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輔導諮商師,每天接觸到的人事物通常並不會叫人感到很愜意,沒有人一大早起來因心情好而尋求咨詢,輔導人員每天接觸的都是疑難雜症,因此常有人問:「如何不會受因工作帶來負面情緒影響?」答案是要培養一個愉快的心情,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多看一些幽默笑話,另一個方法就是運動。 坦白說,不是只有作輔導工作的人才會聽到令人煩惱事,以今天的社會,大概除了白癡之外,任何人每天所遇到的瑣碎事都會叫人感到心煩、氣餒或不開心。心理學家很坦誠的說,今天的社會環境「自然而然的」(by default)叫人不快樂,意思是說,一個人不需要做什麼事情,也不需要花什麼力氣,周圍的環境和發生的事就會讓人不快樂。譬如,趕時間遇到交通阻塞,搭飛機遇見風雪,計劃去郊遊竟然下雨,後面的車無緣無故按喇叭,剛買回來的電腦出了故障,上班被老闆刮鬍子。怪不得我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的確有太多事讓人「垂頭喪氣」。因此,一個人如果不「下意識」去抗衡每天煩躁事,他只好繃著臉,愁眉苦臉過日子。 理論上,在每天忙碌日程中撥出時間運動實在叫人感到很累,但其實適得其反,保持固定運動的人,他們感到工作與生命中有個更均衡的生活,那些能夠撥出時間運動的人覺得在工作上更能夠得心應手,家庭生活更美滿,甚至覺得工作壓力變得更輕鬆。 表面看起來,運動消耗體力,事實上,經常運動叫人每天精力更充沛,運動能夠激活身體的線粒體mitochondria cell components,這是製造能量的化學物,這不是單單是體力部分,運動更是提升心靈的能量。 某些運動對肌腱炎,肌肉拉傷,甚至骨折,具有加速治療的功效,這實在難以置信。對那些曾經有過腦震蕩的人,有氧運動甚至幫助他們早日恢復他們的認知功能。 我們經常聽到醫生的勸告,健康飲食可以預防癌症,多吃水果、蔬菜、精益蛋白質 (lean protein)、全麥、少飽和脂肪、少糖,這些能夠幫助我們提升免疫功能,醫學上的研究更指出,運動可以改變身體的免疫系統,進而預防癌症。 如果你經常鬧失眠,你需要考慮更多運動,研究發現,大量運動的人,跟沒有運動的人相比,他們睡眠質素是他們的雙倍,而且他們少有睡眠問題。 很多人在感冒季節盡量遠離運動場所,因為害怕受到細菌傳染,當然如果有患感冒的人用過的運動器材,我們當然避而遠之,但完全逃避運動活動反而叫人更容易生病。根據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報告,但合宜的運動絕對提升對抗細菌和病毒的免疫系統。 除非你刻意決定要把自己心情搞壞,如果是這樣,這是自作自受,Univeristy of Vermont的一項研究發現,通常運動之後的12個小時,人的心情馬上會轉好,因此,如果你希望有一個快樂的一天,考慮到運動中心走一趟,運動證明了可以幫助孕婦心情變好,根據她們的報告,做完運動之後,心情馬上有所提升,那些患抑鬱症的人,也看到運動的好處。 這些研究都指出,運動不僅可預防不同疾病,亦可改善已患疾病的病徵。更重要是,我們的身心靈是一體的,身體的活動不僅能改善生理功能,更可提升心理質素,情緒及思考能力都可透過運動而提升。 雖然做運動的好處無人不知,但實際上有定期運動的人不多。很多受情緒困擾的朋友絕少有運動習慣,所以醫生經常提醒病人必須建立運動的好習慣。不過習慣的建立絕不是一時衝動可以達成的,反而將它分成較細小的短期步驟更能夠達成目標。簡單的方法就是:先找出一個能激勵你開始運動的理由,例如要改善體質等;然後,開始深入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深入感受身體的僵硬及痛楚,將這些感覺當成開始運動的提示;下一步就是養成每坐一小時便起來步行或做伸展運動5分鐘的習慣。如果是上班族,就找個原因到辦公室外走走。最後便是將運動放在日程內,即是訂立固定的運動時間,運動量由低至高。
