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飲食失調症(eating disorder)

  秀玲身高不及五呎,體重不到90磅,除了牙齒有點黃,從外表來看,沒有人認為她健康有問題。但秀玲知道自己有點不對勁,和朋友一起共餐,完畢她總有罪疚感,覺得自己吃得太多,回到家裏,馬上跑到廁所,用手指挖喉嚨,把剛吃過的東西全吐出來。吐完之後,感覺良好。但舒服之餘,她又覺得肚子餓,於是跑到冰箱找食物,吃完之後,罪疚感又來,於是成了惡性循環。秀玲患患的是暴食症 (Bulimia) 暴食症指患者在短時間內進食大量食物之後,卻擔心攝入過量卡路里,於是採取「非常手段」除去因進食中攝取過多的熱量,採用方法有兩種,一種稱為「净化行為」,英文稱之Purging,這包括:催吐、服用減肥藥、灌腸劑、瀉藥、利尿劑等,(催吐是用手指或牙刷末端刺激喉嚨,引發嘔吐);另一種叫「非净化行為」,英文叫non-purging,是指透過節食或過量運動減少體重。不管是透過淨化或非淨化行為,這都稱為「暴食症」,目是要維持消瘦身形,避免身體長胖。 採用催吐作淨化行為者,由於胃酸上涌,所以牙齒和消化道會受到腐蝕,牙齒因此變黃;催吐另一個生理問題是腺體腫大,因此患者的臉通常是腫脹;腸胃也是另一個問題,因為消化能力減弱,所以會有便秘、脹氣、腸胃疼痛等生理現象。 —- 她是美國一位民謠歌手,所唱的歌家傳戶曉,每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受歌迷愛戴。她樣子美麗出眾,身高五英尺四,原本體重145磅,但總覺得自己沒有吸引力,認為自己過胖,想盡辦法減肥。多年節食,過度運動,加上飲食不均衡,最後瘦到皮包骨,體重不到90磅,最後因「營養不良」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死時才32歲,她的名字叫Karen Carpenter。她患的是厭食症(Anorexia)。 厭食症(Anorexia)與暴食症(Bulimia)的差別是,Builmia狂食後想辦法除去體內食物或排除體內的熱量,Anorexia患者基本上不想進食,一天吃一口飯都嫌太多。兩者相同之處是,過分擔心自己的體重和身形。厭食症和暴食都屬於飲食失調,美國有三千萬人患上飲食失調,占美國人口10%。 怎樣分辨一個人患上厭食症?患者特征很多,這包括:體重遠低於正常標準重量,明顯消瘦、失眠、脫水、便秘、頭暈和昏厥、容易疲倦、身虛、手指端成藍色、頭髮稀疏甚至掉髪、皮膚乾燥、怕冷、心律不齊、低血壓等。 其實在患者在心理上出現上面狀況以前,在行為上許多蛛絲馬跡已經呈現,譬如說,一兩天才吃一餐,找理由拒絕進食,只吃低卡路里食物,把食物切得小小然後才吃一點點,對自己進食量撒謊,避免與人一起進食深怕別人知道她奇怪的飲食習慣,社交退縮,在人面前貶低自己,穿寬闊衣服以遮蓋消瘦身體,運動過度,缺乏情感交流,避免到沙灘那些容易暴露身體的地方。 不管是厭食症或暴食症,最大問題並非食物或行為,乃是他們內心的心理障礙,這包括:缺乏健康形象,低自尊,過度焦慮,而飲食失調基本上與抑鬱症無法分割。另一方面,飲食失調也算是現代文化的副產品,目前時尚圈出現paper man一詞,指的是那些為了延長職業壽命把自己弄到皮包骨的模特兒,她們(以女性為主)最終在營養不良情況下英年早逝。法國模特兒Isabelle Caro就是厭食症的患者,她曾經全裸入鏡拍攝「反厭食症」宣傳廣告,在2008年出版The little girl who didn’t want to get fat一書,提到這「文明病」的可怕,2010年她因為急性呼吸系統疾病而病逝,年僅28歲。

