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美國強力球(Powerball)彩票周六(2016年1月9日)將開出金額高達9億美元的頭獎,創下強力球彩票史上最高金額頭獎。如果你不是得獎者,請你不必過於介懷。常人當看到得獎者興高采烈拿著巨額支票的時候,心中難免會有酸溜溜的感覺,不過許多學者卻認為,不要對這些得獎者過於羨慕,因為他們可能並非幸運者,適得其反,他們可能是受咒詛的一群。 這不是酸葡萄的心理,事實證明的確如此。 就以2002年強力球得獎者Jack Whitaker為例子,當年他一票獨領3.15億頭獎,沒想到一夜暴發所帶來不是幸福乃是咒詛,他的孫女染上毒癮,5年後因中毒身亡;他女兒在2009年懷疑服用過量毒品而死亡。怪不得Jack Whitaker這樣說,「我寧願沒有中過這個樂透獎。」 Jack Whitaker在2007年接受美國ABC電視台訪問時如此說,自從贏了樂透獎之後,他看透世人的貪婪,因為無時無刻都有人想與他的財富分一杯羹,他恨不得把那張獎券撕得粉碎。 專家曾經作過一個分析,列出幾個原因贏得樂透獎並非幸福事: 破產 經濟學家 Scott Hankins, Mark Hoekstra and Paige Marta Skiba曾經研究過那些在1993年到2002年贏過佛州Florida樂透獎的得獎者,這些得獎者的獎金並非小額金錢,乃是超過600塊美金。學者發現,與得小額獎金者相比,那些贏得巨額獎金者,他們得獎之後的頭兩年,他們破產的可能性少於50%,但三年到五年之後,他們宣佈破產的可能性卻大大提高。 根據學者所調查,儘管是那些贏得中型(獎金接近幾十萬)樂透得獎者,當他們手中持有大量現金的時候,其實他們隨時可以馬上還清過去的債務或提升個人資產(增添個人產業),可惜的是,他們通常兩者都不做,結果由於理財不善,最後搞到破產。 得獎與快樂無關 金錢是否帶來快樂,過去這是非常熱門的研究題目,學者發現,樂透獎帶來的快樂往往是短暫的。 一群經濟學者研究那些贏得荷蘭全國第二大樂透Nationale Postcode Loterij的得獎者,這些得獎者所得的獎金相等一個普通家庭八個月收入的總和,研究發現,得獎者的快樂程度並沒有因為得巨額財富而出現顯著的改變。 這些經濟學者特別指出,快樂的確跟個人長期並且固定收入有關,但與短暫賺得的金錢毫不相干,主要原因是,長久收入被看作是個人化力氣所賺取,並認為是合法途徑,而樂透獎是不勞而獲的財富,一般人不覺得有何光彩。 3. 失去人生目的 愛丁堡出生的Jane Parks在2013年贏了歐洲的樂透獎,當時很多人認為幸運之神眷顧她,那時她只有17歲。誓沒想到,從中獎那一刻開始,她感到莫大的壓力,現在她準備控告負責歐洲樂透的公司,她認為17歲以下者不應該參與樂透獎任何活動。 當她贏了樂透獎之後,馬上搬離她的住區,遷入她用獎金買來的房子;一年之後,她又置業,然後到Maldives度假,並且花錢隆胸,買了一部紫色SUV,一隻名貴狗,和其他東西。 現在呢?除了這些產業,和有個讓人引以為傲的銀行數字以外,其他都是說不出來的懊悔。 她接受英國一家雜誌訪問時這樣說,「我覺得樂透獎基本上把我一生全毀了,過去我認為中獎讓我的生命會比以前更好,現在發現並非如此,我巴不得現在一毛錢都沒有。」 「我相信如果沒有中獎,我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很多人看到我,心想:巴不得有她那麼多錢,但他們根本不了解,我壓力是何等大。物質上我什麼都有,但除此以外,我感到生命很空虛,我找不到我人生目的。大概沒有人像我這樣經歷過,也沒有人能了解我的痛苦。我讀過有關那些中獎者如何花大錢,最後搞到破產,我明白這個可能性,那些財務專家給我一大堆投資專有名詞,把我搞到一頭霧水,我根本不知道他們講什麼。我認為中獎者應該至少18歲,目前的限制是16歲,我認為太小。」 說實在,不管學者怎樣說樂透獎不是祝福乃是咒詛,在世人眼中,他們認為這是酸葡萄的心理而已。