在一個朋友的宴會中遇到一對夫婦,閒聊中我隨意問先生從事什麼行業,先生開始支吾以對,後來甚至刻意避開不跟我說話。事後朋友告訴我,我的問題剛好踩到他的痛處,這位老兄本來在一家大公司作電腦程式設計員,因與上司不和而被解雇,從此待在家裡既不上班也不找工作,更不與人交往,而這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我好奇他怎樣生活?朋友說是他老婆在上班維持家計,平常一個人在家裡看電視、閱讀報紙、上網,更妙的是,他老婆還下班煮飯。 多年前我還在神學院唸書的時候,當時學生不到一千人,中國學生也只有十來個,就算不認識也碰過面。有一次我在校園散步,迎面走來一位來自香港學長,因此我很禮貌地向他點頭打招呼,但對方不僅沒有半點回應,還很快地擦身而過。當時我很詫異,心想我是在哪裡得罪他了?後來跟其他同學談起來,他們說:「那不是你的問題,他就是這個樣子,你千萬不要以為是你怎麼了。」他們對他這種態度都已經習慣了。 這位學長後來回東南亞當神學院教授,一次,剛好一位從該校畢業的學生到美國深造,閒聊時提到這位教授,我把我的經歷告訴他,他笑著說:「我們學校的學生也都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 前者是因工作與老闆鬧翻,從此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這樣的人我們還可以解釋是因為他缺乏基督的生命,因此才將自己關鎖在禁錮的生命裡;但對這位神學院教授又該怎麼說呢?他不但是一位基督徒,甚至是神學院的教授,為何還有這樣封閉自我的舉動呢? 怎樣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一個健康的人應該包括什麼條件?身體沒病痛就是健康嗎?應該不是。許多人外表看起來很健全,但裡面有數不清的心理問題。有很好的靈性又如何?每天讀經、禱告、聚會固定,這樣就算健全嗎?但我們四周還是有很多類似上面神學院教授那樣的人。許多人對屬靈知識背得滾瓜爛熟,但人際關係卻一塌糊塗。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定義,全人健康包括保持身、心、社、靈四大範疇的良好狀態,而不是單單沒有疾病的意思。倘若患上糖尿病、高血壓等身體疾病,或是受着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困擾時,估計大家都會理解到求醫的重要性。不過,當遇上前面提到那位在家裡遊手好的男士,除非他老婆受不了他,休想他會找個醫生傾訴。 健康從來是一個整體,不能像切蛋糕一樣清楚劃分為四個等份,例如糖尿病患者,多年來也未能聽從醫生的建議節制飲食及多做運動,卻可能因為墮入愛河而開始減肥「節食」過一個比較健康生活;又如一位受抑鬱症困擾20多年的病人,因同事跟她傳福音而認識神,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嶄新的改變,多年抑鬱症不藥而愈;又如一位年輕模特兒,為了職業要求而接受美容手術,不幸受到併發症,人變得徬徨,幸好遇到一位有見識的家庭醫生,除了醫治她的過敏性皮膚發炎,還通過臨床輔導,幫助她了解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差別,最終她跳出了美麗陷阱,人變得開朗。所以看到,身、心、社、靈四大健康領域其實環環相扣,一脈相連。
