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不是一件小事

  Dr. Paul Brand是一位英國醫生,也是一位基督徒,多年來他在印度從事痲瘋病人的服事。 當他在印度的Vellore作醫療工作的時候,一位痲瘋病人名叫John Karmegan來找醫生幫忙,根據醫生們的診斷,John的痲瘋病情已相當嚴重,他身體因病菌侵蝕,手腳也無法復元,但醫生們仍然為他提供一個住處,並雇他在醫療中心工作。 John的半邊臉基本上已經癱瘓,不能像正常人那樣微笑,因此每當他想笑時,那不均衡的臉部表情就凸顯了他那癱瘓的臉,外人看到他的臉,自然反應就是恐懼和不安,因此John總是克制自己不要笑,日積月累,他的個性就顯得愈來愈偏執。 John因著那張損毀的臉,也嚴重影響他與人之間的人際問題,他憤世嫉俗,經常故意製造麻煩,好藉此發泄他對外頭世界的不滿。醫生們在幾個不同的場合曾經當面揭穿他的不誠實和偷竊行為。John為了發洩內心的不滿,對上司唯命是從,並且找一些殘酷方式對待其他病人。當時每個人都認為這傢伙已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John的情況引起了Dr.Paul Brand的母親的注意,這位母親常關心那些不受歡迎的人,她花很多時間陪John和關懷他,最後甚至帶他認識耶穌,後來John在痲瘋病院受洗成為一個基督徒。 但信仰並沒有讓John的態度改變多少,他憤世嫉俗的心仍然跟以前一樣,只能說他在病人中間多交了一些朋友,但仍然無法克服過去遭人白眼和歧視的心理障礙,他好像早認定世上每個人對他總是冷漠無情。 但有一天,他居然問Dr. Paul Brand是否可以參加當地Vellore一家教會的崇拜。 Dr. Brand只好硬著頭皮拜訪那教會的領袖,並向他們描述有關John的情形,而且對他們保證,雖然John的外貌是有缺陷,但他的病情已被控制住,不會對其他會眾造成任何威脅。教會牧者同意讓John參加崇拜聚會。「他可以領聖餐嗎?」醫生問,因為這教會向來共用一個聖餐杯。教會領袖們彼此對看,稍微沈思一下,最後同意允許John跟他們一起領聖餐。 跟著那個主日,Dr. Brand帶著John到教會。實在很難想象,一個心靈曾受過嚴重創傷,患有偏執妄想的痲瘋病人,第一次踏入教會的情況會是怎樣,Dr. Brand也不知道教會的會友是否能接納一位痲瘋病人。在唱第一首詩歌時,一名印度人側身看著他們兩個人,那人可能覺得很奇怪,怎麼一個白人站在一個滿身潰爛、幾乎體無完膚的痲瘋病人旁邊。但奇事發生了,那印度人放下聖詩,微笑地看著John,並且示意叫John過去坐在他身邊的空椅子。John感到非常驚愕,猶豫一下,他終於拖曳著身子,靠著半身的力量往前移動到那椅子坐下。 那天所發生的事相信成了John生命中的轉折點。 許多年後,Dr. Brand有機會再次造訪Vellore,順道到一間專聘用殘障人士而設的工廠參觀。經理帶他看一部為打字機制造小螺絲的機器。他們走過嘈雜的工廠,經理說要為醫生介紹一位曾經獲獎的員工,那人曾經獲得該集團在全印度工廠中品質最好,被退貨次數最少的獎勵。當他們走到那員工的工作位置,他轉身跟來賓打招呼,Dr. Brand看見John那張熟悉的面容,一張扭曲不漂亮的臉孔。 John抹去手上的油脂,露出一張是Dr.Brand所看過最醜陋但卻是最可愛和最有光彩的笑容,John拿了一把使他得獎的精細螺絲給醫生看。 Dr. Brand後來說,一個簡單的接納動作看來不算什麽,卻對患有嚴重缺陷的John來說,卻產生了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他因著外表不雅觀,一輩子被人歧視。但耶穌基督改變了他,John找到了他的歸屬感,他也成了一個新造的人。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14 有關快樂的事

