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科學家能夠製造一部讀心機,讓你「看到」別人內心世界,你有興趣買它嗎?這不是天方夜譚,可能不久的將來,這會變成事實。當然,當你透過一部機器知道別人的心思意念,別人也可以透過機器了解你心中每一個念頭。 據外媒消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學生最近發布了一款可通過讀取臉部神經系統肌肉的電信號,並將之轉換成說話的「讀心機」,這「讀心機」設備名稱為「Alter Ego」,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edia Lab畢業生Arnav Kapur的精心傑作。他這款「機器」外型有些類似白色的香蕉,佩戴在人其中一邊臉上,在不發一言、手指未動一下的情況,可以轉換電視台、改變智能燈泡的顏色、下象棋、解決複雜的數學問題,甚至可以在網上購物。 Alter Ego「讀心機」的原理,是靠著緊貼使用者耳朵四組電極感應器,而獲取其臉部微弱的神經系統肌肉的電信號,在使用者準備要說話的時候,Alter Ego系統就能感應到信號,並通過具備人工智慧的翻譯系統,將信號轉換成相應的文字,再傳送到電腦中。Alter Ego能夠辨認0至9數字和約100個英文單字,10名試用者各測試長達15分鐘,認知準確率達92%,這與人類一般對話的95%準確率不相伯仲。 Alter Ego也具有骨傳導的音頻回饋系統,意思是它可以透過皮膚、耳骨的振動,將聲音直接傳導至使用者的內耳聽覺系統,這意味著佩戴者可以通過完全沒有聲音的方式聽到外界的訊息。這種完全無聲音的雙向交流方式,日後在一些特殊場景中可以發揮出巨大用途,比如在某些間諜場景中,某位特工可以佩戴這樣先進的「讀心設備」,不需要開口就能夠向總部「傳話」,而總部也可以通過骨傳導方式向特工傳遞密語。 嚴格來說,MIT的Alter Ego並非一部讀心機,它僅是讀取臉部神經肌肉中電流信號,從而知道某人想表達的語音內容,而對某些人而言,想說的話與內心真實的想法可能相去甚遠。 然而,要發明一部可以讀到人內心思想的機器是指日可待。Facebook教主Mark Zuckerberg曾經回復網友有關這方面的問題時,他這樣說:「Facebook擁有AR技術和服務,用戶只要戴著可穿戴的設備,就可以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和改善溝通方式。未來某一天,我認為我們可以通過使用技術向其他人直接發送完整、豐富的想法。你在腦海中所想的東西,朋友也可以在自己的大腦中快速地體驗一遍。這就是Facebook的終極交流技術。」 聽清楚他說講的話,「 你在腦海中所想的東西,朋友也可以在自己的大腦中快速地體驗一遍。」這是一句令人毛骨悚人的話,這意味著將來與人溝通到達零隱私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好比每個人穿著「皇帝的新衣」在街頭上走路,你會感覺怎樣?不但尷尬,而且沒有安全感。 我們每個人都有陰暗或者難以啟齒的一面,雖然並不是什麽了不得的事,即使只是對上司的自大很不以為然,瞞著老婆藏私房錢,腦袋對某異性有短暫非分之想,逛街時有拾遺不報行為等,現在這點事不僅在網上被人瀏覽,還要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檢閱,點贊的點贊,評論的評論,轉發的轉發,這是人們未來想要的交互方式嗎? 還有一點,如果女朋友買了一件新衣服,問你好不好看?你怎樣回答?如果好看,這不是問題,如果不好看,你老老實實的說,還是..? 相信以現代的高科技,我們離這個光景不遠了,不管好與不好,人可以以思想互相交流,不管喜歡與不喜歡,這種時代終會來臨,到那時候,再沒有什麼外交手腕,最慘的是,那時真不知道怎樣「做人」了。
