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笑匠Robin Williams

  當荷里活喜劇巨星Robin Williams自殺死亡消息傳出之後,相信許多人以為這是一個joke。這個在銀幕有名的開心果,帶給會眾數不清的歡樂,居然選擇以自殺的方法了結他在地上63年的人間歲月。這實在叫人感到不可思議。對華人來說,Robin Williams自殺帶來的震撼,可以與當年香港電影巨星張國榮在愚人節跳樓自殺相提並論。無獨有偶,兩者生前都曾經都患有嚴重憂鬱症。 Robin Williams以豐富body language(肢體語言)和幽默風格揚名,被稱為最風趣的男人,他事業最高峰是在1997年憑著電影「心靈捕手」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儘管他在電視和電影帶給會眾歡笑,但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像銀幕那樣美好,他無法克服自己的心魔,醫治自己的心靈。 觀察入微的人其實可以發現,喜歡搞笑的人大部分是對人歡笑背人愁,被稱為最偉大的笑匠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也是一例,心理學家Stephen Weissman分析這位笑匠,認為他坎坷的童年是他悲劇性格的根源,他母親患有精神病,他與兄弟從小被分開寄養,因此生活於貧民窟的卓別林早已患上憂鬱症,雖然他以幽默為世人帶來歡笑,但內心卻埋藏着複雜的情感,有太多不為人知的哀傷。笑中有淚的笑匠也包括Jim Carrey,他曾經公開承認自己患有躁鬱症或慢性抑鬱症;還有,被稱為五十年來最佳笑匠之一的Richard Jeni,他在家中飲槍自盡時,才四十九歲。 抑鬱症可以說是一種情緒病,醫學家發現這是由於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分泌失調引起,亦與生活壓力等環境因素及性格有關。一般說來,當人遭遇失敗或遇到突如其來的打擊時,他們不一定會馬上產生自殺的念頭。通常都是在走過一段極低沉的幽谷後,苦悶積在心頭一直找不到發洩的方法,若不幸雪上加霜,打擊接二連三臨到,內心的痛苦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一旦痛苦累積到他們認為無法忍受時,他們最後便可能以自殺來尋求解脫。 也許有人會問,搞笑這一行總是將歡樂帶到人間,為什麼喜歡搞笑的人也會患上抑鬱症?早就有心理學家指出,這可能概涉及腎上腺素的問題,當一個人感到危險或面對壓力時,受到腎上腺激素影響,心跳會加速,雖然「笑」可以降低腎上腺素以調適壓力,但笑匠臨場表演時,往往因為要讓別人「笑」而產生心理壓力,或者可以這樣說,對搞笑的人來說,「笑」有兩個目的,觀眾的「笑」是有助紓解壓力,但對搞笑者來說,「笑」往往成為一種壓力,他們要盡其所能地催人發笑。過去Robin Williams曾經接受專訪,談到搞笑這個行業時,他這樣說:「要知道,這世界其實相當可怕的,但你必須應付內心的恐懼,而搞笑就是對付恐懼的方法,好讓你不至於癱瘓。」他所講的恐懼正是抑鬱症的起源。還有一點,演藝界人士有較高的風險誘發情緒病,因為演藝界工作起伏較大,易產生期望落差。此外,部分影視界人士長時間不定時工作,會使用酒精或藥物提神,或是在同儕影響下沾染酗酒濫藥等惡習,導致腦部受損而致病。而且演藝界人士深怕病情曝光或損害形象,他們避免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從事心理輔導工作者都知道,抑鬱症徵狀包括體重增加或變瘦、缺乏精力、情緒低落、工作成效欠佳、失眠、覺得不中用、對各事物不感興趣、逃避社交、厭世等。倘若發現身邊的家人或朋友出現以上症狀,應該馬上尋求幫助。過去,許多人對這種情緒病不太重視,但自從目睹許多人名人或親友因這病自殺去世,也開始比較注意。患抑鬱症者有輕到嚴重不同程度,一般而言,輕至中度患者是可以透過接受行為認知治療、改變生活習慣、做運動等方式,病情便可改善,病情嚴重者通常極為缺乏精力,內心充滿太多負面情緒,他們看世界如同戴着墨鏡,完全看不到一點色彩,在這種情況,心理治療根本毫無幫助,這就需要服藥。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抑鬱症是一個警告信號,好比車子儀錶板的紅燈信號,有開車經驗的人都知道,當儀錶板有紅燈閃著,這表示車子某一個地方發生故障,需要趕快修理,否則車子遲早出問題。抑鬱癥正是這個作用,是給我們一個提醒,今天許多人的失敗,不是因為失去工作、錢財、婚姻,乃是失去了人生方向,失去一種使命感,腦袋只是想到賺多少錢,只想到出人頭地,功成名就,當一個人患上抑鬱症的時候,這正是一種自我反省的時刻,趕快回到造物主的身邊,透過耶穌基督與神和好。同時也調整人生目標和方向,過一個有使命感的生命,多關懷別人的需要,幫助有需要的人,眼目放在別人身上,而不是自己的身上,如此這樣,抑鬱症就容易得到醫治。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10)臉書世代