  聯合國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gramme年初發表2013世界快樂報告,在156個國家中,在華人地區,台灣排名42,香港64,中國是93。排前面五位的都是歐洲國家,分別是丹麥、挪威、瑞士、荷蘭和瑞典。美國雖然是算富裕國家,排名也不過是17。不過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戰火連天的以色列居然排名11,而南美洲經濟差強人意的巴拿馬和墨西哥居然排在美國前面。 西歐和北歐的國家,她們政治穩定,又有很好的福利,因此沒有失業和醫療費用的壓力,他們快樂是能夠了解的,但看看拉丁美洲國家,巴拿馬和墨西哥經濟治安都不好,犯罪率奇高,為何他她們的快樂指數高於兩岸三地的華人區?看看以色列,這個一直跟周圍中東國家水火不容,但快樂指數居然排名11。中國經過30多年經濟改革,從一窮二白的日子爬到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百姓的生活指數大大提高,中國人出門旅遊成為列國商家爭奪對象(因為出手豪華大方),但中國人的快樂指數普遍降低,台灣和香港也好不到那裡去,兩岸三地的經濟發展在這個世界上可以說是首屈一指,但各種調查都指出,這三個地方普遍都不是快樂的城市。 中國人地區爲什麽不快樂?隨意收集兩岸三地的各類型調查,從報紙、網頁、專欄等大概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經常讓這些地區百姓感到憂心的事,可能離不開下面五點:沒有能力安居樂業,收入不夠高、社會不和諧、工作有壓力等。找不到理想伴侶。還有一點,從聯合國這個快樂報告中發現,國家愈是富裕,百姓普遍不快樂,爲什麽?因為從電視廣告、高速公路的Billboard,街頭的宣傳單張,都好像不斷提醒每一個人,世上有很多物質的東西是你沒有的,52吋HDTV,新出的ipad,高速的smartphone,你有了沒有?別人都有,為什麼你沒有?專家認為,人多看這些,免不了感到不快樂。而兩岸三地華人區今天的生活情況豈不是這樣嗎? 調查個人的快樂與否,問卷通常不會問:你房子大小?開什麽車子?你是否有iphone?經常去夜總會?不是的!有人對拉丁美洲幾個國家做了一些精神快樂的調查,他們問這些人幾個問題:你昨天受人尊重嗎?你昨天有沒有笑?你昨天有沒有做過一些有趣的事?這些問題是反映出一個人在心靈精神的問題,而不是擁有多少物質的問題,不是房子多大,車子多名貴。許多人住豪宅,開高檔車子,吃山珍海味,但內心卻一點不快樂。 台灣牧者王陽明寫了一本很寫實的著作,書名叫《窮得只剩下錢》。書中有一個精彩小故事,談到一位旅居美國、事業成功的女企業家,有一天接待來訪的高中好友,她開著名車,載著好友來到有游泳池、花園的豪宅中,顯然這是一個人人羨慕的居所。高中好友很自然地問起:家人呢?結果才知道,女企業家的先生有外遇,很少回家;而她的孩子已經長大,有了自己的人生,也住在別的城市。在這個空蕩蕩的豪宅中,女企業家說出了自己的真心話:我現在「窮得只剩下錢」! 很多人無法明確分辨什麼是感官層次的快樂和心理層次的快樂,一般人所追求的快樂多半是感官層次(sensory),譬如說,吃好,穿好,住好,性慾的滿足等,這些感官快樂是短暫的,也容易消失;相對的,從心理層次發展的快樂卻是持久,帶來的是平靜、安詳和穩定。因此,快樂主要不是感官帶來的快樂,乃是來自內心的滿足,真正的快樂是來自內心層次所產生的正面情緒,這些包括慈愛、饒恕、包容、和知足等,而這正是聖經鼓勵信徒不斷追求的。所以,許多研究指出,固定到教會的信徒基本上是比一般人快樂。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13 知己知彼

