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強盜變教授-不可思議的人生

  他曾經搶劫銀行,被關進監獄,然而,服刑期間他改過自新,出獄後獲得重生,並且奮發圖強,後來甚至成為美國一所知名大學的法律教授,他的名字叫Shon Hopwood。   Shon Hopwood的人生從Nebraska一個2500人小鎮的童年開始,他父親經營養牛飼料工場。Shon Hopwood待人友好,廣受歡迎,但他對課業興趣缺缺,唯獨對籃球情有獨鐘,因著球技出眾而有機會進入大學,但卻因缺課連連,最終被踢出校門。之後,他加入美國海軍,駐紮波斯灣,兩年後因傷退役,回到Nebraska老家。人變得意志消沈、沉迷酒毒,白天他在一家養牛場作清理牛隻糞便工作,晚上住在父母家的地下室。   一天晚上,他和好友在酒吧閑晃,朋友提議一起去搶銀行。他說:「有何不可?」。1997年8月,Shon Hopwood和幾個朋友走進一家銀行,用槍威脅銀行顧客和職員,搶走5萬元;之後再到四家銀行,前後總共搶了20萬元,最後東窗事發,每個人都被捕。Shon Hopwood被判刑那天,30名家人站在他身後為他難過,那時他才23歲。法官Richard Kopf罵他是社會敗類,因這是Nebraska州歷史上最暴力的銀行搶劫,法官認為必須重判,以儆效尤。Shon Hopwood告訴法官,他會徹底洗心革面,Richard Kopf輕蔑地說:「我猜我們大概13年後又會碰面。」   Shon Hopwood被送到Illinois的聯邦監獄服刑。起初他在監獄的自助餐廳做清潔打掃,後來因為厭倦這種工作,找朋友幫他轉到法律圖書館。開始他對法律沒有任何興趣,但2000年夏天,一個最高法院判決引起他的關注,這個判決基本上是這樣的:如果要將被告用較重的罪名判刑,檢方必須要向陪審團證明這個罪名成立,不然就是要被告自己認罪。而Shon Hopwood只承認持槍搶劫,但卻被判重刑。有了最高法院這個判決,他開始夢想著自己也許可以提早出獄。經過兩個月的研究,他寄出了上訴狀,很不幸,上訴遭原審法官Richard Kopf駁回。   盡管如此,Shon Hopwood開始對法律產生興趣,他覺得找出法律難題的答案是件樂事。沒多久,他替獄友寫上訴狀,是為一位上訴被駁回的獄友上訴最高法院。獄友名叫John Feller,在2000年因運送毒品被起訴,並判重刑。John Hopwood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了解最高法院和上訴程序,經過多次草擬,字斟句酌,他使用監獄的打字機打出了要求重審的上訴狀。   2002年最高法院收到了7209件要求重審的上訴狀,只受理8件,其中一件就是Shon Hopwood幫John Feller撰寫的,但上訴狀上面看不到Shon Hopwood的名字,因為他不是律師。John Feller以前的律師名叫Seth Waxman,曾在Clinton總統任內出任副司部長,他是哈佛本科,耶魯法律研究所畢業,名列最佳律師排行榜,曾在最高法院為五十多個案子辯護。他對在獄中服刑的銀行搶匪用打字機打出來的訴狀印象深刻,因此對Shon Hopwood另眼相看。   Shon Hopwood為獄友上訴案件最終獲得最高法院允許而重審,John Feller的12年刑期減了4年,加上服刑表現良好和戒毒成功,又減了兩年。   John Feller案件上訴成功之後,其他獄友紛紛找Shon Hopwood幫忙,一次接十幾個案子,他開玩笑說:「我在獄中如同開法律事務所。」為此,他把一本1650頁的刑事訴訟程序教科書,從頭到尾讀了兩遍。   獄中的經歷讓Shon Hopwood深深體認到美國司法體系的問題,不但判刑過重,而且標準不一。他認為,除了對那些最危險的罪犯,判刑超過5年根本不合理,由於判刑過重,監獄不但無法讓受刑人改過向善,反而讓他們變得冷酷無情,失去了重新作人的機會。   Shon Hopwood 2008年10月出獄, 那時他33歲,迫不及待想重建他的人生,但他知道沒人會樂意雇用一個罪犯,他很想結婚並且上大學,但他沒錢。沒想到,因著獄友John Feller律師Seth Waxman的大力推薦, Nebraska州奧馬哈市家印刷法律文件的老闆願意聘請他來幫忙處理最高法院上訴狀業務。   2010年2月8日《紐約時報》刊出他的故事後,演講邀請信如雪片飛來,出版社也請他寫書。Shon Hopwood很想進修法律,但由於有前科,所以他不存奢望,沒想到,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因他的故事而向他伸出橄欖枝,給他全額獎學金讓他攻讀大學。儘管如此,Shon Hopwood在學期間也擔心,縱使有一天他學業有成,也不見得能夠獲得律師執照。然而,2014年9月華盛頓州最高法院經過長時間的聽證,加上華盛頓州律師協會品格委員會的推薦,Shon […]

