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所見皆所信

2024年全球經濟狀況,如果以各國股票表現為指標,美國無疑是一枝獨秀,其次是歐洲,香港和日本的表現一般,而中國大陸的表現則不盡如人意。有趣的是,每當中國大陸經濟表現不佳時,世界各地便充斥着「中國經濟即將崩潰」的聲音。事實上,「中國經濟崩潰論」早在2001年就有人提出。諷刺的是,寫這本書的作者竟然是一位名為章家敦(Gordon Zhang)的華裔。他擁有美國律師博士學位,曾在中國工作過。他的書《中國即將崩潰》一經出版便廣受關注,他也頻頻出現在CNN、NBC、FOX,許多美國報紙上也經常發表他所寫的文章,章家敦在西方國家因此也少有名氣。

諷刺的是,儘管他預言的中國崩潰在過去20多年裡從未發生,但美國媒體依然常常採訪他,刊登他的文章。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西方國家許多人巴不得看到中國經濟崩潰。當數據表明中國經濟狀況良好時,他們選擇忽略;而一旦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下滑,他們便大肆炒作,仿佛驗證了「中國經濟即將崩潰」的論調。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所見即所信」,即內心所相信的部分會被放大,而不願意相信或不想接受的事情則被忽略。這並不是因為這些事實不存在,而是因為選擇性視而不見。

2024年,美國總統候選人拜登和特朗普在競選辯論中各顯身手,企圖吸引選民。毫不意外地,雙方都有自己的鐵杆支持者。這裡不討論誰表現得更好,但根據事後的調查,支持拜登的人認為他表現最佳;而支持特朗普的人則堅信特朗普更勝一籌。這也印證了「所見即所信」的現象:拜登的支持者只看到他表現出色的一面,而完全忽略他的不足;同樣,特朗普的支持者也是如此。媒體常引用的評價是:一個是偽君子,一個是真小人。

所謂「所見即所信」,如果用通用的語言,就是偏見、先入為主,或刻板印象。坦白講,其實每個人都有類似的情況。

《約翰福音》1章43到51節中記載了一段故事。當時耶穌剛開始傳道,正在招募祂的門徒。耶穌首先接觸的是腓力,腓力很快就領悟到,耶穌正是聖經中所預言的以色列人等待的彌賽亞。於是,腓力立即想到他的好友拿但業。然而,當他告訴拿但業,拿撒勒人耶穌就是他們所等待的彌賽亞時,拿但業的第一反應是:「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東西?」拿但業正是受到刻板印象的影響。幸運的是,拿但業有一顆開放的心,儘管他心中認為拿撒勒沒有好東西,他還是決定跟隨腓力去見耶穌。耶穌的一句話喚醒了拿但業,他立即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

新約中另一個與拿但業相似,對耶穌存有偏見並犯同樣心理障礙的人是保羅。保羅是典型法利賽人,對猶太信仰極為執着,起初對基督的追隨者毫不留情地迫害。然而,保羅也擁有拿但業的開放心懷。在大馬士革路上,他被聖靈光照,眼睛瞎了三天。經過反思,他最終降服在神面前,一生追隨耶穌。

然而,在耶穌的時代,還有一群人同樣對耶穌存有偏見,並有着類似的心理問題。儘管他們看到了耶穌所行的神跡奇事,聽到耶穌自稱是彌賽亞,但他們仍然固執地拒絕承認耶穌是救世主,這群人就是法利賽人。

法利賽人的問題是什麼?他們與保羅和拿但業有何不同?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酸葡萄效應,或認知失調。即使事實顯明耶穌是彌賽亞,但法利賽人卻堅持拒絕承認,甚至想盡辦法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狐狸因為葡萄長得太高而吃不到,內心失去平衡,為了讓自己好過,便安慰自己說這些葡萄太酸,不好吃,所以吃不到也無所謂。

拿但業和保羅起初不接受耶穌是彌賽亞,當他們發現耶穌可能是聖經所提到哪位彌賽亞時,他們面臨兩種選擇:要麼改變信念,接受耶穌,並降服在祂面前;要麼堅持自己的信念,設法打擊耶穌,證明祂是假的。但他們最終放下自我,承認耶穌,接受祂是神的兒子。並且臣服在耶穌腳下。

法利賽人面臨同樣的問題,他們的初始信念否認耶穌是他們期盼的彌賽亞,當他們看到耶穌所行的神跡奇事,聽到耶穌自稱是神的兒子,他們的信念受到衝擊,他們也面臨兩種選擇:要麼改變自己的信念,接受耶穌是彌賽亞,對耶穌臣服;要麼,繼續堅持自己的信念,問題是,一旦接受耶穌為彌賽亞,他們將失去原本擁有的無上權威和特權,並需在耶穌面前順服,這對他們來說,這個代價實在太大。最終他們竭盡全力打壓耶穌,攻擊祂,甚至將祂釘在十字架上。可憐的是,他們也失去永恆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