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 神的計劃非人計劃

  Rick Warren因「標杆人生」一書而成為馳名中外著名的佈道家,是繼葛培里之後,成為許多信徒所敬仰的一位傳道人。去年年初,他那27歲的幼子Mathew自殺去世,引起許多人對他們家庭的關注,不少信徒也為這個神僕禱告。在哀悼期間,他有四個多月沒在教會講臺服事,期間他不斷尋求神的安慰和來自上天的平安。到了十一月,他重新回到教會服事,講臺一連串訊息題目居然是「追求喜樂」。Rick Warren牧師透過使徒保羅所寫的腓力比書,向信徒發出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就是在患難中,也要存一個喜樂的心。腓力比書被稱為喜樂書卷,書卷中許多名詞,如喜樂、高興、享樂、歡樂等字眼出現至少17次。過去許多牧者都以這本書勉勵信徒要常常喜樂,而「常常喜樂」這句話對信徒來說一點不陌生,但現在出於兒子剛過世傳道人的證道,所帶來震撼和激勵是巨大的。 Warren牧師引用腓力比書而帶出他所傳講的訊息,這絕對不是偶然的。對聖經比較熟悉的信徒都知道這書卷的作者是保羅,而他寫這本書的時候,正經歷他人生的最低潮,人失去自由,被關在羅馬的監獄,性命危在旦夕。而保羅卻以這封信勉勵腓立比教會信徒要喜樂。保羅的訊息很明顯,快樂不在乎環境或周圍所發生的事情。 先談談保羅的情況,自從保羅在大馬色路上得到耶穌的啟示,最終讓他成為一個基督徒。那時為主大發熱心的保羅心中有一個夢想,他想到羅馬傳講天國福音,因為羅馬是當時世界的大都會,是整個羅馬帝國的市中心,其重要性尤如今天美國的紐約或英國的倫敦。 所以保羅的夢想就是要到這世界樞紐傳講耶穌基督的好消息,他會怎樣做?就是租用那可以坐成千上萬人的羅馬鬥獸場,六個月之後,保證羅馬每個人都可以聽過福音。這是保羅的想法。 但神的想法又怎樣?神把他送到羅馬的監獄,讓他成為凱撒大帝的重刑犯。 你可知道當時的凱撒大帝是誰?他名字叫尼祿王,這傢伙是以殘酷出名,希特勒跟他還差一大截。保羅成了尼祿王的重刑犯,24小時被儘管,從早上到晚上都被鎖鏈鎖住。正因為保羅身份特殊,皇宮所有重要人物保羅都有機會接觸到,而那些每四個小時換班一次的近身侍衛,更是成了保羅傳福音的對象。保羅如此被囚2年,皇宮上下不知道多少人因此都聽過保羅傳講的福音。 保羅的計劃是要到羅馬向百姓傳福音,但神的計劃是先對羅馬上下官員傳福音。保羅想到鬥獸場讓每個平民百姓傳福音,但神說,這不是我的計劃,神的計劃是在監獄裏面。那一個計劃比較好?當然神的計劃!事後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很好的結果。腓力比書第四章告訴我們,尼祿王家人兩年後成了基督徒,而一些羅馬皇室人員也因此成為基督的跟隨者。正因為這樣,多年之後,基督教成了羅馬帝國的國教。神的計劃遠勝於人的計劃,這絕對不是保羅坐牢時所能預知的。 還有,我們知道保羅是一個閒不住的人,既然被關在監牢,他沒事情可做,於是他就寫信給不同的教會,於是有所謂監獄書信。你可知道這些書信對後世影響有多大?相信連保羅坐牢時也無法猜想到他的書信竟然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量,這完全是神的工作,是神的計劃。保羅在監獄寫了羅馬書、哥林多前後書、加拉太書、以弗所書、腓力比書、哥羅西書、提摩太前後書、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等,新約大部份書卷都是保羅在監獄寫的。保羅當時絕對不會想像到會有這樣的一個結果,但保羅卻這樣說,儘管他是被囚,關在監牢裏面,但福音卻是因此被傳開了,所以他感到很開心。保羅以信心仰望神,就是相信神可以透過一件看來不體面的事來成就祂自己的工作。 Warren牧師的親兒子自殺過世,據說這兒子長期患有精神病。一個忠心服事神的傳道人,他的家庭爲什麽會遭遇這些事故?坦白說,連身為牧師的他,恐怕在地上也無法找到答案,但從保羅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神的計劃遠勝於我們的計劃,信徒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以信心來接受神的安排,並且相信神的計劃是最美好的。正如保羅勉勵那時候的信徒,無論在任何光景,都要保存一個喜樂的心,因為我們相信神在一個看來不好的事情上,帶出一個美好的而結果,這是信徒應存有的信心。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87.