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在念小學的胡丁丹到鄉下姥姥家玩耍,農村的風景讓在城市裏生活的胡丁丹很著迷,不但這樣,觀察入微的胡丁丹也發現,姥姥家旁邊山坡上有一株開著紫花的草非常特別,周圍的草都有被昆蟲侵害的痕跡,唯獨這株草沒有遭蟲所吃,還有一點,牛兒在山坡吃草,惟獨不吃這種草。 生性好奇的胡丁丹不斷思索這個問題,「為什麽沒有蟲吃這些草,牛又為什麽也不去吃它呢?」。回到姥姥家,胡丁丹向姥姥提及此事。姥姥告訴她,那是紫花魚燈草,可以殺蟲。紫花魚燈草在當地人口中叫做「羊不吃」,也叫斷腸草,是一種有毒的植物。 胡丁丹回到坡上,扯了一株紫花魚燈草帶回學校,然後找到她的輔導老師吳臻華。吳老師看著這個學生的好奇,就發動班上同學參與,有兩名小學生深感興趣。 探索了一段時間,紫花魚燈草的秘密無意中被這三個小朋友解開。 根據三學生的考查,紫花魚燈草有白色,黃色和紫色三種,草有毒性,但也有殺蟲效果。從古籍查找,她們發現這種草是一味中藥,可外服和內服。儘管這樣,過去一直沒有人認真研究這種草的特性。通過半年時間的資料整理,三個小夥伴決定對紫花魚燈草進行提取,試驗其殺蟲效果到底有多大。 2016年5月,胡丁丹三人正式進入紫色魚燈花的實驗階段,他們將紫花魚燈草粉碎後,用同等體積的水浸泡,榨汁過後再次過濾,然後再次浸泡,反復3到5次後,過濾後的原溶液居然可以保存紫花魚燈草殺蟲有效成分。 他們分別做了兩組實驗,一組是證明紫花魚燈草的殺蟲功效,看到底能不能殺死害蟲;另一組實驗就是殺蟲效果的對比試驗。他們將提取物原液稀釋成5倍、10倍、20倍和40倍的溶液,和原液一起,分成五組。然後她們選擇本地常見的三種常見蔬菜害蟲- 小菜蛾、蚜蟲、菜青蟲作為實驗對象。實驗發現,在接觸原液和稀釋5倍的原液72小時後,小菜蛾和蚜蟲的死亡率是100%,菜青蟲的死亡率85%。實驗確實證明了紫花魚燈草有很好的殺蟲效果。 為證明紫花魚燈草噴灑過的蔬菜人能夠吃,她們將蔬菜噴灑稀釋溶液後放置20天後餵養小雞,小雞餵養後觀察10日,無任何異常反應。 三個小學生後來進一步研究,證明被溶液灑過的蔬菜,溶液可以通過雨水和自來水的沖洗,蔬菜都可以食用,這表示不需要擔心殘留問題,跟傳統的農藥相比,菜農更容易接受這種生物農藥,食品安全也得到保障。 這種草在四川境內大面積存在,殺蟲效果好,如果被正確的廣泛開發和使用,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著重大的意義。用大自然的提取物制作出來的原液,既能很好地殺蟲、又環保無害。 2016年10月,胡丁丹、袁禎陽、王睿的作品《紫花魚燈草粗提取物對三種常見蔬菜害蟲的殺滅性探究》,參加巴中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特等獎;2017年8月,該作品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又獲得一等獎,成為四川省唯一一個獲得學生競賽項目一等獎的作品。 當記者問到她們的計劃,這三個小學生說,她們還在上學,考入初中後她們會考慮再深入研究,希望能夠提高工藝水平和繼續探索紫花魚燈草的毒性和化學成分,如果有條件的話,他們將申請國家專利。 在野地看花草是常有事,平常人絕少留意花草有何特別之處,但一個小學生居然如此觀察入微,而且願意花時間深入研究,進而找出天然的殺蟲農藥,這實在讓人感到佩服。 4)魔鬼沾 上星期提
生在猶太家庭的孩子,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 負責啟蒙教育的母親們幾乎都要求他們回答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了,你的財產快要被人搶光,那麼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命?」 少不更事的孩子們自然會想到錢這個好東西,因為沒有錢哪能有吃的穿的玩的? 也有孩子說要帶著鑽石或者其他珍寶出逃,有了它,還愁什麼? 可是,這些顯然不是母親們所要的答案。 母親跟著就說 :「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 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 在聰穎和精明的猶太人眼中,任何東西雖然是有價,但都可能得而復失,唯有智慧才是人生無價的財富。 因此當孩子剛懂事的時候,母親們會將蜂蜜滴在書本上,讓孩子去舐書上的蜂蜜,用意是想告訴孩子:書本是甜的。 