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打不完的仗

十七世紀有位英國哲學家提出了一套與心理有關的理論,指出人的出生如同一塊白板,因為什麼都不懂,因此別人在上面寫什麼就相信什麽,父母所灌輸的觀念或老師所傳教的知識,他們就照單全收,一旦所寫的東西烙在白版上,日後要抹去就幾乎不可能,要修正它也很困難。這說法跟後來弗洛伊德所講的心理學理論相符,他認為幼年時期某些思想一旦進入了潛意識中,要修正這些觀念非常不容易,要清理它更是難過登天。   看回教徒極端分子對幼童所灌輸的仇恨思想觀念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多年前美國記者Jeffrey Goldberg有機會到巴基斯坦西北邊境一所名叫哈查尼的學校進行探訪,這學校基本上是訓練聖戰戰士的地方,說得直接一點,就是訓練恐怖分子的特殊學校。當記者知道這所校長願意接受他的訪問並且讓他駐校察看一個月,他也感到相當意外,校長的目的其實是想透過西方記者的筆墨讓世人知道,他的學校只是培養親塔利班的人,但絕對不是恐怖分子訓練營。但記者在這所訓練營住了一個月之後,他不得不承認,這所學校基本上就是恐怖分子的搖籃。   到底這學校是使用什麼方法訓練這群孩童,使他們日後願意赴湯蹈火,身上裝滿炸彈、不惜犧牲性命要跟敵人同歸於盡的呢?無他,正因為這些訓練人員相當懂得人的啟蒙心理,在他們還是一塊白板的時候,就灌輸了他們西方國家是伊斯蘭最大敵人的仇恨心理。   哈查尼這學校每年招收兩千八百多位男童,大多來自赤貧家庭,學費住宿費全免。經費都是來自巴基斯坦的有錢人和波斯灣國家的虔誠或激進的伊斯蘭信徒捐助。學生年齡從八歲開始,每天在教室裏面坐四到八小時,學習以阿拉伯文寫成有關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伊斯蘭法學和歷史等,學校從不教世界歷史、英語、數學,更別說說電腦和科學。問到這些學生將來的志願,美其名是要成為伊斯蘭法學家,講得坦白一點,就是隨時發動聖戰。在這些學生心目中,他們最敬佩的人物是發動舉世聞名911事件的賓拉登。   哈查尼學校基本上對每一個學生灌輸對西方社會的仇視觀念,學校把世界分成兩個對立陣營,一個是「和平之都」,一個是「戰禍之地」,而「和平之都」是伊斯蘭教徒的世界,而「戰禍之地」就是其他地方,如今主要是指美國。學生有了這種思想,一旦伊斯蘭教與其他文明發生摩擦,最終難免一戰,而伊斯蘭教信徒必須永遠隨時準備發動聖戰。   據說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宗教學校裡有成千上萬的學生每天接受這種「震撼教育」訓練,這些男孩出生貧窮,對世界一無所知,而他們對伊斯蘭教教義的認識就只是這些極端分子所教的那一套,所以能夠想像,這些學生長大後很自然成為了一部忠心的聖戰機器。   今年年初,巴黎一家叫『查理周刊』雜誌社懷疑被兩個阿拉伯裔的伊斯蘭信徒襲擊,十二個人死去,這是法國本土四十年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恐怖事件。『查理周刊』之所以惹來殺身之禍,主要是因為這家雜誌的漫畫對伊斯蘭教帶有極大的諷刺性,他們曾經多次因刊登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而引起信徒不滿,雜誌社職員不時收到恐嚇電話和電郵,但雜誌社主編和作家根本不當一回事。襲擊事件不到一星期,法國首都巴黎舉行反恐大遊行,法國政要和四十多個外國領導人都參加了遊行,民眾超過百萬。這次遊行的目的是要證明,西方國家絕對不會向恐怖分子低頭。但儘管參與『查理周刊』雜誌社襲擊的幾個恐怖分子最終被殺,但很多有見地的學者提出嚴重警告,伊斯蘭教國家有成千上萬的聖戰機器作後備戰士,這根本是一場永遠打不完的仗。

