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罪魁禍首 

  美國成人雜誌《花花公子》(Playboy) 創辦人Hugh Hefner在2017年十月過世,享年九十一歲。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創辦《花花公子》,大膽以女性裸照為賣點,引領六十年代的性革命。Hugh Hefner以享樂主義聞名,風流一生,有過三次婚姻,逾千名性伴侶。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美國,女生地位低微,女性沒有父親或丈夫擔保,不能往銀行做樓宇按揭,租車也不行。若干州禁止售賣安全套,墮胎違法,唯一離婚理由是通姦證據確鑿。搞婚外情的女子是「殺無赦」的狐狸精,有婚前性行為的女子是「淫婦賤女」。性愛不是拿來享受的,唯一目的是生兒育女。男女同工而女低薪,更是理所當然。 與此同時,社會嚴打婚前性行為,青春期的男子大多性壓抑和性苦悶,惟有盡早結婚才得到性滿足,因此大多數20歲出頭的年輕人便成家立室。而《花花公子》的裸女照片,既滿足了當時性苦悶男性的需要,也擊中許多年輕和有錢男性毋須結婚卻有性生活的夢幻。另一方面,《花花公子》鼓吹女性釋放情慾,享受婚前性行為,正合性苦悶女性的夢幻。 六十年代,美國經濟騰飛,需要不少女性做護士、秘書、公關、接待員、售貨員等。女性讀完書便成家育兒,難以補充經濟高速增長所需要的額外勞動力,經濟發達地區的年輕人,他們忙於事業以致遲婚,禁止婚前性行為就有難處,何況廣告商發現,性是最佳推銷商品的工具,因著種種因素,無論道德家如何大聲疾呼,亦難阻擋鼓吹食色性也和物質享受的消費主義。而《花花公子》適逢其時搭上經濟高速發展的列車,造就了Hugh Hefner飛黃騰達。 然而,一旦色情雜誌這個潘朵拉盒子(pandora box)一打開,各式各樣下流低賤的色情雜誌排山倒海而至,色情文化從此大盛,直至今天,而色情刊物所帶來的禍害是超越一般人所能夠體會的,看看下面幾個例子就瞭解。 賓地(Ted Bundy)是一個在美國著名的連環殺手,在1989年1月25日他於佛羅裡達州的監 獄被處決前,他公開承認:事情發生是經過不同階段的,漸次出現,並非一夜之間發生的。「我對於色情刊物的經驗,特別是在性愛中含暴力成分的色情刊物,一旦陷溺其中,如同其餘帶有上癮成分的東西一樣,我只會繼續尋找更有力、更露骨和更繪形繪聲的材料。與上癮無異,於是我繼續渴求更勁、更勁的一些 東西,可以給予更大的剌激感。直至到了一個地步,色情刊物再不能給予甚麼之際,於是我開始思量,除卻只是閱讀或觀看以外,倘若真箇實行出來,或許給我更大的滿足。」 Ted Bundy提到他認識的犯人也有類似經驗。他說:「我不是社會科學家,也沒有做過調查…… 然而我住在監獄內已有一段長時間……我且遇到很多與我一樣有暴力犯罪傾向的人,沒有例外, 他們每一個人都深陷色情物品之中。毫無疑問,沒有例外,他們都被這種色情癮深深影響和消耗。」 FBI曾訪問24個在監獄的性謀殺犯,他們都多次犯案,他們當中81%說他們最大的性興趣就是閱讀色情物品,他們且把自己的性幻想實現在真實的人身上。Arthur Gary Bishop就是一個好例子,他性侵犯和殺害了五個男童,他說:「假若我早年接觸不到色情物品,我的性活動很大可能不會加劇到那種程度。」色情物品對他的影響是「毀滅性的……我現在是一個犯了謀殺罪的變童癖者,而色情物品在我的墮落過程中是一個決定性因素。」 Hugh Hefner因創辦花花公子色情雜誌而成為暴發戶,他經常說自己是女性解放的先鋒,他鼓吹的「性革命」,冠冕堂皇說帶來女性更多自由,讓女性更能夠享受性愛,然而,他提出的所謂「性革命」,不過將女性從道德枷鎖中釋放出來,而心甘成為男性的玩物,女性只不過跳出油鑊,而跌入火坑而已!另一方面,因他發起色情雜誌的潮流,最終導致今天全球色情業泛滥成災,多少年輕人身心靈因此受到殘害,並且誤入歧途;Hugh Hefner可以說是摧毀社會道德規範的罪魁禍首,他也是把數以千萬人推向死亡深淵的無形殺手.