多年以前,在奧斯維辛的集中營(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德國納粹在這營中毒死了幾十萬猶太人,而一對父子卻活了下來。 1946年,他們來到美國,在Houston做銅器生意。 一天,父親問兒子一磅銅價格是多少? 兒子答35美分。 父親說:「對,整個Texas都知道每磅銅的價格是35美分,但如果把一磅銅做成門,那就是3.5美元。」 20年後,父親死了,兒子獨自經營銅器店。 他做過銅鼓,做過瑞士鐘錶上的簧片,做過奧運會的獎牌。 他曾把一磅銅賣到3500美元,這時他已是McCall公司的董事長。 然而,真正使他揚名的,是紐約州的一堆垃圾。 1974年,美國政府為清理給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廢料,向社會廣泛招標。 但好幾個月過去了,沒人應標。 正在法國旅行的他聽到消息後,就立即飛往紐約,看過自由女神下堆積如山的銅塊、螺絲和木料後,未提任何條件,當下就簽了字。 紐約許多運輸公司對他這愚蠢舉動暗自發笑,因為在紐約州,垃圾處理有嚴格規定,弄不好會受到環保組織的起訴。 就在一些人準備看笑話的時候,他開始組織工人對廢料進行分類。 他讓人把廢銅熔化,鑄成小自由女神;把水泥塊和木頭加工成底座; 把廢鉛、廢鋁做成紐約廣場的鑰匙。 最後,他把從自由女神身上掃下的灰包裝起來,出售給花店。不到3個月的時間,他讓這堆廢料變成了350萬美元現金。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佩服猶太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不知道你是否體驗一件事,凡在任何物品前面放上一個「真」字,都可以變成熱賣,譬如說,一件普通皮大衣,價錢適中,但不見得好賣,如果表明「真皮大衣」,雖然價錢貴,但買的人也多。同樣到首飾店,首飾表明「真金」,價錢高,但也很搶手。 你曾否看過一個英文廣告,上面寫著,”It is real thing”,這是可口可樂常用的廣告,為什麼叫real thing?因為自從可口可樂汽水大行其道之後,冒牌貨層出不窮,美國有Pepsi Cola,中國、台灣、和印度各自搞自己的可樂汽水,可口可樂只好製出這一招:「Coca Cola才是真貨,其他都是假的。」 有真就有假,假的東西就是冒牌貨,現在常用的術語叫「山寨」。 你可否留意到,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回教、和佛教),只有基督教有山寨貨,所謂山寨基督教就是信徒常用的術語-異端。你從來沒聽過回教或佛教有異端,唯獨基督教的異端卻層出不窮,為什麼?因為沒有人會花時間模仿假的東西。目前山寨基督教有哪些?我們常聽到的是摩門教和耶和華見證人,東方社會有韓國的統一教和中國的東方閃電,這些山寨基督教也談聖經,也講耶穌基督,但他們把基督教改頭換面,外表模仿很像,但卻與基督教基本信仰背道而馳,所以基督徒稱他們為異端。 相信每個人都有過摩門教徒或耶和華見證人不請自來的經歷,對基督徒來說,我們非常欣賞他們對人溫文有禮的態度和宗教的熱誠,但對他們所傳講的「信息」卻不得不加以防範,資歷不深的基督徒很容易被他們所講似是而非的謬論所誤導。 「這樣看來,人稱義是因著行為,不是單因著信」(雅1:24),相信很多信徒都念過這段經文,但這段經文也最容易被人誤解,也常被山寨基督教(尤其摩門教信徒)歪曲,他們通常會對基督徒這樣說:「根本沒有因信稱義這回事,世界沒有免費的午餐,上帝的救恩需要信徒努力賺取的,上天堂是需要花力氣的。」 熟悉聖經的人也聽過保羅在他的書信這些寫,「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以弗所書2:8-9。為什麼保羅說得救是本乎恩,不是出於行為;而雅各卻說人稱義不是單因著信,更是因著行為,到底保羅和雅各,誰對誰錯?其實雅各和保羅所講的都對,只不過他們所講非同一樣事情。 要知道,基督教是從猶太教開始,耶穌是猶太人,保羅是猶太人,12個門徒也是猶太人,虔誠猶太人持守他三個重要信念:割禮、安息日、遵守摩西的律例典章,說實在, 割禮和守安息日對一個猶太人來說不是難事,唯獨沒有一個猶太人能夠持守摩西所提出來的六百多條律例典章,所以猶太人每年都要參與贖罪祭。舊約時代因耶穌來到人間而成為過去式,耶穌降臨在世,祂把猶太人舊傳統信念完全打破,人討神喜悅並非持守猶太人過去的傳統,乃是因信稱義,稱義的意思就是與神和好,人如何與神和好?就是透過信,信什麼?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相信祂死在十字架,之後復活,相信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寶血洗淨世人的罪,如此,人就因信稱義,這就是所謂福音。