240) 橫財還是橫禍

  2014年的平安夜,香港一輛運鈔車為中國銀行運送30箱新鈔到某處,運鈔車途經香港灣仔告士打道時,車門發生故障,三個共裝有5000萬元的錢箱跌出車外,其中逾3000萬元新鈔全散落馬路,面額500元的大鈔因此隨風飄散在馬路上,途經車輛紛紛停車,司機和乘客蜂擁下車拾錢,當中有人將錢塞入車廂,然後快閃登車離去;有計程車乘客撿到錢之後徒步逃走,也有途經此地的市民加入搶錢行列。不過讓人談論最多的是,當時剛好有輛從中國到香港的內地旅遊巴士路經該地,許多團友要求司機停車,之後十多名男女衝落旅遊巴士,搶走錢箱內一捆捆的鈔票,每捆估計約五十萬元,一中年女子兩手拿著四捆鈔票,歡喜若狂衝返旅遊巴士,其他團友也跟風照做,之後旅遊巴士匆匆開走。警方後來趕至,結果計算,證實失款1523萬元,事後雖然有市民向警方交回360萬元,但仍有1163萬尚未尋回。   不過撿「橫財」事件並非就此告一段落,事件仍有餘波。因為當時剛好有人在高處拍攝,事後大量相片被發放到網上,而警察根據這些資料就輕而易舉追查到拾錢者的身份,幾個撿到錢的「有識之士」可能害怕惹麻煩,經過一番心理掙扎,最後還是乖乖地把錢交還;但也有不少人抱著姑且一博的心態,不願意放棄輕易得到的橫財,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最後惹上官司,一對男女正是如此。他們剛好搭乘計程車經過,看到鈔票滿天飛,於是要求司機把車子停下來,兩人在地上拼命撿鈔票,滿載而歸就回到車上,並且命令司機開車逃之夭夭。這對男女以為這是天賜橫財,誰知道這計程車司機目睹這兩個人所作的,非常不齒他們的違法行為,於是暗暗報警,警方根據司機所提供的資料而作深入調查,先後找到兩人的住所,並且分別在他們家裡找到贓款現鈔,起回至少十六萬現鈔,橫財沒有得到,一場訴訟官司卻等著他們。   不知道你聽到這段新聞報導之後內心有何感想?相信很少人會為這兩位貪婪人士抱不平,並且認為他們實在罪有應得,俗語有說,不義之財不可貪。不過在責備這些貪婪者的同時,也許每個人都要捫心自問,如果我在面對同樣的情況,我會怎樣做?把鈔票撿起來交給警察?還是跟他們一樣,把錢往口袋塞,撿完就溜。也許有人會擔心,整個過程被人錄影下來,遲早會東窗事發,還是乖乖交還比較明智。那麼,又假如當時沒人看到,也沒有任何人證物證或錄影,你的想法和做法是否會有所改變?   講到發橫財,心理學上有一個較少人聽過的名詞,稱做「橫財綜合症」,這是指一般人的的一種心理病態,意思是指忽然獲得意外之財而導致心理失衡,一方面感到很幸運,認為天賜橫財,興奮不已,但另一方面,心理卻出現非安全感、恐懼、和內疚,因為這些財富始終是不乾淨,因此感到彷徨,不知如何是好,既不能控制財富的引誘,但又無法擺脫心靈上的不安。   老實說,很多東西一旦與金錢掛鉤,人們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人格、道德、品格等拋諸腦後,要知道,貪婪和慾望是無止境的,信徒沒有例外。身為基督徒,我們必須要做一個決定,生命中哪一樣事情最重要?聖經真理還是物質享受?這是每個信徒要作的抉擇,如果我們認定聖經真理是重要的,當面對金錢的誘惑時,我們比較容易選擇作對的事情,我們內心也會有神所賜的平安,不會感到太大的試探和誘惑,儘管看到周圍的人都瘋狂地檢拾鈔票,也不易為之所動;反過來,如果信徒看中物質的享受,當面對金錢的引誘,他可能放棄真理,拋棄良知,不惜以說謊、耍手段,用偷、搶、騙等方法滿足個人慾望,也許短時間內可能會得到一些好處,但內心的罪咎感會帶來許多焦慮和擔憂,得不到內心的平安。   耶穌曾經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加福音十二章15節)這句話一語道破,生命的品質不在乎物質的擁有,乃是持守真道,為了財富而做出違背神教導的事情,一方面人會承受良心的責備,長遠來說,不乾淨的錢財最終會惹上官司,剛開始以為是橫財,到頭來反而成為禍害。

