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William Young的見證

  William Young來自加拿大的傳教士家庭,幼年時隨父母至新幾內亞傳教。父母親全心委身於宣教,卻犧牲了家庭,無法將多餘的心思放在他身上。 五歲時,William在父母服事的部落中受到性侵害;六歲時,他被送往寄宿學校,長期遭受學長的性虐待,內心受到徹底的摧殘。在缺乏關愛的環境下長大,William逐漸建立起一套防衛機制,他隱藏自己的內心,用好表現換取他人的接納。即便經歷極大的傷痛,他仍殷勤工作。William 查經尋求上帝的醫治,卻始終得不到回應,為了處理內心的羞恥和痛苦,他為自己塑造一個虛假的外表,但這個假像對他於事無補。 William Young花了50年尋求生命醫治,並且企圖改變他與父母的關係,但始終無法突破。另一方面,他也無法體會聖經講到神的愛,潛意識中他把上帝看作是自己的父 親,因此在他眼中,神是經常發怒、無可理解、和難以親近。儘管他青年時已接受耶穌為他生命的救主,但他仍然無法具體感受神的大愛。 身為傳道人和宣教士的孩子,William曾經想效法他父母努力為上帝服事,並且活出父母對他的期待,但他不得不承認,這種心態根本是徒勞無功。 William在 22 歲時遇見妻子Kim,她先後為他生了六個孩子。William很想盡力作一個好丈夫和好父親,然而他內心的羞恥感與過去的創傷始終是他生命中的毒瘤。1994 年,William在婚姻中出軌,為妻子發現。儘管他和盤托出,把折磨他一生的私隱告訴對方,並向家人、社區、教會承認自己的錯誤,但他妻子並沒有因此原諒他。 當感到失望的極點時,William甚至考慮跑到墨西哥了結自己的生命。然而,在他準備出發之際,一位久未聯絡的朋友突然致電給他,William向對方道出他當時的光景和心中的掙扎,他坦誠認為自己只是一堆枯乾的糞土,風吹過之後,就蕩然無存。朋友卻安慰他說,糞土中也有種子啊!可能一语惊醒梦中人,William心中因此起了一絲盼望,自殺念頭一掃而空,他也相信神透過這朋友向他說話。 藉著上帝的介入,經過長達一年的諮商治療,William生命出現脫胎換骨的改變。 治療過程是漫長的,William最終認定,是主耶穌親自幫助他處理一直困擾他內心的恐懼,「耶穌彌補我對父親的失落和我對父親這角色的期望,我慢慢可以把父親看作是一個常人,對他接納的程度因此變得容易。」 William對他父親的接納和饒恕大大改變了他對他人過去對他的傷害。一次他與朋友交談過程中,朋友向他分享在工作上遇到的一位優秀的年輕人,未料對方岳父竟是他青少年時期在寄宿學校造成他心靈創傷的學長。數天後,William收到這學長的電子郵件,盼望能與他會面,William當晚致電對方,兩人談了很久,對方為他過去的行為道歉,William坦承他多年前早已原諒對方,其後兩人相約見面。William事後承認,他對過去傷痛其實無法完全釋懷,很不想與對方見面,但當聽到對方生命的改變,他選擇饒恕,兩人因此冰释前嫌。 William與妻子分居11 年後,兩人終於和好。妻子發現丈夫很有寫作恩賜,因此鼓勵他把自己的經歷以小說方式寫下來,作為給孩子的聖誕禮物,而Shack《小屋》一書因而誕生。William在《小屋》中提到,「人的傷害多由關係而來,很自然,療癒也將由關係而出。」 「這些年我終於知道我的本質是什麼,我是照著神的形像和樣式造的,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當我看見基督在我內心的啟示,綑綁就斷開了。」最後,William殷切地說到:「神的榮耀住在人的破碎裡面,神知道真實的我們,這跟我們的表現毫不相干。神渴望醫治我們破碎的心,祂也盼望我們的心完全得到醫治。」

