾句嗎? 會在小區和鄰居遛狗的大姐閑聊嗎? 會定期參加讀書會、電影俱樂部這樣的集體活動嗎? 這些互動,哪怕是和陌生人、哪怕再簡短,都是你和這個社會進行「整合」的最好方式,而這正是你能活多久的強力預測指標。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為何女性壽命大於男性?這是因為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把面對面真實交流放在首位,並維護好這種關系。美國UCLA的人類學家Joan Silk發現,不僅人類是這樣,靈長類的關系也都如此。我們每個人至少需要三個這樣的穩定關系。這也就是為什麽,經常參與社交的人患癡呆癥的比例小。患乳腺癌的女性參與社交者比獨來獨往者存活率高4倍。中風者如果經常參與社交,比起藥物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研究顯示,造成孤獨感的原因,並不是缺乏社交技巧和社會支持,而是孤獨者傾向於把社交中的不確定性因素消極化,形成自我保護思維。孤獨感也會蔓延,一個人變得孤獨,離開他的社交圈,就會造成他人也這樣做。我們可以讓自己多關注外部世界,不要害怕被拒絕,在社交中更開放友善,尋找共同興趣,主動需求幫助,利用假期安排社交活動等。我們還可以在自己身邊,建立自己的面對面社交「村落」,例如社區組織,社團活動,周末聚會,家人聚餐,和同事互動,和朋友傾訴等

427)偏食

  是否你家用膳都像上戰場一樣,每頓飯食要對孩子威迫利誘才叫他們吞一口飯吃一口菜? 你是否因為孩子吃的問題,常常要預備好幾頓飯食? 是否你常到麥當勞買炸薯條、炸雞塊、牛柳包當晚餐,因為你知道孩子只吃這些東西。 你是否經常擔心孩子太瘦,害怕他營養不良,懷疑他真的能活下去? 你很盼望全家人能夠安靜坐在飯桌前享受一頓美好的飯食? 你是否常常爲了孩子吃什麽而跟配偶發生意見? 你的孩子是否「凡綠不吃」?(綠色是指蔬菜水果) 你孩子每次坐在飯桌上就愁眉苦臉,淚水汪汪的,一回說這裡不舒服,一回說那裡痛? 在教養兒女講座中,有關孩子吃的問題應該父母最感到最頭痛的問題,當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心意吃東西的時候,父母就有很多的焦慮,爲什麽他總是吃那麼一點點?他總是那麼瘦!為了孩子肯開金口進食,父母各種威迫利誘的方式全出籠。一些挑食的孩子卻指明「綠色免談」,蔬菜水果不肯碰,油炸食物卻吃得狼吞虎嚥,迫不得已父母只好預備那些油膩不健康的食物給孩子。也有孩子正餐不吃但偏吃零食,父母只好以汽水蛋糕當孩子晚餐,自然孩子體重變成另外一個問題。孩子的飲食也容易成為夫妻吵架的導火線,夫婦直認為孩子偏食是對方對孩子過於放縱,或教育方法不當所造成,當孩子看到父母在飯桌上唇槍舌戰,他們會怎樣回應呢?藉口說這裡痛那裡不舒服,因為唯有這樣,父母的吵架才會暫時停下來。本來用膳時間應該是家庭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刻,但往往適得其反,因為孩子吃的問題,飯桌卻成為世界大戰的戰場。 孩子不是生來就有這種不良的飲食習慣,沒錯,孩子某些性格的確是天生的,但不能否認,大部份孩子偏食的壞習慣可以說是父母一手造成的結果。不過,這裡給你一個好消息,如果你孩子尚未養成這種根深蒂固的偏食習慣,你可以作一個預防的策略;倘若你孩子已經養成偏食的習慣,你也不用過於擔心,只要你把握下面幾個重要原則,不到三個禮拜,你可以把孩子挑食的壞習慣改正過來。 講到孩子的偏食習慣,首先要改正父母一些錯誤的觀念。