  美國最具影響力暢銷作家Malcolm Gladwell葛拉威爾,繼The Tipping Point《引爆趨勢》、Blink《決斷2秒間》、Outliners《異數》後,又一搶眼新作David & Goliath《大衛與戈利亞》,這本書教你洞悉自身優劣勢,掌握以小搏大的契機! 在《David & Goliath》一書,Gladwell想告訴天下所有人,他認為Underdog(即處於劣勢的人)並不是一般人想像中那麼不堪一擊,相反的,如果當事人能夠把握契機,明察秋毫,兩陣對壘前做足預備功夫,能夠取己之長攻彼之不足,那麼以弱勝強絕不是難事。作者以聖經大衛對歌利亞的經典故事為例,處於劣勢的大衛之所以能成功,那是因為他在抗擊巨人之前,能事先洞察所有利於自己的因素和對方脆弱的地方。沒錯,從表面來看,對手擁有絕對有利的優勢,身高手長,全身配戴鎧甲,手握長矛堅盾;而大衛個子細小,大風也可以把他吹到東歪西倒。從常人角度來看,大衛跟歌利亞搏鬥,如同以卵擊石,根據專家計算,大衛能夠戰勝巨人歌利亞的勝率遠低於30%。但如果仔細分析,歌利亞基本上有他脆弱的地方,第一他有視弱(這是身體異常過高的人所出現的病症),第二,身體過重自然反應緩慢。所以儘管大衛個子遠比不上歌利亞,但因為大衛懂得避重就輕,不遵守歌利亞心中盤算的遊戲規則,避免使用以硬碰硬的方式與歌利亞作肉搏戰,反而他採取了一個反常規戰略,就是彈弓加石頭。大衛知道自己的強項是彈弓技術,他過去曾用彈弓石頭打死獅子老虎,戰略一改,大衛戰勝敵人的勝率馬上升到63.6%。當耀武揚威的歌利亞瞧不起這位以色列小傢伙的時候,大衛憑著他百步穿楊的技術,一粒石頭就擊中歌利亞頭部,巨人當場倒地,那一刻相信歌利亞也搞不清楚如何被打敗。作者Malcolm Gladwell要帶出一個很重要的道理:以弱勝強其實是經常發生的事,重點是學會觀察和分析,明白敵我之間的優勢和缺點,能夠做到知己知彼那就百戰百勝,大衛戰勝歌利亞不是沒有原因的,以弱勝強也不是不可能的。(Gladwell純粹從理性角度分析,並沒有從屬靈層面看大衛的得勝)。 Galdwell在書中提到好幾個以弱勝強的活生生例子,其中一個是美國Redwood City一個初中女子籃球隊。這球隊的教練名叫Vivek Ranadivé,他來自印度,到美國以前,從來沒碰過籃球,他是一位電腦軟件的工程師,是Silicon Valley一家公司的總裁,因著他兒女的份上而濫竽充數成為一個籃球隊的義務教練。當地以12歲女生組成許多女子籃球隊,Vivek Ranadivé的球隊的成員可以說是眾球隊選則完畢後,沒人要的球員,完全沒有打籃球的天賦,不管是運球、攔截、射籃都不入流,對籃球一竅不通的Vivek Ranadivé 深知自己球隊的實力,如果以一般 籃球打法,他的球隊不要說得勝,能夠拿到兩位數字已經是謝天謝地,當然身為教練不可能坐以待斃,經過他仔細分析,最後決定以非傳統打籃球方法上陣,他不強迫球員勤練傳球和射籃,乃是學會如何干擾敵方球員傳球,沒想到這一招成為戰勝對方的絕招,傳球和射籃都是敵對的強項,但他們從沒有碰過一個球隊不運球和射籃只是不停用手干擾球員,沒想到,這支對籃球完全沒概念的球隊居然打入當年的州冠軍決賽。 Malcolm Gladwell講到大衛打敗歌利亞的例子,不禁讓人想到1989年法國網球公開賽的十六強戰,15號種子張德培面對「冷面殺手」蘭度,頭兩盤以四比六落敗,當全世界以為他大勢已去之際,張取回一盤六比三。第四盤張德培腳部開始抽筋,為拖慢比賽節奏,他想到一般不常用的吊高球伎倆,這一招把對方磨得很不耐煩,取得一盤六比三後扳平。到了第五盤張德培幾乎跑不動,於是他腦筋急轉彎,打出一個「下手開球」,讓對方防不勝防,蘭度開始失魂落魄。在決定勝負的一刻,張德培更「捉心理」走到白界線內迎接蘭度的發球,對手因此失去集中力,最終打出一個雙錯誤,張德培以六比三奠勝,成為法網經典。張德培最終在決賽再擊敗艾保,以17歲零3個月寫下史上最年輕法網冠軍歷史,紀錄至今仍未有人打破。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不要採用以硬碰硬的方式與對方周旋,以己之長攻彼之短,這種原則其實可以應用在許多場合,就以夫妻相處為例,夫妻之間經常起衝突,往往是雙方都使用硬碰硬的方式對抗,做太太的,明知道男生需要的是尊重,但卻從早到晚對先生不停攻擊、批評、論斷、嘮叨、數他不是;而先生也知道女生需要的是關懷和愛,卻寧願花時間上網、看球賽、打球、打牌,也不願意與配偶逛街、買菜、看電影,雙方都抱著「你對我不仁、我也對你不義」,結果把關係搞砸,最後只好對簿公堂。如果夫妻雙方能夠學到Malcolm Gladwell的知彼知己的戰略,相信夫妻關係一定得到改善。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12)遛白菜

