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每年都會選出對社會有特殊貢獻的Hero of the Year,而去年(2017)的獲獎人則是育有兩名Down Syndrome(唐氏症)孩子的咖啡廳老闆娘,她的名字叫Amy Wright。這位老闆娘的不平凡之處不是她養育了兩個有唐氏症的孩子,乃是她在自己所開設的咖啡廳中,雇用了四十個患有殘障的員工。 2005年,Wright這個家庭迎來了他們的新生命,是一個男孩,名叫Beau,可是孩子出生後即被診斷患有唐氏綜合征(患病孩子有嚴重智障)。更不幸的是,時隔5年,母親生下了一個小公主,名叫Bitty,同樣也是一個唐氏兒。夫婦在精心照料兄妹倆的同時,於2015年創立了非營利性組織Able to Work USA,專門為那些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礙和發育障礙的人尋找合適工作。但組織運營狀況並不樂觀,只有兩家公司願意聘請殘障人士,而全美有70%的殘疾人士處於失業狀態。於是,母親Amy Wright決定使用自己的力量,改變社會對殘疾人士對患者的偏見。 2016年1月在North Corlina的威明頓Wilmington,出現了一間以Wright家庭兩個孩子名字命名的咖啡店,名叫Bitty & Beau’s Coffee。這間咖啡廳的員工有些是患有唐氏症,有些有自閉症。老闆娘Amy在招募人手時,沒有一定的門檻標準,僅問對方:「你想要工作嗎?」、「你能專注在工作上嗎?」而過去兩年的經驗告訴她,這些孩子大部分都沒有工作經驗,不過每個人都能夠勝任他們所做的工作,而且擁有一種快樂積極的感染力。這些有殘障的人,不但可以賺錢維持生計,最主要的是,他們在工作上找到個人的價值,為自己在社會付出一份勞力而感到自豪。 Amy Wright在獲得CNN這個英雄獎後表示,這四十名員工才是她心中的英雄,並相當感謝她兩個孩子所帶來的靈感,「我想讓你們知道,我不會為了世界改變你們,但是我會為了你們改變世界」。 據了解,每年由CNN舉辦的年度英雄獎會先選出十名候選人,再經過網友投票選出獲獎者,而Wright除了獲得「年度英雄」的頭銜外,還會獲得十萬美元獎金,她打算將這筆錢繼續投資在咖啡事業,下一步將在South Carolina的Charleston開設第二家咖啡廳,期盼為身障者作出更多貢獻。
基督徒都知道聖經十一奉獻的教導,但到底多少信徒會履行這個責任?根據最近美國一份報告,今天美國教會信徒的奉獻,平均是他們收入的2-3%,這是過去40多年最低的數字。 當陷入經濟困境,財務上有困難,銀行積蓄出現紅字,在這種情況信徒第一個想到節省的項目自然減少奉獻,甚至停止奉獻,但聖經的教導是,貧窮並不是停止奉獻的藉口,第一世紀使徒保羅在新約哥林多書信中提到馬其頓信徒,儘管他們生活艱苦,但仍然是樂意奉獻,捐助比他們更有需要的肢體,「我把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告訴你們,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的捐助.」(林后8:1-3) 換句話說,儘管經濟有困難,但信徒仍然可以憑著信心,選擇作犧牲性的奉獻,甘心樂意捐助有需要的人,耶穌基督曾經在門徒面前稱讚一個窮寡婦所奉獻的兩個小錢。(馬可福音12;41-44) 講到十一奉獻,其實這是神對信徒一個基本要求,是舊約神對以色列人的吩咐,就是把個人收入的十分之一歸還給神。其實那時候,許多以色列百姓奉獻給神的,往往超越十一這個要求。到了新約,情況又大不相同,神基本上沒有指定一個奉獻數字,然而,保羅在哥林多後書這樣說,「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林后9:6-7)「隨本心所酌定」這個「簡單」要求基本上沒有減少信徒「奉獻壓力」,反而增加「內心負擔」,因為奉獻反映出信徒對神愛的體會和對神的信心。 