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吃得好就是父母的責任,而且他們心中早已經擬定了一個孩子飲食的標準,孩子在飲食上要均衡,吃的量要高質要好。很不幸的,很多時候父母心中孩子吃的質和量的標準可能與現實情況有很大的距離,而當孩子沒有按照父母心目中標準進食,父母就出盡法寶,什麽威迫利誘方法,為求打開孩子金口進食,最終造成一個反效果,孩子反而變成偏食。 也許父母在電視常看到非洲落後國家孩子營養不良的圖片,當看到自己的孩子不肯進食,連肋骨也露出來的時候,就理想非洲那些皮包骨的孩子。孩子營養不良的情況是會出現在非洲落後國家,但一般發達國家絕少出現孩子營養不良的情況,因為孩子可以經過不同的渠道得到飲食。在北美地方,孩子餓死的情況是非常少有,偶然聽到有些心理不正常的父母,因為堅守某種信仰,或者偏重某種飲食習慣才會造成孩子發育不良,營養不足的情況,但這絕少發生在一般正常的孩子身上。 曾經有兒科醫生做過一個實驗,把一些不同營養的食物放在一批六個月大的嬰孩面前,讓他們隨意挑選,這些食物包括有澱粉類的麵包,有鐵質的蛋黃,有蛋白質的乳酪等。結果發現嬰孩都選擇適合他們的需要,特別是孩子身體缺乏的那些營養的食物,正是孩子所挑選的食物。試驗證明從所提供的各種食物中(除去零食),孩子在飲食上都達到均衡。因此,父母無須在孩子的飲食上過於緊張,也許孩子開始猛吃某一類的食物,其他只是隨意吃一點點,但經過一段長時間,他們的飲食還是非常均衡,孩子絕對沒有什麽營養不良的問題。父母看到孩子沒有按照他們所吩咐來吃東西,以為特定孩子一定會出現問題,父母這種看樹不看林的比較容易造成對孩子有偏差,不但帶給自己壓力,也是帶給孩子有壓力。 人個子高大不是因為食物問題,乃是基因遺傳,這是稍為有點科學知識的人都曉得的事實。父母根本不需要因為孩子不肯進食而杞人憂天,擔心然後孩子長不大。不相信看看周圍你所認識的親戚朋友,他們孩子年幼是豈不是都是個子小小的,一到了青春期,身體突然瓢高,有些甚至比父母還高一個頭。如果你的家族都是正常人,你的孩子也會按時候發育,你的身體是如此,你孩子的身體也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天生偏重吃甜的食物,對油膩食物也比较有口感,而且天生不太喜歡嘗試新的食物,不過這些都會隨著年齡而改變,不能否認,有些孩子進入成人期仍然會有偏食的習慣。不過身為父母的,最好不要把吃的事情變得大陣仗,往往爲了孩子進食而強迫他們就範,但這種做法往往弄巧反拙,孩子反而因為這樣兒變得更反叛,有時候甚至甚至因為這種反叛心理導致他們日後拒絕進食。有心理學家認為,近年來青少年出現的厭食症問題也許跟父母強迫孩子進食有關。 另外如果你身為父母把吃的事情變得大陣仗,你無形中塑造孩子成為偏食的主角,一旦他們成為家庭鄰居的有名人物,他是「凡綠不碰」的孩子,這個無形在他身上戴上一個徽章,讓他感到與眾不同,於是常常爲了面子,只好一輩子不吃蔬菜水果,否則不是拆自己招牌?於是預言成真,成了一輩子的偏食專家。 總結是,孩子偏食主要原因是父母造成的結果,改正孩子偏食,要先從父母著手

426)深刻記憶

    最近把美國搞到沸沸揚揚應該是聯邦法官Brett Kavanaugh被提名做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一事,論資歷和各方面,他算是首選,也許他的保守思想引起美國一群自由派人士不滿,但始終美國百姓仍然接受他的提名。誓沒想到,中途殺出一個Christine Blasey Ford,她是加州一大學心理系教授,她堅稱36年前曾經被Brett這位未來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性侵犯。