彼得·巴菲特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因著他獨具的投資眼光而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有錢人,提到他的名字,可以說是無人不曉,但提到Peter Buffett,知道他的卻沒幾個,Peter 正是股神巴菲特的兒子。過去許多人對這家庭瞭解不深,但自從Peter寫了一本類似自傳的書,許多人對這個家庭有更深的認識,以前世人非常敬佩巴菲特的賺錢之道,沒想到他教育兒女也有一套。中國人如果欣賞巴菲特金融投資的慧眼,也許更應該從他教育孩子這方面來取經。 Peter 是家裡的老幼,上面有一個姐姐,一個哥哥。彼得自小就顯露出他在音樂上的天賦,一次心情憂悶的時候,就坐到家中鋼琴前,彈上一曲傳統兒歌《洋基歌》,讓家人大開眼界。念大學的時候,他才剛聽完一位吉他手的演奏,回家後就即興寫了一首曲子並錄制到磁帶,第二天他和朋友開車去海邊,在車裏播就放著這首曲子。 1977年,Peter從祖父那裏分得9萬美元遺產,這筆錢原先是出售祖父一座農場的收益,後轉成了他父親旗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股份,父親巴菲特本來的原意是希望子女守住手上所擁有這些股票,這可以保障他們日後的生活,但彼得爲了追求他音樂的夢想就把股票變賣了,並且退學,開始追求他音樂的夢想。其實如果那些股票留到今天,現在市值應有7200萬美元。 對於這兒子變賣股票,並且退學這兩件事情,到底作父親巴菲特的看法怎樣?根據Peter的自傳,那時20多歲的他,與父親談到想從事音樂事業的情況,父親以過往的處理家庭事務的習慣,非常認真傾聽,不做評論,也不提如何建議。後來某天,父親這樣對他說,「彼得,你知道嗎,你和我其實都在做一件事情,音樂是你的畫布,而Berkshire Hathaway公司是我的畫布,而我們每天都在上面畫上幾筆。」彼得從他父親那裡得到肯定,於是很放心去追求他的美夢。他還體會一件事,父親事業如此成功,居然把他投資的工作和自己的音樂工作相提並論,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鼓舞。 Peter變賣那些股票之後,他退學,然後搬到舊金山,住進一所小公寓,買下一輛二手車,購買了一些設備,建立一個工作室。他每天埋頭鉆研,做著有償或無償的工作。他事業的轉折點是1981年,他一個鄰居的女婿從事動畫製造工作,急需一些音樂作品,這位製作人於是聘請Peter為一個10秒鐘的廣告配樂。從此,彼得的音樂事業不斷發展。80年代末期,彼得與一家名為Narada Productions 唱片公司簽約,並且推出音樂專輯,他的第一張曲集《Waiting》在業內頗受好評,也很暢銷。但彼得希望在電影制作上有所發展,後來朋友送他一本Evan Connell所寫的小說《Son of the Morning Star》,書中描寫美國印第安人和美國政府軍作戰的故事,彼得讀完後很受震動,這種感情直接影響到他1989年發行的第二張專輯《One by One》. 與此同時,他聽說好萊塢明星Kevin Costner正在籌拍一部與印第安人有關的電影,Peter將《One by One》寄給Costner。對方於是邀請他為電影寫配樂,儘管為電影配樂沒有成功,但他為《Dancing with the wolves》其中一幕Fire Dance的貢獻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與狼共舞」後來更獲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大獎片。彼得通過這次機會獲得Kevin Costner的認可,後來爭取到為電視連續短劇《500 Nations – A Musical Journey》配樂的機會,並因此獲得艾美獎。 彼得因著追逐他音樂夢想,一度過著艱苦的生活,即使處於最困難的境地,他沒有向父親伸手,而是到處貼廣告找工作,自力更生。他最終成為著名音樂人和作曲家,獲得包括艾美獎在內的諸多殊榮。作為富二代的彼得認為,父母留給子女最珍貴的財富不是現金或豪宅,而是讓他們學會獨立和堅強。Peter 很感激他父親這種訓練孩子的教育方式,更難得的是,他感激父親用一個平常心來看待他賣股票、放棄學業的決定,讓他能夠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追求他自己的夢想。這點也是中國父母需要效法的。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