很多人都聽過Kraft Cheese這家食品公司,它是以售賣奶酪聞名,不但在美國家傳戶,它的產品在世界各地更是脍炙人口。雖然Kraft Cheese這名字非常響噹噹,但很少人聽過這家企業老闆白手起家的故事?這家國際食物公司的創辦人叫James L Kraft,1903年一家在紐約水牛城的奶酪公司派他到芝加哥擴展業務,由於業務平平,他最終被公司解僱。靠著手上一點錢,James Kraft買了一輛馬車,就在街頭上兜售奶酪,但生意差強人意,甚至隨時結業。 一天James Kraft跟一個朋友聊天,對方跟他說,你可能需要一個「商業夥伴」,那就是上帝。James Kraft成長在一個基督教家庭,但他過去售賣奶酪一直沒有把他人生優先序弄對,他想起聖經有說過,「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馬太福音6:33),於是他決定把生意盈利的25%奉獻給神,從那一天開始,他的業務就蒸蒸日上,日後不管生意如何,他仍然緊守他的諾言,把收入的25%奉獻給教會。 神在宇宙中擬定許多定律,其中一條是:人種什麼就收什麼。你種的是什麼,收到也是什麼;你肯付出,你就有回收。但神定律的奧秘是,你收回來的一定多於你給出去的。 其實人生命中每一個層面都是這樣,你對人稱讚,你也常常得到別人的稱許;你對人施與愛,別人以愛回報;,如果你經常三八,背後說人是非,別人背後也會對你閒言閒語;你對人火爆,你也發現別人經常向你發怒;你對人慷慨,別人也會對你大方。 不過,信徒最好不要抱著一本萬利的心態向神奉獻或對人施與,正確的態度是,以初熟果子尊榮神,聖經箴言書這樣說,「你要以財物和一切初熟的土產、尊榮耶和華,這樣、你的倉房、必充滿有餘、你的酒醡、有新酒盈溢。」箴言書3:9-10。奉獻給神乃是敬拜神其中一個環節,萬物從神而來,我們生命是神所給予的,空氣陽光是維持我們生命的必需品,神從來沒有向我們收取分毫。聖經提到,信徒奉獻乃是對神恩典的回應,奉獻給教會乃是尊崇神,感謝神所賜的一切。另一方面,奉獻同時也考驗信徒對神的信心,信徒相信神會按時候滿足他們各種的需要,這需要包括財務、物資、靈性、和精神等層面,所以奉獻是信徒對神一種敬拜,也是信徒對神信心的考驗。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失眠的經歷,到底什麼原因造成失眠?連專家都有不同的意見,很自然,治療方法也會不一樣。不過,學者都一致認為,失眠是一種病徵而不是一種疾病。要對失眠作有效治療,必須了解造成每個病人失眠的種種原因。這些原因很複雜,可能是生理傾向,可能是情緒因素,也可能只是一些不良習慣。 失眠有分普通失眠和嚴重失眠。事實上,每個人多少會因長途飛行、工作趕進度或與配偶起衝突等原因,偶爾暫時失眠。比較嚴重的是短期失眠,這種失眠可能持續好幾個禮拜,大多由於喪失親人、離婚、遷居或疾病等因素所引起。最嚴重的是長期失眠,這種失眠可能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 怎樣決定失眠的嚴重性?不能以每晚不能入睡作標準,原因是每個人的睡眠需要不同,而且隨年齡增加而有改變。新生嬰兒每天睡14-18小時,大部分成年人每晚睡7-8小時,有些不足6小時。老年人每晚平均睡眠只有6小時。不過,如果失眠問題影響到日間的工作和活動,那就算是嚴重了。 為什麼人們會失眠呢?因素很多,A的失眠是因為曾經飽受精神壓力一段時期而養成不良睡眠習慣,B的失眠是因他經常要服食某種藥品,住的地方又靠近地鐵站,C的失眠是因為服用抗抑鬱藥品,而且工作時間不規律。所以看到,導致失眠的因素很多。 總括來說,學者認為「沒覺好睡」主要原因有下列幾點: 一、生理因素。要知道,睡眠和淸醒是由腦子裏兩個不同的系統所控制,一個是覺 醒系統,另一個是睡眠系統。要睡眠能夠進行,覺醒系統就必須停止活動,使人可以入睡,失眠者可能由於精神緊張而致覺醒系統過度活躍。另一方面,生理問題也可能造成失眠,例如關節炎、胃潰瘍、心絞痛、偏頭痛等引起的身體痛楚;哮喘、睡眠窒息導致呼吸失調;腎臟及甲狀腺毛病等,這些都可能造成失眠。 二、藥物因素。