她話一出,就把美國從政府到百姓搞到團團轉,到底她所說的是否真話,當中是否有「政治陰謀」,這是美國全國新聞記者,傳媒,普羅大眾每個人都要問的問題。 36前所發生的事情,Christine Blasey Ford說有人性侵犯她,她百分一百記得侵犯她的人就是這個大法官,然而,問到地點,住址等,她卻無法想起遭到攻擊當晚的細節,為什麼對攻擊她的人記得那麼清楚,但其他細節卻忘得一乾二淨?於是有心人對她所說的話起問號。 美國總統Donald Trump更是極盡挖苦能事,他在密西西比州Southaven對集會群眾說:「我喝了一罐啤酒,對吧?」「『你怎麼回到家?』我不記得。『那個地方是哪裡?』我不記得。『那是多少年前的事情?』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事情發生在哪個社區?』我不知道。『那棟房子在哪裡?』我不知道。『在樓上還是樓下,在哪?』我不知道。但我喝了一罐啤酒,是我唯一記得的事情。Trump的意思是指,Christine Blasey Ford教授的話不值得相信。 一個人只記得被某人性虐待,但卻記不住其他細節,這有可能嗎?還好的是,有科學證明這是真的,這是的人生理因素。 Christine Blasey Ford 教授在9月27日參議院聽證會作證時,當被問及怎麼肯定當年是 Brett大法官摀住她嘴巴不讓發出聲音時,身為心理學者的Ford教授提到,事發當時她腦中的正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等化學傳導物質的變化,而這些化學物質有助將記憶深植在腦中的海馬迴(Hippocampus),因此主要記憶會「鎖在那裡」,其他細節則多多少少流失了。 Ford教授以專業簡短說明了人類腦子中的記憶機制如何運作,佐證她對遭性侵經歷的回溯,多位專家肯定她的說法,認為大部份都正確。 Ford也提到,被攻擊時,Brett 與另一名青少年在大笑的記憶,這在人腦海的海馬迴中也是無法抹滅的。 Duke大學神經學與心理學教授David Rubin表示,當女性害怕遭男性性侵時,恐懼感會把這段經過形成記憶,並且高估男性的威脅感,男性則可能認為這只是玩玩,沒多久就忘了。 為什麼我們對有些事印象特別深刻?比如出去旅行,我們不會記得從出門到回家的每個細節,只會記得幾件事。這跟海馬迴的隔壁「鄰居」、掌管情緒的杏仁核有關。杏仁核將從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接收、產生強烈情緒的資訊送往海馬迴儲存。 這種帶著情緒的資訊,往往被加強記憶。比如旅行時皮包被歹徒搶走,證件全丟了,那時非常害怕、焦慮,這件事就會被強化記憶。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Elizabeth Phelps也指出,Ford教授說法大多正確,當一個人在警覺狀態時,腦中這些化學物質的成份的確會上升,有助將記憶鎖在海馬迴。人每天接收到許多訊息、產生許多新的經驗,進入大腦皮質各區初步整理後,再集中到海馬迴,形成短期記憶,再經整理、取捨,送回大腦皮質,變成長期記憶。 儘管有足夠理由相信Christine Blasey Ford所講的是事實,然而,因著美國政治因素,Brett Kavanaugh 還是成為美國最高法院九為法官之一,這實在叫人感到感歎

425)誠信的回報

