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對每個人都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許多研究都指出自尊對人在生活、事業、和人際關係上具有震撼性的影響,研究與精神病有關的兩位專家Bednar& Peterson這樣認為,絕大部份心理問題的基本原因是源於人的自尊,光察驗一個人自尊的高低就可以理解當事人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因此他們認為,要處理大部份人的情緒問題理應從人的自尊入手。加州一個健康小組根據多年的研究,他們發現低自尊與藥物濫用、未成年懷孕、逃學、暴力、和罪案有很大關聯,而提升年輕人的自尊卻能夠起了一個積極的作用。在自尊這個領域研究超過半個世紀的心理學家布蘭登(Nathaniel Branden)講得更直接,他認為自尊等同一個人的「命運」,因它能夠左右一個人未來的前途,決定他將來的成敗。另一方面,好幾份研究報告指出,高自尊者通常擁有較高的心理抵抗能力,他們比較少鬧情緒,對他們來說,喜樂是正常的,也許偶發事件會帶來情緒困擾,但這都是短暫,很快他們又回到慣常喜樂水平。因探討人情感智商而成名的Daniel Goleman也指出,高自尊的人擁有高情商,他們與人關係比較和諧,容易與家人、同事、朋友建立比較親密關係。 自尊高低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那麼如何為自尊作定義?自尊可以說是個人概念(self concept)的評估,這些評估包括身份、能力、成就、和價值。一個心理健全的人,自我評估良好,擁有較高的自尊,他們的價值感不是取決別人,乃是自己。心理學家布蘭登對自尊這樣作定義:「自尊是指一個人所擁有一份自信,他認為自己有能力處理生活上基本挑戰,他經常感到喜樂,並且認為自己配得到這種喜樂。」如果把這個定義說得更具體一點,自尊是由兩個部份組成,一種是能力感,一種是價值感,這是什麽意思?讓我用一個簡單例子解釋。 某年時代雜誌有過一篇這樣的報導,六個國家的13歲孩子曾經做了一個公開數學測驗,測驗結果,韓國孩子表現最好,美國孩子表現最差。但這個測驗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除了三角幾何這些數學問題以外,試卷上還多了一道這樣的問題,上面寫著:「我擅長數學」(回答是與不是)。美國孩子居然有68%認為自己數學很棒,是排在所有國家的首位。顯然美國孩子數學不怎樣,但老師「訓練學生自尊」非常成功,他們經常對學生說:「不管怎樣,你是最棒,你最厲害,你真行!」問題是,這種不分青紅皂白胡亂稱讚、盲目灌輸來提高自尊的方法根本是自欺欺人。自尊不是空洞心理強化所造成的結果,健康的心理必須與現實掛鉤,自尊必須與實際情況一致,具體的表現、實際的成功、真實的實践,這些都不是靠心理強化就能夠達成,要必須努力賺取得來的成果。 我們都聽過大衛單挑歌利亞的故事。當掃羅和以色列人面對非利士巨人歌利亞的罵陣,當時沒有一個以色列敢出來應戰,掃羅更是像一頭縮頭烏龜,躲在營裡面不敢出來。個子小小的大衛向掃羅毛序自薦,要與巨人歌利亞爭戰。當掃羅看大衛只不過是一個黃毛小子,怎可能是身經百戰的歌利亞的對手,因此勸他打消念頭,但大衛卻不為所動。最後大衛面對面與歌利亞交手,對方因大衛個子小而藐視他,大衛卻對他說,「今日耶和華必將你交在我手裏。我必殺你,斬你的頭,又將非利士軍兵的屍首給空中的飛鳥、地上的野獸喫,使普天下的人都知道以色列中有神。」(撒上17:46)。從大衛與歌利亞的對話過程中,大衛對神充滿信心,他認為神一定能夠幫助他戰神巨人歌利亞,這是個人價值感;另一方面,大衛的自信也是來自他本身的能力,大衛擁有摔石頭看家本領,你是否想過,假如大衛摔石頭「百發不中」,你認為他敢挑戰歌利亞嗎?