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 –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道德經》中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認為,戰勝他人僅僅表明擁有足夠的外在能力,而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每個人都有缺點,也難免會犯錯。真正強大的人,是能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並勇於改正錯誤的人。為什麼這樣的人值得稱讚?因為大多數人難以做到這一點,甚至有些人會選擇忽視自己的弱點,逃避或否認過失,而不是努力去克服。
“勝人者有力”指的是依靠外在力量來征服他人,例如健壯的身體、特殊的地位或豐富的資源,這是一種對外界的掌控。而“自勝者強”則是一種高層次的內在力量,體現在克服自身的弱點、情緒、欲望和執念。
人可以依靠能力、體力,甚至權力凌駕於他人之上。在拳壇上,可以將對手擊潰;在職場中,上司可能利用特權痛斥員工。然而,這些人往往無法控制自己的暴躁脾氣,克制內心的情緒波動,甚至無法抗拒不義之財的誘惑或性慾的引誘。這些現象正印證了老子所言:“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2023年,美國猶他州伊諾克市發生滅門槍擊案。一名男子因不滿妻子提出離婚,在怒氣之下槍殺妻子、岳母及五名子女,最後吞槍自盡。在中國北京,一名駕駛者因違規占道,與另一名駕駛者發生口角,怒火中將熱水潑向對方,導致對方臉部嚴重燙傷。這些案例都揭示了,外在力量再強大,若不能戰勝內心的情緒與衝動,最終會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在聖經中,也有許多對應的例證,掃羅王就是一個鮮明的負面教材。掃羅是以色列第一任君王,「身材高大,超乎眾人之上」(撒母耳記上9:2),在外表和軍事能力上,他是一位「強者」。他曾領導以色列戰勝非利士人和亞捫人,贏得百姓的擁戴(撒母耳記上11章)。然而,他最大的失敗在於無法戰勝自己的軟弱。
在吉甲獻祭事件中(撒母耳記上13:8-14),掃羅因焦慮和驕傲,未等撒母耳到來便擅自獻祭,違背神的命令。當大衛因戰勝歌利亞而受到百姓讚揚時,掃羅心生嫉妒(撒母耳記上18:6-9),對「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的歌聲感到不安,他無法克服內心的恐懼與自卑,數次企圖殺害大衛。更有甚者,在亞瑪力人戰爭中(撒母耳記上15章),他未能完全遵守神的命令,為私慾保留部分擄物,並在被撒母耳指責時試圖辯解。
掃羅的失敗提醒我們,外在的勝利無法彌補內心的缺陷。他擁有擊敗外敵的能力,卻被嫉妒、驕傲與恐懼所吞噬,最終走向自毀的道路。
掃羅的故事成為“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的反面教材。這展現了外在強大卻內在軟弱的典例,它提醒我們,必須學會克服情緒、慾望和恐懼,並將生命主權交託給神。在神的引導下,我們才能戰勝內外的挑戰,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成為真正強者,活出內心平安與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