380)天使 

  前達拉斯神學院院長曾經講過一個有關宣教士的故事,是一位導師對他說的。 一位海外服事的宣教士某年回美休假,他開車到各地教會述職。某天下雨天的晚上,那時他在公路上已經一整天,感到很孤單寂寞,於是他向神禱告,求神幫助他有足夠精神不要打瞌睡,讓他能夠平安到達下一個目的地。 過了幾分鐘,他看到公路上有一個人在打手勢,想要搭順風車。宣教士過去沒有讓人坐順風車的習慣,但看到這人正在淋雨,於是起了惻隱之心,決定載他一程。 當兩人在車上慢慢聊起來,宣教士發現對方不單是一位信徒,而且彼此都有一些相熟的朋友正在海外做神的工作,兩人因此聊得興致勃勃。 兩人聊得性起,不經不覺,已經快要日出,對方跟宣教士說,他目的地已到,他可以下車了。宣教士有點捨不得,就建議到一個油站旁邊一家小餐館喝杯咖啡。 當他們準備分手的時候,雙方答應彼此代禱,宣教士就開車再上路。他開了幾分鐘,突然想起,他沒有問對方的名字、電話。和聯絡地址,於是他掉頭回到那家小餐館,但卻看不到對方的蹤影。 於是他向餐館的服務員打聽,好知道那人的下落,但服務員的回應讓他嚇了一跳,服務員如此對他說,「我不知道你向我打聽什麼,我只有看到你一個人進來,我還好奇你為什麼要點兩杯咖啡!」 宣教士在看看他剛才所坐的位置,他突然發現,其中一杯咖啡在桌子上還是原封不動,然後他也想起來,當那人上車的時候,儘管外面下著雨,但對方衣服仍然是乾的。 過去不少人聽過天使或者認為自己遇過天使,但今天仍然很多人不相信天使的存在, 但聖經怎樣說? 第一,聖經白紙黑字告訴我們,天使的確存在。希伯來書1:5-6 天使跟你我一樣,是真實的,使徒行傳23:6-8提到許多非信徒對天使存在存有懷疑。