391)心理質素

  在台灣網路上記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對小姐妹每天放學後,一定會一起到附近一家便利店光顧。姐姐外表文靜,但脾氣火爆,每次到店裏來,總會看見她對妹妹進行「震撼教育」,常聽見的有:「哪有人像你這麼笨的,上面寫著快到期,你還拿?」「你有病呀?明明寫買一送一,你還只拿一個。」挨罵的妹妹,居然一聲不響,依然氣定神間地挑選她想要的東西。   某天只有妹妹一個人來,店員看到那潑辣的姐姐不在,便和她聊起天來。「妹妹,今天怎麼只有你一個人?」店員問。「姐姐感冒了。」妹妹笑著說。   「你姐姐好兇喔!」店員説。「還好啦!不要理她就好了。」妹妹在東看西看,神情相當愉快。「她每天那樣罵你,你不生氣嗎?」店員問。「愛生氣的人是她又不是我,而且被罵一下又不會痛。」妹妹回答說。   妹妹拿一支冰棒到櫃檯來結帳,對店員說,「阿姨,我要買這個。」店員一看,這正好是促銷品,就對她説:「妹妹,這個現在買一送一喔!你可以再去拿一支。」店員以為她的反應一定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滿心歡喜,不料她卻説:「可是我現在只想吃一支,另外一支就送給別人好了。」説完就揮揮手便走了。   實在不可思議,小小年紀居然可以那麼豁達,挨罵,她可以不在意,多的,她也不貪心,這個小女孩太特別了,她的心理質素比許多人來得強,把很多成人都比下去。多少人吃了點虧就非得要據理力爭不可,想想看,一個人如果能夠能以這麼簡單和純真的心來面對這世界,不但人經常快樂,也不會與人起紛爭。   在網絡上看到與這個相關的文章,題目是:智慧就是懂得下一步該怎麼走。   女朋友離我而而去,有人積存怒氣,要麼責怪自己,不然就是埋怨別人,最後搞到情緒失控;有智慧的,就學會自我反思,檢討雙方在交往過程中,自己有哪一方面犯錯,如果重新再來,又如何改進自己,好讓關係得到改善。缺乏智慧的,只會想到對方不好的地方,對方在那裡虧欠自己,這種你錯我對的思維只會讓不滿情緒變本加厲。懂得自己檢討,適時修正,懂得下一步該怎麼走,這就需要智慧。   在工場做事也是一樣,能夠與公司上司下屬和平共處,這當然是美事,但這種事情是可遇不可求,如果老闆是個極難相處的人,到底要另謀高就?還是找出雙贏方法?當然遇到難處,最簡單也是最容易處理的方法就是逃避,一走了之,但是,沒學會跟一個困難型的人相處,日後再次碰到類似這種人,還是需要面對同樣的問題,同樣的困難。處理人際關係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人與人之間相處,衝突是難免的,把責任推到一方非成熟人應有的想法,如果能夠做到這點,不是抱著滿腔怨恨苦毒而離開公司,乃是讓對方覺得失去你這個員工而感到遺憾,這才是一個成熟人應有的態度,也是一樣,懂得自我檢討,作出適時修正,這也是需要智慧。   人生在世,處理人際關係是一門學問,無論在家庭中與配偶的相處,在外與朋友的交往,在工作上與老闆同事的互動,在教會中與肢體的相交,個人心理質素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能夠謙虛待人,贏得別人的尊重,但同時不會失去自我,這需要自律、自信、技巧、智慧、和成熟度。  