490)心靈小屋

  Mack生長在一個基督徒家庭,父親是教會的長老,然而,這父親是個披着羊皮的狼,酗酒成性,經常向妻小動粗。Mack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他常為自己無法保護母親而感到內疚,也責怪自己沒勇氣向教會牧師揭露父親的惡行。由於內心感到痛苦,求助又無門,他甚至想過在父親的酒裡下藥。 二十年後的Mack有了自己的家庭,內心的秘密常讓他在惡夢中驚醒過來,他的妻子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他們一家每個禮拜都上教會,但Mack始終覺得神離他很遠。一天,他帶著三個孩子到野外露營,小女兒Messy意外失蹤,經過警察多番搜查,在山中一間小屋中發現她染上血的裙子。Mack相信女兒已受害及離世。 悲痛不已的Mack因此怪責自己的疏忽,他無法原諒自己。一天,在一個大雪的日子,他收到一封署名來自上帝的信,邀請他再回到案發時的小屋。Mack原先以為是一個惡作劇,但他還是單刀赴會。 剛回到小屋的Mack,帶著從小對神許多的不信任的他首先質問上帝,「如果祢真的是神,當我痛苦的時候祢在哪裡?」,而上帝却告訴他,「當你只看見自己痛苦的时候,你就看不見我了。」 上帝跟著帶他到「真相」的洞穴前,叫他一個人走進去。在洞穴中,Mack看見他父親童年的遭遇,開始明白父親違常行為背後的起因。嚴格來說,這是一代傳一代所遺留下來的包袱,Mack因為他父親的虐待而出現憤世疾俗,而Mack自己也無意中帶給他孩子的傷害,如此一代傳一代。 之後,「上帝」帶他來到一片花園,要他幫忙耙鬆土壤,好預備種下新的植株。其實這花園就是Mack的心田,由於多年未曾整理,這「田」早已搞到非常雜亂,上帝的本意是讓Mack意識到,花園本來是美麗的,但人如果沒有按時整理、除草,花園最終變得亂草一團。這也暗指,人為何常被心魔纏繞,往往是心田荒蕪,忘記為雜亂的地方翻土、重新播種。人如果按時除雜草、施肥灌水,心態就會大不同。 隨著Mack一步步面對自己內心的糾結、執念,像是對父親的恨與罪惡感,對女兒的內疚與虧欠。最後,神帶他走最艱難的一段路,就是放下對兇手的仇恨。上帝讓他找到小女兒的遺體,並為他準備了乾淨的白布、些許美麗的花瓣。當Mack抱著女兒的遺體下山,他口中不斷的重複「I forgive you、I forgive you…」。 當Mack開始經歷他對他人的饒恕,他自己也因此得到釋放。最後,Mack回到原本的生活,他學會放下心中的重擔,對是非對錯不再耿耿於懷,他不再是是一個審判者,乃相信神有祂最好的安排。 以上故事內容是虛構,是出於加拿大一位基督徒作者,他的名字叫William Young。根據作者所描述,故事是根據他原生家庭而編造,有關他的故事,下期再續

