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很喜歡使用蘋果產品,也佩服創始者Steve Jobs的才華,高中畢業居然在車庫弄出一部電腦;被自己手創的公司踢出來,卻開先河透過軟件改變製造卡通片的程序與方法;回到舊公司,又妙手回春叫蘋果電腦起死回生,陸陸續續推出imac,ipod,iphone,ipad這些改變人生活的產品。 所以無怪乎許多蘋果粉絲對Steve Jobs這位傳奇人物佩服得五體投地,甚至視他為驚世天才。不過在他女兒Lisa Brennan-Jobs眼裏,Steve Jobs其實是一個既冷酷又殘忍的父親,過去他不但否認兩人父女關系,而且一次又一次在言語上刺傷她。 現年40歲的Lisa在她即將出版的回憶錄中,揭露了她與父親之間鮮為人知的復雜關系,在即將版的新書《Small Fry》,她毫不掩飾地描述兩人許多不愉快的陳年往事。 根據《紐約郵報》報道,Lisa的母親Chrisann Brennan在23歲時懷了她,當時Steve Jobs也是23歲,兩人已經交往五年。母親懷孕後,兩人就分手,Lisa隨後在1978年出生,不過Steve Jobs一直否認是Lisa的生父,甚至一度聲稱自己不育。直到1980年,檢察官強制他進行親子檢測,最後他不得不承認Lisa是他親骨肉,最後他也心不甘情不願承擔女兒的贍養費。可以想象,在Lisa心目中,父親如此絕情的行為實在叫她傷心到極點。諷刺的是,Steve Jobs後來在1991年與Laurene Powell結婚,還生下三個孩子。 Lisa七歲時,Steve Jobs每隔一個月就探訪她一次,在Lisa眼中,父親沈默寡言,即使定期探望,但也沒有太親近。Lisa 認為,她的存在讓其父親失去原有的「光環」,認為那是他光耀人生的一個污點,過去所發生的一切完全不符合他努力營造的高尚形象。 Steve Jobs住大屋,開黑色保時捷跑車,Lisa聽說每次車上出現刮痕,父親就會換一輛新的。有一次她鼓起勇氣問他:「如果你要換車,你可以把舊車給我?」沒想到她父親居然說:「休想從我身上得到任何好處。」 值得一提的是,Steve Jobs是被養父母所領養的,起初他對領養一事並沒記掛在心,然而,七歲時,鄰居小孩一句話,「這表示沒人要你」,讓他開始對生父母產生痛恨,他有遭人遺棄的感覺。成年之後,儘管他知道生父與他住在同一個城市,而對方也多次想與他接觸,但Steve Jobs完全沒任何意願與對方見面,枉說相認,可見他對生父母(尤其生父)的恨何等的深。從客觀層面來看,如果他認為遭父母「遺棄」而懷恨在心,不肯饒恕對方,那麼,他女兒Lisa不是有更好理由記恨父親對她的拒絕?心理學家認為, Steve Jobs多年累積的苦毒和記恨不但影響他的人際關係,也同時蠶食他的健康。 Steve Jobs 25歲就成為蘋果電腦公司總裁,但凡是與他一起共事的人都覺得他非常難以相處,說他說話刻薄,待人無情他,認為他目中無人,專橫霸。如果不是爲了一份薪水,實在沒有人不願意跟他共事。因著他的自大,他一度被自己成立的公司踢出門口。不過藉著他的才智,他東山再起,再次回到他一手所創立的蘋果電腦。 Steve Jobs很自負,據說他年輕時他所開的車是沒有車牌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不需要受律法的約束,這種心態反映出他是非常自我。在他的自傳中,他批評微軟的創辦人Bill Gate缺乏創意;他咒詛前任總統Obama,說他最多只能當一屆總統。Steve Jobs 因癌癥而死,根據他醫生診斷,如果初期他願意聽從醫生吩咐早日開刀,切除身體的癌細胞,他絕對可以多活幾年,但他堅持要用草藥醫治,最後癌細胞擴散,那時開刀為時已晚,美國CBS 60鐘節目主持人問那替Steve Jobs寫自傳的Walter Isaacson一個問題:爲什麽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竟然會作這麼愚昧的決定?Steve Jobs可以說是死在他自我為是的性格上。