酒精和許多種藥品都有妨礙睡眠的效果,譬如說,興奮劑、 鎭靜劑、抑制劑以及某些甲狀腺藥品、避孕藥、抗抑鬱劑等。安眠藥和酒精表面上可以使人睡得較好,但事實上只是給人斷斷續續的淺睡,而且往往會使人醒得很早。因此有醫生這樣說,使用這些藥物的人實在是預支睡眠,因為他們事後必須用「再度失眠」來還債。換句話說,身體一旦缺少了酒精和安眠藥,失眠會再度來臨。 三、不良睡眠習惯。對很多人來說,不安靜的環境和不良的習慣都會對睡眠有很大影響。寢室太嘈雜、太亮、太熱或太冷,都可能會令人睡不着。肚子太餓或太飽,在睡前做運動,或是吃多了巧克力糖或其他有提神的食品,也會出現睡不著的情況。就寢時間不規則以及夜間醒來的次數太多,也會擾亂身體的睡覺機能。 四、效果相反的準備。害怕失眠就眞的會失 眠。尤其是經過眼睛盯著天花板的漫漫長夜之後,即使刷牙或穿上睡衣等睡前例行準備工作,也可能引起精神緊張。失眠的人可能因太渴望好好睡一覺,結果越想睡得好就越睡不着。 治療失眠的主要關鍵在於診斷。美國許多州立大學醫學院,有專設睡眠診療所,研究人員要求病人接受歷時兩日的查察,當中 包括心理測驗面談、醫學檢驗和一個詳細的睡眠歷史調查。病人有時需要在實驗室裏度過一晚, 好讓技術人員紀錄他的腦波、心臟跳動、眼和腿的活動以及呼吸情況等資料。護理人員因此可以「對症下藥」,找出合宜治療方法,包括改正睡眠習慣,訓練精神鬆弛技術和進行心理治療。 並不是每一位接受過失眠治療的人,保證以後不會再失眠。不過,大多數病人都得到了幫助,如果夜裏難以入夢,應該怎辦?醫生給了下面幾個嘗試辦法: 還沒到中年,每天早晨應在同一時間起床。這樣就能校正體內控制睡和醒的時鐘。年過六十,白天應避免小睡,晚上則應有固定上床時間,如果不感到疲倦,則可遲些上床。 如果半夜醒了,就躺在床上,保持心情輕鬆,好讓睡意再來。試一試看書、聽音樂或看電視。如不見效,起床做些安靜活動,等到睏倦時才再上床去睡。 減少煙、酒、巧克力糖、咖啡、茶和含咖啡因的飲料,尤其是下午或晚上。 傍晚時,把心裏牽掛的問題和明天要處理問題的辦法寫下來。 測量臥房裏的噪音和溫度,然後找出最適合自己睡眠的標準。 就寢前不要吃得太飽,也不要在半夜吃東西。但午夜喝杯熱奶和吃幾片餅乾卻是無妨。 經常運動以保持身體健康,但臨睡前就不要做運動了。 如果上床覺得精神緊張,就要學習一些鬆弛方法,聽一些古典音樂讓肌肉放鬆,或想像一些寧靜景物。 假如仍然無法入睡,就需要考慮尋求專業幫助,甚至到醫學院睡眠診斷所作詳細分析,然後「對症下藥」,找出適當治療方法。
美國成人雜誌《花花公子》(Playboy) 創辦人Hugh Hefner在2017年十月過世,享年九十一歲。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創辦《花花公子》,大膽以女性裸照為賣點,引領六十年代的性革命。Hugh Hefner以享樂主義聞名,風流一生,有過三次婚姻,逾千名性伴侶。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美國,女生地位低微,女性沒有父親或丈夫擔保,不能往銀行做樓宇按揭,租車也不行。若干州禁止售賣安全套,墮胎違法,唯一離婚理由是通姦證據確鑿。搞婚外情的女子是「殺無赦」的狐狸精,有婚前性行為的女子是「淫婦賤女」。性愛不是拿來享受的,唯一目的是生兒育女。男女同工而女低薪,更是理所當然。 與此同時,社會嚴打婚前性行為,青春期的男子大多性壓抑和性苦悶,惟有盡早結婚才得到性滿足,因此大多數20歲出頭的年輕人便成家立室。而《花花公子》的裸女照片,既滿足了當時性苦悶男性的需要,也擊中許多年輕和有錢男性毋須結婚卻有性生活的夢幻。另一方面,《花花公子》鼓吹女性釋放情慾,享受婚前性行為,正合性苦悶女性的夢幻。 六十年代,美國經濟騰飛,需要不少女性做護士、秘書、公關、接待員、售貨員等。女性讀完書便成家育兒,難以補充經濟高速增長所需要的額外勞動力,經濟發達地區的年輕人,他們忙於事業以致遲婚,禁止婚前性行為就有難處,何況廣告商發現,性是最佳推銷商品的工具,因著種種因素,無論道德家如何大聲疾呼,亦難阻擋鼓吹食色性也和物質享受的消費主義。