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三種自我狀態

上期提到心理學者羅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所寫的「蛤蟆先生看心理醫生」一書。心理學有許多治療學派,比較多人熟悉的弗洛伊德因果論、阿德勒目的論,而Robert de Board使用的是TA(Transactional Analysis), 中文稱為「人際溝通分析」。TA是一種人格理論,了解這個學派的人不多,但不能否認,這個理論也有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討和思考的地方。

TA學派認為,人類在出生時只有幾種基本情感,隨著人的成長,這些情感會逐漸發展成微妙而複雜的行為模式,並成為人的自我核心的一部分。因此,人的行為模式可以看作是一個調色盤,最初只有紅、黃、藍三種顏色,當獨立個體開始發展之後,情緒和反應都變得個人化,就好像幾種顏色混合在一起,於是產生了各式各樣的色調和色差。心理學家們發現,雖然每個人的情緒行為都有所不同,但人們的自我狀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包括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包含了人在兒童時期體會過的所有情感,譬如說,快樂、憤怒、悲傷、恐懼等,這都是與生俱來。小嬰兒不需要學習怎麼快樂和悲傷,開心時就哈哈大笑,難過時就號啕大哭,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構成自然型兒童。當孩子身體逐漸強壯,他的情感世界漸漸豐富起來,在成長過程中,其他因素也開始產生影響,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父母。大多數父母會盡最大努力來養育孩子,但父母也是普通人,不可能每天都耐心呵護,有時父母也會嚴厲處置哭鬧不停的嬰兒,但嬰兒並非真的什麼都不知道,相反的,嬰兒在面對父母的行為和觀念時,他們會從經驗中學習,形成一套生存策略,並發展出一套行為來應付父母和其他人。此時小嬰兒不再處於自然型兒童狀態,而是逐漸轉變為是適應型兒童。這一套生存策略和行為塑造了人格的雛形,成為自我核心,最終會定義人一生的行為。也就是說,儘管一個人已經長大成人,他還是會受到幼年的影響,隨時回到兒童自我狀態中。在這個狀態下,人的行為和感受可能像個孩子。兒童自我狀態具體表現有:面對比自己強大的人時,人會感到恐懼和焦慮,當受到他人指责时,人可能不知怎樣辩解,而是選擇順從討好。想想看,當父母對孩子說這個玩具不能買時,很多孩子都會撒潑耍性子來換取父母的同意,當他們長大後,面對不如意的現實,內心可能會回到童年,人變得無理取鬧。人慪氣的原理也是類似,面對父母,孩子們無法隨心所欲釋放自己的憤怒,就會生悶氣不理人,這種行為習慣因此存留下來。特別要指出的是,這些狀態和行為並沒有錯,畢竟誰都會有心情低落的時候,但後果卻是很負面,這些行為好像告訴別人,我就像個小孩,是個不成熟的人。這種負面影響可能正是一個人產生抑鬱情緒的導火索,如果放任不管,這隨時會引發嚴重心理問題。那怎麼解決呢?人需要進入父母自我狀態和成人狀態。

前面提到,人出生時,只有幾種基本情感,但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最早接觸的人是父母,他們對我們的影響不可估量。自出生起,我們就從父母那裡學到基本價值觀和道德觀,他們言行塑造了我們的童年,這不可避免地對我們未來造成影響,所以當發現自己越來越像自己父母,那說明人進入父母自我狀態。父母狀態的「表現」有以下幾種,一種是挑剔型父母,父母可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你瞧瞧你,又把衣服弄髒了」,「你怎麼永遠長不大的」。當一個人在父母狀態下,他也會開始對他人評頭論足,甚至嚴厲批評對方。第二種是審判型父母,審判刑父母像法官一樣控訴別人,給他人定罪,然後順理成章懲罰他們。還有一種審判型父母狀態,他們審判對像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這等人永遠都在責怪自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值得一提的是,審判與反思是有區別的,反思目的是為了讓我們下次做得更好,從過去經歷中總結經驗和教訓,而審判卻是一味給自己套上枷鎖,告訴自己我什麼做不好。聽到這裡,你可能想要擺脫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其實在心理學上,父母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對我們生存都有某種功能,譬如說,兒童自我狀態其實源於自我防衛機制,保護人在嬰兒時期不受外界傷害,而父母狀態幫助我們維護個人價值觀和是非判斷能力,所以偶爾進入這兩種狀態是正常的。不過,一個人如果長期被困在父母和兒童狀態中,不斷審判自己,甚至影響日常生活,這需要學習如何從這兩種狀態下走出來,進入成人狀態。

當一個人進入成人狀態時,他們能夠以理性和合理的方式計劃並做出明智的決定,並尋求最佳解決方案。透過學習知識和技能,他們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並且不再受到父母聲音或童年情緒的影響。成年人能夠進一步學習新知識,並更深入地了解自己,這是其他兩種狀態所無法做到的事情。當一個人被陳舊的觀念所束縛時,任何新知識和理念都可能被扭曲。

如何進入成人狀態?首先,要處理童年時期留下的陰影,學會掌握情緒並鍛鍊情感智力(情商)。高情商的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世界,並從悲傷和逆境中振作起來。他們也能控制衝動並延遲滿足,以避免輕率的決定和魯莽行為。要進一步提高情感智力,可以回顧自己的人生,學習原諒自己的父母,以及了解兒童狀態和父母狀態都受到父母影響的影響。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成長過程中,父母也許會有意或無意地傷害我們。我們需要學習原諒他們並客觀思考事件的聯繫,反思自己的行為,以此來學習領悟和成長。這可能有助於打破童年時期因果循環的束縛,從而幫助我們成為真正的自己。進入成人狀態的前提是學會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事實上,所有情緒都是個人的選擇,包括抑鬱、悲傷和憤怒。換句話說,是人自己讓自己陷入抑鬱悲傷的情緒之中。這可能聽起來不合理,但是如果冷靜地思考一下,別人所說的話或做的事情其實無法進入我們的大腦或強迫我們改變情緒。選擇情緒其實是大腦的條件反射,當我們被責備時,是我們的大腦作出了自然反應。正如美國前總統夫人埃莉諾·羅斯福所說的那樣:「你若不允許,就沒有任何人能讓你感到自卑」。這意味著,除非我們自己允許,否則他人的言語或行為不會影響我們的情緒。最終,只有當我們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時,才有可能實現改變。如果一味地將責任推卸到他人身上,我們永遠長不大。

當人開始迈向成人狀態時,需學習管理情緒,培養情感智商(即情商),並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世界。高情商者能從悲傷和逆境中快速恢復,且控制衝動、延遲滿足,能幫助人避免草率的決策和魯莽行為。然而,如何提升情感智商並成為高情商的人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了解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即「人生座標」。詳細內容請參閱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