短短一個月,兩個長者尋求幫助,年齡不到60歲,一個患上失憶症,另一個開始有老人癡呆症的征兆。與其同時,無意中翻到一本舊的讀者文摘,裡面提到怎樣保持腦筋的靈活。 沒錯,每個人都會變老,腦袋瓜開始不再那麼中用,但根據許多醫學的研究,不管到了那一個年齡,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維持腦袋某種程度的靈活性,下面是學者所給的建議: 一、維持有氧運動 加拿大Baycrest老人照顧研究所所長 Dr Donald Stuss說,有氧運動是保持腦部靈活及年輕的最佳良方。要知道,大腦的神經細胞又稱爲神經元,隨着年齢增長,連結神經元的樹枝狀物體突觸會逐漸消失。突觸對思考能力不可或缺;突觸少了,腦功能就會減弱,而醫學上有證據顯示,運動可以阻止腦力走下坡,甚至能增強記憶力。 University of Illinois 大學教授 Arthur Kramer在運動與人腦健康方面硏究有成,過去幾年,他和同事完成了十多項硏究,證明兩項重要發現,人如果身體健康,思考也較敏銳。教授說,健身無疑可使人更聰敏,而且對所有年紀的人都有效。同時,運動可預防心臟病、肥胖症、糖尿病,以及其他傷害腦部的老人疾病。 二、飲食得宜 抗氧化物能中和破壞神經元的自由基,具抗癌功效,所以多吃富含抗氧化物分子的食物,對智力可能大有裨益。許多顔色鮮艷的蔬果,以及某些豆類、全穀類、堅果和香料等,都富含抗氧化物。 除了經常運動,也應飲食得宜,避免罹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高膽固醇等疾病。多倫多大學老年硏究科學家指出,這些現代人的常見疾病,都會使腦袋運轉不靈。人如果吃得太多,身體過重,這會對腦袋造成負擔,令人反應遲鈍,解決問題會別人差一截。 三、鍛煉腦筋 人一到三十歲,腦筋就開始轉得較慢。以前,大家認爲這是無可避免的,但許多新硏究顯示,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把頭腦鍛鍊得更靈活、更「年輕」。UCSF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病理學家Dr Michael Merzenich說:「人腦是一部學習機器,如果懂得找到鍛煉腦筋適當工具,加上持續不懈的練習,多動腦筋,智力就會像年輕時一樣。」Dr Michael Merzenich硏究出一套電腦訓練程式 (有興趣可以瀏覽他的網站www.brainBH.com),可加快大腦處理資訊的速度。日本電腦遊戲製造商任天堂也開發出稱為腦力鍛煉的遊戲軟體,治療認知障礙的工具,越來越多科學硏究顯示,它們有助減緩腦部老化,甚至治療老年性癡呆症。 想保持腦袋年輕、靈活,除了使用電腦的軟體,你也可以打乒乓球、打橋牌、玩拼圖、學外語、跳探戈、拉手風琴、種植盆栽、製造遙控飛機等;只要你感興趣,又兼具挑戰性就可以了。任何令你聚精會神並且趣味盎然的東西,都會使大腦處於學習狀態,能大大提高智力。 四、保持輕鬆心情 鍛鍊腦力固然重要,但保持心平氣和也一樣。華盛頓大學在一篇有關腦力與壓力的硏究報吿中指出,因創傷而引發的壓力對腦細胞有害。壓力會干擾學習與記憶之類的認知過程,限制人類的生活品質。當然,運動永遠是減壓的好方法,而瑜伽、冥想之類較靜態的活動,也有同樣效果。不論你是學習外語還是跳探戈,鍛鍊腦力之餘,務須保持輕鬆,好好享受箇中樂趣。 人什麼時候最鬆弛?該是在熟睡的狀態。下次思考較複雜的問題,例如計算複雜數學習題,或爲家人購買新汽車之前,先酣睡一陣,絕對有好處。哈佛醫學院的硏究員想找出人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靈機一動,做了一項與數學有關的硏究,發現硏究對象如果晚上睡個好覺,第二天得出有創意解答的機率,會提高一倍。他們因而推論,睡眠可以提升大腦整合複雜資訊的能力。
