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 金佛像背後

1957年,泰國政府決定在曼谷市內修建一條高速公路,因此沿路的各種建築物必須拆遷,其中包括一座非常古老的寺院,而在這寺院中卻有一尊非常龐大的泥塑佛像,泰國政府於是派出工程隊進行搬遷作業,而寺院的僧人則負責做護持法事。儘管搬遷工人做事非常小心,但泥佛像還是出現了裂痕。並且很不巧,當工人準備把佛像搬上貨車是,天突然下起大雨,為了避免佛像受損,寺院方丈決定把佛像維持原狀,並且用大型帳篷將佛像覆蓋起來。當雨越下越大,寺院的老方丈開始感到不安,於是親自檢查佛像的安危,當他用手電筒照到佛像的裂縫時,縫內有一道金光閃現,老方丈覺得這尊佛像非比尋常,佛像裡頭一定隱藏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於是他吩咐弟子過來,小心用鑿子和榔頭敲開裂縫的泥塊,原來在泥塊裡面藏著的是一尊純金的金佛。於是,一件埋藏多年的國家秘密事因此揭開了。   話說好幾百年以前,當時的泰國被稱為暹羅,一次相鄰的緬甸國派兵攻伐暹羅,暹羅的僧人都知道敵人即將入城,為了避免金佛落入敵人手中或遭遇破壞,於是他們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妙計,就是在黃金佛像上覆蓋了一層特厚的泥巴,表面上,金佛看來跟一尊泥土塑成的佛像沒兩樣。敵軍不久就攻進城中,而城中居民和所有僧人全被殺害,金佛沒有被入侵者發現,並且而保存下來,但金佛的秘密卻一直不為人所知,直等到那一天老方丈的無意發現。   這個故事帶出一個屬靈的含義,金佛像是在一個偶然機會被發掘出來,但價值連城的金佛像其實一直存在,但卻不為人所知,它的實質被一層厚厚的泥土所遮蓋著,而一般人所看到的就是表面那層泥土,一層被人所輕看、不顯眼、毫無價值的東西,唯有仔細查看,才能夠看到裡面價值連城的實質。   想想看,我們人都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的,從神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内裡都是一尊價值無比的純金像,這可以說是與生俱來,是上帝所給予的,但自從始祖亞當犯罪之後,罪孽被帶到這個世界,裏面的純金像慢慢被一些不乾淨的東西遮蓋住,不但這樣,人出生之後,也不斷被周圍環境所污染,我們活在一群不潔淨的人群當中,周圍的人所做的事情,他們對我們所講的話,就好像一層一層的污泥把我們實質遮蓋著。   在你成長過程中,你是否會經常會聽到別人這麼說呢? 『我早說你沒出息….』 『世上没有你就天下太平..』 『你遲早當乞丐…』 『天下最沒用就是你 …』 『世界最笨就是你!』。   什麽人跟你講過這些話?可能是你的父母、家人、親戚、朋友、鄰居、或師長,而他們對你所講的話,把你原來神所創造你美好形象完全扭曲了,不管這些人所講的是真、是假、是好、是壞、是開玩笑、有意、無意,你毫無疑問照單全收,你完全相信他們所講的話,一旦你相信並且把這些話內化,就如同把一層厚厚的污泥塗在金像上,結果呢?你一生就這樣看你自己,你相信你自己沒用、很笨、沒出息、失敗者、很醜、很糟糕。儘管那是30 年前別人所講的話,你現在仍然記得清清楚楚,而且深信不疑。   怎麼辦?除非你找到一個方法把那一層污泥完全清洗掉。   這就是耶穌來到這世界的原因,神要我們把原來被創造時的實質價值再次發掘出來。接受耶穌成為我們的救主,這幫助我們找到我們原來的價值。新約聖經有提到有關水禮的意義,水禮的意思表示我們在世人面前宣告,我們願意跟耶穌同死、同埋葬、同復活;如果用另一個角度來看,水禮也表示我們被水沖洗乾淨,把那蓋在我們身上一層又一層的污泥完全清洗掉,把埋藏在我們裡面的金像重新再被發掘,找回來神原來創造我們那價值連城的金身。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5:17這樣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信徒從此不再從舊有角度看自己,乃是以聖經的真理認識自己,當你在真理找到真我,才發現自己是何等不一樣,是那麼真、善、和美。

