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的痛楚

  下雨天,在交通的巔峰時刻搭公車,是一件再痛苦不過的事,但有時別無選擇,也只能擠上公車,去忍受那艱辛而漫長的時光。 在公車司機叫嚷著讓人往後走時,我仍卡在前方;而且望了望車廂後方,也實在找不出往後走會有什麼差別,同樣是黑壓壓的人頭和潮濕混濁的空氣。 心裡不由得佩服起那些天天都必須忍受這種情況的人門,也有些疑惑怎麼這個社會還會充滿暴戾?只要擠過公車的人都應該磨出超人的忍耐力才對! 正當我心裡思考著這些問題時,公的門又開了,上來一位佝僂的老婆婆和三位女學生,就站在我的身邊,我想盡了辦法仍無法挪出個較大的空間讓那位老婆婆站,眼光一溜便轉到了博愛座上。 那裡坐了個抱著書本的少年,清清秀秀的,可是從他的臉上卻完全看不出他有讓座的意思。 我禁不住蹙了蹙雙眉,怎地這麼不懂禮貌呢? 老婆婆年紀那麼大了,而且就站在他的面前,他怎麼不懂得自己正坐在「博愛座」上 ? 我正在感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看來這社會對年輕人的教育仍是失敗的。 然後我聽到站在我身邊的女學生開口了。「怎麼還坐著?不懂得敬老尊賢嗎?還抱著書呢!」 這樣苛薄而真實的話似乎一下子便使得車廂中的空氣凝結起來了,四周竊竊私語的聲音幾乎要變成一種公憤的喧嘩了!我緊張地注視著少年的反應。 他先是深吸一口氣,然後用顫抖的手拉了鈴,車子一停他便站了起來。 他這一站使所有的喧嘩都沈默了! 我看到那三個女學生的臉愕然地定住-少年吃力地扶著司機座後的扶手站了起來,雙腿是殘障而扭曲的。 他艱辛地一手挾著書本,另一手不知是要撥開人群好還是扶著東西好,臉已漲成紫紅! 我的心裡有無比的愧疚,伸出了手扶他,他卻朝我感激地一笑-經過一番掙扎,他終於走到車門口,正要下車,我又聽見方才開口的女學生以無比歉疚的口氣說「對不起」! 少年沒有有回頭,他走下車,在大雨中一步一步艱辛的走著;他拿著傘,無法撐開它,因為他必須依靠它才不至於在大雨及人群中滑倒。 公車駛動很久之後,車內的空氣仍沒有打破,那「博愛座」一直沒人去坐它,連那老婆婆也不例外。 那三個國中女學生一直垂著頭,心裡一定很難過吧? 沒想到她們稚真的正義感卻使得他人痛苦-沒有任何一件事,是絕對的對與不對,我想連稚真都是一樣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報持著問心無愧的心態待人處事,也因為著自以為是的正義心態來待人處事。看完這篇文章後,讓我驚覺到自己是否常因自己主觀判定的對與錯而無心傷害別人,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當要發揮正義感幫助別人時,是否該先警惕自己應該心平氣和的認清真相 ,而不是變成習慣性的指責別人。

面對當前的逆境

  面對當前的逆境,進修有積極奮進、自強不息的意義。但許多人只把進修作為增加知識和身價的方式,而忽略了學習原來的動力和心態。專家建議,終身學習須在應付實際工作要求與個人興趣兩方面平衡發展;而自學亦能提升工作能力。 對今日處於經濟困局中的香港僱員來說,資源增值更有重要現實意義。僱主已沒有資源去培訓僱員,大多會留住應變能力較強的員工。「一般來說,那些懂得自我檢討、有錯能改、有進取心、樂意配合機構的目標受陶造、能融入公司文化和善於與人溝通的,被留下的機會都較高。一紙文憑反而幫助不大。」這是人才培訓專家余德淳先生提出的忠告,他已多年為商界及政府機構舉辦有關情緒和逆境智商的培訓和研討會。 僱主看重工作態度 假如不幸地被公司「炒魷魚」,員工如何面對逆境呢?余提出首先要冷靜下來,為自己作較長遠的打算,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轉變,便能度過難關。 余德淳鼓勵大家:「不要把情況看得太壞,要有勇氣去面對現況,未來是靠自己建立的,應付逆境全憑積極的心態。不要太介懷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做好一份工作不一定要有好學歷,自學也可改進自己的能力;老闆看重的是工作態度。」 他續稱,有效的「終身學習」是提高求知慾,應付工作上實際要求外,同時維持個人的興趣,可雙向平衡發展。若能約同三兩知己結伴上課,課餘作討論則更見果效。另圖書館、其他政府部門和一些志願機構,也有提供免費的實用課程。 搵工貼士 余德淳以多年心理學專家及社工的經驗,向大家提供搵工貼士: 以理性的角度總結自己失業原因(如經濟衰退、行業前景轉壞),以避免在面試時表現太偏激; 多與好友傾談,檢討自己的盲點以作出改善; 按自己的能力當短期義工,從幫助別人中得到認同和滿足感,重拾信心; 經常保持適量運動。