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怪獸家長

  2013年三月份,香港連續三日發生三宗家庭倫常命案,其中兩宗是兒子預謀弒殺親生父母,恐怖程度遠勝於電影情節,這不單對香港七百萬香港人一記當頭棒喝,對兩地三岸的華人社會也敲了一個警鐘。 一個才29歲的年輕人,臉不改容把父母殺害之後然後碎屍。據說他是父母生前的心肝寶貝,跟很多父母一樣,年幼時父母花錢悉心栽培他,不單讓他學鋼琴,也送他到外國留學,可見父母對他非常不薄,但父母的愛、期望和關注加起來卻成為壓力,這兒子過去一直埋怨,他寧願參與運動好增高兩寸,也不要學鋼琴,更有甚者,他討厭父母每天迫他念南華日報來學英文。 從養育這年輕人的父母角度來看,他們有什麽錯?這父母的作法與美國早幾年名重一時華人母親Tiger Mom所作的,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別,目的都是爲了愛,爲了孩子將來著想,但誰知道,對的愛放在錯的位置是會引發質變,累積成了一發不可收拾的怨恨和怒氣。 這個冷血叛逆兒子的行為當然叫聽者感到髮指,但這種事件的發生也實在讓很多作父母認真檢討他們與兒女之間的五倫關係。講到作父母的,香港近年出現一個罕有名詞,稱一些父母為「怪獸家長」,究竟何謂「怪獸家長」?根據香港人的定義,怪獸家長大以下特徵: 父母是很進取,但他們視小朋友的成就為自己的成就,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出盡法寶、金錢、人事關係把子女送入名校; 不肯放權,否定子女的選擇的權利; 過度介入子女學習,安排極多課外活動,結果令孩子在娛樂及學習方便不能得到一個平衡; 小事化大,常恐嚇子女外面世界很危險; 太注重成功、成績,認為小朋友的成績是父母的責任,得不到好成績,長大便得不到好工作,沒有美好的前途。 香港人所定義的「怪獸家長」,其實與美國人所講的「直升機父母」,基本上是大同小異。 新罕布什爾州基恩州立學院的心理學家Neil Montgomery,在2010年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在大學新生當中,若家有「直升機父母」,性格會比較依賴、脆弱、焦慮、衝動、自我意識強,而且更難接受新事物。相反的,沒有「直升機父母」的新生,他們父母會給予兒女責任,但不會加以監控,因此孩子能夠自由發展,教育效果變得更理想。 孩子在學校的功課已經非常繁重,父母還要為他們安排密密麻麻的課外活動,然而,最重要的事情但許多父母都沒有做,就是撥出時間與子女好好相處、到麥當勞喝咖啡聊天、嘗試瞭解兒女在學業上或生活上的需求。要知道,家庭正是社會的縮影,子女學會在家庭中與家人如何相處,日後進入社會就比較簡單容易。 不能否認,家庭教育不能缺乏愛,但愛可以變成濫愛、溺愛,這很容易造成今天許多問題青年,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的反果效,搞不好就成為新聞上弒殺親身父母的兇手。 曾經有校長這樣說,當今世代最難教的不是班上的學生,乃是學生的家長。這句話很值得父母深思。