239) 内在美才重要

  她天生就不漂亮,說實在,應該說她很醜。她母親曾告訴她,出生不久,母親抱著她坐公共汽車。才一上車,司機便說,還沒有看過這麼醜的孩子。 她慢慢長大,人稍為長高,但醜陋樣子還是沒有變,皮膚黝黑,嘴巴大,眼睛小,稍為笑一笑,眼睛就不見了。雖然如此,她的人緣奇好,而且很樂觀,她從沒有因為樣子不好看而輕看自己。 朋友問她,你的樂觀性格是否與生俱來?她說,不是,她也有段時間對自己的外貌感到憂傷難過,有幸高中時她遇到一位很有同情心也很有智慧的老師,當他瞭解她的處境就這樣對她說:不妨每天花十幾分鐘照鏡子。她很好奇,照鏡子有什麽用?能夠讓我變得漂亮嗎?老師說,不是,乃是要你首先接受你自己,唯有這樣,你才會快樂。你必須明白一件事情,外在都是表像,最重要的是裏面的靈魂。 正因為老師這一番話,她生命出現脫胎換骨的改變,她不再為自己的外貌如何感到難過,她著重個人內在的美德。 長大後,她立志當一個護士,她很熱愛自己的工作,喜歡幫助別人,臉上經常掛著微笑,所以深受病人和同事的歡迎,並且連續三年得到年終最佳護士獎。很多同事在羡慕之餘,問她工作秘訣是什麽?她想了一下,說:其實沒有什麽秘訣,我只是用同理心來待人,我想,如果我生病躺臥在病床,我會希望護士怎樣待我,於是我就按照這個對待病人,就那麼簡單。 除了正職護士以外,她也在孤兒院當義工,經常跟孩子玩在一起,跟他們講故事。一次,她看到一個小女孩悶悶不樂,她過去跟她聊天。 「爲什麽你不去跟大家一起玩?」 「沒人喜歡我。」 「爲什麽你會這樣說?」 「跟我同年齡的孤兒院朋友,一個一個被人領養去了,但一直沒有人選我,我想因為我長的不漂亮。」 護士女生用手把小女孩的頭轉向自己,說:「你覺得我漂亮嗎?」 小女孩很坦白說:「不漂亮。」 「你覺得孩子喜歡我嗎?」 「喜歡!」 於是這個護士姑娘把多年前她高中老師那一番話對小女孩說了一次,「外貌只是表像,是整個人一小部份,內在的美才是最重要,不要因自己一點不完美而忽略自己許多的優點。」 小女孩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世上有些事情的確非我們人能夠改變的;能夠改變的是我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和觀感。

