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被討厭的勇氣(下)

上回談到人際關係煩惱源於我們過分追求別人認同和贏過別人,接下來要討論「課題分離」,意思是說,人要懂得割捨,知道如何除去人際關係對我們造成的煩惱和干擾。

在Adler心理學,他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這種行為,他認為人不應該為他人期望而活。在家庭中,有父母希望掌管兒女的人生,譬如說,父母要求孩子努力讀書,行為表現優越才得到認可,結果,孩子一舉一動都是為了獲得父母認同,當得不到父母認同的時候,他們就感到很痛苦,這種情況在中國家庭非常普遍。先不要說父母的期望是否一定對,但孩子如此得到肯定卻是不健全。想想看,在職場上,如果上司是個好領導,得到他的認同是開心事,但如果他是個刻薄又不合理的人,而工作是為了得到上司認同,那就變得很痛苦了。人如何在工作上得到滿足感和幸福感?就是不需要尋求別人的認同,同樣別人也不用尋求我們的認同,不要因別人達不到自己要求而感到失望。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求別人認同我們,也不期望別人滿足我們的要求。在Adler心理學中,這觀念稱為課題分離。以家中孩子讀書為例,父母硬把孩子關在屋子裡,強迫他讀書好幾個小時,或強迫他限時完成作業,也許孩子考試成績很不錯,但他絕不會對讀書產生濃厚興趣。Adler認為父母不應該強迫孩子讀書,因為讀書與否是孩子的課題。也許有家長不同意這種說法,父母當然要監管孩子學習,怎可以說這是孩子自己的課題?Adler的定義是,讀書這件事是誰來承當責任?相信我們都認同,孩子最終荒廢學業,後果是自己承擔而不是父母,從這個角度來看,讀書與否確是孩子個人課題,那麼父母是否採取放任態度?非也!聰明的父母是從旁協助,幫助孩子明白不學習可能造成的結果,然後讓孩子自己作個人選擇,就算孩子堅持不要讀書(到了懂事年齡),父母可以在他身邊鼓勵和支持他們做有意義事情。其實,這點跟協談工作道理一樣,情緒病患尋求心理咨詢,咨詢師只是幫助別人梳理問題,或者提供解決問題的選項,而絕不會幫病人作任何決定,心理咨詢師絕不介入病人的課題,這和父母子女的關係非常類似。我們不介入他人的課題,同樣我們也不讓他人介入我們的課題,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都有選擇自由,正因為這樣,我們有可能因此惹來某些人的討厭,正因為我們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我們才能夠除去人際關係對我們造成的煩惱和干擾。

講到這樣,很多人以為Adler在推舉各自為政這個觀念,不要幹預他人的事情,也不讓人來干擾我們的生活。千萬不要有這個誤解,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只是踏入健康的人際關係的第一步,Adler認為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社會意識上為共同體作出貢獻,這就是成就幸福人際關係最重要的指標。這是什麼意思?看下面的分析!

我們每個人都是共同體的一部分,這些共同體可能是家庭、學校、公司或教會,人不能單獨生活,這是不健康,也不是神造人的目的,共同體的存在就給予人安身之處,但共同體並非與生俱來就存在,它靠每個人雙手創造和貢獻所建造,要建設這樣的共同體,每個人必須要問自己,我能為他人做什麼?

當人知道自己對他人有貢獻,能對共同體提供益處,人就感受到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價值,提供貢獻也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譬如說,幫助一個老人家過馬路,過程中未必有人看到,老人家可能太老而不知道幫他的是誰,儘管這樣,一般人不會認為這個幫助沒意義,因為幫助別人依然帶給我們一份滿足感,所以,幫助人本身就有價值,不一定要人家認同。同一個道理,幫助一個臥病在床的戀人或末期病人,也是一種貢獻,是具有存在價值,這就是共同體的貢獻,所以,Adler認為人應該把自己從世界中心釋放出來,協助他人並且貢獻給予共同體,當我們對共同體的成員的存在表達感謝時,人際關係不會因此帶來煩惱和負擔,而是成為人生價值的工具。

根據Adler的心理學理論,每個人都有變得幸福的能力,而幸福是一種選擇,人要幸福就要擺脫一些舊有思維,譬如說,不再用以往的不幸來合理化自己的失敗,擺脫尋求別人的認同,不要老是想要勝過別人,學習把身邊的人看作是夥伴而不是敵人,同時操練課題分離,不干預別人,也不讓別人干預我們,最後,需要建立社會意識,為每一個大大小小的共同體有所貢獻。認定為他人服務具有內在價值,並且要對共同體成員的存在表達感謝。

世界90%的人都是平凡人,如果平凡人無法得到幸福,那麼多數人都是不幸福,這當然不是。Adler建議我們不要把人生目標定在登上某事領峰,要知道,人生登上領峰那一刻是非常短暫,其他時間我們都在路上,有人在沒有到達領峰前生命就結束了,難道他們人生就沒有意義嗎?當然不是,所以Adler建議把人生看作是一場旅行,在旅遊過程中,沿途把握各種機會遊覽並欣賞每一個景點,換句話說,活在當下,擁有這種思維,人那一瞬間就變得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