中國人深信「成功須苦幹」,西方國家卻認為,毅力才是驅使一個人肯苦幹的動力。要知道,毅力並非天生,而是靠成長路上的各種挑戰而建立出來。難怪美國教育很重視品格的培育,並以培訓毅力為目標,他們覺得成功不應以一個人的天分、熱情或學術成就來衡量,而是要看一個人能有多堅定鬥志去向自己理想進發。人生路上,天氣不似預期,有晴有雨有好有壞,個人的天分、熱情或學術成績都可能出現無用武之地,惟有堅毅鬥志可以陪伴一個人越過高山走過低谷。 史丹福大學教授Carol Dweck曾經作過一個很有趣味的研究,她邀請一群十多歲的孩子到學校實驗室,隨機把這群孩子分成兩組,兩組孩子都給與一個拼圖難題,第一組的孩子個別獨立完成拼圖之後,Carol教授當面稱讚這組每一個孩子「聰明伶俐」,孩子聽到自然感到高興;第二組的孩子把拼圖做完之後,教授卻這樣對孩子說,「你真努力 work hard」、「你很認真make great effort」。所以這裡有兩組的孩子,一組是被稱讚「聰明伶俐」,一組是告訴他們「努力認真」。之後,Carol教授再作第二部份的研究,兩組孩子可以從兩道拼圖難題中選一個,事前告訴他們,一道拼圖很簡單,他們很容易就能夠拼好,而另一道拼圖比較難,但他們從中可以學到許多。那一組被人稱讚「聰明伶俐」的孩子,50%孩子選擇簡單的拼圖,而50%的孩子選擇比較困難的拼圖。而那一組被稱讚「努力認真」的孩子,90%選擇那一個比較難但可以學到東西的拼圖。之後,教授再進行第三部份的研究,這次她給兩組孩子做一道根本不可能解決的拼圖,她想看看兩組孩子的反應。那一組被稱讚「聰明伶俐」的孩子,他們試了幾次之後,很快就感到沮喪,不久就放棄,這顯出他們缺乏持久性;而那組被稱讚「努力認真」的孩子,他們顯出較高的毅力,即使他們不能解決這道拼圖難題,卻非常享受解題的過程。 要講毅力,不可不提另一個心理學家,她的名字叫Angela Duckworth。她多年研究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她曾經以西點軍校學生、全美串字比賽Spelling Bee參加者、在龍蛇混雜地區教書的老師作研究對象,最終發現,要預測一個人成功與否,原來不與其智力,或外貌,或體能,或社交智慧直接掛鈎,他們意志力的高低才真正決定他們最終能向自己理想邁進。換言之,意志力指數方才是真正的成功指標。 Duckworth的說話發人深省:「毅力是日出日入地為自己的未來作堅持,這堅持不是數以日計,不是數以周計,甚至不是數以月計,而是年復年地努力不懈將未來變成現實。毅力是把人生視作馬拉松長跑,而非短跑。」 最近幾年,無論是兩岸三地,中國父母對子女奉行「贏在起跑線」,這說法跟Duckworth的看法看似毫無抵觸,問題要搞清,父母最終要子女贏的是一場什麼賽事,如果是一百米短跑,那麼起跑線的表現確可左右勝負,但如果這是一場馬拉松賽跑,起跑線並不能足以論成敗,乃是漫長馬拉松賽道上如何咬緊牙關跑到最後,這就是講一個人的毅力。 怎樣培育兒女的毅力Duckworth教授說她同意史丹福大學Carol Dweck的看法,毅力是要靠孩子自己努力賺來的,首要條件是他們要明白人生每個挫折挑戰都是成長的學習機會,明白了這道理,他們便不會被挫敗障礙有所懼怕,更能在逆境時堅持下去。總結是,一個人是否贏在起跑線並不是最重要,不怕輸,並且能夠輸得起,堅持不懈走到最後才是最重要。
身為輔導諮商師,每天接觸到的人事物通常並不會叫人感到很愜意,沒有人一大早起來因心情好而尋求咨詢,輔導人員每天接觸的都是疑難雜症,因此常有人問:「如何不會受因工作帶來負面情緒影響?」答案是要培養一個愉快的心情,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多看一些幽默笑話,另一個方法就是運動。 坦白說,不是只有作輔導工作的人才會聽到令人煩惱事,以今天的社會,大概除了白癡之外,任何人每天所遇到的瑣碎事都會叫人感到心煩、氣餒或不開心。