238)無比的寬恕

  這是許久以前發生在台灣一位單親媽媽身上的故事,她名字叫林美雲,夫家姓游,夫婦只有一個兒子,叫阿德。孩子年幼時,先生便罹患癌症過世,游媽媽含辛茹苦地把孩子養大。 2000年的聖誕夜,那年阿德才15歲,他約了一群高中同學到校園附近烤肉,他因打工遲到,朋友開玩笑要罰他做20個伏地挺身。那天晚上剛好有另一群年輕人也在烤肉,他們看到阿德所做的,以為他在賣弄,故意挑釁,兩方青少年一言不合就打起來。在混戰中,對方一位楊姓年青人拿起一把水果刀,往阿德肚子插進去,雖然經過醫生搶救,但最終仍返魂乏術。 你可以想像這位單親媽媽聽到這消息時的反應,丈夫年輕時就過世,唯一的兒子,也是她未來的希望也被殺,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她根本不能接受這個事實,以為這只不過是一個惡夢而已,晚上睡覺,她還隱約聽到有人敲門,以為兒子回來,打開門才發現是幻覺,一次還跑到市區的百貨公司,硬把童裝部的四具兒童人偶搬回家,這種思兒心切的心情最終讓她患上嚴重憂鬱症,每天生活像行尸走肉,不過最難過的是,她要到法庭質證這個殺人犯,每次看到對方,恨得咬牙切齒,讓她感到更生氣的是,對方不但毫無悔意,而且抵賴沒有殺人,強辯是阿德衝過來撞到刀子而已,這母親越想越氣,好幾次已經準備毒藥和刀要把對方殺了,然後同歸於盡。 怨恨和苦毒蠶食她的身體,才幾個月,她不到一百磅的身體最終支撐不了,被迫送到急救室,當地教會聽聞消息,派來一對基督徒夫婦為她作輔導和跟進,夫婦跟她熟悉之後,好言相向說,事情既然發生,爲了你的健康,是否考慮饒恕對方。不講很好,越講越生氣,「饒恕?你站在我的立場看看,那是我唯一的兒子,如果你是我,你能夠饒恕對方嗎?」 這對基督徒夫婦並沒有因此放棄,除了叫教會默默為她禱告,仍然經常慰問和關懷她。 法庭後來只判決對方誤殺罪,有期徒刑並且罰款了事。林美雲知道後,實在氣不過法庭的審判結果,她買了一把刀,抱着同歸於盡的決心,氣呼呼地直奔楊家,準備幫兒子報仇。不料當她來到楊家附近,遠遠看到楊姓少年的母親正穿梭在車陣中賣玉蘭花,而因車禍遭截肢的楊爸爸也吃力地用單手賣花、找錢,同是辛苦人的悲哀胸臆間油然而生,她想起自己也是這樣一路苦過來,丈夫去世前因肝病長期臥病在床,為了生活,她必須去洗碗、洗車,身兼兩份工作,還得種菜養活一家。她心想,楊姓少年的父母跟她一樣,他們何嘗不是這件事情的受害者?為了賠償,還得在路邊賣玉蘭花籌錢。看到這一幕,林美雲的憤怒登時消減大半。「就算我現在殺了他,我的孩子也回不來。但是我的仇恨,卻讓另一個家庭陷入更深的困境。」原本充滿怨恨的她冷靜下來後,心想:「如果是我自己的兒子犯錯,我應該也會希望對方原諒他吧?」 2002年八月,楊姓少年的父母在一位信徒陪同下,來到林美雲的家向她致歉。看到楊姓夫婦跪地痛哭道歉,埋藏在她心中的那股怨恨與憤怒隨着眼淚而崩解,兩位媽媽相擁而泣。林美雲說:「再多的金錢賠償或是判死刑,也喚不回我乖巧的兒子,我要的只是對方真心誠意的道歉。」 事發三年後,某個夜裏,她突然夢見兒子回來看她。夢裏兒子說:「媽媽,請不要為我傷心了,仇恨放在心裏對身體不好,你要好好地保重自己,照顧自己。」夢醒後,林美雲忽然想起那殺她兒子的楊姓少年。三天後,她打電話給過去關懷她那位信徒,她要去見楊姓少年一面。 林美雲探視楊姓少年的兩天後,少年寫了一封信給她,就像離家就學的孩子寫信給母親一樣,就從這封信開始,兩人慢慢建立起珍貴的感情。服刑期間,楊姓少年固定寫信給她,向她報告近況;逢年過節,還親手繪製卡片寄給她。字裏行間更不忘經常提醒:「游媽媽要注意健康,多跟朋友出去踏青走走。」 林美雲語重心長地說,她相信人性都是善良的,只是有時難免迷失方向,走錯一歩。她選擇原諒楊姓少年,周遭親友很不諒解。「我不後悔選擇原諒,」她語氣堅定地說,「我失去了兒子,但是不希望我的怨恨,讓另一個孩子帶着罪惡感而誤入歧途。」她相信有不少犯錯的人,只要多給他們一些寬恕與關懷,他們也可以對社會有所貢獻。林美雲曾經這樣說,「上帝關了我一扇門,一定還會幫我留一扇窗。」 林美雲後來和楊媽媽一起去參加楊姓少年高中畢業典禮,他高中畢業後也順利考上大學。