他已經過了立足之年,八年前失業之後,再沒有認真找工作,吃和住全由他年紀老邁父母包辦,父母忍無可忍,要他搬出去,但他賴皮不走,父母最後告上法庭,法官判決限定他時日搬出去,然而,他認為法庭判決不公,決定上訴最高法院。這個啃老一族的名字叫 Michael Rotondo。 據美國ABC 電視台2018年5月22日的新聞報道,30歲的 Michael Rotondo曾經經營過一個網站,但八年前失業之後,從此便回到父母家中「啃老」度日,他的雙親 Mark and Christina Rotondo 忍了很久,自今年(2018年)2月2日,連續寫了5封書面通知,勸告兒子早點自立門戶,但直到3月30日,兒子沒有任何動靜,兩老便到當地法院詢問能否驅逐兒子出門,他們得到的回復是,由於兒子是家人,因此需要找最高法院進行審理,於是,他們最終把兒子告上紐約州最高法院。 據稱,直到上庭,兒子Michael還是不以為然。在父母和記者眾目睽睽之下,他和法官 Donald Greenwood 當庭吵了30分鐘,最終法官裁定,Michael既沒有好好補貼家用,也沒有幫忙做過家務,勒令他在6個月之內搬出去。但兒子居然拒絕接受這結果,他稱法官的裁定「令人發指」(outrageous),他還說,也不準備離開家。Michael 要求法院駁回父母的控告,並堅稱過去8年內,父母只提供他房子住,雖然住在家中,但父母並沒有提供他食物,也沒有幫他洗衣服,吃用都是他自己負擔。但他也坦承,父母「從沒要求他負擔家計、幫忙家務或維修家具」。被問及在家中是如何與父母相處的,他的回答是,與父母相安無事但很少交談。 當Michael接受電視臺WSTM訪問時說道,「我只是想要一個合理的時間搬家,我收到通知時根本還沒做好心理準備。」他甚至認為,法官下驅逐令「很離譜」,並表示他會繼續上訴。 CBS報道最後稱,他們相信Michael Rotondo的情況絕非個案,無論出於什麽理由,美國的「啃老族」確實在日益增多。根據大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早年數據,美國自上世紀60年代起,選擇在家與父母同住的18-34歲成年人就越來越多,到2014年,這一比例達到了32.1%。 從客觀角度來看,旁人很容易把矛頭指向兒子Michael,人過立足之年,仍然無法自立,枉說日後如何成家立室,但深入分析,這其實是他父母從兒子年幼時沒有把他訓練獨立所造成的後果。記得我女兒青少年時期,一天,她一個剛進大學的表姐從學校來電,她當時在學校的洗衣房,但她不知道怎樣使用洗衣機,所以打電話求救。一個大學生居然不知道怎樣使用使用一部簡單的機器,你能夠想象她日後如何照顧自己。一年後,這表姐最終退學,很不幸,十年後的今天,她也成為啃老一族。 因此在責怪這群啃老一族的時候,當父母的更應該思考,在教育兒女過程中是否有疏忽之處。對那些孩子尚且年幼的父母,看到這等事情的發生,這是暮鼓晨鐘,是一個很大的提醒。
中國首富馬雲經常在不同場合演講,留下很多勵志故事,說了很多人供人學習的格言。最近馬雲在許多場合提到IQ、EQ、和LQ,他說,任何一個企業家必須要有三商,第一個是情商EQ,第二個智商IQ,第三個是愛上LQ。馬雲認為成功靠情商,不敗靠智商,當擁有前兩者仍然不夠,必須加上愛商。 什麼是IQ、EQ、和LQ?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加納(Howard Gardner)在一九八三年首先提出「多種智慧論」,他把人的智能劃分為七大種類:一、語言,二、數學邏輯,三、空間能力,四、運動機能,五、音樂,六、人際關係,七、心靈調控。 過去一般人比較注重的是語言和數學邏輯兩種智能,普遍都認為一個人將來的成功與否都與這兩種智能有關。世上許多學府和機構如果想要聘請新人,也都是用這兩項來做為評量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IQ。第六和第七種智能是近幾年才比較引起人們的注意。一九九0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家Peter Salovey和新罕布夏大學心理學教授Jack Mayer首先創立情感智商一詞。