  台灣清華大學名譽教授李家同曾經針對時下最流行的社群網站作出這樣的評語:「大概只有笨蛋才會去看PTT,成功的人不會看facebook」,不難想像,他這番話自然引起許多網路人士不滿,對他大肆抨擊,更有人說要告他公然侮辱。事後他補充說,並非反對臉書這些社交網站,只是凡事適可而止,一天10分鐘在臉書就夠了,其他時間拿來念詩詞、歷史書,或看國際新聞網站。李教授的意思是勸人愛惜光陰,充實自己。很可惜,忠言總是不中聽。 根據報告,截至2013年底,臉書每月活躍用戶為12.3億人,約為全球人口的六分之一。其最大市場是在美國,用戶有1.47億人,其次為印度(8490萬)、巴西(6120萬)、印尼(6050萬),而台灣地區每日活躍用戶也有1400 萬。 不能否認,臉書已經成了一個世界社交平台,但你可知道, 臉書的流行也反映出一個人的普遍心理問題。加拿大York大學的研究員Soraya Mehdizadeh曾經對一百個學生進行研究,參與者的年齡介於18到25歲,男女各半。研究發現,經常使用臉書的人,他們自戀程度相對來說比較高。所謂自戀者是指他們過度自我陶醉,自我中心,經常尋求別人對自己的稱許以增加自身的價值。與那些不常到臉書社交網站的人相比,習慣使用臉書的人,他們具有極為強烈的自我專注(self-absorption)特性,他們只會自戀,不會愛人。Soraya的研究也指出,男女在臉書表達自己的方式也有差別,男生喜歡把自己所寫的作品放在臉書網頁上,而女生則喜歡post自己的照片。 慣用臉書者有自戀傾向,也同時反映出他們的自卑,Cyberpsychology, Behaviour And Social Networking的一個研究報告也指出,低自尊的人比一般人經常瀏覽臉書網站。這一點應該不會讓人感到驚訝,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自戀者本身就缺乏健康自我形象。 有人可能會問,慣用臉書者與自卑有何相干?要知道,自卑者最怕與人比較,他們盡量避免與人交往,而臉書卻成了一個社交平台,讓這些有自卑情結的人避免與不喜歡的人交往。因此,那些英俊小生或美艷女士成為不了他們的威脅,而那些擁有十八般武藝,樣樣事情比他們優越的,則大可拒絕跟他們作friend;至於那些經常嘲笑、挖苦、批評和攻擊他們的傢伙,當事人也不需要與這些人來往,於是臉書無形中成了很好的擋箭牌。儘管朋友只有五六個,但對當事人來說,這就足夠了,因為這些朋友能夠接納和欣賞他們,自卑感因此得到紓解,甚至消失得無形無蹤。 李家同教授說成功的人不看facebook,其實這句話也不是無的放矢,因為根據學者的研究,經常瀏覽臉書的學生,他們的學業成績20%低於那些不常到臉書的學生。有足夠證明,臉書世代的確愈來愈少看電視和報紙,也不太注意廣泛的國際新聞,他們只會留意與自己興趣相關的事情,或關注在臉書上朋友分享的link,而這些link大多是與自己持同一立場的言論或新聞,久而久之,人就變得目光短窄,也很有偏見。舉例來說,台灣政治有分藍綠,泛綠的只會與自己同盟的人同聲同氣,他們的臉書所鏈結的網站或新聞消息都是與泛綠一致;泛藍也是一樣。而且雙方所接觸到的書寫,往往都是屬於感情宣洩,缺乏很好的理性分析,看事物難免以偏概全,結果一傳十, 十傳百,同道中人都受到感染,人於是變得愈來愈偏激。 最後一點,臉書也容易成為負面情緒散播的工具,譬如說一個年輕人厭世,他在臉書上講出傷感的話,甚至講到要自殺,也許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尋找同情和安慰,但這種做法也可能出現連鎖反應,萬一他真的自殺成功,導致許多心智尚未成熟的年青人有樣學樣地也跟著去作。年初時,台灣一個叫鄭捷的年輕人在捷運上用水果刀無緣無故殺傷了許多人。沒多久,就有人在臉書上說,他們也準備跟他一樣,大幹一場。還說,就算不能流芳百世, 也要遺臭萬年。 有人把臉書比喻成生日蛋糕,意思是說,這是代表朋友、親人相聚在一起的快樂場合,但若是參加太多宴會、吃太多蛋糕,顯然對健康不是一件好事。言下之意,使用Facebook也應該適可而止才是。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