當時有很多猶太人聽到這大好消息而信主,問題是,當中有不少猶太假師傅誤導信徒,他們認為如此得救實在太簡單,堅決要求信徒,除了相信耶穌之外,還要加上割禮、守安息日和持守律法,保羅因此藉著以弗所書反駁這些猶太假師傅的謬論,強調因信稱義,不需要外加割禮、守安息日和持守律法這些「行為」。 那麼雅各呢?雅各書所針對的對象不是律法主義的猶太人,乃是外邦信徒,他們沒有傳統猶太人的包袱- 割禮、安息日、和摩西律法,但他們卻濫用基督徒信主之後的自由,許多信徒信主後,他們行事為人與未信之前根本沒有差別,作奸犯科有之,偷拐抢骗有之,使徒雅各因此在他書信中責備這些信徒,要求他們行為上顯出一個基督跟隨者應有的身份。 所以,我們看到,保羅和雅各所針對的對象不同,兩個人所談的行為也不一樣,保羅講的行為(work),是針對猶太人的割禮、安息日、和律法;而雅各講的行為是基督徒的生活形態、善行和愛的表現,兩者完全不同;保羅所強調是救恩基本根源(root),而雅各是講信徒得救後的果子(fruit);保羅所講的是:怎樣知道你是一個基督徒(How to know you’re a Christian),而雅各所講的是:怎樣顯出你是一個基督徒(How to show you’re a Christian),所以兩者沒有衝突。 把以弗所書2:8-10作一個歸納,「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 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 神所豫備叫我們行的」,這段經文給我們看到一個順序:「本乎恩」、「因著信」、「行善」,首先是神為人提供救恩,人因著信而得救,目的是行善,這個順序非常重要,信徒如果把行善變成了得救的條件,也就被耶和華見證人和摩門教徒所誤導了。
2017年美國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發表了一個很有趣味的研究報告,研究指出,玩手機會讓人變得愚笨。 參加這個研究約有800人,根據該校的研究,實驗過程中,參與者坐在電腦前接受一系列的測試,來判斷他們認知能力,所謂認知(Cognition) 是指一種廣泛的心智活動,包含大腦各種功能:如知識、意識、智力、思考、創造、策畫、推理、記憶、推論、概念化、分類、聯想、判斷、與人溝通訊息等密切連繫的智能。 參與者被隨機分成幾組,研究人員要求第一組將手機朝下放在書桌上,第二組把手機放入他們口袋或書包內,第三組則把手機放在在另一個房間,所有參與者把手機調成靜音或關機。 研究指出,手機放入另一個房間的參與者,他們的認知能力比其他兩組參與者來得高,換句話說,手機的存在可以降低一個人的認知能力,甚至損害其認知功能。即使人們覺得他們把全部注意力或焦點放在手頭的工作上,但是研究報告指出,手機與人的距離越近,人的認知能力越差。有意思的是,研究發現,無論手機是開啟還是關閉,只要手機放在手邊,人的思緒就不自覺受到干擾,這不僅大大降低了工作效果,還對腦力有消極影響。 南韓也有學者發現,現代人因為過度依賴科技,結果令右腦退化,出現記憶力及專注力下降等早期癡呆症迹象,專家稱之為「數碼癡呆症」(digital dementia),這對腦部仍處於發育階段的青少年影響尤其嚴重。你還記得自己的電話號碼嗎?「數碼癡呆症」病人因為過度依賴科技產品和沉迷打機,搞到連自己的電話號碼都記不起。首爾有心理醫生認為,這是因為人過量使用數碼產品,損害了大腦將資訊轉化成為長期記憶的能力。一位年僅15歲的少年人,居然連大門六位數的密碼都無法記住。 研究腦部發展的醫生指出,使用科技產品的工作主要由左腦處理,過度使用科技產品的人會刺激了左腦發展,卻令右腦未開發或發育不良,這自然導致左右腦發展失衡,這正是現代人過於依賴科技所出現的後遺症。 科技無疑減輕了人類記憶繁瑣訊息的負擔,但長期少用右腦,最終連認知能力也會退化。科學研究證實,左腦是處理理性推理、線性思考、實況調查等思維,而右腦主要處理直覺、想像及情感思想等,而使用手機主要運用左腦,長期偏用自然讓右腦退化,無形中削弱集中力和記憶廣度(memory span)。更可怕的是,集中力及記憶力衰退等認知障礙,可能演變成癡呆症(dementia)。 另一方面,學者也發現,經常使用手機者,他們的對人的同理心大大減少,Sherry Turkle是麻省理工的臨床心理學家,三十多年來致力研究科技對人際溝通的影響。她在Reclaiming Conversation: The Power of Talk in a Digital Age書中指出,人與人減少了面對面溝通,少了聊天傾談,「同理心」會相應遞減。她舉一個真實例子,有人去喪禮,儀式太悶,便立即拿出手機發短訊,找朋友Apps。書中引述過去20年來的滾動調查指出:智能手機世代的大學生, 「同理心」大降40%,因此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很多冷血的言論,對人幸災樂禍,甚至慫恿別人自殺。 不過學者指出,「同理心」大跌的問題很易醫好,不妨去沒有智能手機和WiFi的地方宿營5天,無法Apps、短訊,只能面對面談話,「同理心」水平立刻回升。發明手機的喬布斯,早知其弊,從不許飯桌上有手機或iPad,跟家人共餐時更嚴禁,務求全神貫注的吃飯和談話,也許這是現代人需要操練的地方,就是減少使用手機或對手機的依賴。