143 多巴胺與成癮病

  多年前在中央電視臺看到一個與現代青少年有關的片集。一個母親在他16歲兒子的晚餐放了安眠藥,待兒子熟睡後,她召了一部計程車把孩子送到一個集中營,這個集中營是專門收留網路成瘾症的患者。(所謂網路成癮是指那些對網路使用有強烈渴求或衝動,一旦減少或停止上網人就感到周身不舒服、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反應,而這些反應卻可以通過使用其他類似電子媒介如電視、遊戲機等來缓解。)這少年人由於無法掌控上網行為,母親屢次勸告無效,他甚至爲了上網的事情與母親大打出手,這位愛孩子的母親唯有使用這下策把孩子送到的集中營,盼望透過專業人員的協助,能夠除戒孩子的病癮。據說類似這種情況在今天中國比比皆是。 爲什麽人會上癮?根據醫學的研究,這是腦袋中的多巴胺dopamine作怪。多巴胺是腦袋裏面的資訊傳遞者,它所傳遞的就是讓人感到亢奮的化學物質,腦袋多巴胺越高,人就感到開心和興奮,人會沉迷在某種事物上,就是因為這些活動或事物能夠刺激大腦產生大量的多巴胺,當事人感到無比的亢奮,因此沉迷上癮。 網絡會讓人上癮,其實吸毒、喝酒、抽煙、和賭博也是一樣叫人沉迷,任何一樣東西能夠讓一個人的多巴胺得到提升的,這都可以叫人上癮,逛街、暴飲暴食、搞宗教、開快車等都可以叫人沉迷,只不過社會對吸毒、喝酒、賭博有律法禁止,其他容易上癮的事物比較沒有太大的約束力,任何沉迷上癮都具有殺傷力,只是屬於慢性。 科學家曾經以白老鼠作實驗,它一按掣,腦袋的多巴胺提升一點點,這老鼠可能以前從沒有那麼亢奮過,於是拼命按掣,直等到筋疲力盡。老鼠如果也會這樣患上成癮病,人跟老鼠基本上沒有太大差別,現在我們明白爲什麽成癮病的患者少有自我戒除。 很多上癮的習慣都是慢慢形成,不管是上網、搞面書、電腦遊戲、手機、性愛等,明知道這些東西對自己有害無益,但發覺自己無法自拔。按照Sigmund Freud的理論,人的行為會受到兩個基本原則所約束,一是爲了過癮,一是要對事實,譬如說,沒錢到商店偷東西是爲了填飽肚子,但心中也知道,偷東西會坐牢,到底應該順從哪一方,這在乎當事人當時的念頭,爲了肚子舒服而不顧後果,或者爲了現實環境而犧牲短暫快樂?專家也發現,那些意志力堅強的人,是比較容易戒除成癮病,因為他們比較按照現實情況作決定,所以爲什麽有信仰的人比較容易控制自己的慾望。 Bill Wilson是美國60年代人物,他的祖父輩都是酒鬼,他自然也不例外,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他回到自己的家鄉,他本來擁有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最終因為酗酒而搞到失業。他多次送到醫院,期盼靠著藥物戒除酒癮,但沒有成功。1934年他去探望一位同樣患上酒癮的好朋友,意外發現對方透過一個宗教團體的幫助,已經幾個星期滴酒未碰,這引起他很大的好奇心。不久,他酒癮發作,再度被送到醫院,在非常絕望的心情下,他向上天發出呼求,「要我戒除酒癮,我什麽都願意,如果真的有神,請向我顯現。」據他所說,後來他看到一束亮光,內心突然感到平靜和喜樂,從那時候開始,直到他過世,他幾乎戒除酒癮。 可能受到聖靈的感動,Bill Wilson決定發起幫助其他患有酒癮的人,而根據他過來人的經歷,能夠完全戒除酒癮的,只有透過聖靈的幫助,後來他與一位有戒酒經驗的基督徒醫生合作,成了小組,協助患有酒癮的熱,短短四年,他們幫助超過100個酒鬼成功戒酒,現在世界許多匿名戒酒協會就是從Bill Wilson的小組開始。爲了有效幫助這些患上酒癮的人,Bill Wilson親自列出戒酒的12個步驟,俗稱12-steps,其中第一項就是承認自己對酒癮無能為力,第二點是承認需要依靠神給予的戒酒能力(後來有人把神改成蒼天),到今天為止,這個戒酒協會不但成功幫助許多人戒除酒癮,這協會後來也擴展幫助其他病癮患者,這包括毒癮、性癮、網絡、和賭博等。