237) 張艾嘉

  對華人來說,相信許多人對張艾嘉這電影圈人物一點都不感到陌生,也許她沒有成龍、張國榮、周潤發名氣那麼大,但張艾嘉在華人圈子也算小有知名度。她是台灣金馬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雙料影后,當過演員、編劇,也當過導演,許多人大概都被她那信心十足的笑容和綽約的身姿所打動。表面來看,她的確是得到她夢寐以求的榮譽和成就,但張艾嘉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講到她個人心路歷程的掙扎,也許值得我們許多人當成一個借鏡。 張艾嘉中學時便被家教嚴格的母親送往美國念書,17歲的時候,基於對音樂和表演的熱愛,張艾嘉不顧家人的反對,放棄了在美國的學業,開始進入華人演藝圈發展。 張艾嘉從小就抱著這樣的一個人生觀,就是既然一生只有一遭,就應該盡情享受最榮耀和最輝煌的一切。張艾嘉20歲不到就戀愛結婚,但這段婚姻維持不到六年,事後她承認,那麼年輕就被婚姻約束,實在有違她的本性,當了六年不快樂的太太,她選擇離婚。 脫離婚姻的約束,張艾嘉恢復她狂野的個性,猶如一頭脫韁野馬般橫衝亂撞。沒有多久,她遇上了羅大佑,羅大佑當時是廣為人知的台灣創作歌手和音樂家,對九十年代校園民歌及整個華語流行音樂風格轉變有劃時代的影響,其歌曲也是許多歌手爭相翻唱的對象。張艾嘉事後如此說,她與羅大佑的交往純粹是爲了拉風,爲了讓人羡慕。那時兩人經常出雙入對,她非常享受被所有男人注目和被所有女人嫉妒所帶來的快感,她也承認,她與羅大佑的戀情根本不像是感情,說穿了只像一件璀璨奪目的首飾,而這正是張艾嘉所追求嚮往的。雖然羅大佑對張艾嘉非常著迷,一心一意想與張艾嘉長相廝守,但可惜,這不是張艾嘉的心意,因為她要的不是長相廝守的婚姻,她仍然抱著享受世界所帶給的榮耀和榮譽,這點張艾嘉得到了。 羅大佑不是個愛張揚的人,可是張艾嘉卻喜歡奢華,於是,她要求羅大佑為她訂制法國最新款的婚紗,連裙腳都綴滿了璀璨的鑽石,婚禮就像一個女王的加冕儀式,張艾嘉還戴上鑽石王冠,目的就是讓所有男人感到失落,讓所有女人嫉妒,這點張艾嘉也得到了。 婚禮完畢後,賓客散去,兩個人在洞房花燭夜開始婚後第一次「談判」:羅大佑希望張艾嘉退出娛樂圈,安心在家早日為人母,然後相夫教子,做個新時代的傳統女性﹔但張艾嘉嗤之以鼻,坦言說一不會放棄事業,二不會那麼早當媽媽。談到最後來僵住了,羅大佑很艱難地擠出一句話:「你到底是不是個女人?」羅大佑基本上是個傳統的熱血男子,對於張艾嘉那種遊戲人間的性格,根本無所適從,想當然,這種婚姻根本無法維持,沒多久兩人便離婚了。 這段婚姻的失敗並沒有給張艾嘉帶來絲毫悔意,因為這是她的個性,她只是迷醉在千萬人的景仰中。 她的第三段婚姻是因為懷孕之後才結婚,而對方更是一個名婦之夫,當時她頂著勾引別人丈夫之惡名且未婚產子,而這段名不正言不順的婚姻最後還是悲劇收場。不過這段婚姻卻燃起張艾嘉另一個夢想,就是為她自己打造一個神童兒子。先上車後補票,她得了一子,居然改名叫Oscar,顧名思義,她對這個兒子有很大的抱負,就是要他日後在電影圈吐氣揚眉,為誰吐氣揚眉?當然爲張艾嘉。於是她為這個兒子貼身訂造,期望這兒子成為最佳的童星,好讓天下每個人都知道張艾嘉所擁有的都是最好的,不管婚姻或她的後代都沒有例外。於是她安排兒子讀名校,兒子四歲就可以已經講出一口道地的英式美語,彈一手漂亮的鋼琴和小提琴。為了盡量增加孩子社會曝光度,她教孩子背臺詞,如何在新聞記者面前應對。果然不負眾望,經過台灣和香港電視轉播之後,兩地頓時轟動,並且冠以天才,兒子一夜之間紅透香港台灣,張艾嘉自然因兒子而感到自豪,她的另一個夢想也實現。 人算不如天算,她兒子因曝光過度而被土匪盯上,慘遭綁架,雖然後來被救回來,但遭遇綁架對這兒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他再不願意與張艾嘉參加任何公共場合的活動,外出回家就鑽到自己房間不肯出來,連飯也不吃,以前在眾人面前的自信開朗不見了,他變得膽小如鼠,並且草木皆兵。儘管找過許多心理專家,但很長時間仍然無法根治因為綁架所帶來的心理創傷。 張艾嘉在兒子綁架案結案之後,面對媒體有這樣一番話:「一直以為最重要的是盛名,時時處處想保持常青,不管是婚姻還是兒子,都當作了自身招牌的一點金漆,從未將自己從高處放下,好好審視一下生活。直到兒子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方才明白最珍貴的財富並非那個熠熠的金字招牌。熙熙攘攘,皆為利來﹔攘攘熙熙,皆為名往。以前,我就是攘攘熙熙中的一分子,結果從相夫到教子處處一敗塗地。」 舊約一位絕頂聰明的君王,在享盡人間各種榮華富貴、歷盡艱辛之後,因此講出一句金石良言,「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他書卷的結尾如此這樣勸勉世上年輕的一輩,「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傳道書12:1),意思是說,不要虛度光陰,最重要的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以敬畏上帝的心態度過一生。可惜的是,許多人只有走到人生盡頭,搞到頭破血流之後才能夠深深體會這個奧秘,張艾嘉的例子可以說是如拾草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