在南韓遭母親遺棄的Amy Paulson,頭三個月在孤兒院度過,後來被一個美國家庭領養。二〇一一年,Amy Paulson聯絡上南韓的生母,二人見面時養母也在場。韓國媽媽握着美國媽媽的手說:『謝謝你。』從那天起,Amy的世界改變了。當時她任職於電子商務領域,飽受焦慮症、憂鬱症和飲食失調之苦。但與原生家庭聯絡上後,她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迫不及待想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好運。那一年,她辭掉工作,與人共同創立全球感恩聯盟Global Gratitude Alliance。 非營利組織「加拿大正向心理學會Canada Positive Psychology Association」創辦人兼主席Lousia Jewell說,感恩有「自發性」的感恩和「不經意」的感恩,不管哪一種感恩心態都對人有好處,能讓人變得更快樂、更健康。不論是「自發的」或「不經意」感恩,這絕不只是在順境時偶生的感恩心,這種態度可以說是一個人看世界的稜鏡。 Lousia Jewell說:「發生不好的事情時,其實也可以試着用感恩的心來接受」,舉例來說,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一次失盜,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后,忙寫信安慰他,勸他不必太在意。羅斯福給朋友寫了一封回信:「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這正是Lousia Jewell所講到在不幸事情發生的時候也可以擁有感恩心態。 不過,Lousia Jewell承認,這種感恩心態不是簡單的,尤其在壓力下要和這些感覺產生連結是需要練習的。她在工作中會向人們介紹自發感恩的観念,方法是請他們每天早上寫下期待的三件事,或每晚寫下三件感恩的事。聽起來似乎很老套,但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二〇一六年三月,美國Indiana University研究人員發現,人們若寫感謝函給生命中的貴人,幾週後仍會心懷感恩,甚至幾個月之後,大腦仍然會有更多與感恩相關的運作。關鍵在於反複為之,Lousia Jewell認為,多練習能創造新的神經路徑,直到變得更容易、幾乎是習慣成自然。 她說人類永遠在追求新鮮感,當我們得到真正想要的東西時,例如汽車、房子、美味冰淇淋等,人確實會樂在其中,但快樂顛峰一過,新東西的價值感便會減弱。美國西北大學和麻省大學研究人員在一九七八年曾經做了一項著名的研究,發現就算是樂透得主,過來一段日子,他們最終也會回到一般的快樂程度。但加州大學California University, Riverside於二〇〇七年發表的報告顯示,透過感恩心能對抗這種幸福感的遞減。Lousia Jewell說,即使最初的興奮感已過,但只要停下來想一想,就能讓快樂維持得久一些。在一個雷雨的天氣,媽媽擔心放學回家的女兒的安全,撐著雨傘去接她。當她走到半路的時間看見女兒面對著閃電微笑,她不解地問其原因,女兒的回讓她吃驚,「上帝在為我拍照,所以我要微笑面對」,女兒說,「閃電是閃光燈,風雨是天上的攝影師給我們的布景。」用單純和平凡目光看世界,我們會發現,身邊充滿了許多上天的恩澤。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另一方敏,回饋他人也能強化這種感恩的感覺,Jewell說:「主動幫助較不幸的人,能夠改變我們的認知。人的焦點會從自己的問題轉移到別人身上,讓人保持感恩的心。」 對Amy Paulson來說,感恩心態的轉變幫助她克服了健康問題,她服用抗抑鬱症藥十年,從韓國返美後幾個月慢慢停藥。她體會到一件事,當能活在當下,能為自己與他人、與周遭世界連結而心懷感恩,就幾乎不可能墜入抑鬱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