390)專業廚師

  來自台灣寶島的人,大概都知道阿基師是誰,他不是什麼政治人物,也不是達官貴人,他只是一個廚師,但他的名字在台灣卻家傳戶曉。連住在海外的中國人,稍為知道怎樣煮菜的,都可以從阿基師的視頻中學到入廚一招半式。阿基師受人愛戴不是因為他的廚技出眾,乃是他為人處世謙恭,和平易近人的性格。   某年強力颱風侵台,阿基師頂着十七級陣風,騎着摩托車上班,半路整輛車被風吹倒,他的右手腕骨折,但他爬起來後繼續騎車上班,公司趕緊將他送醫。開刀後在醫院躺了兩天,他就跑回公司上班。原來他接了兩個案子,「我答應了人家,爬也要爬回來。」阿基師說他想做的事,不管多困難,一定要做好;答應了別人的事,哪怕吃再多虧,也一定要完成。「只要答應人家的承諾一樣樣做好,就不擔心沒機會。」   他形容自己的生命像蚯蚓,切兩段後不會死,而是變成兩尾。正是這種強韌的生命力造就阿基師今日傲人的成就。有人問他為什麼不自己出來開店獨當一面?他回答說,「我喜歡做老二,不喜歡當老大。」這可看到他的謙卑。   阿基師小時候不愛讀書,他的父親是大厨,也許血脈關係使然,阿基師一進廚房就生龍活虎,儘管弄得全身油腻腻、髒兮兮,冬天手洗到龜裂,依舊樂此不疲。   阿基師的父親曾經是一位私塾老師,寫得一手好字,對身為長子的阿基師期望很高。無奈性情執拗的兒子對廚師這行情有獨鍾。阿基師說自己很認命,他腦海中常浮現的三句話,就是:自食其力,自得其樂,自求多福。   作學徒非常辛苦,阿基師記得以前師傅架子極大,要是盤子有水沒擦乾,當場拿起就毫不容情地摔在地上。正因為知道當學徒的辛酸,等他當了師傅,他曉得如何對待自己的下屬,從不對他們大聲嚷嚷。他很自豪說自己沒有一點大師傅的惡習。   由於廚房工作粗重,人高馬大的學徒較易受師傅青睐,一般平均三年六個月可能升為師傅助手,但身高一百五十九公分的阿基師平白錯過許多機會,一等八年之久。不過他反而更加努力學習,不但從旁仔細觀察大師傅的廚藝,更留心師傅如何開菜單、招呼客人,甚至和盤商殺價。當別的廚師在賭博、喝酒時,他一個人在廚房練刀工。   阿基師有過人的記憶力,以前大老闆出去和人談生意,常喜歡帶他同行,阿基師只要在旁聽一陣子,一大筆的費用,不出一會兒,就能算出成本、利潤各多少。如此長年的自我訓練,對於日後他獨當一面,擔任國賓飯店行政總主廚。   阿基師已過六十,他二十六歲結婚,而在二十一、二歲最風光時,名下有兩棟房子,但後來父親病故,留下四百萬債務,他身為長子,只好肩扛起。然而縱使賣掉名下房子,收掉父親開的餐館,仍不夠還債,於是一天做幾個工作。阿基師回顧那段日子,他早上或下午廚房空班時段,到國聲戲院擺攤賣玩具;九點下班後,再去火鍋店消夜場做小菜;假日則上烹飪班教課;若當天體力能負荷,還會趁凌晨兩、三點到魚市場卸貨搬雜物賺錢;若遇到沒工作的假日,就在家與老婆一起做家庭手工。一天工作十八個小時,常弄到凌晨二、三點才回家。如此五年,夫婦倆還清四百萬債務。回憶過去,阿基師最感謝妻子,他說父親過世,母親後來中風,都靠妻子一手打理。   阿基師最為人稱道處,在於他綜合中菜與台菜之長,又融入了日本和西方之法,既有傳統,又有創新。他因此為幾位前總統辦過國宴和家宴。阿基師認為菜餚本身就是大自然的藝術,要成為好廚師,首先要對大自然的每一項食材傾注感情,同時要能關懷客人,給客人的東西一定要是客人喜歡的,不能太過主觀。   儘管已是炙手可熱的名廚,阿基師仍然非常專業,長存感激心,惜福之餘,更要謙卑。目前身為維多利亞酒店餐飲執行副總經理的他,依舊每天早上七點第一個上班,晚上最晚一個下班,十一點才回到家裏;有宴會的日子,沒守到最後一刻他絕不放心。他說,人應該像海綿一樣-凡事包容,別把自己拱得高高在上,謙卑的人能屯積能量,退一步替別人着想,就事事無所求。   目前阿基師手上同時有三個電視節目、在兩所大學任教,並時常應邀赴各處演講,他除了致力傳遞經驗,更秉持回饋之心熱心公益。他自嘲是一個過動的老頭,要到臨終那天才算真正退休,他甚至已想好遺囑:自己所有的著作都放置棺木裏,然後一摘自己一身廚師服,和伴隨著有十多面獎牌。