489)笑傲死亡

  一般人都不太喜歡參加喪禮,因為看到親人離世,心中一定很難過。也沒有人面臨死亡,能夠坦蕩蕩的面對。畢竟死亡帶來是一份惆帳,叫人有說不出的難過。然而,居然有人對死亡不但不感到懼怕,甚至「笑傲死亡」,為自己的喪禮開一個玩笑,這發生在去年(2019)一個喪禮上,當事人的名字叫Shay Bradley,是一個愛爾蘭人。 Shay Bradley在2019年過世,並於10月12日下葬。生前一向喜歡開玩笑的他,在入土為安時也不忘幽默一番。他事先託付女兒在葬禮時播放一段他生前的最後錄音,錄影帶的一番話使在場的親友笑翻天。 當Shay Bradley的親友聚集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一處墳場時,眾人表情哀戚。突然間,一陣音樂響起,接著傳出Shay Bradley的喊叫聲:「哈囉!」 伴隨著出現不斷敲打棺木的聲音,在錄音帶中,Shay Bradley這樣說:「這裡好暗,讓我出去!我聽到的是牧師的聲音嗎?我被困在箱子裡,你聽得到嗎?」經過一段掙扎之後,他最後說道:「看樣子我不死也不行了!」 在聽到這段從地底的擴音器傳出、事先錄製的錄音之後,原本表情哀傷的親友們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hay Bradley的女兒表示,這是他父親的遺願。他一向都愛惡作劇。他希望讓親友們人在有需要時能夠開懷大笑。Shay Bradley的妻子也說,她先生生前總是想讓家人笑口常開。 很明顯,Shay Bradley是個愛開玩笑的人,他的家人似乎也願意接受他這樣的告別。 對Shay Bradle葬禮感到有興趣的,請連接下面網站: https://nypost.com/2019/10/14/funeral-cracks-up-as-dead-man-screams-let-me-out-of-coffin/ 講到快樂與死亡,不知道你是否有機會去過印尼的巴里島?喜歡到巴里島旅遊的理由很多,這包括奢侈的享受,比如美食,漂亮飯店、人對植物的熱愛,以及對天地萬物的虔誠,不過,最重要的是,巴里島的一個快樂的民族。 在這個四季皆熱帶的島嶼上,人們很容易快樂,好像只要微風一吹,小草就會跟著擺盪那麼容易的快樂著。 甚至到喪禮,巴里島的人也是與眾不同,人們參加親人葬禮,雖然身穿黑衣,他們還是很快樂的在準備葬禮,在當地的人心目中,他們看死亡有一套不同的看法,「活夠了,該回去了,在熊熊火焰中,把自己回到大自然,可以成為天地的一部份,這是一件美好的事。」 有人說,一個知道怎樣面對死亡的人,才知道怎樣在地上過活。說的也是,如果對死亡都不感到畏懼,地上還有什麼事放不開呢?