  你看過有人遛狗,也看過有人遛貓,甚至有人遛皮箱(從大陸到香港買貨的人),但你可看過有人遛大白菜?你沒聽錯,的確有人拖著一顆大白菜逛街,這是Wall Street和Huffington Post記者在大陸所看到一個怪現象,就是看到許多人拖著一個大白菜逛街,記者感到很好奇,到底遛大白菜的目的何在?拖著一顆不會講話、不能交談、不會思想的大白菜,這當中暗示什麼?人如同一顆白菜,聽天由命?任人擺佈? 一個年輕人對訪問他的記者說:「我對白菜的興趣比對我父母的興趣大,因為我感覺白菜能理解我。」這句話可能導出中國新一代的內心苦悶和他們生活在這個節奏快速社會的徬徨,經濟負擔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房子買不起,養車沒能力,畢業等於失業,內心的苦悶能夠向誰宣洩?就是養一頭寵物也是一種負擔,那麼只好遛一個大白菜。雖然白菜不會說話,但總勝於沒有,這就是這一代年輕人的悲哀。 其實遛白菜不是最近的事情,據說中國行為藝術家韓冰十年前就開始遛白菜,他不但遛白菜,也遛磚頭和其他蔬菜。當西方記者聽到中國名人韓冰也作這種無聊事,他們開始認真探討遛白菜背後的含義,到底遛白菜是具有心靈醫治的功能?還是遛白菜的人在跟記者開玩笑? 韓冰是來自農村,也許他對蔬菜、磚頭等農村事物懷有強烈的個人情感,他小時候生活困苦,三餐都是吃大白菜,因此,當他第一次拖著白菜上街,他可能感覺自己被釋放出來。 最後有記者找到韓冰作訪問,到底十幾年前年他拖著白菜遛達的目的何在?韓冰坦白說,「根本是沒有任何意義,我只是想鼓吹人的自由,迫使每個人問自己一個問題,每天忙來忙去是為了什麼?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結,我希望幫助他們打開這個心結,沒錯,很多人都問我要達成什麼目的?說實在,我遛白菜的時候,我不想講任何話,我就是做我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那麼簡單。其實我也遛過磚頭和其他東西,根本不在乎我遛什麼,我目的是要刺激別人思想他們每天所做的事情,每天所做的事情有何目的和意義,日復一日,拿著公事包上班,擠公共汽車,作同樣的事情。」 如果你認為遛白菜是很可笑,想想看,許多人每天拿著公事包、手機、手袋、手錶、甚至平板電腦,這又有什麼分別呢?看著地鐵那些低頭族沉迷在他們的手機上,已經分不清楚到底誰掌控誰、誰遛誰。 如果能夠從韓冰的思路認真分析,可能遛白菜不是一件無聊事,是值得每個人探索的。這個讓我們想到希臘神話故事西西弗的故事,在古希臘神話中,西西弗得罪了諸神,諸神罰他將巨石推到山頂。然而,每當他用盡全力將巨石推近山頂時,巨石就會從他的手中滑落,滾到山底。西西弗只好走到山下,重新將巨石向山頂推上去,日復一日,陷入了永無止息的苦役之中。 聖經傳道書這樣說,「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傳道書1:2-3)。作者是被稱為為人類歷史上最有智慧的人,他當過以色列王,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最後的結論是虛空的虛空。除非人能夠與造物主經歷一個新的關係,了解上帝在我們身上的奇妙計劃,找到存活在地上的使命感,否則,每個人過的都是虛幻人生。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