389)人際關係與劃分界線

  小雯有個要好的「朋友」不斷向她借東西,但從不歸還。小雯鼓不起勇氣向她追討。她的解釋是:「如果我去質問她,就會傷害她的感情,而她又是我的朋友。」   大華在任職機構中有個能言善辯的同事,三番五次地說服大華替他做一部分工作。大華一向把自己視作願意幫忙別人的好好先生,可是他也知道自己的好心只是使那個同事有多點時間去交際應酬。大華的解釋是:「老是找不到適當時機和場合來提起這個問題。」   小惠對她兩個孩子所要求的任何事情,不論是購買新玩具,遲遲不上床睡覺,或是不做家課而看電視,差不多全都答應。小惠的解釋是,「他們只是孩子。他們並非存心要佔便宜。」   像小雯、大華和小惠這樣的人,往往從小討好他人而犧牲了他們的自尊。他們根本不知道怎樣拒絕別人,正因為這樣,他們吃虧不少。   如果你覺得你跟上面提到幾個人物一樣,那麼,你可以學習利用一些方法來表明你的感受和希望,保護人格完整和獲得別人尊重。   在你消除溝通上的不良習慣時,你必須用更為有力的辦法來代替。下面有八種辦法供你試用。但不可操之過急。先在你的人際關係中使用一兩種,然後再使用其他。要記住,前後一致和堅持不懈是非常重要的。   一、要直截了當。把你的期望說得淸淸楚楚。消極的人常常以為,他們就是不吩咐,別人也會知道該怎麼做。但這往往會引起許多不必要的問題。   二、碰到問題立刻解決。躱避問題只能使問題更趨嚴重和更難解決。如果你對小的問題及早處理,那無異是一開頭就說明了你的期望,而別人也就能確實知道你的看法。   三、表現自己時不可憤怒。如果你只在怒不可遏的時候表現自己,那表示你是軟弱的。假如你不能平心靜氣地表現自己,你對別人的話的反應便可能過於激動。況且,當你大發脾氣的時候,別人很可能會為自己辯護。這樣,眞正的問題通常便解決不了。   同樣道理,如果別人聽了你的說話之後產生過份激動的反應,你也不可感到憤怒。你的毫不動氣,可以在相形之下顯示出對方的態度很不成熟,而且,你的鎭定通常還能使他冷靜下來。   四、說話時眼睛要與對方保持接觸。不要反覆不斷地說明你的理由,要用停頓來加強效果。用適當而非挑釁性的手勢來強調你的論點。   五、不要虛作恫嚇。你在虛張聲勢的時候,即使年幼的孩子也知道。要建立你的威信,就必須說明你的合理期望,以及說明如果這些期望不能達到時會產生什麼後果,然後貫徹到底。要赢得別人對你的尊重,只有讓他們確實知道你言出必行。   從消極變成積極並不是一條易事,有可能你會失去一些親密或友好的關係。但是,為了爭取自己的自尊心,即使喪失幾個人的好感,也是值得的。當你讓別人知道,他們對你的態度應該像你對他們的態度一樣時,更為健全的新關係就會產生。畢竟,你的人際關係如何,應該由你自己負責。