心理學家很坦誠的說,今天的社會環境「自然而然的」(by default)叫人不快樂,意思是說,一個人不需要做什麼事情,也不需要花什麼力氣,周圍的環境和發生的事就會讓人不快樂。譬如,趕時間遇到交通阻塞,搭飛機遇見風雪,計劃去郊遊竟然下雨,後面的車無緣無故按喇叭,剛買回來的電腦出了故障,上班被老闆刮鬍子。怪不得我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的確有太多事讓人「垂頭喪氣」。因此,一個人如果不「下意識」去抗衡每天煩躁事,他只好繃著臉,愁眉苦臉過日子。 理論上,在每天忙碌日程中撥出時間運動實在叫人感到很累,但其實適得其反,保持固定運動的人,他們感到工作與生命中有個更均衡的生活,那些能夠撥出時間運動的人覺得在工作上更能夠得心應手,家庭生活更美滿,甚至覺得工作壓力變得更輕鬆。 表面看起來,運動消耗體力,事實上,經常運動叫人每天精力更充沛,運動能夠激活身體的線粒體mitochondria cell components,這是製造能量的化學物,這不是單單是體力部分,運動更是提升心靈的能量。 某些運動對肌腱炎,肌肉拉傷,甚至骨折,具有加速治療的功效,這實在難以置信。對那些曾經有過腦震蕩的人,有氧運動甚至幫助他們早日恢復他們的認知功能。 我們經常聽到醫生的勸告,健康飲食可以預防癌症,多吃水果、蔬菜、精益蛋白質 (lean protein)、全麥、少飽和脂肪、少糖,這些能夠幫助我們提升免疫功能,醫學上的研究更指出,運動可以改變身體的免疫系統,進而預防癌症。 如果你經常鬧失眠,你需要考慮更多運動,研究發現,大量運動的人,跟沒有運動的人相比,他們睡眠質素是他們的雙倍,而且他們少有睡眠問題。 很多人在感冒季節盡量遠離運動場所,因為害怕受到細菌傳染,當然如果有患感冒的人用過的運動器材,我們當然避而遠之,但完全逃避運動活動反而叫人更容易生病。根據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報告,但合宜的運動絕對提升對抗細菌和病毒的免疫系統。 除非你刻意決定要把自己心情搞壞,如果是這樣,這是自作自受,Univeristy of Vermont的一項研究發現,通常運動之後的12個小時,人的心情馬上會轉好,因此,如果你希望有一個快樂的一天,考慮到運動中心走一趟,運動證明了可以幫助孕婦心情變好,根據她們的報告,做完運動之後,心情馬上有所提升,那些患抑鬱症的人,也看到運動的好處。 這些研究都指出,運動不僅可預防不同疾病,亦可改善已患疾病的病徵。更重要是,我們的身心靈是一體的,身體的活動不僅能改善生理功能,更可提升心理質素,情緒及思考能力都可透過運動而提升。 雖然做運動的好處無人不知,但實際上有定期運動的人不多。很多受情緒困擾的朋友絕少有運動習慣,所以醫生經常提醒病人必須建立運動的好習慣。不過習慣的建立絕不是一時衝動可以達成的,反而將它分成較細小的短期步驟更能夠達成目標。簡單的方法就是:先找出一個能激勵你開始運動的理由,例如要改善體質等;然後,開始深入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深入感受身體的僵硬及痛楚,將這些感覺當成開始運動的提示;下一步就是養成每坐一小時便起來步行或做伸展運動5分鐘的習慣。如果是上班族,就找個原因到辦公室外走走。最後便是將運動放在日程內,即是訂立固定的運動時間,運動量由低至高。