422) 以善對惡

  她在小學二一年級時,有天一下課回家就撲進媽媽的懷裏。「 班上人人都不喜歡我,」她抽泣着說。 「爲什麼那樣想呢?」母親問,一邊用溫柔的雙手撫着女兒的頭髮。 「課間休息時,一個男同學高聲說,『小雯,小雯, 慢得像龜沒法逃,長得這胖怎麼好。』然後人人都跟着他說了。 「我並不胖啊,是不是?」小雯對媽媽說。 「當然不胖,」媽媽說,「那只是首無聊的打油詩罷了。」 「他們在嘲笑我!」她繼績抽噎着說。 「那麼,我想最好的應付辦法就是:他們要開你的玩笑,你就跟他們一起鬧好了。」 「怎麼鬧?」 「我們不妨用核桃蛋糕試一試,」媽媽說。 「核桃蛋糕?」 「對。小雯的核桃蛋糕。我們现在就來做。」 很快廚房裏就彌漫著烘烤巧克力、椰絲、奶油和果仁的香味。麵粉團剛烤成淺咖啡色,媽媽就把蛋糕從烤箱裏取出。「你們班上有多少個同學?」她問。 「一共二十三個,」小雯回答道。 「那麼我就把核桃蛋糕切成二十八塊。每個學生一塊,李老師一塊,再給她一塊帶回去給她的丈夫,還有一塊給校長,剩下兩塊我們現在就吃。」 「明天我開車送你到學校之後,」媽媽說,「我會先去跟李太太談談。到時候她會叫同學排好隊,然後一個接着一個地對你說.:『小雯,小雯,請你給我一塊蛋糕!』」 「跟着,你就從盤子裏鏟起一塊來,放在餐巾紙 上,對同學說:『我是你的朋友小雯,這是你要的核桃蛋糕!』」 第二天,媽媽所說的全都實現了。從此以後,同學作的第一首打油詩沒有人再唸了。小雯反而不時聽到同學唸道:「小雯,小雯,給我烤個核桃蛋糕!」她媽媽在萬聖節、耶誕節和情人節都烤核桃蛋糕糕,給她帶到學校分給同學。昔日嘲笑她的人都成了她的朋友。 箴言10:12 恨能挑起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421)自殺潮流

2018年6月8日,據CNN消息報道,美國明星廚師、電視節目主持人、作家Anthony Bourdain在法國拍攝CNN系列節目《未知之旅》時在酒店客房內自殺身亡,享年61歲。 就在Anthony Bourdain自殺前的三天,6月5日上午,著名時裝設計師Kate Spade被發現死在紐約家中,後來證實是上吊自殺。 據《衛報》報道,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現,美國自殺率自1999年以來上升近30%。 自殺是現在美國的第十大死亡因素,也是三個處於上升趨勢的死亡原因之一。 講到自殺,另一個高危群體是青春期的少年。根據2018年明報記載,本港去年有916人自殺輕生,按年下跌3.98%,但0至19歲年輕人的自殺死亡個案卻大增50%至36宗,是13年來最高。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去年年紀最小的求助人只有7歲。 自殺事情每年在各處都會發生,為何這一兩年案例特別多? 最近參加一個專題講座,講員理出過去100年美國幾個劃時代重要決策,很值得每個人深思。 1925年3月23日美國田納西州頒布法令,禁止在課堂上講授「人是從低等動物進化來的」。這頒布令不但轟動整個美國,甚至整個世界。 1962年 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在公立學校中禱告為不合法。 1963年 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在公立學校中讀經為不合法。 1973年,美國最高法院在Roe v. Wade訴訟中裁定得州限制女性墮胎的法律違憲,標誌墮胎在美國合法化。 2015年美國最高法院做出裁決,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國都是一項合法權益。裁決宣布後,支持同性婚姻人士在華盛頓的最高法院外開始慶祝。當年美國總統奧巴馬說,這一裁決是「美國人的勝利」。 2017年,Netflix与社交媒體有意無意愛歌頌自殺。當美國著名演員Robin Williams於8月11日自盡後,奧斯卡金像獎的主辦單位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於Twitter發放一張燈神與阿拉丁在星空下擁抱的圖像,並配字句:「精靈,你自由了」,一夜之間有超過27萬人轉發,受眾估計逾6,900萬。美國一個防止自殺組織,認為這樣做無形把自殺美化成一個可以接受的選擇,會引人模仿。這正解釋為何當今社會自殺人數不斷上升。 十七世紀初,英國及歐洲的清教徒們駕駛帆船五月花號橫渡大西洋,來到新大陸。在麻州所謂浦利茅斯地方登陸。他們上岸後第一件事,就是全體跪在沙灘上禱告,感謝讚美上帝的引領與保護。 他們的開國領袖們,遵照聖經教訓建立國土。於1776年獨立,在短短兩個多世紀裡,成為世上最富強自由的國家。然而,當一個背逆的國家或民族,硬心拒絕神的呼喚與神的忍耐時,神的審判即將臨到,正如舊約時代,猶大國所遭遇的。 在二戰時期,美國成為民主陣營的主力,不論在歐洲或亞洲,美國的遠征軍協助壓倒強權侵略者,那是美國最輝煌的時刻!全世界都以欽佩羨慕的眼光看美國。很可惜,好景不常,二戰之後,美國漸走下坡。當最高法院禁止青年一代在學校讀經禱告,美國的社會與校園中變得紊亂可怕,而道德與信仰不斷下滑,日瀉千里。美國人每年用於色情網站的錢為28億美元;未婚同居者,自1960年以來,增加十倍,目前總數約為一千二百萬對。40%的嬰兒是未婚而生的,通過色情網站、書刊、電影、美國成為全球的道德污染者。另一方面,美國部份媒體與著名學府,有形無形的輕蔑基督教、聖經、甚至有 時亵瀆神的名。任何具有基督信仰意識的標記, 都被冷漠,取消或禁止(如十架、十誡、聖誕、禱告奉主耶穌的名等)。 不能否認,美國目前仍然是世界大國,許多國家視她唯首是瞻,她們一舉一動,任何決策不但影響美國百姓生活,透過電影和傳媒,其決策更是影響世界每一個國家。每當世人思想為何今天社會道德水平如江河日下,自殺人數每日攀升,看列國為首的美國過去幾十年所作的決策,就可以一目了然