388)青少年自殺與社群媒體

  美國的研究發現,從2010年到2015年,青少年因患憂鬱症而自殺的頻率有激增現象,與此同時,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受歡迎程度卻扶搖直上,學者因此認為,青少年自殺與社群媒體兩者應該有關聯。   據美國《ABCNews》的報導,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指出,青少年的自殺率其實最近20年正在下降,然而,從2010年至2015年,青少年自殺率突然上升。雖然研究並沒有指明原因,但文章卻提到,其中一個因素可能與社交媒體有關。   研究指出,青少年自殺原因可能歸咎於網路霸凌,而網路貼文往往傾向完美的生活,這無形中危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來自Colorado的一個17歲高中生,他這樣說,「當我在社群媒體瀏覽幾個小時之後,人就感覺很沮喪,好像每一個人都過得那麼好,只有我的生活是一團糟。」   研究結果指出,每天花上五小時使用電子產品的青少年,2009年只有8%,而到了2015年,比例已經晉升到19%。這些年輕人與每日使用一小時電子產品的青少年相比,他們自殺念頭的可能性就提高70%。   新墨西哥大學(University of New Mexico)青少年醫學專家Victor Strasburger表示,這項研究指出一件事實,青少年自殺與社交媒體是息息相關。他這樣解釋:由於社交媒體有直接性和匿名性,並且有霸凌的潛在能力,這使得它具有實際危害的力量,遺憾的是,很多人忽略這一點,而一般父母也不太了解其潛在的危險。   聖地牙哥州立大學(SanDiego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JeanTwenge也認同許多學者的分析,她認為許多父母過於天真,以為使用智能手機沒什麼不妥。當然,教授不是要求父母把孩子手機沒收,不過限制孩子使用手機和與社交媒體是大有必要,適量使用手機可以改善他們心理健康。與此同時,父母本身也要以身作則,盡量減少使用手機和社交媒體,多點與外界接觸,也鼓勵孩子這樣做。   好消息的是,有部分青少年開始對社群網站帶來心理負面影響開始有自覺,美國Colorado州一個城市叫Littleton,去年發生三起青少年自殺案件,當地高中生決定發起「10月離線」(Offline October)自救活動,網站上寫著斗大標語「拒絕上網、活在當下」,並且向其他青少年下戰帖,挑戰在十月份不上網。   17歲的活動發起人Joe Roberts說:「說來是挺荒謬的,現在的社群媒體實在誇張得太離譜,大家互比誰的照片讚數多,那麼我們乾脆不上網,看看誰比較厲害。」   另一名發起人Chloe Schilling則表示:「看到朋友在外玩樂卻沒有邀你,在這種情況小,就知道社會媒體對人帶來太多負面影響。」   Colorado兒童醫院的小兒科心理醫師Emily Laux表示:「青少年花在社群媒體的時間越多,他們遭遇網路霸凌的風險就越大,而這的確與憂鬱症有直接關係。」 她繼續說:「這當然不能一概而論,硬說社群媒體導致憂鬱症案例增加,但不能否認,社群媒體的確提高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