245) 死亡是最佳的發明

2014年7月28日,有人把一段視頻放上YouTube,之後馬上得到數以百萬計的點擊率,這段視頻最後還上了ABC等全國電視網絡,一瞬間成為許多人茶餘飯後談論的花邊新聞。視頻的主角是一個才五歲的女孩子,名叫Sadie,視頻中看到她對著鏡頭哭得死去活來,她說她不想在一百歲時死去。接着,她又抱着三個月大的弟弟,也是哭哭啼啼說,「老弟,你很可愛!但我不想你長大!」   現在是一個怎樣時代,童年應該是一生最快樂的時光,居然想到一百歲以後的事情,而根據她對弟弟說,她所擔心的就是死亡,她不希望弟弟長大,為什麼?因為長大要面對很多問題,其中一個是死亡。   相信Sadie家人拍攝這段視頻的時候,壓根兒也預料不到這個小女孩會突然有這種「悲從中來」的反應,他們們恐怕也不認為Sadie的哀傷痛哭是什麼一回事,只是覺得這個孩子很可愛,沒想到這段視頻讓Sadie一夜成名,成為許多人爭相討論的話題。   小孩子不願意長大,因為他們察覺到成長是一件可怕的事。小孩子害怕長大,跟成年人害怕衰老其實意義是一樣,因為兩者對未來感到懼怕,長大的終點就是面對死亡,生命就要結束。小孩子可取的地方就是他們很坦誠,不用戴面具欺騙人,成年人也害怕死亡,他們處理恐懼的方法就是不要想它,將問題拋諸腦後,但小孩子很天真,除非他們不知道死亡是什麼一回事,一旦有死的體會,他們就要面對和想到人生終極問題。   暢銷書《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已經被醫生判了死刑的Moore教授,給他的學生上最後十四堂課,他強調:「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因為儘管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會把這當真,沒有人真的相信死亡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當一個人了解自己快要死了,看事情就會不同。想到人一定會死,那麼你面對人生的所有問題,就會覺得沒有什麽大不了。聯合國第二位秘書長D Hammarskjold的有一句相當有代表性的名言:「說到底,對死的看法決定了我們在人生中所面臨的所有問題的答案。」想想看,如果一個人想到自己一定會死,那麼他對人生的許多爭執,各種金錢、權力、男女的爭奪,他們就再不會那麼地執著,而會盡量放開,因為生前所擁有的,死後都帶不走;而所失去的,不管金錢、名譽、地位、股票、地產等,也不覺得是什麽大不了的損失。   五歲的Sadie在長大過程中,可能看過小動物的死亡,或者祖父母的葬禮,因此悲從中來,感到長大的可怕,恐懼日後死亡的來臨,但她又不懂得像成年人般把焦慮置於腦後,所以對死亡懷著這麼強烈的反應。生在這個世界並非我們的選擇,離開世界也不是我們的意願,人與動物不一樣,因為我們是上帝所創造,是具有思想,神要我們從死亡當中頓悟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所羅門王在舊約聖經如此說,「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道書7:2」每天風花雪月不會讓人認真思想人生問題,倒是死亡卻讓人徹底思考,到底活在地上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正因為人人終須要面對死亡的一天,死亡讓人瞭解到生命的限制,於是想到永恆的問題。假如人們不需要面對死亡,可以永遠存在,他們對神所伸出的橄欖枝就不屑一顧;相反的,死亡讓人看到自己的渺小,何等微不足道,因此當永恆的上帝伸出祂恩典的手,要與人重建和睦關係,有思想的人就毫不猶疑地俯伏在神面前,與這位宇宙創造者連結,重新與祂建立關係。因此有人說,死亡是生命中最棒的發明,因為這是唯一叫人尋求永恆歸宿的最佳方法。   不過,儘管信徒已經有了永恆的確據,但面臨死亡仍然顯得哀傷難過,但信徒的哀傷與非信徒的哀傷卻有天壤之別,講到信徒死後的情況,使徒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這樣說,「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4:13」這段經文提醒我們兩個重點,第一,世人所看的死亡,對我們信徒來說只是睡覺,既然是睡,表示有一天會醒過來;第二,哀傷有兩種,一種是在盼望中哀傷,另外一種是沒有盼望的哀傷,而我們基督徒是屬於前者,舉一兩個例子來說明。好幾年前四川發生地震,許多正在上課的學生死在倒塌的學校樓宇裡面,對於只有一個孩子的中國家庭來說,這些父母所面對的正是沒有盼望的哀傷,因為他們看不到未來,也看不到永恆,孩子突然離世把他們擁有的唯一盼望奪去了,相信很多人能夠體會這些當父母的心情;倒過來,信徒對於親人過世,我們會感到難過,那是因為捨不得他們的離開而感到哀傷,但這種哀傷卻是帶有盼望的,因為我們知道將來一家人會在天國相聚在一起,這種情況跟非信徒那沒有盼望哀傷自然不可同語。   回頭談五歲的Sadie,許多人跟她的心情一樣,都是活在懼怕的光景中,對死亡的事情感到害怕。不過,如果他們聽到福音,並且願意接受耶穌基督成為他們的救主,在成長過程中,就不需要擔心長大,更不需要為死亡的事感到憂慮;反過來,他們可以安心享受地上每一個日子,安心等候將來與神一起的快樂時光,這就是聖經所講的福音。

