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8 – 從電影《破地獄》作反思

2024年,香港最賣座的一部電影是《破地獄》。這是一部以香港殯葬業為背景的影片,講述婚禮策劃師魏道生(黃子華飾)因疫情影響轉行成為殯儀經紀人,並與傳統喃嘸師傅文哥(許冠文飾)在合作過程中,從衝突到相互理解的故事。影片深入探討生死議題,展現香港獨特的殯葬文化,特別是道教的“破地獄”儀式。該片自上映以來屢創票房佳績,在香港上映一個半月,票房突破1.4億港幣,成為2024年香港票房冠軍,並有望衝擊香港影史票房紀錄。

為何《破地獄》熱賣?

根據香港影評界分析,影片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幾個:

獨特題材:影片首次聚焦香港殯葬業,深入探討生死議題,滿足觀眾對這一神秘領域的好奇心。

情感共鳴:影片通過對家庭關係、傳統與現代觀念衝突的描繪,引發觀眾對親情和人生的思考,產生強烈共鳴。

什麼是“破地獄”?

“破地獄”是源自中國傳統道教和民間信仰的一種超度儀式,旨在幫助亡者脫離地獄的折磨,為其靈魂解脫,使其得以升天或轉世。道教認為,亡者生前若犯下罪孽或未能積累足夠功德,死後可能進入地獄受罰。通過“破地獄”的儀式,可以解除亡者的罪業,幫助其靈魂解脫。

儀式通常由道士主持,結合誦經、符咒、敲打樂器、燒紙錢等道教元素,模擬亡靈在地獄的歷險,經歷多重考驗,最終得以脫離苦海。這些儀式不僅是超度亡靈的方式,也為家屬提供情感安慰,讓他們相信亡者已經得到妥善安排。

“破地獄”與“贖罪券”的聯想

了解基督教背景的資深信徒,可能會將“破地獄”聯想到天主教歷史上的“贖罪券”。兩者有許多共同點,都是試圖通過外在行為(如宗教儀式或金錢)來為罪過尋求寬恕或減少懲罰。

無論是“破地獄”還是“贖罪券”,都涉及將罪行的後果從行為主體(罪人)轉移到他人(家屬或教會的代禱),試圖通過儀式或金錢代替責任承擔。這種做法從現代倫理角度來看,很容易被認為是規避個人責任的一種方式。在“破地獄”中,家屬通過花錢請道士主持儀式,同時燒紙錢,希望為亡者贖罪;而天主教歷史上的贖罪券則是通過金錢捐贈,以換取減少煉獄的時間或赦免罪責。兩者都將靈魂的狀態與物質資源掛鉤,這種邏輯在社會倫理上說不過去,很難被普世接受。

傳統信仰與文化反思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集體責任”和“家族延續”,相信後人可以為先人“贖罪”是一種孝道的體現。然而,從邏輯上講,這種外在行為是否能真正影響亡者的靈魂歸宿,這是缺乏證據,而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如果壞人能通過後人花錢或燒紙錢獲得解脫,那是否意味著生前的罪行不再重要?這種邏輯無形中削弱“因果報應”的力量,讓道德教育失去應有的警示效果。

此外,“破地獄”看似是為亡者提供幫助,但卻容易讓人忽略生前建立美好關係的重要性。家屬若能在親人活著時就多花時間陪伴、關心與支持,這比死後進行彌補更有意義。與其在亡者離世後花費金錢進行儀式,不如在生前與對方和睦相處,珍惜每一天。

基督教的觀點

天主教在中世紀推行贖罪券,被認為是對宗教信仰的一種商業化和濫用,最終引發了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帶來了信仰純化的思考。贖罪券的濫用反映了人類對“罪與罰”簡單化處理的傾向,卻忽視了信仰的核心應是悔改與內心真實的改變。

現代基督教認為,赦免罪責只能通過個人對上帝的真實悔改和信靠,無法通過外在行為(無論是他人的代禱還是金錢)完成。在基督教信仰中,地獄被視為罪人的最終審判和懲罰,而不是亡靈暫時停留的地方。因此,基督教不主張通過人類的儀式去“破地獄”,而強調只有通過信靠耶穌基督,才能脫離罪惡和死亡的權勢。

值得深思的是,“破地獄”的概念是否應該應用在我們每個人活著的時候?聖經教導我們要悔改、與人和好,並在世時尋求與上帝的和解。真正的“破地獄”或許不是死後為亡者舉行的儀式,而是我們在生前就努力破除心靈中的“地獄”——那些仇恨、罪惡與隔閡。這樣的“破地獄”不僅讓我們的生命充滿愛與和平,也能讓我們的靈魂在永恆中找到真正的安息。

結語

《破地獄》這部電影通過生死議題,引發了觀眾對傳統文化和信仰的思考。然而,無論是“破地獄”還是“贖罪券”,都揭示了人類面對罪與死時的恐懼與無助。在基督教的視角中,真正的赦罪與救贖來自信靠上帝,而非依靠外在儀式或金錢。同時,我們應該反思,在生命尚未結束時,是否已經與親人和好,並以愛與真誠取代心中的“地獄”。這才是真正的“破地獄”,並能帶來永恆的盼望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