很多人聽過 I can imagine這首歌,在教會成長的人相信也聽過和唱過這首歌,歌詞是這樣: I can only imagine what it will be like When I walk, by your side I can only imagine what my eyes will see When you face is before me I can only imagine,I can only imagine Surrounded by You glory What will my heart feel Will I dance for […]
她雖然是成人,已婚,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但她身高只有114公分,與正常5歲的孩童身高差不多,她患的是軟骨發育不全侏儒症。 一次,她到雜貨店裏買東西,聽到一把稚嫩聲音說:「媽媽,過來看呀,這位女士長得跟我一樣高!」她轉頭一看,是一位約四五歲的男孩。孩子母親不好意思走過來說向她道歉:「非常抱歉。」而她會笑着說:「不要緊。」然後向眼睛睁得大大的男孩子打招呼:「嗨,你叫什麼名字?我叫Jennifer,你好嗎?」男孩接着問:「你怎會這麼矮?」 她就會說:「這是上帝的旨意。有些人長得高大,有些人長得矮小,我只能長到這麼高。」接下來五分鐘,孩子問了很多問題,例如:『你怎麼開車?在哪兒上班?會騎腳踏車嗎?』她都一一回答後,然後兩人握手,男孩回到母親身邊。 這是這侏儒媽媽經常遇到的事,然而,她個性樂觀,喜歡和孩子聊天,向孩子解釋爲什麼她和他們父母長得不一樣。經過多年「訓練」,如今遇上這些場合,她已經習以為常,並且能夠應付自如。 她一出生,醫生便吿訴她母親她是個侏儒,而她母親對侏儒症所知不多,擔心她有其他健康問題,但家庭醫生向她解釋,她其他方面都正常,媽媽便放心了。而她也確實是個健健康康的人。 她一路成長,父母總鼓勵她去做一般孩子能做的事。他們看到鄰居孩子騎腳踏車,就會買一輛給她;友伴玩輪式溜冰,她也會一起玩。 她有很好的鄰居,並且都很照顧她 ,把她當正常人看待。鄰家一個孩子搭建了樹屋,特意把樹屋梯子的梯級造得很密,他父親問他原因,他說:「這樣Jennifer就能爬上樹屋。」 直至上學,她才曉得自己有多矮。有幾個孩子老是作弄她,嘲笑她,使她知道了自己與普通人不同。 其後,她討厭每年開學的第一天,因爲總有新生驚訝地看著她登校車吃力的樣子。 有人指指點點說,「看呀,看她的樣子。」 有些男孩尤其討厭;有一個男孩曾經把她推到體育館的牆邊,大喊大叫道:「你知不知你是個侏儒?爲什麼會這麼矮?」 日子一天天過去,她笑着接受一輩子都會引人注目的事實,決心把身體缺陷化爲動力。 朋友都特別關照她,例如扶她上公車;如果有人對她無禮,會把滋事者拉到一旁敎訓一頓。 她性樂天,能笑看一切,還會開自己玩笑。 一次在父母家裏,她伸手進洗衣機拿濕衣服,不小心整個人掉進洗衣機,要大聲喊母親來幫忙。母親當時在旁邊讀報,看見她雙腿亂蹬的怪模樣,笑說:「你就留在裏面好了。」兩人禁不住哈哈大笑。 她今年四十七歲,一般人依舊用奇怪目光看她。有人問她的朋友她是否住在玩具屋;也有人見她從汽車駕駛位上下車目瞪口呆。 每逢遇上這些目光,她會盡量忍讓,處之泰然。如果有人待她不善,她會提醒自己:「我有一個美滿家庭,以及很多好朋友。」 她說,孩子的好奇心使她的人生別具意義。「你爲什麼這麼矮?幾歲了?有孩子嗎?」她會盡量解答疑問,讓他們滿意地離開。她希望能多與孩子聊天,鼓勵他們不管別的孩子長得怎麼樣,學會對人尊重和接納。 不過,她的丈夫和八歲大兒子Jimmy的身高都很正常,父母兄弟的身材也與一般人無異。 儘管她有個體貼入微的丈夫,有個健康快樂的兒子,但有時也會擔憂。去年,她遇見一位侏儒母親,她十多歲的兒子身高正常,卻離家出走了,原因是無法忍受同學的嘲笑,她曾擔心同樣事情會發生在她兒子Jimmy身上。 幾個月後,一個小女孩取笑Jimmy,說他媽媽是個侏儒,還問他「她爲什麼這麼矮?」Jimmy毫不猶豫回答:「這是上帝的旨意,有人天生高,有人天生矮小,就是這樣。」這侏儒母親因此感到安心。