一九九五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Daniel Goleman出版了《情感智商》一書,引起社會各界對於EQ廣泛的討論,EQ遂成為社會大眾注目的焦點。 一般稱IQ作智商,那是指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學習能力和處事反應;而EQ簡單稱為情商。什麼是EQ?簡單來說,情商是講到個人對自己情緒的掌控能力,一般成五個重點: 1-具有察覺自己情緒的能力。此乃表示能夠了解自己的感覺,知道自己的情緒,也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2-具有調控自己內在衝動的能力。意指不易受人影響引發激動,知道怎樣避免情緒爆發,不會亂發脾氣,因為知道內在情緒的不穩定將引來錯誤的決定或不好的結果。3-具有激發自己追求心中所釐定目標的能力。這就是擅用自己情感力量,雖然遇到挫折,仍然能夠保持清晰的頭腦,穩定情緒以克服難題,達成追求的理想目標。 4-具有認知他人情緒的能力。可以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擅用觀察別人情緒的能力;5-擅長使用人際關係的相互動力,以之與人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並贏得別人的合作,達到雙贏的局面。 最近幾年行為科學的發現,一個人的成功,IQ僅佔20%要素,EQ佔了80%。IQ可以幫助一個人做理性思考,但EQ幫助我們處理人際關係;IQ是幫助一個人對事物深入了解,但EQ卻可以幫助我們戰勝困難和逆境。更值得一提的,IQ在一個人出生後一、二年就已定型,幾乎不會改變,但EQ卻是藉著後天可以不斷培養。 根據馬雲的觀察,現代中國第二代年輕人智商很高,但情商卻不怎樣,父母把孩子送到北大、清華、哈佛、史丹福再回來,雖然他們知識結構非常好,但情商總是差一截,不是得罪這個就是得罪那個。馬雲說情商是需要一路打出來的,也是玩出來的,會玩的孩子有高情商,也只有那些經歷人生各種波折、被挫敗、和受打壓過的人,他們才擁有高的情商。 馬雲認為,擁有高的智商和情商還是不夠,人需要高的愛商,尤其做企業的。因此馬雲這樣說,要成功,要有情商,要不敗,必須要有智商,但要受人尊重,一定要有愛商。中國現代許多企業做得很大,但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原因他們腦子只塞滿錢。一個有錢的人證明他是個會賺錢的聰明人,但如果缺乏愛商,他只是個財奴,因此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不要以為馬雲造福社會的心腸與生俱來,當年他參加APEC二十一國家成員國,有人提出把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的第一責任,馬雲強烈反對,他當時認為社會責任的工作是屬於政府,企業的責任是納稅。也許馬雲受到前世界首富Bill Gate和Warren Buffet的影響,這兩人過去曾被人輕看是「財主」,但自從兩人合作,捐出大部分自己的財富,透過Bill Gate與他太太成立的一個基金會,致力幫助數以億計的人口擺脫貧困,為各國貧困人群提供價格低廉且安全可靠的疫苗和藥品,世人對這兩個美國財主刮目相看,敬佩有加,而這正是馬雲所講的愛商。 馬雲最終明白,服務社會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尤其做企業的,他們理應擔當社區的建設,做一些能夠幫助人的事情,過程中不但自己感受到無比快樂,同時也得到世人的尊重和敬佩。 馬雲經歷許多人生,體會到成功的秘訣,IQ和EQ都很重要,從此以外,如果沒有一個熱愛人的心,一切都是枉然,飛黃騰達,事業有成,名成利就,難道這就是一個人生存在世的目的嗎?名利都會過去,唯獨建立人的生命,以生命影響別人的生命,這才是人活在地上的真正目的和意義,其實這也是基督教信仰灌輸給世人的普世精神。馬雲自豪說他把聖經讀了六遍,他目前雖然不是一個基督徒,然而,觀察他的處世之道,相信他離天國不遠了。