379)行行出狀元 

  他生長在屏東內埔大武山,是個標準的鄉下小孩,在他十二歲那年,父親因長期嗜酒而過世,家中的八個小孩,全靠不識字的母親四處打零工養大。在他印象中,母親總是不停地工作,白天幫人下田種稻、割鳳梨,採甘蔗;到了晚上再幫婚宴的流水席端菜和送菜。國中畢業後,因家裡沒錢讓他升學,他就前往台北投靠家鄉的朋友,在木柵一家麵包店當起了學徒。 一個出身如此卑微的他,多年之後,憑著他幹勁、智慧、和能力,透過自我教育的不斷烘焙,他從一個名不見傳的麵包店信徒,脫胎換骨成為台灣知名的麵包師傅。2010年,他更以家鄉食材烘焙出「米醸荔香麵包」,一舉奪得法國巴黎舉行的首屆世界盃麵包大師賽冠軍,他的名字叫吳寶春。 剛去台北當麵包學徒的時候,他吃盡各種苦頭,因為個子小,大家稱他細漢仔,要拿烤盤還得凌空踩沙拉油桶才搆得著。他不僅個子小,而且搞不清楚容量和重量,常常挨罵。因為怕師傅罵,他躲進儲放各種麵粉、油脂的物料間,在窄小漆黑的空間裡一躲二十分鐘,直等到師傅叫他才敢出來。 小學徒的生活每天都起早睡晚,凌晨三點半就要起床攪拌、發酵、整形、烘烤,一天工作十四、十五個小時是常有事。但吳寶春不以為苦,還常利用下班和放假的時間加強練習,手腕上到處都是被烤箱燙傷留下的疤。 「我真的什麼都不懂,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也沒有人告訴我讀書的重要;母親整天忙着工作,也沒時間管我。」或許就是因為沒有經歷過升學壓力,一旦當他明白學習的 重要性,便拚命像海綿般吸收。 熬了九年,吳寶春終於在二十五歲時出師當上師傅,但他賣的麵包銷路不好,令他十分沮喪。由於從小母親對他從不苛責,因此他面對挫折,反省之餘,並不自責。他只是不斷問自己:『我該改進什麼?我該再學些什麼?』另一方面,他有很好思維,他告訴自己:「儘管我的人生不斷遇到挫折,但跟母親的苦比起來,我又算什麼呢?」正是這個信念支撐他度過人生一個又一個的考驗。 終於有一天,機會來了,他聽說有一個過去從來沒做過麵包的門外漢,以前賣音響,後來自己看書學做麵包,竟然銷路大好;有些買不到的客人居然連冷凍的也接受,令吳寶春很好奇。於是他決定前去請教這位高人,並謙虛地做了麵包請對方品嘗,沒想到老師傅當場就吐掉。在高人的調教與帶領下,吳寶春開始進入美食的世界,嘗遍美食、學習品酒,並接觸藝術。他了解到,烘焙和烹飪原是一體,而烹飪的最高境界就是藝術。他開始思索該如何為自己的麵包注入精神和內涵。 吳寶春不斷自我挑戰,永不放棄。因為老師傅的緣故,他了解到一個成功的麵包師傅,除了要有純熟的技藝外,還應該有學識,因此他開始大量閱讀。吳寶春秉持「不會就學、不懂就問」的原則,一本台幣千元的日文烘焙書,儘管看不懂,仍大膽買下。為了看懂日文,他還去上日語補習班,即使在繁重的烘焙工作之餘,依然努力學日文。果真後來他不但能讀懂日文書,還遠赴日本取經,拜師學藝。 雖然吳寶春小時候書讀得不多,卻是個喜歡思考的人;在學徒生涯中,他時常產生疑惑。比如麵包的配方中總有各種原料的比例和發酵時間;麵粉若干、加水若干,發酵時間多少。但當他問師傅為什麼糖、油、水要加這麼多,少加或多加會如何時,師傅卻無法提出合理的解釋。 吳寶春不諱言,一般傳統的麵包師傅大多只懂烘焙,廚房以外的事情,不但不懂,也沒興趣了解。但是他自許:「我不要只是一個麵包師傅!」他不斷透過閱讀、觀摩、出國進修,擴大自己的視野,甚至包括毅然離開原本的公司。「我從不會因為挫折而離開一家公司;我離開,都是希望尋求更好的發展。」 如今吳寶春在烘焙界已闖出一片天。他說,接下來他最想做的事,是把所學傳承給新的一代;此外以母親為名成立「陳無嫌基金會」,讓更多家境清寒的孩子能夠得到栽培,讓母親的愛繼續流傳下去。 哈佛大學接受Ben Sharhar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功包含三個要素-激情、毅力、求上進。 這個原則套用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和任何行業。吳寶春能夠從台灣一個鄉下小孩一舉成為台灣街知巷聞的麵包師傅,甚至國際級的人物,正是因為他擁有這三個因素,熱愛自己的工作,不怕失敗和挫折,在艱難中不斷求進步,他的成功值得每個人學習。

