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5-不公平效應
動物學家曾進行了一個著名的實驗,旨在觀察猴子在交換過程中的反應。實驗的操作非常
簡單:研究人員給猴子一塊石頭,猴子起初感到困惑,因為石頭不能吃。隨後,研究人員
攤開手,看猴子是否願意交出石頭。如果猴子交出石頭,就會得到一片小黃瓜作為獎勵。
由於石頭不能吃,而小黃瓜卻能填飽肚子,多數猴子會選擇進行交換。
然而,實驗中故意設置了一個特殊情況。當一隻名叫A的猴子用石頭換取小黃瓜並開心地
吃著時,研究人員開始在它面前與另一隻名叫B的猴子進行相同的實驗。不同的是,當B猴
子交出石頭時,研究人員給了它一串葡萄。
了解這種差異後,研究人員開始關注A猴子的反應。當他們再次要求A猴子用石頭交換小黃
瓜時,觀察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A猴子拒絕用石頭換取小黃瓜。即使A猴子交出了石頭換
取小黃瓜,它也會顯得極為憤怒,將小黃瓜扔向研究人員,有些甚至抓著籠子劇烈搖晃,
大聲吼叫,以表達它的不滿。
這項實驗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A猴子的反應並非完全基於理性。從理性的角度來看,
用石頭換取小黃瓜似乎是個明智的選擇。然而,當這些猴子看到其他同類獲得葡萄時,它
們變得非常情緒化,這是出於嫉妒和不滿。這表面動物也能感知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並
會因獲得的獎勵不如他人而感到不滿。
這項研究的結果幫助我們理解人類行為一些根本動機。研究指出,除了對食物、性和睡眠
等基本生理需求外,人類還有一種天生的需求,即與他人比較並尋求優越感。這種現象在
社會中非常普遍。人們本能地與他人進行比較,對那些似乎比自己更優越的人常常感到不
滿,這也揭示了驅動人類社會行為的某些核心力量。
猴子的實驗也顯示,動物對不公平的對待會有強烈的反應,不難了解,人類對不平等的敏
感度更是顯著。對不公平的反應不僅涉及道德和倫理問題,也是社會穩定與和諧的關鍵基
礎。當社會成員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平對待時,可能會採取極端措施,甚至導致犯罪行為。
一項在英國進行的調查,它涵蓋了5000個家庭,調查目的旨在評估家庭的幸福感。調查顯
示,收入位於前20%的家庭與收入位於後20%的家庭在幸福感上沒有顯著差異。意思是說,
即使一些人的生活條件較好、工作時間較短,他們的幸福感未必超過那些生活條件較差的
人。人的幸福感不僅僅由財富決定,還涉及到他們與他人在各方面的比較。
在探討犯罪問題時,人們通常認為貧困地區的犯罪率較高,這是由於資源稀缺所致。然而
,研究發現,犯罪率併非由單一因素決定,也不是與貧困程度成正比。例如,一些相對不
富裕的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臘,其謀殺率併不比富裕國家如美國或加拿大高。地區
或國家的犯罪率涉及許多因素,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不公平現象的存在。社會貧富差距越
大,犯罪率也往往越高。
總的來說,社會貧富不均對個人幸福感和犯罪率有深遠影響。即使收入較高的群體,其幸
福感也未必超越其他群眾,財富本身並非幸福的保證。倒過來,社會不公平現象往往才是
推動犯罪的主要原因,貧富差距越大,社會問題也隨之增多。因此,無論哪個國家,政府
都應積極調整政策,縮小貧富差距,以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