瑞典一間科技企業支援公司Epicenter自2015年開始,為員工及其會員提供免費植入RFID(無線射頻辨識系統)微晶片,其功能就像磁卡員工證,員工揮一揮手就可在公司範圍出入自如。植入手術只需用注射器將小如一粒米的晶片植入手上虎口位的肌肉內,過程只需數秒。這種微晶片深受歡迎,公司已有150名員工自願植入晶片,他們甚至會舉行派對,為植入晶片者慶祝。 Epicenter公司行政總裁Patrick Mesterton說,「植入晶片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不過,把物件植入體內對許多人而言需要跨越心理障礙,其實人們早已在體內植入儀器,如控制心跳的心臟起搏器。」總裁繼續說,「植入晶片還有其他的好處,它可付款購買食物,取代傳統的鑰匙、信用卡和員工證等功能。」 不過有專家憂慮這種裝置會變相監控和侵犯員工私隱,瑞典卡羅琳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微生物學家Ben Libberton就擔心這種人體植入式晶片可能帶來的私隱問題。他說:「理論上一個人的健康、身處地點、工作時間,甚至上洗手間次數等數據,能夠想像得到的資料都可以被蒐集。如今的問題是,下一步會如何?數據會有何用途?誰會使用、誰會看到這些數據?」 其實幾十年前科學家早有計劃把晶片植入在人體中,技術上絕不是問題,乃是人的心理因素和私隱理由,現在 從Epicenter員工開始,並且協助它所支援的100多家公司,約有2000名員工,相信過不了幾年,許多大企業也會慢慢進行晶片植入計劃,這是大勢所趨,不管人如何反對,這是無法逆轉的事實。 講到人的私隱的問題,你可知道,有些國家已經暗中進行收集國民每個人的一切活動,中國大陸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根據香港明報2015年的一則新聞的報道,中國政府會為全國居民預備一張身份證,裡面將不僅記錄了持有人的姓名、地址和出生日期,還將包含其信用卡、酒店入住紀錄、乘搭過的飛機、火車、高鐵的班次、社會保險等資料,換句話說,每一個人的私隱資料就會連結成「一卡通」,而卡中的所有信息將連結到全國公安系統的內部資料庫,這些資料可以提供給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公安隨時查閱。 中國的維穩部門能夠充分運用新一代的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端和智能感應、遙感、衛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中國政府「一卡通」政策多少為了有效打擊貪污行為。除此以外,「一卡通」政策也可以掌控作惡多端的滋事分子一切活動,避免極端分子惹是生非的恐怖行為,達到中國政府的維穩政策。美其名是維持社會安定,有效防控,目的其實是監視全國百姓。 如果把Epicenter公司所推行的晶片植入,加上中國政府「一卡通」的計劃,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政府為了監視全國每個人的活動,她會強迫國民植入一粒特殊晶片,這晶片包括下面幾個特殊功能: 1.它記載一個人所有的資料(名字和出生日期,家族、健康、工作、學歷、財產、財務等狀況) 透過GPS隨時知道這人身在何處。 連接到國家電腦互聯網。(電腦總機可以完全知道這人的財務狀況,任何貪污或從不合法律途徑得來的金錢都逃不過電腦追蹤,杜絕任何貪贓枉法的事情) 4.人民不需要攜帶現金、支票或信用卡,晶片能把世界各銀行串聯一起。(人到任何地方買賣都可以自動扣除款項,銀行存款不夠者不可作買賣) 可想見,如果中國成功使用這個「一卡通晶片植入」計劃,相信有更多國家為了維持國家安定、杜絕貪污事件,她們也將東施效顰。