一個來自東南亞的家庭,夫婦只有一個十六歲的兒子,在學業上他曾經名列前茅,但進了高中之後,他讀書習慣突然改變,白天不讀書,晚上看電視、跟朋友講電話到半夜,過了午夜才開始溫習功課,結果白天爬不起來,成績因此一落千丈。父母想辦法管教他,不允許他看電視和使用手機,甚至把電話收起來。他很生氣,把電視遙控器和電話亂砸亂摔,家裡客廳牆壁因此留下一個個大洞。情緒不佳的時候,他跑到廁所用拳頭打牆壁發洩,所以家裡的廁所也留下他的傑作。他告訴父母,把手機藏起來對他沒有好處,這樣他無法跟同學談功課,學業只會越來差。父母覺得他有道理,於是讓步還他手機,但偷偷電話錄音,當發現他整天用手機跟女孩子聊天,於是跟他攤牌,他感到非常憤怒,說他們侵犯私隱權,生氣下他走出家門,兩天兩夜沒回家,父母於是報警。原來他偷偷躲在同學家,連對方家人都不知道他躲在兒子臥房。過來兩天,他又偷偷跑回來,警察到家調查,因著他年齡太小,只能給他一個警告。學校和警察都建議父母尋求專業輔導,所以夫妻兩人到我辦公室。我聽他們講完來意,就問他們,孩子不會無緣無故變成這個樣子,我很好奇孩子年幼時他們怎樣管教孩子?母親搶著說,她家兒子是個性倔強,她管教孩子的觀念是「你強!我比你更強!!」。譬如說,孩子得不到他要的玩具時大哭,她就毒打一頓,然後把他關在房間不理他,孩子往往哭上一兩個小時,哭累了就睡,睡醒之後再哭。根據母親所說,孩子年幼時,這種方法還管用,兒子還算聽話,國中之後,孩子突然判若兩人,不但拒絕跟父母講話,有時候甚至動拳頭恐嚇他們。 中國傳統教育有個迷思,「不打不成器」,以為責打可以敲醒孩子沉醉的心靈,人會馬上改正過來,但事實上,這種做法往往適得其反,只會傷害孩子的心靈。 父母打孩子的目的當然是想讓孩子變好,但父母責打孩子往往只是成了大人的出氣筒而已,而且父母以暴力責打孩子,會導致他們錯誤觀念,讓孩子相信,暴力可以解決問題,研究指出,成長在暴力家庭的孩子,他們容易從受害者日後演變成加害者,而且人格會受到扭曲。 孩子不乖受罰是應當,但處罰與體罰不同,體罰讓孩子在肢體上和心靈上感到不安,而處罰則是著重行為與責任。比方說,兒子把花折斷,把蝸牛踩扁,而父母打他,這是體罰;但是如果要罰他照護一棵草花,等它開了花,長到被他折斷的尺寸為止,這是處罰,合理的處罰具有教育意義,但體罰卻沒有。所以有人說,體罰像西醫,一帖見效,可是後患無窮,下猛藥的結果就是如此,即使起死回生,可是腦筋壞了。處罰似中醫,慢火細燉,時間較長,但藥性溫和,即使無效也無傷。 不過,教育孩子最好的辦法其實是鼓勵。 教育學上有一個很有見地的理論,叫做pygmalion effect「比馬龍定律」,它說父母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就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說法不難理解,父母慣看孩子缺點,看到孩子行為令人不滿意,就打罵;西方人喜歡看優點,所以教育孩子以鼓勵和稱讚為主。人都喜歡被讚美,不喜歡被辱罵。試想,有人一直說你很笨,像豬頭、蠢蛋、倒楣才生了你,你聽了會開心暢笑嗎?反之,有人說你很棒、做得不錯、心肝寶貝、不愧是我家孩子,你聽到感覺如何?應該很窩心吧?這就是東西方教育的差異,前者看到了缺點,後者發覺了優點。 愛迪生在求學的過程中,因為成績不佳受到奚落,老師說他不成材,有學習障礙,但媽媽相信他,鼓勵他,說他做得很好。這一雙推手,推着這位發明天才向前走,通往成功的彼岸,有理由相信,沒有愛迪生的媽媽,這位天才是就被埋沒了。愛因斯坦情況也是一樣,被稱為魯鈍的他,在叔叔的鼓勵下,成為物理學界的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