而《花花公子》適逢其時搭上經濟高速發展的列車,造就了Hugh Hefner飛黃騰達。 然而,一旦色情雜誌這個潘朵拉盒子(pandora box)一打開,各式各樣下流低賤的色情雜誌排山倒海而至,色情文化從此大盛,直至今天,而色情刊物所帶來的禍害是超越一般人所能夠體會的,看看下面幾個例子就瞭解。 賓地(Ted Bundy)是一個在美國著名的連環殺手,在1989年1月25日他於佛羅裡達州的監 獄被處決前,他公開承認:事情發生是經過不同階段的,漸次出現,並非一夜之間發生的。「我對於色情刊物的經驗,特別是在性愛中含暴力成分的色情刊物,一旦陷溺其中,如同其餘帶有上癮成分的東西一樣,我只會繼續尋找更有力、更露骨和更繪形繪聲的材料。與上癮無異,於是我繼續渴求更勁、更勁的一些 東西,可以給予更大的剌激感。直至到了一個地步,色情刊物再不能給予甚麼之際,於是我開始思量,除卻只是閱讀或觀看以外,倘若真箇實行出來,或許給我更大的滿足。」 Ted Bundy提到他認識的犯人也有類似經驗。他說:「我不是社會科學家,也沒有做過調查…… 然而我住在監獄內已有一段長時間……我且遇到很多與我一樣有暴力犯罪傾向的人,沒有例外, 他們每一個人都深陷色情物品之中。毫無疑問,沒有例外,他們都被這種色情癮深深影響和消耗。」 FBI曾訪問24個在監獄的性謀殺犯,他們都多次犯案,他們當中81%說他們最大的性興趣就是閱讀色情物品,他們且把自己的性幻想實現在真實的人身上。Arthur Gary Bishop就是一個好例子,他性侵犯和殺害了五個男童,他說:「假若我早年接觸不到色情物品,我的性活動很大可能不會加劇到那種程度。」色情物品對他的影響是「毀滅性的……我現在是一個犯了謀殺罪的變童癖者,而色情物品在我的墮落過程中是一個決定性因素。」 Hugh Hefner因創辦花花公子色情雜誌而成為暴發戶,他經常說自己是女性解放的先鋒,他鼓吹的「性革命」,冠冕堂皇說帶來女性更多自由,讓女性更能夠享受性愛,然而,他提出的所謂「性革命」,不過將女性從道德枷鎖中釋放出來,而心甘成為男性的玩物,女性只不過跳出油鑊,而跌入火坑而已!另一方面,因他發起色情雜誌的潮流,最終導致今天全球色情業泛滥成災,多少年輕人身心靈因此受到殘害,並且誤入歧途;Hugh Hefner可以說是摧毀社會道德規範的罪魁禍首,他也是把數以千萬人推向死亡深淵的無形殺手.
前達拉斯神學院院長曾經講過一個有關宣教士的故事,是一位導師對他說的。 一位海外服事的宣教士某年回美休假,他開車到各地教會述職。某天下雨天的晚上,那時他在公路上已經一整天,感到很孤單寂寞,於是他向神禱告,求神幫助他有足夠精神不要打瞌睡,讓他能夠平安到達下一個目的地。 過了幾分鐘,他看到公路上有一個人在打手勢,想要搭順風車。宣教士過去沒有讓人坐順風車的習慣,但看到這人正在淋雨,於是起了惻隱之心,決定載他一程。 當兩人在車上慢慢聊起來,宣教士發現對方不單是一位信徒,而且彼此都有一些相熟的朋友正在海外做神的工作,兩人因此聊得興致勃勃。 兩人聊得性起,不經不覺,已經快要日出,對方跟宣教士說,他目的地已到,他可以下車了。宣教士有點捨不得,就建議到一個油站旁邊一家小餐館喝杯咖啡。 當他們準備分手的時候,雙方答應彼此代禱,宣教士就開車再上路。他開了幾分鐘,突然想起,他沒有問對方的名字、電話。和聯絡地址,於是他掉頭回到那家小餐館,但卻看不到對方的蹤影。 於是他向餐館的服務員打聽,好知道那人的下落,但服務員的回應讓他嚇了一跳,服務員如此對他說,「我不知道你向我打聽什麼,我只有看到你一個人進來,我還好奇你為什麼要點兩杯咖啡!」 宣教士在看看他剛才所坐的位置,他突然發現,其中一杯咖啡在桌子上還是原封不動,然後他也想起來,當那人上車的時候,儘管外面下著雨,但對方衣服仍然是乾的。 過去不少人聽過天使或者認為自己遇過天使,但今天仍然很多人不相信天使的存在, 但聖經怎樣說? 第一,聖經白紙黑字告訴我們,天使的確存在。希伯來書1:5-6 天使跟你我一樣,是真實的,使徒行傳23:6-8提到許多非信徒對天使存在存有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