488)神醫

  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旦聽到什麼神醫,太多一笑置之,因為知道這大都是江湖術士的騙人伎倆,儘管當事人把某「神醫」說得怎樣神乎其技,未曾受過醫學訓練,也可以完成外科手術,但最終發現都是一場騙局。但在一九五〇年代和六〇年代,在巴西一處偏僻小鎭,的確有個未受過教育的「土包子」,他不用藥物和技術,卻能夠完成了數百宗外科手術,不論是內障或「無可救藥」的癌,他都能著手囘春,他的名字叫Arigo。 讀者文摘總編對這件事情感到好奇,半信半疑地搜集有關Arigo那些怪誕但令人驚奇的事跡資料,並且派了一位擁有美國專業醫生實地探訪,並把Arigo的事跡作詳細報道。 奉讀者文摘之命到巴西探訪的是Puharich醫生,四十多歲,曾獲美國西北大學醫科學位,隨行的有兩個通译。連同司機,四人長途跋涉來到巴西南部小鎭Belo Horizonte。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二日,他們一早起來, 來到Arigo設在破爛舊教堂裏的「診所」。上午七時診所開門,他們看到門外有近二百滿懷期待的人候診。其中有一個失明的老人,一個有巨大甲狀腺腫的瘦漢,一個坐輪椅滿臉病容的孩子。這些人都是從巴西其他地區搭公共汽車或火車趕來的求醫的病人。 Puharich醫生四人進了診所,只見一個孔武有力胸部寬厚的男人,穿着深色運動衣, 寬褲子,鞋子還沾滿了泥。這人才四十出頭,黑髭濃密,古銅色的臉,目光炯炯,這就是Arigo。他熱烈地歡迎醫生眾人,好像知道他們的來因。透過通譯,他對Puharich醫生說,想待多久便待多久,並可自由訪問任何病人。 來向Arigo求醫的人成單行進入一個大房間,Arigo然後用鄕村土音的葡萄牙語吿訴衆人說,治好他們的不是他,而是耶稣,但他不需要知道任何人的宗教信仰,之後他領導衆人朗誦天主經。禱吿完畢,Arigo走進大廳旁的一間小室,把門關上。過了一會,他走出來,然後把排在最前面的失明老翁拉到牆邊, 一言不發,拿起把十公分長的不 銹鋼削皮刀,從那人左眼眼瞼下,深深插入眼窩裏。那人當時完全淸醒, 但毫不退縮。 美國醫生Puharich嚇壞了,但更驚人的事還在後面。只見Arigo用刀在眼球和眼瞼之間一陣亂刮,並毫無顧忌 地用力將刀向上深刺入眼窩,然後力撬眼球,撬得眼 球像要從眼窩中凸出來,但病人仍然若無其事。 Puharich行醫十五年,見狀幾乎驚至休克,同行的司機更是渾身發軟。Arigo最後從病人眼窩裏抽出刀來,看見刀尖上沽有膿汚,他將刀在襯衫上揩淨,然後對那病人說:「你就會好了。」接着叫第二個病人過來。 Puharich醫生把第一個病人叫住,將他的眼睛迅速檢 查一遍。眼內沒有裂傷,沒有發紅,也沒有受刺激的跡象。 Arigo對大多數病人,幾乎連瞧也不瞧便以飛快速度開出藥方。他偶爾命令病人貼牆站着,把刀在襯衫上一揩,便刺進腫瘤或囊腫,眼睛或耳朶,然後把瘤割掉。他不用麻藥,不做催眠功夫,也不消毒,病人只略流點血,不大量出血。 到了上午十一時正,Arigo宣布暫停診病,因爲他要 到政府福利處去上班,那才是他的職業,下午下班後再繼續治病。(Arigo醫病從不收病人任何費用) Puharich醫生實在眞不知怎樣向自己和在美國的同事証明所見一切並非幻覺。 Puharich醫生囘旅館後,用心思索如何試驗Arigo他實在的醫治能力,他突然想到,他的右前臂上有個良性的脂瘤。他心想,「我有辦法可以對自己和同事証明這一切不是幻覺。」他決定請Arigo爲他動手術,並且找人把整個醫療過程錄影下來。 翌日,Puharich醫生問Arigo能不能爲他的臂膀動手術。Arigo笑道:「當然可以。」說完,轉身問候診人隨便拿了一把巴西小摺刀。 Puharich醫生囘頭看了一下攝影機是否已準備妥當,然後力持鎭定地看Arigo用刀。Arigo叫他轉望別處,Puharich醫生遵命照辦。不到十秒鐘,忽覺有人把一塊溼的東西啪的一聲放在他手裏。他低頭 一看,是個血淋淋的脂瘤。他臂上有個大約一公分長的切口,但只有一點點血流出,脂瘤隆起處已經扁平了。Puharich醫生簡直不能相信這囘事。臂膀只略有點異樣感覺,但一點也不痛。別人吿訴他說,Arigo以小刀刮破外皮,用手把脂瘤挖出來。皮膚和小刀旣未洗,亦未消毒。Puharich醫生決定不在傷口做事後消毒, 並決定除非臂膀嚴重感染,絕不用抗生素。 Puharich醫生隨時檢査臂膀,看看有沒有顯示血中毒的紅紋,都沒有。Arigo雖未使用縫線,但傷口用手都扳不 開。 五天後,Puharich醫生抵達聖保羅,立刻前往寓所,把自己接受手術的影片再三地放映。根據影片,測出從切口到移去脂瘤,只花了五秒 鐘,Arigo用刀的動作太快,無法看淸手術是怎麽做的。要是Puharich醫生沒把脂瘤放在瓶子裏帶回來,他眞會懷疑Arigo所玩弄的只是把戲。 接着Puharich醫生又細看攝影師拍攝Arigo治病的影片。只見他幾秒鐘便切除了一個病人的白內障,病人完全淸醒,毫不畏縮。他又隨意挖去另一病人背上的一個大膿腫,流血極少。 Puharich醫生雖有影片爲証,又曾目睹Arigo醫治數百病人,但仍覺得若要請求外間支助硏究Arigo的醫術,一定十分困難。他們覺得Arigo的醫術似乎無法令人相信,而Arigo解釋他那奇術來源的話,更顯得荒唐無稽。 Puharich醫生的最後結論是:無法找出Arigo有欺騙人的證據。 Arigo在一九七一年因車禍過世。 對Arigo醫治病人的故事感到有興趣的,可以連接下面的網站: https://www.basicincome.com/bp/arigo.htm