  如果有乞丐問你要錢,而你手上沒有現金,你會把信用卡交給他,讓他隨意刷嗎? 這是發生在美國紐約一件真人真事,結果可能有點讓人感到意想不到,美國紐約郵報記載這件很有趣味的新聞。 Merrie Harris是美國紐約市一家知名廣告公司的女高管,2010年8月的一天中午,她和朋友在一家餐廳吃飯。中途,朋友想出去抽支煙,於是兩人一起走出餐廳,站在外邊的大街上抽煙。 這時走來一名流浪漢,他向Merrie Harris自我介紹,說:「我叫Jay Valentine,今年32歲,已經失業3年多,目前靠乞討度日。我想要說的是,不知您是否願意幫我一個忙?譬如說,給我一點零錢,讓我買點生活必需品。」Jay Valentine說完,用期盼的眼神看著Merrie Harris。她看著眼前這名年輕黑人流浪漢,她動了惻隱之心,微笑著對他說:「沒問題,我願意幫助 你。」就伸進口袋掏錢,遺憾的是,她身上卻沒有帶現金,只掏出一張沒有密碼的信用卡,這讓她有點尷尬,不知接下來該怎麼辦。 Jay Valentine看出她的難為,輕輕對她說:「如果您相信我,可以借你的信用卡嗎?」心地善良的Merrie Harris說,沒問題,隨手把信用卡遞給他。拿到信用卡后,Jay valentine 沒有馬上走開,他又小聲在問對方:「除了買些生活必需品外,還能買一包煙嗎?」Merrie Harris未加思索地說: 「完全可以,如果你還需要什麼,都可以用信用卡付賬。」Jay Valentine拿著那張沒有密碼的信用卡離開之後,Merrie Harris跟朋友回到餐廳。 十分鐘之後,Merrie Harris開始感到悔恨,她對朋友說,那張信用卡不僅沒有設置密碼,裡面還有10萬美元,那傢伙一定拿了信用卡跑掉了,這下我要倒霉了。」朋友也埋怨她:「你怎麼隨隨便便相信一 個陌生人?你就是太善良。」Merrie Harris再也沒心思吃飯,朋友付賬完畢,兩人默默走出餐廳。 令他們意外的是,剛出餐廳大門,就發現流浪漢Jay Valentine已在外面等著, 他雙手把信用卡還給Merrie Harris,很恭敬地將自己消費的數額一一報上,「我一共用25美元,買了一些洗漱用品、兩瓶水和一包煙,請您核査一下。」 面對這位誠實守信的流浪漢,Merrie Harris和朋友都感到很詫異,她感動抓住對方,連連說:「謝謝您,謝謝您!」Jay Valentine一臉疑惑,她幫了我,我應該感謝她才是,她為什麼卻要感謝我呢? 隨後,Merrie Harris和朋友直沖到《紐約郵報》,把發生的故事告訴了報 社。 《紐約郵報》也被Jay Valentine的誠實所感動,當即予以報道,頓時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報社不斷接到讀者的來信來電,都表示願意幫助Jay valentine 。Texas 一名商人看到報道後,第二天給Jay Valentine匯了6000美元,以獎賞他的誠實。更讓Jay Valentine驚喜的是,幾天之後,他又接到一家航空公司的電話,願意招聘他擔任公司的空中服務員,並通知他儘快簽訂工作協議。 喜不勝收的的Jay Valentine感慨萬千:「從小母親教育我,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即使身無分文流落街頭,也不能把誠信丟掉。我之所以能得到這麼多人的幫助,是因為我相信,誠實的人總有好報。」 也許Merrie Harris過於善良做了一件「傻事」,但卻讓人有機會看到Jay Valentine的誠信品格!經歷了這次幾十萬美元的誠信考驗,Jay Valentine的故事成為佳話

424)父愛