244) 殘而不廢

十字繡是一種古老的民族刺繡,具有悠久的歷史,刺繡者透過專用的繡線和十字格布,利用經緯交織的搭十字的方法,按照坐標圖案作刺繡,因此,任何一個身體沒有殘缺的人,稍為受過訓練都能夠作十字繡的工作,但對一個失去雙臂的人來說,要作十字繡卻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她的名字叫楊佩,才24歲,因為童年時的一個意外而失去雙臂,難得的是,她沒有因此自怨自艾,到處乞求過活,居然利用自己一雙腳,練出以腳刺繡的功夫。2014年五月,她被邀請到中國周立波的綜藝節目,當場表演她雙腳繡十字繡的絕活,讓許多人嘆為觀止。不過讓觀眾留下最深的印象不是她十字繡的作品或「腳藝」,乃是她從頭到尾的燦爛笑容,主持人周立波稱她是斷臂的維納斯,不過楊珮比較喜歡稱自己做折翼天使,原因很簡單,比起維納斯憂鬱的眼神,她更喜歡天使般的笑容。   在她尚未懂得刺繡工作前,楊佩一直過著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的生活。她賣過報紙,擺過地攤,開過服裝店。2010年時,有人告訴她,繡十字繡能賺錢,她也開始有這個念頭,但一般師傅看她沒雙臂,大都托詞拒絕收她為徒。楊佩堅決不移的決心最終感動了一位師傅,她決定教楊佩做繡活。不過,第一次單用腳穿針引線,楊佩足足花了兩三個小時;一幅「五福臨門」圖案的十字繡,她繡了足足一個多月時間,當她以600元的價錢出售時,她哭了,她用這份血汗錢為母親買了一件新衣服,她媽媽也樂了好幾天。   在楊佩的夢想筆記上,有著三個願望。第一個願望是開一家十字繡的實體店,這一點,周立波的夢想秀節目已經承諾了她這個願望,不過楊佩這個願望有點特殊。她想尋找一些和她一樣沒有手臂的人來繡十字繡,出售自己的作品,她希望她的店成為一個平臺,可以幫助有特殊需要的人。楊佩曾經走過一條艱難的道路,又能夠處身置地為別人設想,願意幫助那些有她類似困難的人,這實在很難得。   楊佩成名後,找她刺繡的訂單多的不可勝數,於是有人建議她雇工人,完畢就繡上自己的名字,畢竟雇傭繡工的價格比較便宜,但楊佩堅決拒絕這種做法,她說她不想騙別人,既然別人要她的作品,自然不會是因為這些作品多漂亮,乃是因為每一針都有意義,如果不是她自己繡的,這還有什麽價值?   也曾經有一家銷售十字繡的企業邀請楊佩做形象代言人,對楊佩來說這也是一個賺錢的良機,但在與該公司高層見過一次面後,楊佩乾淨俐落地回絕了對方,因為對方想以她 的名字打造一個品牌,楊佩認為這樣做就無形中把自己賣給了別人。從這可以看到她的一份風骨。   楊佩除了毅力過人,難得的是她也有一顆易滿足的心,她講到一些她所認識的朋友,他們總是羨慕別人過的自己更好,比如看見有人穿著一件名牌衣服,背了一個名包,心裏總是起疙瘩,嘀咕為什麽自己沒有。楊佩說她實在想不通他們為什麽要自尋煩惱,如果她也如此想,那根本無法過日子,說實在,許多人擁有的都比她多,她連手臂都沒有啊!   看楊佩處理她對錢財的態度、待人接物的態度、作業的工作觀、協助別人的心懷,她其實可以扮演另一個更適合的角色,就是作一個「心靈導師」,而她的確經常被邀請到不同學校或機構做個人演講,她的勵志故事和經歷也能夠鼓勵許多人。一次演講結束後,一個學生走到了她面前,流著淚說,之前她遇到一點小的挫折就自暴自棄,但聽了楊佩的經歷後,感覺楊佩承受的悲痛比自己多千萬倍,今後他決定勇敢地去面對挫折。   楊佩說她也蠻喜歡做演講,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儘管演講的報酬比起商業活動要低得多,但她說,「錢可以慢慢去賺,就算丟了,也可以慢慢賺回來。可是有些東西,並非金錢可以衡量,能用真誠去幫助別人,這種回報是無價的。」   一個才23歲的弱質女子,居然能夠如此豁達,失去雙臂沒有讓她失去志氣,反而讓她變得老練成熟。