在一個朋友的宴會中遇到一對夫婦,閒聊中我隨意問先生從事什麼行業,先生開始支吾以對,後來甚至刻意避開不跟我說話。事後朋友告訴我,我的問題剛好踩到他的痛處,這位老兄本來在一家大公司作電腦程式設計員,因與上司不和而被解雇,從此待在家裡既不上班也不找工作,更不與人交往,而這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我好奇他怎樣生活?朋友說是他老婆在上班維持家計,平常一個人在家裡看電視、閱讀報紙、上網,更妙的是,他老婆還下班煮飯。 多年前我還在神學院唸書的時候,當時學生不到一千人,中國學生也只有十來個,就算不認識也碰過面。有一次我在校園散步,迎面走來一位來自香港學長,因此我很禮貌地向他點頭打招呼,但對方不僅沒有半點回應,還很快地擦身而過。當時我很詫異,心想我是在哪裡得罪他了?後來跟其他同學談起來,他們說:「那不是你的問題,他就是這個樣子,你千萬不要以為是你怎麼了。」他們對他這種態度都已經習慣了。 這位學長後來回東南亞當神學院教授,一次,剛好一位從該校畢業的學生到美國深造,閒聊時提到這位教授,我把我的經歷告訴他,他笑著說:「我們學校的學生也都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 前者是因工作與老闆鬧翻,從此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這樣的人我們還可以解釋是因為他缺乏基督的生命,因此才將自己關鎖在禁錮的生命裡;但對這位神學院教授又該怎麼說呢?他不但是一位基督徒,甚至是神學院的教授,為何還有這樣封閉自我的舉動呢? 怎樣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一個健康的人應該包括什麼條件?身體沒病痛就是健康嗎?應該不是。許多人外表看起來很健全,但裡面有數不清的心理問題。有很好的靈性又如何?每天讀經、禱告、聚會固定,這樣就算健全嗎?但我們四周還是有很多類似上面神學院教授那樣的人。許多人對屬靈知識背得滾瓜爛熟,但人際關係卻一塌糊塗。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定義,全人健康包括保持身、心、社、靈四大範疇的良好狀態,而不是單單沒有疾病的意思。倘若患上糖尿病、高血壓等身體疾病,或是受着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困擾時,估計大家都會理解到求醫的重要性。不過,當遇上前面提到那位在家裡遊手好的男士,除非他老婆受不了他,休想他會找個醫生傾訴。 健康從來是一個整體,不能像切蛋糕一樣清楚劃分為四個等份,例如糖尿病患者,多年來也未能聽從醫生的建議節制飲食及多做運動,卻可能因為墮入愛河而開始減肥「節食」過一個比較健康生活;又如一位受抑鬱症困擾20多年的病人,因同事跟她傳福音而認識神,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嶄新的改變,多年抑鬱症不藥而愈;又如一位年輕模特兒,為了職業要求而接受美容手術,不幸受到併發症,人變得徬徨,幸好遇到一位有見識的家庭醫生,除了醫治她的過敏性皮膚發炎,還通過臨床輔導,幫助她了解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差別,最終她跳出了美麗陷阱,人變得開朗。所以看到,身、心、社、靈四大健康領域其實環環相扣,一脈相連。
瑞典一間科技企業支援公司Epicenter自2015年開始,為員工及其會員提供免費植入RFID(無線射頻辨識系統)微晶片,其功能就像磁卡員工證,員工揮一揮手就可在公司範圍出入自如。植入手術只需用注射器將小如一粒米的晶片植入手上虎口位的肌肉內,過程只需數秒。這種微晶片深受歡迎,公司已有150名員工自願植入晶片,他們甚至會舉行派對,為植入晶片者慶祝。 Epicenter公司行政總裁Patrick Mesterton說,「植入晶片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不過,把物件植入體內對許多人而言需要跨越心理障礙,其實人們早已在體內植入儀器,如控制心跳的心臟起搏器。」總裁繼續說,「植入晶片還有其他的好處,它可付款購買食物,取代傳統的鑰匙、信用卡和員工證等功能。」 不過有專家憂慮這種裝置會變相監控和侵犯員工私隱,瑞典卡羅琳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微生物學家Ben Libberton就擔心這種人體植入式晶片可能帶來的私隱問題。