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看心理醫生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不開心的時候,甚至有可能陷入抑鬱的狀態,但是因為面子問題,許多人不會向他人透露或尋求專業幫助。即使有朋友關心自己,大多數人仍會回應說「我很好」、「我沒事」、「我還好」等。然而,如果一個人因各種因素引起情緒困擾,並且沒有尋求專業協助,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沉思,進而導致情緒問題,甚至可能傷害自己。

當人生遭遇挫折或失落時,應該尋求心理治療,但是大多數人不會這樣做,因為去看心理醫生或心理諮詢師給人的感覺是負面的。當事人往往認為情緒困擾並非一般疾病,而是神經病。身體疾病比較明顯,如感冒、身體不適、耳鳴、或視力模糊等,找專科醫生尋求治療是理所當然的。但是,談到精神或心理問題,大多數人無法抗拒內心的不安,他們不敢坦然面對,於是選擇逃避或隱藏。他們也不願意告訴別人,認為情緒低落沒有什麼大不了,反正以前也曾有過,覺得時間可以醫治,自己總有辦法處理。輕微情緒低落短時間看不出什麼大問題,但是疾病沒有向淺中醫,後果可能非常嚴重。實際上,所謂的心理諮詢,那些專業協商人員不是以「醫病」角度來幫助來訪者,他們不一定會為病人開處方。事實上,尋求心理諮詢更像是尋找一個專業夥伴來幫助解決問題,就像健身一樣。如果你看到各種健身器材,靠自己摸索、亂用機械,可能達不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有一個健身教練在旁邊協助,人很快就上手,健身效果就很顯著了,心理諮詢的情況類似這樣。

有一本書名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在坊間廣受好評。這本書的內容能夠讓普通人對心理諮詢有更清晰的了解,放下對心靈治療的個人成見,並在日後遇到情緒問題時能夠勇敢地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此外,透過書中的內容,讀者也能夠對自己進行個人教育,達到個人成長的目的。

這本書的作者是羅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實踐者,畢業於劍橋大學賽爾文學院,曾任教於英國亨利商學院。他的兩本專業著作《諮詢技巧》和《組織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國暢銷的心理學類教科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關於心理學的書籍,讀者可以透過書中的內容,深入了解心理諮詢的每個細節,並親身體驗心理治療的過程和內心的改變。在這本書中,作者透過蛤蟆和心理諮詢師蒼鷺的互動,讓讀者了解蛤蟆的抑鬱情緒、自卑、軟弱和愛炫耀的個性源自何處。在這個過程中,讀者也能夠看到童年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心理層面上成長,學習獨立,找到自信,邁向美好、豐盛的人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主人翁是蛤蟆先生,蛤蟆先生因個人情緒問題終日郁郁寡歡,經常一人躲在屋裏與世隔絕。經過朋友的勸誘,他在心理咨詢師蒼鷺的帶領下,勇敢地探索自己內心世界,逐漸找回了信心與希望。在這本書中,蛤蟆先生和咨詢師蒼鷺之間的互動提供了很多普及心理學知識,讓大家了解心理咨詢的本質。

值得討論的是,書中第一和第二節中蒼鷺醫生和蛤蟆先生的對話。在第一節中,蒼鷺醫生開門見山地問蛤蟆先生,「是你個人想尋求幫助,還是別人叫你來的?」蛤蟆先生認為,只要肯付錢,自己願意求救,或者別人勸他進來,這有何分別?沒想到,蒼鷺醫生這樣回答:「如果不是自願尋求幫助,這一節協談就此結束。」這非常重要,正反映心理咨詢這項工作的專業操守。來訪者必須自願來尋求幫助,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如果來訪者是被迫進來而不是自願的,他們的心態可能無法透過咨詢得到任何幫助。蛤蟆先生聽到蒼鷺醫生這樣一說,恍然大悟,對醫生肅然起敬,同時也非常認真看待他們之間的關系。接下來,蒼鷺醫生表示,他無法保證透過專業幫助能夠改善蛤蟆先生的情況,但他可以保證對蛤蟆先生付出百分之百的關注。這是專業咨詢的一個慣例,即治療師不能保證能夠解決來訪者的問題,但可以保證對他們付出百分之百的關注。對於來訪者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很難找到一個人全神貫注聆聽他們的心路歷程和遭遇的事情,而專業治療師可以做到。治療師的全神關注也讓來訪者感到完全受到尊重。

一周後,蛤蟆先生再次來到治療中心。他很期待這次見面,因為有了先前的共識,他認為醫生隨時都會幫助他。然而,讓他失望的是,醫生只是坐在那裡默默地看著他。然後,醫生問蛤蟆先生:“你今天感覺如何?”雖然之前很多人都問過蛤蟆先生同樣的問題,但他總是禮貌地回答:“我很好。”這次醫生問的問題讓蛤蟆先生感到有些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回答。後來,醫生改變了問題的方式,問蛤蟆先生:“如果1分代表感覺很糟糕,10分代表感覺很幸福,你現在的情況是幾分?”蛤蟆馬上回答:“現在是2分。”兩人的對話逐漸進入狀況,蛤蟆先生也因為醫生的專業幫助,在多次協談之後,終於找到了自己問題所在,走出了人生低谷。

如果你有興趣了解更多有關心理咨詢的事情,不妨細讀這本心理學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