243) 未寄出的一封信

朋友在職場上跟主管爲了一些小事產生過節,認為對方以大壓小,因此內心感到憤憤不平,在一個偶然機會,他抓到主管的把柄,因此準備向主管的頂頭上司email打小報告,他問我的意見如何?   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但卻告訴他一個有關美國總統林肯的故事。   稍為瞭解美國歷史的人都聽過蓋茨堡Gettysburg戰役,美國這場南北戰爭被公認是美國歷史一個里程碑。不過,這場戰役其實有一段插曲,是與當時美國總統林肯有關。   蓋茨堡戰役之後,由Robert Lee將軍率領的南方軍隊開始向南撤退,當他們到達Potomac River河邊時,前方河水突然暴漲,軍隊因此無法渡河,而乘勝追趕的北方軍就在後面。因此,北方軍只要再前進一步,就可以乘勢把南方將領Robert Lee抓起來,想當然,南北戰爭就可畫上休止符。美國總統林肯於是下達命令,吩咐北方軍隊的George Meade將軍趁此良機立即襲擊南方軍隊,並且生擒將領Robert Lee。 不知道什麽原因,北方軍隊將領George Meade遲遲不肯進攻,最後,河水退潮,Robert Lee帶著他的軍隊輕鬆渡河逃走了。 林肯知道之後,極其憤怒,忍不住就寫了一封信給前方的George Meade,毫無留情地批評他的失職,從信中最後幾句話可以看到林肯對這位北方將軍的憤怒和不滿,上面這樣說:「我實在無法對你有什麽極大的期盼,你讓我感到非常失望,大好良機從你手中就這樣流失,我感到非常遺憾。」 猜想一下,當前方的北方將領George Meade看到這封信之後會有如何反應? 可是,George Meade從沒有看到那封信,原因是林肯並沒有把這封信寄出去。這封信是在林肯去世後,從他文件中發現的。   爲什麽?   歷史學家分析,林肯是一個深明大義的人,他知道自己是在怒氣中寫這封信,他也明白,一旦發出這封信,他和George Meade將軍之間的關係將會出現一道難以彌補的裂痕,對方甚至會卸甲離去,這對林肯並沒有任何好處;而且,林肯不知道George Meade當時所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光景,對方遲遲不出兵也許他有難言之隱。正因為這樣,林肯對是否寄出這封信感到躊躇,如此過了數天,他怒氣已消,他也認為沒有必要把這封信寄出去。   朋友聽完林肯這個故事,他也是聰明人,馬上明白我的意思,因此改變了他報復的心意。果然,兩個月之後,他跟主管的關係得到改善。 回頭再講林肯的故事。歷史學家認為能夠如此豁達,相信跟林肯在年輕時所發生的一件事情有關。   年輕時的林肯,為人任性,待人處事很不成熟,自恃才華過人,經常寫信指責別人,甚至投稿報館批評一些他不以為然的政治人物。   一次,他在伊利諾州一份報紙上發表了一封匿名文章,嘲諷一位名叫James Shields的愛爾蘭政客,當人們讀到那篇文章時,無不捧腹大笑,最後搞到全城轟動。然而,James Shields可不是省油的燈,他看到文章之後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當他查明寫信人是林肯,馬上找對方算帳,並且要與他作生死决鬥。但林肯是一個文人,拒絕作任何决鬥,但對方不肯讓步;林肯爲了面子,只好硬著頭皮應戰。在選擇决鬥武器時,林肯考慮到自己手臂較長,就選騎兵砍刀,並且找來一位西點軍校畢業生補課。决鬥那天終於來到,就在他準備跟對方河邊沙灘上拼個你死我活的時候,有名人出面調停,才避免了一場流血事件。 事過境遷,林肯從此學乖了,再也不敢寫任何東西挖苦別人和傷害別人,他還經常地告誡朋友: 「不要指責別人,你自己也不會受人譴斥。 」