378)賺得全世界卻得不償失 

  在中國大陸,許多人都聽過柳傳志這個名字,他是聯想集團的創辦人。柳傳志有一個女兒,她的知名度跟他父親不相伯仲,她叫柳青,目前是「滴滴出行」叫車APP的總裁。不要以為她是因父親裙帶關係而當上一個大企業的總裁,柳青是憑著自己真材實料爬上總裁這個位置。 柳青於1978年出生中國北京,祖籍是江蘇鎮江,父親是鼎鼎大名聯想集團創辦人柳傳志,母親是龔國興,原生家庭有2個小孩,除了她還有哥哥柳林。柳青的丈夫是魔時網CEO張銳,他們兩人都是北京大學校友,目前育有3子,含一對雙胞胎。 1996年,柳青進入了北京大學計算機系就讀,畢業後到哈佛大學研讀計算機,並於2002年畢業、取得碩士學位。柳青雖然出身計算機系專業,又身為聯想創辦人柳傳志的女兒,理所當然她一定會加入聯想集團工作,成為爸爸的左右手,可惜的是,當柳傳志創業的時候,訂下了子女不得任職公司的規定,因此阻斷了柳青在聯想集團的去路。 然而,柳青就業之路卻在2001年出現了轉折,在學期間獲得了去高盛實習的機會,並且在2002年成為正式的初級分析員。2004年她轉入投資部,憑著自己的拚勁一路從基層員工,逐步晉升成了高盛(亞洲)的執行董事,並且成為高盛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亞洲區董事總經理。柳青剛進入高盛時擔任初級分析員的基層工作,每周平均工作時數高達100小時,以1周5個工作日來計算,她每天工作長達20小時,正因為她在這樣的高壓和高工時環境中工作了12年,最後能夠晉升到亞洲區的董事總經理。36歲那一年,她毅然拋棄了千萬年薪的工作,投入了滴滴打車。柳青再度回到當初剛進高盛工作時的高強度工作,這樣長期賣命工作的結果,讓她的健康受不了,2015年她宣布自己得了乳腺癌,同年10月她接受治療,兩個月之後,她宣布成功結束癌症的療程,不久就恢復她的「正常」工作,好像疾病並沒有阻擋她的事業心。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她也沒有從患病過程中領悟人活在地上真正意義。 2016年英國金融時報公布全球年度女性領袖榜單,柳青成為唯一入選該榜單的企業家,同時也是唯一上榜的中國女性。金融時報對她的評價是,過去2年全球兩大分享出行服務在中國市場展開激烈競爭,而總裁柳青和創辦人程維一起 導認為柳青帶領滴滴成功轉型為全球出行企業的巨頭。今年4月她又入選時代雜誌全球影響力百人榜,也成為唯一上榜的亞洲女企業家。 相信在中國,很多人非常羨慕像柳青如此有才華的人才,有才能、有理想、有目標、有幹勁,但為了個人理想而每天工作近20小時,這根本不是工作,簡直是「玩命」,患了癌症並沒有讓她對人生有多少的醒悟,入院治療不到兩個月,又回到工作崗位,重新做她「玩命」的工作,從聖經的角度來看,這是何等愚昧的行為。 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16:26。 世上聰明能幹的人不少,可惜的是,活得有智慧的人卻不多。

