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 – 施比受更有福吗?
一個十歲女孩對她爸爸說:「我們常在教會聽到『施比受更有福』,但我很不認同。比如聖誕節快到了,你覺得是收禮物的人開心,還是送禮物的人高興?又比如中國新年時,你更願意發紅包還是拿紅包?」這個問題其實很讓人深思,不只是孩子,大人有時也會懷疑:施比受真的更有福嗎?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教授Adam Grant在他的書《Give and Take》中探討類似這個問題。根據他的研究,他把世人分為三類:給予者(Giver)、索取者(Taker)和互惠者(Matcher)。這三類人的特點各不相同,也為「施比受更有福」提供不同的視角。
給予者是指樂於助人的人。他們願意分享自己的資源,包括金錢、時間、精力,甚至幫助陌生人。比如你開車時輪胎壞了,可能一個素不相識的人會停下來,幫你迅速換胎,卻分文不取。他們的行為不求回報,單純是為了幫助人。
聖經中的巴拿巴是典型的Giver。他變賣財物捐給教會,又被稱為「勸慰子」,他總是樂意幫助他人。現代社會,代表人物有特蕾莎修女、戴安娜王妃,以及美國前總統卡特。卡特總統即使在八九十歲高齡仍親自參與建房幫扶工作。根據研究,大約20%-30%的人是屬於給予者。
索取者則是截然不同。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得失,善於計算,專挑有利可圖的事做,對給予的事情毫無興趣。俗話說「鐵公雞一毛不拔」,形容的正是Taker。他們拿別人東西毫不臉紅,甚至認為是理所當然。
聖經中的拿八就是一個典型的Taker。他是個財主,但性格刻薄吝嗇。當大衛的手下因護衛他的牧羊人而向他尋求食物援助時,拿八不僅拒絕,還惡言相向,激怒大衛差點要大開殺戒。最後,因著拿八妻子亞比該的智慧、寬容和慷慨而平息了大衛的怒氣。與拿八對比,亞比該是個Giver。根據Adam Grant的研究,大約20%的人是屬於索取者。
第三類型是互惠者(Matcher)。互惠者的原則是公平對等:「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他們既不會占別人的便宜,也不允許別人占自己好處。比如一起吃飯,他們採取AA制(Go Dutch);在日常交往中,互相幫助、彼此回饋是他們處事風格。然而,這種公平互動有一個前提:如果他們遇到一個「鐵公雞」(典型的索取者),他們會主動斷絕關係。
表面來看,互惠者的行為模式似乎是最好的情況:對等付出、公平交易,這樣可以維持良好關係。但根據Adam Grant的分析,互惠者的模式其實並非最好。在生活中,互惠者的行為有時會顯得過於「計算」,甚至讓人感覺關係變得過於機械化和冷漠。一位學生分享她母親的故事。某天朋友送來一份價值十元的禮物,第二天這母親回贈了一份價值十塊零一分的禮物,並直言說:「我沒有欠你啊。」我也聽過老陳的故事。某天,他家裡煮了一大鍋紅豆湯,熱情地送了一大碗給鄰居老李。隔天,老李煮了一大碗綠豆湯回贈,並特別說明:「我們彼此不欠誰。」如果你是老陳,內心會有什麼感覺?表面上看,老李並沒有斤斤計較,但又似乎在斤斤計較,這種模式讓人覺得不知如何與他進一步相處,也很難建立深厚的情感連接。根據Adam Grant的研究,朋友之間有約50%的人屬於互惠者。這類人雖然注重公平,但這種「對等」的互動方式可能顯得很陌生和存有隔膜,甚至難以建立親密關係。
從屬靈角度來看,給予者(Giver)應該是最符合聖經教導的類型。正如《使徒行傳》20:35所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然而,根據Adam Grant的研究,給予者並不像我們理想中那般完美。在朋友關係和職場環境中,給予者的表現往往不受推崇,有時甚至可能被輕視或利用。這背後的原因在於,許多給予者在「施予」過程中缺乏智慧與界限,導致一系列人際關係的問題:
被視為「濫好人」
給予者因樂於助人,容易成為朋友或同事的「利用工具」。然而,這種無條件的付出並未換來真正的尊重,反而被人視為軟弱或可輕易利用,甚至引來鄙視。
精力與資源耗盡
如果給予者不考慮自身能力,持續不斷地幫助他人,很容易導致身心疲憊,資源枯竭,卻無法獲得應有的認可或回報。
忽視自我成長
給予者常因過度關注他人的需求而忽略自身的目標與發展。這種自我犧牲可能導致在職場上的停滯不前,最終適得其反。
看似無論是給予者、索取者還是互惠者,每種類型都存在挑戰。然而,Adam Grant的研究指出,給予者仍然是三者中最蒙福的類型,前提是——給予需要有智慧與界限。
智慧的給予:分寸與策略
一個真正的給予者,並非毫無保留地付出,而是懂得平衡、分辨和規劃。以下是幾個關鍵原則:
設定界限: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與資源,避免過度付出導致精疲力盡。界限不僅是保護自己,更是可以持續有效幫助他人。
辨別對象:在給予時,需要有智慧地選擇對象,將資源和幫助用於真正有需要且懂得感恩的人,而非一味滿足那些索取者的需求。
保留時間與精力:幫助他人的同时,也學會關注自我成長。適度的自我投資,才能有效發揮自己的價值,長期支助他人。
下一期,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平衡「施予與界限」,以及如何在朋友關係、職場互動和屬靈操練中成為一個真正智慧的給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