儘管大衛對神充滿信心,但如果沒有百步穿楊百發百中摔石頭的本事,他不見得敢挑戰巨人歌利亞。然而大衛摔石頭的本事來自何處?看他對掃羅所講的一番話就能夠了解。他對掃羅說:「你僕人為父親放羊,有時來了獅子,有時來了熊,從群中啣一隻羊羔去。我就追趕他,擊打他,將羊羔從他口中救出來。他起來要害我,我就揪著他的鬍子,將他打死。你僕人曾打死獅子和熊,這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向永生神的軍隊罵陣,也必像獅子和熊一般。」(17:34-36)。大衛身經百戰,親手殺過獅子和熊這些兇猛動物,這顯出他那份能力感;而他與神那種親密關係,認定耶和華神會看顧保守他的安全,這就顯出他在神裡面那份崇高的價值感,但同時因為他忠心作牧養羊群的工作,在看守羊群過程中,練了一身摔石頭好本領。大衛的價值感來自神,他的能力感來自平常看守羊群的訓練,雙劍合一,大衛因此擁有崇高的自尊。 基督徒也是一樣,我們可以從神那裡得到崇高的價值,但也必須在自己的專業上不停的求上進和操練,務求自己精益求精。想想看,如果一個傳道人在牧養教會,他對神充滿自信,但在講台上無法滿足到弟兄姐妹的需求,從來不求上進,從來不在講道教導方面下功夫,無論主日學和主日講道,弟兄姐妹在台下打瞌睡,怨言四面八方湧來,請問,這個傳道人會擁有崇高的自尊嗎?答案已經寫在墻上。
前神學院校長Chuck Swindolls在他最新出版的一本書中,提到一個基督徒的見證,很值得我們每一個信徒對自己的信仰認真的思考。 主人翁是一位女士,住在德州以南的San Antionio,她的名字叫Edith Burns,這是她生命在地上最後幾個月所發生的事情。 Will Phillips 過去十年都是 Edith Burn的家庭醫生,這位醫生也是一位基督徒。 一天早上,Will Phillips 醫生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到他的醫務所,前一天他收到Edith Burns身體檢查的報告,知道這病人得了末期癌症,他不知道如何告訴她。在醫務所的等候室,年紀老邁的Edith Burns 如常拿著一本黑皮大號聖經,然後跟坐在她身邊的一位年輕女生聊天,她慣性自我介紹,「Hi,我的名字叫Edith Burns,你相信復活節嗎? 」然後她會跟對方解釋復活節的意義,很多時候,對方會因此而信神。 輪到Edith Burns 複診,Will Phillps請她到辦公室,當她坐下來,他看到醫生滿臉愁容,就開口說,醫生,什麼事讓你那麼不開心? Will Phillips 醫生柔聲對她說,「Edith, 我收到你身體檢查最新報告,你得了末期癌症,你在世的日子不多了。」 Edith Burns聽到之後,就對他說,「Phillips醫生,你搞什麼鬼?為了這件事情讓你不開心?你以為神會搞錯嗎?我以前跟你講過,我隨時準備到天國與主耶穌見面;我要與我丈夫會合,我要與我的老朋友碰面,你剛才是告訴我,我快可以到永恆慶祝復活節。而你剛給了我一張回天家的門票,但你好像覺得很為難似的。」 聽到Edith這樣說,Will Phillips 醫生實在不知道怎樣回答,他心想:Edith Burns這個女人實在很不可思議。 不到幾個禮拜,Edith 病情惡化,她被送到附近的醫院,她對醫生說:我回天家的日子越來越近,我要確定,你們把那些需要明白復活節的意義的病人送到我病房來。 醫院就按照Edith Burns的吩咐安排,而Edith Burns總是不厭其煩向同房病人傳講福音,很多人因此接受耶穌基督成為他們的救主,而醫院從醫生護士到病人,都稱她是復活節大使。 但不是每一個人對Edith買賬,醫院護士長Phyllis Cross刻意要與Edith Burns劃分界線,她把Edith Burns看作是宗教狂。 Phyllis Cross在陸軍醫院作護士多年,看到和聽到太多類似Edith […]