他說:「理論上一個人的健康、身處地點、工作時間,甚至上洗手間次數等數據,能夠想像得到的資料都可以被蒐集。如今的問題是,下一步會如何?數據會有何用途?誰會使用、誰會看到這些數據?」 其實幾十年前科學家早有計劃把晶片植入在人體中,技術上絕不是問題,乃是人的心理因素和私隱理由,現在 從Epicenter員工開始,並且協助它所支援的100多家公司,約有2000名員工,相信過不了幾年,許多大企業也會慢慢進行晶片植入計劃,這是大勢所趨,不管人如何反對,這是無法逆轉的事實。 講到人的私隱的問題,你可知道,有些國家已經暗中進行收集國民每個人的一切活動,中國大陸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根據香港明報2015年的一則新聞的報道,中國政府會為全國居民預備一張身份證,裡面將不僅記錄了持有人的姓名、地址和出生日期,還將包含其信用卡、酒店入住紀錄、乘搭過的飛機、火車、高鐵的班次、社會保險等資料,換句話說,每一個人的私隱資料就會連結成「一卡通」,而卡中的所有信息將連結到全國公安系統的內部資料庫,這些資料可以提供給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公安隨時查閱。 中國的維穩部門能夠充分運用新一代的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端和智能感應、遙感、衛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中國政府「一卡通」政策多少為了有效打擊貪污行為。除此以外,「一卡通」政策也可以掌控作惡多端的滋事分子一切活動,避免極端分子惹是生非的恐怖行為,達到中國政府的維穩政策。美其名是維持社會安定,有效防控,目的其實是監視全國百姓。 如果把Epicenter公司所推行的晶片植入,加上中國政府「一卡通」的計劃,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政府為了監視全國每個人的活動,她會強迫國民植入一粒特殊晶片,這晶片包括下面幾個特殊功能: 1.它記載一個人所有的資料(名字和出生日期,家族、健康、工作、學歷、財產、財務等狀況) 透過GPS隨時知道這人身在何處。 連接到國家電腦互聯網。(電腦總機可以完全知道這人的財務狀況,任何貪污或從不合法律途徑得來的金錢都逃不過電腦追蹤,杜絕任何貪贓枉法的事情) 4.人民不需要攜帶現金、支票或信用卡,晶片能把世界各銀行串聯一起。(人到任何地方買賣都可以自動扣除款項,銀行存款不夠者不可作買賣) 可想見,如果中國成功使用這個「一卡通晶片植入」計劃,相信有更多國家為了維持國家安定、杜絕貪污事件,她們也將東施效顰。尤其自從中國推出了亞投行計劃之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已經有50多個國家參與,不難想象,一個龐大銀行電腦把世界各個電腦連貫起來,中國推出的「一卡通」 自然成為世界「一卡通」,到時候AIIB要求世界每一個人必須身上一卡在手才能夠作買賣。也許你可以說,有人不肯合作,不願意這樣做,這又如何?是的,他們可以拒絕這樣做,但世界政府到時候規定,任何人身上沒有這個識別晶片,他就不能作任何的買賣。於是不管他到世界任何地方,簡單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都買不到,你說他如何生活?於是這應驗了新約啟示錄所預言的,「它叫眾人、小的大的、富的窮的、自主的為奴的,都要給自己弄個印記、或在右手上、或在額上;叫人、除非有印記、有獸的名或獸名的數目的印記、就不能買,也不能賣。」(啟示錄1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