尤其自從中國推出了亞投行計劃之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已經有50多個國家參與,不難想象,一個龐大銀行電腦把世界各個電腦連貫起來,中國推出的「一卡通」 自然成為世界「一卡通」,到時候AIIB要求世界每一個人必須身上一卡在手才能夠作買賣。也許你可以說,有人不肯合作,不願意這樣做,這又如何?是的,他們可以拒絕這樣做,但世界政府到時候規定,任何人身上沒有這個識別晶片,他就不能作任何的買賣。於是不管他到世界任何地方,簡單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都買不到,你說他如何生活?於是這應驗了新約啟示錄所預言的,「它叫眾人、小的大的、富的窮的、自主的為奴的,都要給自己弄個印記、或在右手上、或在額上;叫人、除非有印記、有獸的名或獸名的數目的印記、就不能買,也不能賣。」(啟示錄13:16-17。)
很少人聽過Tourette Syndrome這個名詞,中文翻譯叫妥瑞氏症狀。這是一種遺傳性的神經運動疾病,在美國約有10-20萬人罹患此怪疾,患者身體會出現不能自我控制的重複性動作,譬如不停眨眼睛,手忍不住會揮動等,英文叫這是tics,中文翻譯為抽筋。儘管tics不會一直出現,但它可以使患者發出無法控制的尖叫聲。你可以現象,如果這情況發生在公眾場合,這種動作和發出的怪聲音會讓周圍的人感到很懊惱,最慘的是,不知情的人會誤認為患者故意搗蛋,客氣的人也許只是瞪對方一眼,一旦遇到惡霸,患者就遭殃,要不是被人凌辱一番,不然就是飽受老拳。 Amaris Tyynismaa三歲時,父母有時會看到她趴在地板上全身肌肉繃緊,雙眼圓睜,臉孔因屏住呼吸而臉紅。過了幾分鐘,她又起身繼續玩耍,仿佛什麼事都沒發生過。經過一連數年的諮商、測驗,醫師終於確診她患了妥瑞症。 上學時只要沒人注意,Amaris Tyynismaa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然凸出臀部;或者把嘴張到最大;或者猛然扭動脖子。下課之後,她會鑽進母親車裡,疲憊而且苦惱,並且發脾氣,不停抽動,有時會哭。 情況一直未能改善,後來她的母親Christine建議她參加村裏的足球隊,Amaris Tyynismaa喜歡這項運動,而且表現亮眼;更重要的是,她發現自己可以把妥瑞症暫拋腦後,當教練派她踢需要不斷跑動的中場位置時,奇跡出現,Amaris的抽動症狀幾乎完全銷聲匿跡,這是她從未體驗過的自由自在的感覺。 小學三年級時。Amaris Tyynismaa的父親因工作因素從英國搬家到美國阿拉巴馬州。轉到沒有朋友的新學校,讓她承受的壓力和焦慮倍增,抽動的情況也益發嚴重。不過,英國的經驗讓她學習到了一課,她決定加入兩支足球隊和一支游泳隊。 在她參加的足球隊裏,她是最年幼,其他女孩對她的表現產生嫉妒,群起攻擊她,叫她驚慌失措,慢慢地她失去這項運動的樂趣;另一方面,她發覺游泳太過寂寞,一直在水面下,很難與人建立友誼。倒過來,跑步對她而言恰到好處,她覺得奔跑時人感到很快樂,不知道那是什麼,只覺得很輕鬆。 Amaris Tyynismaa每週跑五十六公里,她的練習着重品質的長跑,爬坡、衝剌和一些肌力訓練。她高中教練說,她才剛念完高一,就已經拿下十四個州冠軍,簡直不可思議。 幾個月來,Amaris Tyynismaa都沒有明顯的抽動症狀,這讓她認為自己已經戰勝了妥瑞症。當問到她如何面對伴隨跑步排山倒海而來的期望。她抱着一逕的樂觀說:「有些人身體的變化沒那麼大,有些人卻會,這是上帝的意思,所以誰知道呢?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 Amaris Tyynismaa目前就讀Alabama的Montgomery Catholic學校,是第八年學生,她才15歲,學校教練認為她未來在運動上會有驚人的成就。