面試前數天,最宜在清新空氣中跑步,使自己顯得有朝氣。 六年前,余以自己名義創辦一家訓練機構,「如何面對逆境」是他最近主持多個講座的熱門題目。他亦致力培訓不同年齡人士的情緒管理,有需要人士可瀏覽網址:www.charlesyutraining.com.hk。 余德淳小檔案 余德淳畢業於香港大學,並榮獲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學位,更是1992年第一屆香港優秀社工獎的得主。他曾在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科學系督導社工實習生多年。1994至1996年擔任香港心理治療團體學會會長。後於1996年9月創辦自己的訓練機構,為多間上市公司及多個政府部門培訓員工的情緒智商(EQ)和壓力管理,並出版了情緒智商的書籍和逆境智商(AQ)的光碟。 对抗负面工作情绪的三条法则 (2005-5-13)   工作中,如何不让“小事”影响工作情绪,可参考香港EQ和IQ专家余德淳的意见。   1.冷静面对批评——听闻别人的批评后,先用缓慢平和的声音在脑海中重复语句,隔绝敏感声线,有助于集中接受信息中的实际资料。   2.从容面对敏感信息——不少人在面对同事冷冰冰的嘴脸时,都会不安甚至失眠。 遇到这种情况,大可对自己说:“他的缺点是不懂得对别人好,我没有这个缺点,我更受朋友欢迎。”这样自我安慰可以让心情得以舒缓。   3.坚信自己能进步——在面对重大工作问题时,难免会心灰意冷,影响工作情绪和效率。余德淳指出,逆境容易让人感到无力,在没有想好有效解决办法的时候,不妨多想自己一定能有好方法,鼓励自己不要沮丧。 余德淳先生 「從心會社」副會長/「從心兒童情感教育中心」總監 工作可以看到自己許多的情緒,工作也可以牽起我們許多舊的情感記憶。尤其在這個時代,人經歷許多被淘汰、被輕視、懷才不遇等感覺,這些感覺有時會導致同事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他可能因為一句說話而想起以往的故事,以致面色忽然轉變,嚇怕旁人,這可說是「利搭利」造成的結果。 William James的複雜情緒論說,人最複雜的問題是我們擁有第二層的情緒,情緒與情緒之間有複雜的組合。舉例說,當老闆說今年大家都有好的表現,但公司無法加薪,大家只好繼續努力。你此時會感到失意,但不消一分鐘,失意會化成許多的沮喪,因為原先構思好的「消費計劃」要泡湯了,此時,你的憤怒更會接著而來。細心想想,當初第一個感覺只是少許的失意,老闆沒有說過永遠不加薪,他說的只是今年的情況,而你最後竟產生如此大的情緒波動,甚至當同事問你為甚麼有如此反應,自己也不可即時回應得到,可能只會答「我現在好複雜、好複雜」。因為你不知道如何在一時三刻去表達出感受這東西。 辦公室的心理健康是相當重要的。現在給各位參考一個關於心理健康的新定義。最近一年或兩年裏,你有否與人傾訴自己的掙扎呢?例如:轉工的掙扎、半工讀的掙扎、由全職轉兼職的掙扎、搬屋的掙扎等等。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是願意和樂於向人訴說自己各樣的掙扎的。向人傾訴掙扎不等於要有答案,但當你發現別人對你的掙扎有共鳴時,你會發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近了。 現時的氣候都著重談事務。撥內線電話予另一同事時,對方第一句會問「做甚麼」,假如你答「不為甚麼」,對方一定答道「無事打來幹麼!」。就算是午膳時間,你都會感覺談私人事情好像不大正經;下班時候到了,你又會發現許多同事都忽忽忙忙趕回家,根本沒有機會好好談一會。 此外,我相信在座很多男士已很久沒有與自己的同事說說自己的掙扎。我們常常看見部份男士的面孔好像一本舊書,鋪滿塵埃,似乎許久沒被人翻閱過,連自己也不敢去打掃一下,這種感覺是怪可憐的。而完美主義性格的人是最不能向別人傾訴掙扎的,因為他覺得提出自己不足的地方就是不對,就是不完美的做法。 辦公室裏,我們不容易無拘無束地說自己的感覺。即使你願意去說,亦不等於你有能力去做到。假如要你向人說說自己現在的心情,你會覺得詞不達意,好像不夠字彙;開會、演講、寫報告的字彙多的是,偏偏寫心情的字彙就不多,你會感覺這幾分鐘的時間是難以渡過的。 為甚麼會有這個情況呢?我發現這是人的悲傷。這個悲傷不是指哭哭啼啼的,而是指我們都有自困的感覺,就好像手被綁著、腳被綁著。我們沒有了樂觀的看法去想像環境是可以改變和改善的。大家會說「這份工作是自己選擇的,沒法改變的。」當有人問你將來有甚麼打算,你可能會答:「你問我的老闆好了,問他對我有甚麼打算吧!」