242) 尊重

法國一份諷刺雜誌的總部在2015年年初遭到3名武裝分子襲擊,造成至少12人死亡,死者包括雜誌社總編輯、六名雜誌社工作人員、三名漫畫家及兩名警察。該雜誌多次因被指控侮辱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而惹爭議,目擊者稱槍手施襲時高呼「已為先知復仇」。   對於這一宗血腥至極的恐怖襲擊,全球各國政府和組織一致嚴詞譴責,畢竟以機關槍來回應畫筆的諷刺,這根本不成比例。但問題是,為什麼這種冷血無情的恐怖襲擊總是像春風草原般生生不斷?與其一直責怪伊斯蘭教極端分子的野蠻人性和冷血,也許西方社會也應該檢討一下他們過去肆無忌憚對伊斯蘭教信徒的挑釁行為,美其名高舉言論自由,但所作所為往往越過別人的界線而不會自我檢討。   屠殺事件發生不久,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正好到菲律賓展開為期五天的訪問,當他被問到評論法國《查理周刊》遇襲事件,他譴責任何以神的名義進行的殺戮行為,形容這類殺戮行為「離經叛道」,又指出,任何人永遠不能以宗教作為使用暴力的理由。教宗非常強調言論自由,因為這是一個基本人權,不過教宗也同時指出,言論自由是有限度的,尤其是當人們侮辱或譏諷別人信仰時,言論自由更應設限。他這樣補充說:「如果我的好友詛咒我的母親,他可以想像到要挨拳,這是意料之中的事。你不能激怒其他人,不能侮辱或取笑其他人的信仰。」   其實教宗方濟各所講的,不外是要學會尊重別人,這個簡單的做人道理,相信是連幼稚園的學生每天都聽的到老師的訓話。   講到尊重,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學家卡內基曾經這樣說,處理人際關係最基本的原則只有一點,就是三個「不」: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 。這九個字看起來很簡單,好像沒什麼了不起的大道理,但如果當事人抱著這三個處事原則,在日常與人相處或職場上,就可說是無往不利。卡內基一針見血地指出,當我們處理人的問題時,要了解我們並不是面對一個理性的人,而是在處理一個非常情緒化的動物,換句話說,是一個充滿各種偏見,同時也在用盡各種方法維護自尊的動物。想一想:當你遭到別人的批評和責備時,心裡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憤怒、還擊、報復!專家研究,當一個人遭受批評時,他們心跳會加速,防衛本能跟著出現,人為了維護自尊,就算明知道自己犯錯,對方說得有理,但仍然為自己頑強辯護,不但死不認錯,甚至還故意唱反調!所以批評和責備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導致更多的衝突,同事討厭你,朋友疏離你,親人迴避你,敵人追殺你。   講到伊斯蘭極端分子的屠殺事件,情況也是一樣,這世界其實並不理性,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看,這世界有兩種伊斯蘭教的信徒,一種是像其他宗教的信徒那麼理智,他們可理喻,另一種是激進的原教旨主義者,很容易被侵犯,因而作出偏激的行為。如果我們處在一個健康的國際社會,也許誰都不應該壓制言論自由,因為這是一個人的基本人權,但問題是,今天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病態的社會,發表個人言論的同時,至少也得要學會尊重別人,否則,伊斯蘭激進分子的屠殺事件根本無法杜絕,並且帶來更多社會不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