487)逆境的考驗

  一個年輕人向父親抱怨,說生命是何等痛苦、無助,他感到人生無意義,生活失去方向,人生問題一個接一個,因此感到很惶然,很想放棄。 父親二話不說,帶著兒子走到廚房。他燒了三鍋水,水開之後,父親在第一個鍋子裡放進蘿蔔,第二個鍋子裡放了一顆蛋,第三個鍋子中則放進了咖啡。 過來一段時間,父親把鍋裡的蘿蔔、蛋撈起來各放進碗中,把咖啡濾過倒進杯子,問兒子:你看到了什麼?兒子摸摸經過沸水燒煮的蘿蔔,蘿蔔已被煮的軟爛;拿起一顆蛋,敲碎薄硬的蛋殼;然後,父親叫他嚐嚐帶著濃濃香味的咖啡。 父親跟著解釋,三樣東西面對同樣的逆境,也就是滾燙的水,但反應卻各不相同,原本粗硬、堅實的蘿蔔,在滾水中變軟了;雞蛋原本很脆弱,但經過滾水燙過之後,蛋內部變硬了;而粉末似的咖啡更特別,在滾燙熱水中,它把水變成美味的咖啡。 每一個人對著逆境有不同反應,有人外表堅強像蘿蔔,但逆境來臨時人變得軟弱;有人原本是一顆蛋,內心柔順,但經歷困難、挫折、逆境之後,人反而變得頑強;也有人像咖啡,將痛苦中的沸水變成美味的咖啡。 外在環境雖然一樣,但帶著怎樣的心態回應才是最重要。不讓逆境摧折自己,用內在力量改變自己,不但自己受益,身邊的人事物也變得更美善。 一個極富盛名的基督徒學者,有一次遭遇搶劫。當晚他在日記上這樣寫:「感謝神,第一,我不曾被搶過。第二,雖然歹徒奪走我的錢包,卻沒有奪走我的性命。第三,匪徒搶了我所有的錢,但數目不多。第四,感謝神,是我被搶,不是我搶人。」 別說這是阿Q精神,在逆境中仍能感恩的人,常有意外的驚喜。在苦難中仍能維持樂觀的人,常會創遇到意想不到的機會。在挫折中仍能保持感恩情懷的人,擁有較佳機會營造美善人際關係。 你可知道今天醫治千萬人的靈丹妙藥盤尼西林是怎樣發明的?是一個英國生物學家「意外」發現,他的名字叫弗萊明。 某天晚上,弗萊明忘記關閉實驗室的窗戶,隔日踏入實驗室,他發現幾天努力培養作實驗用的細菌全死了。原來一個孢子從敞開的窗戶飄進來,落在實驗用的盤子上,把細菌全殺了,摧毀弗萊明多天所花的心血。 人碰上這惱人的事,難免會責怪自己,然而,弗萊明對這孢子的奇異殺菌力感到非常好奇,一種黴菌抗生素就此誕生,盤尼西林開啟了微生物醫學的先河,救活了二戰中成千上萬軍人的生命。 下回,碰上工作上的打岔,不要說「倒楣」,乃是說「先感謝神,然後問,神你要我學習什麼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