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2-為何中國人從不殉道?──真信仰與功利信仰的分水嶺
在世界歷史中,有許多宗教信徒願意為信仰殉道。特別是基督教,從初代教會到現今,無數人甘願為所信的真理受苦、坐牢,甚至犧牲生命。但在華人文化中,我們卻幾乎看不到類似的場景。中國人信神、拜神、求神,但很少聽說有人願意為觀音、媽祖、黃大仙或其他神明去死。
這不禁令人深思:為何中國人從不殉道?這個現象背後,藏著一條深層的信仰分水嶺
——到底我們相信的是「真理」,還是「利益」?
一、中國人信神,但不是為了真理
華人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一向強調實用與現世福報。「有拜有保庇」、「多拜無妨」、「求平安、求財運、求子嗣」,成了最常見的動機。神明不是至高的真理,而是被視為「能
幫忙的對象」,與人之間的關係,近似一場無形的交易。
在這種信仰模式下,神明的地位是可被更換的:如果這位不靈驗,就換另一位;如果求不到,就換地方;如果神明出問題,甚至會被罵、被打碎。因為信仰的核心不是忠誠與真理,而是效用與功德。
二、功利信仰不會產生忠誠,更無從談起殉道
試問,一個把神當作「有求必應」的工具的信徒,怎會願意為這神犧牲生命?如果神明存在的目的是「讓我好過」,那當我好不過時,信仰自然就失去了價值。
這正是為什麼中國人從不殉道:因為根本不覺得這位神「非信不可」,也不覺得這種信仰「值得為之而死」。神明存在的條件,是建立在「對我有幫助」的前提下,而不是「因為祂是真理、是創造天地的主」。
三、基督信仰的獨特:真理先於利益,忠誠超越生死
與此相對,基督教的信仰從來不是建立在「有用」的基礎上,而是在於「祂就是真理」。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14:6),而不是「我能幫你賺錢、得平安、求子嗣」。這位創造宇宙的主,不是被我們利用,而是呼召我們來順服、敬拜與效法。
更驚人的是:基督教的中心,是一位先為人死的神。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不是因為祂失敗了,而是祂甘願為我們的罪捨命。祂不是在天上要求人為祂死,而是先走上死亡的路,讓人知道什麼叫做愛的極致。
正因如此,歷代以來有無數基督徒甘願殉道——不是為了得天堂,也不是為了當烈士,而是因為他們相信,這位主真的配得他們的忠誠,哪怕代價是生命。
四、信仰的分水嶺:你信的是誰?為了什麼?
這使我們回到一個核心問題:你的信仰,是建立在真理之上,還是建立在利益之上?如果你拜神只是為了讓生活順利,那你其實拜的是「順利」本身,而不是神。
如果你信仰的神,一旦不滿足你的願望,你就退縮、冷淡、甚至放棄,那麼你信的也許只是自己,而非真理。
真信仰不是拿來交換的,而是讓你甘願為之活,甚至為之死。這就是功利信仰與真信仰之間的分水嶺:一邊是「對我有用」,一邊是「我願忠誠到底」。
五、啟發與挑戰:如果這位神是真實的,祂是否值得你認識?
你也許不是基督徒,但今天這篇文章邀請你思考一個問題:
如果歷史上真有無數人,因著信這位耶穌而甘願犧牲生命,那這位耶穌到底是誰?
祂不是虛構的神話,也不是求財的偶像,而是一位真實進入歷史、死而復活的神。
祂曾經問人一句話,也問你: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可8:36)
結語:從保庇到捨命,你願意重新思考你的信仰嗎?
中國人崇尚實用,這沒有錯。但當面對人生最終極的問題——死亡、永恆、真理、生命意義——我們必須承認:不是每個「靈驗」的神明都能帶來拯救,也不是每種信仰都值得為之活或死。
只有那位先為你捨命、呼召你走向永恆的主,才是你真正該尋找的信仰對象。
✍️ 如果你願意進一步思考這位耶穌的身份與這份信仰的真實,我鼓勵你翻開聖經、或認
真聽一次基督徒怎麼說。
因為——殉道的信仰,才是可信的信仰。
一份小礼,一颗感恩的心──給宣教士,也給我們彼此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