我們去掙脫這些悲傷的自由和能力卻不多。這個情況下,你可以做些甚麼呢? 首先要學習去想「今天我得到了甚麼?」。這不是單指薪金。比如開會後,你發覺會議啟發了你新的意念,這就是你得到的東西。又或你與同事相處,透過一起午膳得到一點共鳴、得到一個你喜歡的人,一個了解你的人,嬴了的友情就是你今天所賺的。令自己開心的地方還包括顧客送上的感謝咭。你要學習去儲蓄、去回憶這些快樂的片段,甚至與別人分享你的快樂。 心理學家認為男人都不大訴說自己的快樂地方,這是值得檢討的。男人放工後可能會被太太問:「今天快樂嗎?」你答道:「沒有特別!」答案真令人頭痛。假如你真的感到開心就要承認,不要以為被別人看穿自己是不好的事、是不正常的表現。向家人訴說令你快樂的事情,就是協助你於工作時維持積極情緒的重要原素。你有沒有這種習慣呢?在我工作的地方有一對夫婦,男的常向人稱讚太太很醒目、很勤力、很堅強,女的則說整個人生裏最快樂的就是認識到這個男人。旁人聽了這些說話感到很「肉痲」,但我卻覺得是一件好事,因為當他們也自覺快樂時,工作態度都變得很積極。其實,開心這個情緒就是抵抗力,當你最無意義、最感沉悶時,就是要靠這種情緒去抗衡最不快樂的一面。 心理學裏有一種「傷害近視症」,是指許多人將自己的傷害看成最大、最慘的,當這個情況持續出現,就會造成不健康的環境。舉例說,今天要開夜工作,原因是要等另一組同事完成了某些工序才可再跟進自己負責的部份,你可能會感到被人拖累以至遲了放工。但你應該想想,你在等待別人完成工作的時段裏,你其實可以去做一些建設性的工作而非單單的呆坐在原位,想著自己有多可憐。所以,有些憂愁好可能是想像的,而不是真實的,但情緒卻被誇張化。 最後,我們要去學習珍惜同事向我們分享的東西,即使那些事情在你眼中確是很皮毛的。我們要去學習接納人有其獨特的經驗,而這個經驗對他來說是很珍貴的,應該以互相欣賞的角度去分享。為甚麼我們感到在辦公室裏好像沒有甚麼話題呢?這是由於我們分享之後卻不是原來想像般溫馨、不是想像般為人所接受。因為這緣故,我們漸漸變得不願意與同事保持內心的溝通。所以,這正是大家要去重建的時刻,在辦公室裏帶動一個新的氣氛,大家獻出一份真誠去接受大家的分享。 仔女EQ太高易失控? 訓練首重培養平衡情緒  你希望子女成為怎樣的人?最好當然是IQ(智商)、AQ(逆境智商)兼EQ(情緒智商)都高啦!據專家指,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EQ往往比IQ重要。但EQ高,是否就一定好?原來亦非必然!專家又指出,父母培養孩子的EQ,其實應以追求「平衡的情緒狀態」為目標。當你的孩子變得有自信、體諒別人感受,及面對挫折時愈戰愈勇的時候,你就要重新審視EQ訓練了。 四至八歲訓練 維持平衡狀態  究竟小孩子要具備甚麼特質,才算「情緒掌控能力(EQ)高」呢?余德淳訓練機構有限公司高級訓練顧問馬君蕙(Margaret)指,這包括:自發、自信、樂觀、健談、耐性、合作、盡責及細緻八種特質,她舉例:「沒自信及不懂自發的小朋友,會較為懦弱及不敢嘗試新事物,因此常有失敗感,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有九年兒童EQ訓練經驗的Margaret發現,男孩子最弱的一環是「樂觀」及「健談」,他們不懂表達情緒,或會訴諸武力;而女孩子則弱在「耐性」及「合作」,她們要「贏晒」及「做一姐」。  Margaret表示,父母應在子女四至八歲時,就開始訓練他們EQ:「(孩子)兼備『自發』及『自信』就是勇敢;『樂觀』結合『健談』,自然懂得怎樣與人相處溝通;『耐性』加上『合作』,就懂得如何面對逆境及解決困難;『盡責』且『細緻』的話,就會勇於承擔責任兼處事細心。」她強調,這些訓練的目的,是要讓小朋友「EQ平衡」。 日常生活細節 評估孩子EQ  平時,父母可以據小朋友的行為表現,評估他們的EQ素質。以下有些實況供大家參考: 1. 一個留心的姿勢:  小朋友在短時間內「坐唔定」,經常「瞻天望地」,反映他們不懂發掘事物的樂趣,欠缺耐性;而經常保持一個「專心姿勢」和專注眼神的小朋友,則會留心別人講話,記憶力亦較強。 2. 注意別人的存在:  小朋友會否將別人的名字牢牢記住?原來,很多成功的領袖自小就對他人的名字特別敏感。孩子三歲開始,父母就應該鼓勵他們稱呼別人的名字,從而學懂留意及關注別人,以及培養「同理心」,這就是人際發展的基礎。 3. 認同別人的表現:  你的小朋友會否仿效別人的良好行為呢?懂得認同別人表現的小朋友,會虛心學習,有助加快個人成長。所以父母應該多指出良好的行為,讓孩子學習。 4. 聆聽時注入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