多年來的輔導經歷,分析夫妻的衝突,其實來來去去不過是:誰來作最後決定(decision making)。想想看,一般家庭為何事起衝突?都是離不開日常生活一些瑣碎事,買哪一個牌子的TV,沙發怎樣擺,窗簾用什麼顏色,去哪裡吃飯,孩子讀哪一個學區,錢應該怎樣花?夫妻往往是為了這等事鬧得臉紅耳赤,結果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於是成了權利鬥爭(power struggle)。 講到權力鬥爭,記得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男生在輔導中曾經這樣說:今天中國夫妻離婚高漲,毛澤東有很大的責任。我起初聽到一頭霧水,後來他解釋說,毛澤東曾經講過一句話:女人能頂半邊天,結果把今天的女人擔子弄大了。其實他所講的也有幾分道理。過去中國女人地位比較低,對丈夫唯命是從,婚姻雖然不美滿,但尚且可以維持,但今天社會結構改變,女人地位提升,擁有大學學位比比皆是,經濟能力也提高,因此當夫妻一言不合,彼此各不相讓,最後離婚收場,這正是中國社會離婚率高漲的其中一個原因。 美國婚姻架構呢?為什麼婚姻在短短幾十年出現嚴重離婚問題?也是女人地位提升,與她們經濟和獨立能力高升有關。還有一點,美國家庭生活與傳統基督教信仰基本上已經脫鉤。夫妻一旦缺乏來著信仰的約束力,彼此我行我素,家庭一旦出現爭執,雙方又落入權利鬥爭的死胡同,最終以離婚收場。 無論東西文化,家庭怎樣避免power struggle,應該誰聽誰?誰是一家之主?先生說,聖經白紙黑字指出丈夫是妻子的頭,所以妻子應該聽丈夫的;妻子又怎樣回應?聖經說,做丈夫的要愛你们的妻子,所以丈夫應該從愛妻子角度來作合妻子心意的決定,真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好幾年前,我們公司換電腦系統,老闆吩咐秘書小姐做一個研究,把市面上幾個大公司的電腦系統列出一張清單,比較價錢和各系統的優缺點,然後交給老闆,讓他作最後的決定。後來公司換沙發和地毯,程序也是一樣,秘書先做研究,老闆最後做決定,老闆的選擇不一定是秘書所愛,但兩者從來沒有因意見不同而起衝突,因為秘書知道自己的角色。 這個decision-making的程序其實也合聖經的教導,當然,老闆秘書的關係與夫妻很不一樣,但兩人角色很類似,舊約聖經創世紀提到,妻子作helper,丈夫是當家;新約以弗所書5章22-33也提到,妻子順服丈夫,丈夫要愛妻子,所以神把夫妻兩人角色已經說明。 為什麼神如此吩咐,丈夫要愛妻子,而妻子要順服丈夫?當中可能牽涉到神造男女的不同,各人需要不一樣。神所造的女人,她有兩大需求:安全感與和被愛,所以神吩咐男人要保護妻子,對她體貼;而男人需要是什麼?五大需求:被了解、被信任、被支持、被認同、被尊重,而太太的順服剛好滿足了男人這五個需求。妻子順服丈夫不是因為他聰明,或他意見最好,乃是因為他有這個需要,對他來說,太太的順服表示他被理解,感到被信任,當男人感到被理解、信任、支持、認同、和尊重的時候,他變得自信,認為自己可以勝過生活上的挑戰,他會努力在外面打拼,並且更疼愛那個支持他、信任他、理解他,認同他,和尊重他的妻子。 很多人對馬雲一點不陌生,他是阿里巴巴的CEO,一度是中國的首富。