上癮是指一種慣性行為,明知不應該做,也身不由己要做,儘管這種行為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靈,但還是要去做。因為如果不做,就感到渾身不舒服。如果以這作定義,那麼整天逛街購物,無時無刻上網、瀏覽面書、接送推特之類社交媒體,這算不算上癮呢? 上癮基本上有分輕重之分,比較嚴重的叫hard-core addiction(強烈上癮),輕微的叫soft addiction(溫和上癮),強烈上癮包括酗酒、爛賭、吸毒、濫用藥物等,令人傾家蕩產,無法工作甚至犯罪,不只當事人,他們親友也深受其害;溫和上癮是指整天逛街購物,無時無刻上網、瀏覽面書、接送推特社交媒體等,這些行為表面上沒有強烈上癮那麼嚴重,也沒有觸犯任何律法,所以稱為溫和上癮。但無論是強烈或溫和上癮,都是不健康的。 上癮的東西都會帶來快感,所以才叫人情不自禁,食物、煙、酒、藥、賭博、性愛如此,逛街、購物、上網、瀏覽臉書、玩電子遊戲機也是一樣。如果一件事情已經成為習慣,無法叫自己停下來不做,每天起床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它,不做如坐針氈,渾身不舒服,這是上癮所出現的現象,煙、酒、藥和上網都是一樣。 理論上,戒上網理應比戒煙戒酒戒藥物容易,吸煙者在強制戒煙之後會出現諸如焦躁不安、失眠、食欲增強、血壓升高以及心律不齊等戒斷症狀;強制戒酒者會產生四肢不穩、幻覺、震顫等一系列精神症狀。戒上網或戒逛街等至少不會出現這種病症,所以溫和上網目前尚未列為病態。要戒除強烈上癮需要政府插手,意思是需要機構專門幫助已經上癮的人,而「溫和上癮」因不算病態,戒除這病癮責任落在當事人身上,但基本上上癮者缺乏足夠的意志力掌控自己的行為,最慘的是,網站的設計是有計劃令人上癮。他們高薪聘用各類專家包括電腦工程師、統計學家、行為工程學家等,設計各種方法吸引用家,製造人的渴求、削弱用家的意志力、令人失控等,務求令用家上鉤。 替矽谷多家科技公司開發和設計通常有四個步驟。首先是觸發用家到訪,讀文章、看錄像、玩遊戲、網遊。第二是行動,網站提供各種行動方式,推動用家點擊,例如儲存網頁、發送到社交媒體、跟朋友分享等。第三,難以預測的回報(這個類似賭場的角子老虎機),設計遊戲專家都明白,任何遊戲太難或太易,都不能令用家上釣,必須先易後難,多難少易,才會吸引用家不斷地玩。最後第四招,網站不斷更新網頁,並將更新訊息發送到用家的社交媒體,觸發用家再到訪。總之,用家瀏覽網頁愈多,點擊愈多,網站便賺錢愈多。 電視台並不計較觀眾有否觀看節目內的廣告,只要電視開着,就算觀眾不看,依然有收視率。網站亦如是,揭頁便可,看不看內容,並不重要,因為廣告只計算點擊率和瀏覽量,不計算瀏覽時間。用家花10秒瀏覽一頁,和花10分鐘詳細看完整頁,廣告都是彈出一次,網站希望用家經常到訪,他們瀏覽不必細看則,只有不停揭頁,網站就有收入。 所有網站對用家的一舉一動都瞭如指掌,他們時時刻刻都「監察」着用家,記錄用家所花的時間,面書、推特等更不停地更新網頁,沒有新內容也會翻出舊的東西,目的就是不停「刺激」用家,就像美女每隔一段時間衣着性感地出現眼前,誘惑用家不停到訪網站看看有沒有更新。 了解這一點,就知道戒除上網或停止瀏覽臉書等社交網站是何等不容易的事情,網站、社交媒體、遊戲網站等產品被稱之為「二十一世紀的香煙」,是會導人上癮的。如何可以叫人戒除網癮?單靠政府的宣傳、教育或個人意志是不足夠的,除非網站願意跟政府合作,限制用家上網時間,或用家到訪後兩三小時,就 作出溫馨警示;對年紀太輕的孩童及少年,索性規定他們的到訪時間,24小時內不得超過2小時之類,逾時網站自動關閉。問題是,有那一家網站會「嫌钱腥」,做那些跟自己錢包作對的事。從這個角度來看,戒除上網其實比戒酒和藥難度更高。