小玲年幼的時候,家境贫寒,某天家人外出,在附近地攤看到一塊美麗的長身鏡,鏡子價格相當便宜,美中不足的地方是,靠近鏡身下面的地方有點不平,人照起來有點奇怪,但小玲父母認為,祗要鏡子上面能夠照到身體,這就無所謂,所以就把它買回家。 一天,當時祗有二三歲的小玲亂跑亂撞,走跑到父母房間,看到門後這面長身鏡。小玲因為個子小,照到的部份剛好是鏡子的下半部,所以在鏡子裏面,小玲看到一個樣子奇怪的女孩子,她心裡暗想:為什麼我跟其他小孩不一樣,我的樣子看來很奇怪。 小玲每天跟小朋友玩過之後,總是跑到父母臥房看那鏡子,還是一樣,她覺得自己跟小花不同,和小乖也不一樣,在她眼中,自己是個樣子奇怪的女孩。正因為這樣,上玲與人交往總是小心翼翼,她不要結交那些會恥笑她、或嘲笑她的人。小玲同時也相信,如果朋友跟她玩得太久,總會發現她是個樣子奇怪的女孩。久而久之,小玲的玩拌愈來愈少。 小玲慢慢長大,開始上學,她心想,祗要留在家裏不出去,別人就不知道我是個樣子奇怪的女孩。後來她從電視上想到一個更好的方法,只有戴一副面具,別人就不會知道她樣子奇怪。她往廚房一翻,找到一個紙袋,於是用剪刀剪了三個洞,把它戴在頭上去上課。當然,到了學校,別人覺得很奇怪,為什么這個小孩會帶上一個面具到學校,他們不敢問,也不敢靠近她,總是與她保持距離。 如此過了二三年,小玲一直很納悶,為何小朋友邀請別人到他們家,總沒有她的份;同學們不跟她玩,也不與她吃中飯。而小玲每天回家,總會把自己的面具拿下來,到父母房間照那鏡子,還是老樣子。小玲心想,也許換一個面具可能好一點,但不管怎樣換,別人對她總是敬而遠之,小玲更深信自己與眾不同。 隔了多年,小玲進了大學,這時,她照那鏡子不知多少次,每次她都相信自己是個樣子奇怪的女孩。不久,小玲畢業出來社會工作,老板很好奇,為何小玲總是帶著一個面具紙袋上班,不過既然小玲工作勝任,老板也不多說。儘管如此,小玲發現同事都用奇異眼光看她,也不常與她交談。 一天有個女同事感到很好奇,為何小玲整天戴著一個面具,為了多了解她,於是鼓起勇氣請小玲用膳,開始小玲有點驚訝,心想這人到底有什么企圖,因為從來沒人想靠近她。不過,小玲最終答允了。 朋友開門見山對小玲說:我發現你是個友善的人,為何你經常戴著一個面具上班?小玲覺得她跟這朋友很談得來,就把自己的秘密告訴她:「小的時候,我從家裏的鏡子看到自己樣子很怪異,我不想別人知道,所以用這個方法掩飾自己。」 朋友對小玲說:你戴上面具我都願意跟你做朋友,你是否願意讓我看你原來的面目?小玲猶疑一下,還是答應了。朋友看過之後就問,你家鏡子還在嗎?我是否可以去你家看看? 朋友到小玲家之前,特別買了一面完整無缺的鏡子。果然不出她所料,朋友把鏡子的問題告訴小玲,然後把那面完整的無缺的鏡子給小玲看。小玲看完之後,就說:我覺得一點奇怪,但也有一點懊怒,我看到自己的老樣子,感覺比較自然;新的我不太像我,好像另外一個人,看到新的我,雖然有點不自然,但它給我一個新希望,讓我不怕與人親近。 同事鼓勵小玲以後上班嘗試把面具拿下來。小玲起初有點擔心,因為多年多一直帶著面具,突然沒有這個防禦東西,心感不安,但因著朋友的鼓勵,小玲終於鼓起勇氣踏出第一步。第二天,小玲把她過去一直所戴的面具拿下來到公司上班。同事看到她與以前有所不同,但沒有強烈反應。再過一天,小玲更感自然。但過了一陣子,小玲潛意識地在架上又拿起她的面具戴上,她突然了解到,幾拾年的習慣並不是一下子可以改過來。然而小玲也發現,當她以新的自己出現在人前,愈來愈多的同事願意親近她,久而久之,小玲再不需要戴一個面具與人相交,她變得開朗,平宜近人,她知道自己並不是樣子奇怪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