142 厚黑學新譯

  一位住在美國的華人,他從來沒有在Bloomberg雜誌上投稿,但他卻厚著臉皮問雜誌編輯是否讓他一試,編輯毫不考慮拒絕了他;他轉頭開車到德州奧斯丁大學,看哪一位教授願意讓他試教一堂課。這位老兄過去一個月就是這樣厚著臉皮作一些平常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不是發神經病,他也不是要出風頭,他原來是進行一項試驗,他稱之為「百日遭拒治療法」。 他的構想是源自「人怕被人拒絕」的心理障礙,他認為一個人經常被人拒絕或無禮對待,但如果習慣成自然,久而久之,人就能夠克服內心的緊張,那麼日後無論在大庭廣眾演講、約女孩子出去、或到商店要求退錢,他們再不會感到緊張或不好意思。 以他的看法,每個人其實都有失敗的經歷,許多事業有成的人,他們都受過嚴重失敗,但他們努力不懈,最後才闖出一番天地。這無論從醫院的一個實習生,到大公司總裁喬佈斯,都是一樣。曾經被自己成立的蘋果電腦公司踢出門口的喬佈斯曾經說過,「如果你要成功,必須經得起碰撞,如果你害怕失敗,你不會走得太遠。」 這位華人姓江,多年前他以交換學生身份從中國到美國念書,主修電腦,之後,他到了德州奧斯丁攻讀MBA學位,畢業後留在Dell工作。三年後,他自組公司,那時員工只有四個人,但後來一個大股東退股,這對他打擊很大,一下子落入沮喪的深淵,有一種被人遺棄的感覺。他說回憶起來,當時感到很憤怒,但很無奈,有很大的失落感,有一種講不出來難過和痛苦,但這種痛苦卻是實實在在的。專門研究情感創傷的一位加州大學教授這樣說,當親身體驗到別人要與自己隔離,那種痛苦是非常難受的,這與生命受到威脅所帶來的痛苦不相上下。這解釋爲什麽人會想辦法逃避那可能讓他們情緒會受到創傷的情況,這與我們不敢接近發燙火爐的道理一樣。 這位華人試驗的基本理論就是要幫助人建立強烈的抵抗能力。他是在2012年十一月開始他的研究計劃,第一次試驗,他跑去問一家旅館警衛借一百塊錢,這警衛對他的要求感到非常莫名其妙,還倒問他爲什麽要一百塊錢,他當時感到非常緊張,胡亂回答對方就衝出門口。不過經過多次「無情」的拒絕,他已經駕輕就熟,並且顯得很自然,連問問題也變得圓滑和有技巧。同年的十一月底,剛好美國感恩節後的黑色禮拜五臨近,許多人在百思店(Best Buy)門口排長龍準備購物,他居然問那排在第一個位置的人,是否允許他插在對方前面,想當然,對方的回答是no way。如此經過一輪挫折,他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人也變得很友善,現在,儘管有時候他的要求非常過分,居然也有人說OK。一次他到Krispy Kreme的甜餅圈連鎖店,要求店員把五個甜餅圈像奧運的五環連接起來,對方還是為他照辦;有消防員讓他帶隊參觀消防局,甚至有人讓他到後園踢足球。 能夠想出五花八門的奇怪要求也不是簡單的事情,他到奧斯丁大學的商學院要求一位教授讓他授課一節,被拒絕後,他卻找到一位傳播系的教授,向對方解釋他所進行的研究工作,這位教授顯得很有興趣,並且認真考慮讓他授一節課。到底奧斯丁大學的教授將來是否會讓他到班上授課,這是以後的事,但自從他開始這個研究計劃,他對自己的信心大增,走起路來也昂首闊步。 心理學上的確有一道克服心理障礙的技巧,稱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譬如說,那些對蛇蟲類有極端恐懼感的人,他們可以首先操練遠看一條大蛇的圖片,等恐懼感減少後,就到動物園隔著玻璃看蛇,一旦情況好轉,就跑去摸一摸解剖過的蛇皮,膽子大了就摸真蛇,這是行為治療技巧其中一種。這位老兄能夠把這行為治療法如此使用,實在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