找協談員尋求幫助的求助者都有類似的經歷,不管工作上遇到難處,愛情道路上產生波折,婚姻上與配偶不和,或經濟上出現危機,跟輔導者談了一個小時,對方不見得給了什麼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法,但踏出輔導室的一刻,人感覺比以前好多了,為什麼?因為一霎那,壓抑的情緒得到紓解。 情緒宣洩,英文叫catharis,這是一個古老的字,來自古希臘時代,很明顯,古代當人遇到壓力,就想到用不同方式來紓解情緒,讓自己好過一點。 當然,現在人所遇到的壓力源超越古時代,放眼全球各主要經濟體,上班族十之有六覺得職場壓力越來越大,而這壓力還不包括交通堵塞、網路抨擊,和現代社會中每天會遇到的各式各樣煩惱。難怪我們偶爾都需要發洩一下。向朋友傾吐過後或許會有一種滿足感,但研究顯示,這個策略用久了終究會失效。所幸,我們還有很多極富創意的方法可供選擇,避免突然情緒爆發失控。 自從網路問世,很多人透過網路隨意發言,這是無可厚非,因為這是一個自由言論的社會,到底在網路上發洩是否能夠達到紓解情緒果效呢?根據University of Arkansas的研究,這類宣泄出口看似健康的憤怒管理,但卻沒有足夠證據證明這種發洩對當事人有任何好處。而事實上,在網路上放砲也許可以獲得短暫的滿足,但之後可能怒火更熾。而根據學者的研究,採取這種速成爆發的方式來發洩情緒,當事人日後可能有難以控制的憤怒,或在面對挑釁的時候,可能以不當方式作出回應(可能透過暴力)。 倒過來,學者發現,透過書寫方式卻有很好的果效,研究顯示,慢性疼痛患者透過寫信表達心聲,有助於控制疼痛、減輕憂鬱症狀。即便沒有疼痛的問題,苦惱時與其陷入網路發文「發洩後挫折」的循環,訴諸紙筆是另一種不錯的選擇。 另一種有效紓解情緒的方法就是運動。醫生向來贊同運動是對抗憂鬱的有效工具。但運動對緩和因挫折帶來的怒火一樣有效嗎?是的。二〇一〇年,University of Georgia研究人員挑出十五位特別易怒的男性大學生,讓他們在兩天裏觀看容易引發怒氣的影像(如戰爭場景)其中一組看完後,踩固定式腳踏車約三十分鐘;另一組則是靜靜坐着。結果,看完影像後運動的人相較於單純靜坐者,腦部的憤怒中樞比較不易受剌激。 主持這項研究的壓力生理學家指出,運動平靜情緒的效果不單獨對脾氣暴躁年輕男性,或者有心理或行為問題的人,其實運動對任何人的心情都有幫助。 學者因此建議大家做中等至劇烈強度的有氧運動,但必須注意並非所有以肢體紆解憤怒的方法都能製造同樣效果。他提到人生氣時,偶爾會想破壞東西,這是得不償失,而且對怒氣處理無濟於事。 有一種名為「自我抽離」的心理學技巧,也是可以用來幫助人紓解情緒,讓人可以冷靜下來。二〇一二年美國密西根大學進行一項研究,要求九十四位大學生一邊聽古典音樂,一邊做極富挑戰的英文字重組解題遊戲。過程中,研究人員出言批評參與者沒有聽從指示,而參與者當中曾經受過「自我抽離』法指導的學生,他們有能力從客觀的角度自省,然而,其他沒有受過訓練的學生則沉浸在自己的感覺,結果發現前者比較不會對批評者作出攻擊性行為。 在一些情況下,假使有人激怒你,而你就是沒辦法充耳不聞,那麼自我抽離法可讓我們後退一步,又不致和現實脫節。這種抽離所得到的距離並非實質的空間距離,而是精神上的距離。如果「確實」需要一些實質的空間,不妨考慮走開;畢竟它的成效可是有科學根據的。