420)選擇性說話的孩子

  主日學老師跟小華母親說,「你兒子好像很害羞,在課堂從不回答老師的問題,跟其他小朋友也不講一句話,他在家裡也是這樣嗎?」小華的母親回答說,「小孩在家裡活潑多話,但到了陌生環境(學校或教會)、或面對陌生人就完全不講話,我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他三歲開始就這樣,我以為長大會好一點,沒想到現在七歲,還是這個樣子。我曾經跟他談過,但始終沒什麼改變,我也不知道怎麼辦?」 小華患的是選擇性緘默症,英文叫selective mutism。選擇性緘默症好像打從出生以來就是如此,但通常是在上學之後才顯現出來,根據研究,平均顯現年齡是2.7到4.1歲,確診年齡是5到8歲,顯然是當情況惡化才開始受到注意。選擇性緘默症遠比想象中常見,通常發生在八歲以下的孩童,每240位中有一位。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將選擇性緘默症歸於焦慮障礙,診斷標準如下: 1-持續地無法在需要說話的社交情境中說話,譬如在學校或多人的地方,盡管在其他情境他們可以說話。 2-選擇性不說話妨礙了他們學習、工作、與人互動。 3-情況持續至少一個月。 4-無法說話並非因為有語言困難,或對情況缺乏了解。 5-並非出現在自閉症類群、思覺失調或其他精神病症的病程中。 有人誤解,以為選擇性緘默症是當事人選擇不說話,但不是那麼簡單。其實當事人想說話,但恐懼讓身體凍住、喉嚨鎖住,嚴重的甚至心臟狂跳、手心冒汗、嘴唇蠕動,在這種情況就很難開口說話,所以選擇性緘默者是內心焦慮所引起的行為問題。 怎樣幫助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人?這就需要額外的耐性和愛心。許多父母不了解孩子因內心焦慮而導致不說話,於是用各種威脅、責打的方式來強迫孩 子就範,但這種威脅方式往往弄巧反拙,使孩子感到更焦慮害怕,更說不出話來。 下面是一位小學校長的個人經歷,幾年前她在學校遇到一位不說話的孩子,他在課室裏可以跟同學溝通,但面對成人時卻不肯說話。校長和老師商量後,決定用愛的方法來幫助他。首先校長請老師多擁抱他,在擁抱時向他說愛他,校長也不時到課室探望他、擁抱他,說一聲愛他。半年後,孩子和成人溝通時,開始說只有口形的無聲語,看到他的進步,老師們都很開心。於是繼續給他愛的擁抱和讚賞,過了一段時間,孩子開始說話了,不過聲音很小,但這是一個好開始。後來孩子慢慢的卸下心理障礙,願意和大人說話,到小學三年級,他在一個活動中擔任司儀,校長和老師都很感動。 愛是絕對能夠幫助焦慮孩子放下心理壓力,許多教學老師都有這寶貴經驗。根據這校長說,過去她透過這種方法與幾位選擇性不說話的孩子打交道,經過一段日子,孩子都看到明顯的進步。 選擇性不語多是因為孩子心裏緊張、焦慮,有時怕自己做錯,做得不好。然而《聖經》這樣說:「在愛裏沒有懼怕」,當父母和周圍的人不用奇特眼光看他們,倒藉着愛和擁抱,讓孩子感受愛、接納和鼓勵,在這種氣氛下,他們便能夠卸下心理壓力。當他們感到安全,不再焦慮時,自然願意就會與人溝通和說話,選擇性不語就不存在了