377) 網癮 

  今年8月,中國有2名青年被送到「戒網癮學校」之後突然身亡,一人在校內受重傷而死,另一人在校內墜樓而亡。曾經參加這些學校的一些學生對記者說,學校並非使用心理輔導方法幫助學生戒除網癮,乃是使用處罰和體罰方式,他們不容許學生睡懶覺、駁嘴、或鬧脾氣,不聽話的學生就會被電擊,因此很多學生出現休克現象。 根據《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指出,中國青少年網癮人數達2400萬人。戒網如戒賭戒毒一樣,都是擺脫一種無形的控制。就像酒精和毒品,過度流連網路,也會引發嚴重的健康和社會問題。過去20年來,隨著越來越多與網路有關的科技產品問世,美國網癮問題也成了健康和社會問題。雖然美國戒網中心遍地開花,卻未能遏制這一現象;根據調查,網癮「病患」在20年內增長十倍,病例增長1000%。另有研究顯示,上網還導致每年540億元的生產力損失。而由於保險支付範圍不足等原因,美國對網癮氾濫的應對與治療,已遠遠落後亞洲許多國家。 Forbes網站引述美國精神病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研究指出,網癮的症狀包括在沒有網路的狀況下會手足無措、需要更多上網時間、對其他事情失去興趣、利用網路來逃避或緩解煩躁情緒;研究還顯示,沉溺網路者通常大腦會出現變化,這跟患毒癮者的腦部變化類似。 美國一間戒網癮中心的創辦人兼心理學家Kimberly Young說,網癮包括沉迷網絡賭博、色情網站、社交網站、網上購物,但當中以網絡遊戲最多。要界定一個人是否出現網癮症狀,除了他長期上網,也要判斷他是否同時出現一些精神病徵,如強迫症、抑鬱、 焦慮。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School of Medicine 近期獲得國家衛生總署(NIH)的資助,啟動針對網路遊戲的首個網癮研究。研究為期兩年,或可有助定位網癮,尤其對網路遊戲成癮,是否該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俗稱DSM-5),並找出最佳治療方案。DSM-5被視為美國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南,但在2013年的版本中,仍無足夠證據可證明網路遊戲上癮為疾病;而中國、台灣、日本、南韓等地,早將科技上癮視為心理疾病,有些地區更將網癮提升至公共健康危機的高度,引導政府和健保供應商推出對抗網癮的解方。 在外國,戒網癮中心的做法通常都是帶領學員回歸大自然,網絡遊戲改成真實的棋盤或紙牌遊戲,幫虛擬農場種菜不如幫真實農場摘菜,讓人們回歸到一個再沒有WiFi的現實世界。 許多人會問,為什麼青少年會患上這種成癮病?許多家庭,他們家裡也遭遇到這種困難,進入少年期的孩子,無論男生女生,無時無刻,要不是在玩弄ipad,不讓就是搞手機,連吃飯都是機不離手,其實認真分析,都是父母調教出來的結果。 如果到餐館吃飯,有空留意周圍外出用膳的家庭,無論那些還坐在高凳上大嬰孩,或者七八歲的孩子,每個人手上不是用手機在text,不然就是用ipad玩電子遊戲機,以前沒有這些高科技,父母擔心孩子吵鬧或作搗蛋事,現在多謝這些高級玩具,父母跟朋友可以無憂無慮的暢所欲言。了解這一點,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麼今天青少年會患上網癮,一切都是拜父母所賜。 2014《紐約時報》有篇專欄文章,講述很多科企巨擘原來在家裏都是嚴格限制子女使用智能產品,當中包括蘋果傳奇人物Steve Jobs。該作者有次訪問Steve Jobs問:「你的孩子一定很喜歡玩iPad吧?」 Steve Jobs竟然說:「他們從來沒有用過,而且我們向來限制孩子在家中玩智能產品的時間。」為Steve Jobs撰寫自傳的Walter Isaacson也對該作者說:「每個傍晚,Steve就叫家人去長枱吃晚飯,常常聊到書籍、歷史及其他事,沒有人會在這時候拿出iPad的,他的孩子似乎沒有受任何電子產品所牽引。」 該作者說,後來再訪問很多創科企業的高層,他們多有這個傾向,甚至有人將周末定為禁止手機日。其中一個無人機生產商高層對他解釋,「因為我知道沉迷智能產品的危險性,我從我身上已經見到禍害,我不想孩子也如此。」 我們都聽過,言教不如身教,幫助孩子減除網癮,還是從父母自己開始,一方面父母減少在兒女面前使用手機,另一方面,孩子小時候定下使用手機規矩,孩子也會自行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