他能夠擁有今天的成就,除了因為他有理想,有遠見,更重要的是,馬雲擁有一個一直支持他、信任他、理解他,認同他,尊重他的妻子。馬雲的太太是張瑛,兩人是大學時代同學,後來一起共事。馬雲很用功,畢業之後,一面教書,一面補習,還作導遊。兩份工作,兩份收入,生活很穩定。然而,有一天,馬雲告訴太太,他想辭職,要出來創業,太太支持他在杭州開了一個翻譯社,那時一個月的收入才兩百塊,房租就要七百,家庭支出完全靠張瑛獨撐,如此前後三年,但張瑛沒發怨言,她支持和信任她的先生。之後,馬雲告訴她,他要做電子黃頁網站。馬雲找幾個親戚朋友集資,20個人只有一個人支持他,一個還說,中國政府還沒做你就想開始,行嗎?雖然太太張瑛對這方面一點不明白,但她完全支持馬雲,把家裡六千元積蓄交給他,一個中國黃頁事業網站就這樣開始。後來馬雲要搞一個阿里巴巴,太太也毫無怨言幕後支持。正因為得到太太張瑛的了解、信任、支持、認同、和尊重,馬雲放膽到外面闖天下和打拼,最終成了一家世界級企業的總裁。 男人很容易自卑,也許在別人眼中他很愚蠢,但他很想得到一個他所愛的女人的關注,他需要妻子的了解、信任、支持、認同、和尊重,而太太的順服正是滿足了他內心的需要。 神吩咐妻子順服丈夫,丈夫要愛妻子,如果夫妻按照神的教導在家庭扮演自己適當的角色,夫妻蒙福,家庭也蒙福。
Bob 二十六年以來一直在濱州一家肉類包裝工廠工作,但有一天,工廠突然關門大吉,事前毫無朕兆。四十五歲的他有一妻兩子女要養,而且向銀行借的抵押貸款尙未淸還,現在工作沒有了,遺散費也沒有,只有一張高中畢業文憑。 最初,Bob問自己:『我怎樣才能渡過難關呢?』接着他對自己說:『我不能坐以待斃,我要去找份新工作做。』 Bob失業後不久,一個保險推銷員來找他。Bob告訴對方他失業了,沒有能力負擔任何保險費,」對方卻告訴他,他公司正在招聘推銷員,不妨去應徵。 如果Bob全不考慮這個建議,也是很自然的事,因為他有生以來從未推銷過東西,但他是個典型的樂觀者,什麼都願意去試一試。 首先,他必須參加兩項測試。一項是保險公司本身的性向測驗,另一項則是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心理學敎授Martin EP Seligman主持的實驗。 Martin Seligman的硏究顯示,一個已具備基本技巧的推銷員是否能取得好的推銷成績,他的態度比他的性向更具關鍵影響。推銷員如要成功,為人必須非常樂觀,就算不斷遭人拒絕也不會氣餒。Martin Seligman認為樂觀的人傾向於把挫折看成是暫時性,而不是永久性。Martin Seligman說服了保險公司雇用一百多名性向測驗分數低、但樂觀態度測驗分數高的人做推銷員,理由是他認為他們會比那些性向分數高而樂觀態度分數低的新手更善於推銷。結果證明他的看法是對的;樂觀者的推銷成績,遠勝那此悲觀者的新推銷員的成績。 樂觀者凡事都朝好處看,因此他們做什麼事都是本著這種看法去做,結果他們可以把所處的任何環境轉化為自己有利。 Bob是保險公司僱用的一百三十名樂觀派新手之一,不出一年,他從肉類包裝工人變成了超級推銷員,收入是他以前的兩倍。 Bob從雜誌文章上知道了Martin Seligman的實驗,於是本著樂觀者精神撥電話給這位大學教授,自我介紹一番之後,Bob居然成功地說服了對方購買退休保險。 許多人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樂觀者天真,看東西只看到好的一面,其實不是,樂觀者是懂得應變,而悲觀者往往是拙於應變,他們由於態度消極而看不到可行的解決辦法,而樂觀的人比悲觀的人更愉快、更健康、更勝於解決問題,相信不需要什麼心理專家也能夠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