  他出生時,是中國共產黨政權成立之後十年,上有兩個姐姐。外祖父母都是基督徒,父母也秉承了聖經教導做人的原則。 那時候,他們一家人仍然舒適地住在北京一幢臨湖的公寓裏,屋內陳設古雅,滿是精美字畫、家具、銀皿瓷器。他父親是受過敎育的人,有份不 錯的差事。他有很高的道德標準,根據十誡裏的規條敎導孩子,分辨是非。 他和全家過着傳統的生活,很愉快。常去逛動物園,又到北海公園野餐。 然而到了 一九六六年,城內開始傳出令百姓難以再安享的消息和思想,文化大革命不久就展開。 謠言開始四處流傳,像他父親那樣的人需要接受「再敎育」。在工作的地方,大家說他是個階級成分不好的危險分子,不久就丟了工作。 當他入學的第一年,老師對他非常嚴厲,說「你父母進的是基督敎學校,他們敎你的一切都是錯的!」 他望着班上同 學一張張憤怒的臉,每個人對他瞪着眼。 沒多久,街上到處都是紅衞兵,十幾歲的靑少年 手臂上套著寫有黃字的紅袖章。他們偷竊、撒謊、詐騙,打著旗號爲所欲爲。 他父親這時整天待在家裏,拒絕閱讀上頭送來那些政治性的文章和雜誌。 他開始仇視自己的父親,不肯跟父親說話,爲什麼要這樣頑固呢? 有一天,紅衛兵到家來,把瓷器、花瓶、銀 器、麻將牌等東西都抄走了。家裏凌亂不 堪。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聽到有東西拉過走廊的擦地聲。他走到窗前,看着父親在夏夜月下把自己所有的好衣服都丟掉,只剩下一套舊西裝。現在家裏沒什麼東西可偷了。 他跪在窗前,心裏替父親難過,但跟着他想到正在學校學到的革命思想。他那時七歲,已經開始憎恨 父母。他兩個姊姊比他更恨父母。她們想做紅衞兵,兩個姊姊指着父親罵,可是父母始終都很堅定,相信眞理總會得勝,眞理最後定會令孩子回心轉意。整個社會就在他們周圍垮下來,很多人自殺。 一九六九年,因他父親拒絕懺悔自己的罪,被送到偏遠地區的國營農場。父親被帶走了, 三個孩子感到高興。母親、兩個姊姊和他住在一所只有一個房間的泥 地茅屋裏,房間用一張布隔開,住在布帘那邊的是另 一家人。 有一天,他和一羣男孩子站在路旁,一個上手銬的囚犯給推着走過來,在他兩邊的守衛不斷槍托捅他。那人很骯懈,衣衫破爛,可是待那人走近,他看清楚,那人竟是他父親。 他想發足狂奔,但雙腿跑不動,他心想,要是那些孩子知道 他是誰怎麼辦昵?已經來不及躲藏了。他們扔的泥塊像雨點般朝他飛去,父親望着他,歩履踉蹌。他父親眼神悲傷,但仍發出堅定的光芒,沒有屈服。 轉眼四年過去了,他父親進進出出勞改營多 次。一九七三年,在毫無解釋之下,一家人送回北京,他父親得到一份在工廠裏的工作。 政治風向似乎在變,但十四歲的他卻沒變, 脾氣反叛又乖戾,只盼望有一天能參軍。 一九七六年他畢業了,和同學跑到新招募站去排隊。坐在辦公桌前的漢子看看他的 履歷,然後用冷酷的眼睛瞧着他,聽到同樣一番話,,「你父親在政治上不可靠。」那天申請入伍的同學當中,就只有他沒獲取錄。 第二天他沒跟任何人吿別就衝出家門,搭乘公共 汽車和火車好幾小時,來到一處遠離家園、沒人曉得他成分不好的地方:一所國營農場。那兒的工作十分 艱苦,工作人員要飼養豬、牛,淸洗牠們的圈欄,修補籬 笆,還要從老遠地方把水挑回來。牲畜吃的比他們們還 好。晚上他在一間又擠又髒的茅屋裏睡在一塊撿來的 木板上。 到一九七九年,領導突然叫他回家,完全沒有解 釋。 他戰戰兢兢地強拖着脚步回家,趁沒人察覺時溜進父母那間又小又髒的公寓。雖然那裏跟他出生時的房子相差很遠,但在混亂的荒漠中,小小的家也算是綠洲。他獨 坐在沙發上,頭埋在雙手中,這樣不知過了多久。 終於他聽到父親的脚步聲,就坐在他對面。他抬不起頭,說不出話。經過這麼多的波折,他父親這時大可把他放棄。但經過了像是永無止境的一刻後,他感覺到父親的手放到他肩上。他父親說話時語氣平靜,流露出等待已久的心情-先是等待他出生,然後等他回來, 還等眞理得勝。(故事主人翁名字叫趙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