419)避免公怒暴怒

  曾經在馬路上開車而觸動怒氣嗎?可能有人開車切線,在快車道龜速,在後面拼命按喇叭、跟車太緊、開車講手機、沒打方向燈、蛇行等,這些行為都可以叫人生氣,然而,生氣事小,但處理不當,後果可以悲劇收場。 據美國Fox News新聞報導,2016年12月17日,在美國的Arkansas,3歲男童與祖母開車外出準備購買聖誕節禮物,由於在一個Stop sign停車後沒有快速繼續前行,激怒後面開車一位男士,對方隨後走到這輛車旁邊開槍,子彈擊中男孩,祖母馬上開車離開,之後報警,然而,男孩到院不久被宣告死亡。 2018年2月,Las Vegas也發生一起因開車生氣而引發的槍擊案,一位母親在教女兒開車時,疑與另一輛車發生行車糾紛,對方尾隨她返家,並向她開槍,這母親頭部中彈,最後傷勢過重而死亡。 開車發怒正是大陸流行語所說的「路怒症」,指的就是在馬路上出現暴怒,隨之以來就是糾紛,引爆的情緒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澳洲蒙納許大學意外事故研究中心去年曾針對近三千位駕駛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人都 有過某種程度的攻擊性行為;其中最糟的要數二十二到三十九歲之間的男性,逾三分之一坦承曾爆發過極端的公路火爆情況,且至少有一次在盛怒之下駕車追另一輛車。美國也曾針對路怒症做過研究,過去一年有近八成民眾會因路況作出各種「激進行為」,而且一年內至少會發生一次,其中,有51%會故意跟緊對方車輛,藉此施壓。調查發現,路怒症族群比例連年向上增加,且年齡多落在 19 至 39 歲之間,患者大多數是男性。 據研究,駕駛人的怒火自古有之,有人挖出一宗一八一七年的「馬車之怒」,而「公怒火爆」這名詞的誕生,得追溯到一九八七年夏季在美國發生的事件,有人在公路開車因衝突引起槍擊,五人因此喪失生命。 學者認為「公怒暴怒」危險性是源於人的自我中心世界觀,當事人覺得自己躲在車內無人識得,行為可以粗暴惡劣,且不必負責任。而且開車時人容易出現幻覺,在情感上好像與外界隔絕,而這種隔離有時叫人做出平常不會做的舉動,例如說,同樣的粗暴行為在超市排隊時就不可能會呈現在別人面前。 當人開車感覺自己遭人擋路時,很容易動怒,而多半只會怪罪他人而不是自己。英格蘭一母親某天開車接三個孩子放學回家,前方的汽車突然停住,於是她緊急煞車。之後,她跟着前車把車停到路邊,下車查看是怎麼一回事,結果她聽到對方在車裏大聲怒斥她沒有保持安全距離,並且以手勢朝她臉上比劃威脅她,並不斷對她大吼。她先叫對方冷靜下來,然而,她還來不及反應,對方俯身拿出一罐噴劑,將紅色顏料噴在她臉上,她張開眼睛,眼前所見盡是紅色,有好幾秒鐘無法呼吸。 不要高估自己面對挑釁時的應對能力,以為「路怒症」絕不會發生在你身上。一個平常行為端正、沉默寡言的父親,某週六早上,開車載十三歲的兒子去看足球比賽,來到雪梨近郊一處繁忙的十字路口,一輛新型歐洲轎車和其他汽車並排停在商店外面,阻礙了交通,車主無疑違反停車規定,然而這個平常彬彬有禮的父親當著坐在副駕駛座的兒子面前,對着那耽誤他們行程的人破口大罵,什麼髒話都出籠。 怎樣避免「公怒暴怒」這些事情發生在你身上?要學會息事寧人,放下身段,那麼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化無。一個德國人和朋友開車去打撞球,途中遭到一名機車騎士威脅。當時他們的車子不慎與前方機車靠太近,對方減速並示意他們停到路邊,那騎士走向他們的車子,咒罵着要他們下車。這德國人知道,如果他處理不當,什麼事都可能發生。他選擇向對方道歉,機車騎 士接受了。這真是千鈞一髮,要知道,下車威脅他人的行為是公怒暴怒最極端的狀況。 除了放下身段認自己不是,還有幾點值得注意的,稱為「因應公路怒氣黃金守則」:絕對不要下車,不要與對方對話或回應對方粗魯的手勢。不要有眼神接觸,即使碰到紅燈停下,也要繼續專注看着前方道路,並將車門鎖好,車窗緊閉。 中國有術語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在公路上遇到別人挑釁,這絕對是至理名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