以前也提過美國一位資深的婚姻研究學者,被稱為「愛情界的愛因斯坦」,他透過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愛情實驗室」,分析夫妻在言語和非言語方面如何溝通,並透過多年追蹤,了解夫妻關係能否持久。他宣稱能預測婚姻是否幸福,並且準確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四。他的名字叫John Gottman。 John Gottman的妻子叫Julie,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心理學家。近年John Gottman與妻子合作,根據他們所設立的「愛情實驗室」所觀察到婚姻現象,歸納出一般人關於愛情最常見的迷思。 第一,婚姻沒有公平與不公平。夫妻如果抱持對價關係的思維,希望投桃報李、禮尚往來,往往會陷入嚴重的困境。根據Gottman夫妻的觀察,他們認為只有關係出了問題的夫妻,才會在情感上精打細算。而Julie Gottman的研究發現,恩愛夫妻會真正方設想,而非只計較個人的利益。幸福的伴侶會相互信任,不求回報,他們知道伴侣是最堅強的後盾。 第二,幸福的婚姻毋須時時耳提面命,一樣能了解各自的感覺和需要。這點跟許多婚姻專家的看法有異,過去學者認為,配偶並非預言大師,不可能知道另一半心裡面想什麼,所以夫妻應該誠實把自己的告訴對方。但根據John Gottman夫婦的研究,美滿姻緣和丈夫解讀妻子非語言線索的能力息息相關。 第三,儘管夫妻在家中出現全武行,但婚姻不見得會破裂。 Gottman夫婦將夫妻互動關係分成三種形態,因應型、逃避型、和反復無常型,不可思議的是,「反覆無常型」有時可以看作「美滿婚姻」關係之一,這在乎他們正負互動的比例多少。正面互動是指夫妻彼此欣賞、鼓勵、和感激,負面互動是批評、指責、和發怨言。根據Gottman 夫婦多年的研究,一般幸福的反覆無常型夫妻發生衝突時,正負互動的比例至少是5:1,也就是正面的互動是負面互動的五倍,那麼夫妻關係算是健全。相對的,最後勞燕分飛的夫妻衝突時,正負互動的比例是0.8比1。關鍵在於反覆無常型的美滿夫妻即使可能有激烈衝突,但依舊會以寬容和關懷來平衡爭執。 第四,夫妻不一定在衝突雙方要達成共識。 Gottman的研究顯示,六成九的婚姻問題都必須坐下來面對,但倒不是非解決不可。一般人的認知是避免衝突不見得是好事,但對許多人來說,光是『同意彼此可能有不同意見』,就能產生效果。關鍵是避免衝突「陷入僵局」,在陷入僵局的衝突中,一再爭執是不可能有任何進展的。研究發現,夫妻或許找不到完美的折衷方案,但開放的對話,可以讓雙方在討論問題時不傷感情。 第五,爭吵並非男女有別。很多人聽過有名作者 John Gray 所寫的暢銷書Men From Mars Women From Venus,那是指男女大不同,尤其講到情緒表達方面。其實,男人和女人一樣有情緒,看看周圍的朋友,也有些女性極不願表達負面情緒。Gottman夫婦認為,文化教養和家庭環境對於表達情緒意願的影響,遠比男女天生DNA的染色體來得要大。 第六,兒女不見得會重複父母婚姻的覆轍。重要的不在是否背負了童年時期的包袱,而是如何承擔。沒有人能夠擺脫童年時所造成的一些教人發狂的痛處,可能會一點即爆,但這並不表示不能有美好的關係。夫妻了解個人的言語和動作可能會觸動舊日的情緒和感受,從而引發爆激烈反應。確定自己和伴侶了解什麼會剌激對方,避免碰觸這些痛處。 過去的情境也可能引發心理學者所說的投射認同。譬如說,把兒時痛恨的事物加諸伴侶身上。例如父母曾經冷淡疏離,可能就會認為伴侶對你也冷淡疏離。與其歸咎伴侶的個性,不如向對方解釋他們的行為讓自己有何威受,而對方可以怎麼做,讓你覺得好過一點。 第七,夫妻長短處並非互補,也不是冤家不聚頭。常聽聞說,一方的長處可以彌補另一方的缺點,反之亦然,這些話咋聽言之有理,但Gottman的研究找不出這方面的根據。夫妻倆在小事上可以對立〔一個安靜看書,一個在球場上跑步〕,但碰到重要大事,最好還是有類似的看法。研究發現,婚姻不協調,可預言的分離主因,是二人表達情緒的感受,比如夫妻中一人想傾诉自己的憤怒與悲傷,但對方卻把負面情緒埋在心裡,於是雙方會開始彼此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