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常聽到『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但說實在,沒有一個人喜歡失敗,當研究工作沒有結果,多年女朋友不辭而別,尋找工作一直沒著落,這種感受實在一點都不好受。 面對失敗,必須要有很大的胸懷來接受,需要有屬靈眼睛看事情,並且以一個正面的態度回應,這才容易接受失敗,品格才得以建造。新約羅馬書5:3 說,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 失敗和患難好像是雙胞胎,是分不開的,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只有透過失敗、困難、挫折,人那剛硬的心才會變得柔順,人才能夠變得謙卑。不知道你是否想過,如果一個人從沒有失敗過,他做什麽事情都一帆風順,你能夠想像別人如何跟他相處?他會成為一個楚霸王,目中無人,瞧不起別人,他看每個人都是膿包,都是飯桶,都是不中用的傢伙。一個人從來沒有失敗,他會變得不可一世,其他人根本無法可以跟他相處。所以神要透過失敗來琢磨信徒的銳氣,叫我們變得更謙卑,失敗可以幫助信徒對他人變得更有憐憫心,對有更高的敏感度。 曾經在讀者文摘看過一篇文章,當事人在矽谷一家著名的資訊科技公司從事技術工作,不久自己出來創辦公司,隨後幾年業務蒸蒸日上,公司於是上市發行股票,他順理成章成為公司的首席執行官(CEO)。上天好像跟他開玩笑,幾年之後,公司董事局開會決定撤銷他的職務,換句話說,他居然被自己創辦的公司解雇。在萬分沮喪中,他決定放自己一年假期,周遊全世界。他走了很多國家,與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交談,同時也反省自己的過去。因著這一年的遊歷讓他發現,不同民族有自己的長處,但也有很多自以為是的局限。一年的遊歷讓他做了一個重大決定: 從此不再為了賺錢而盲目創辯公司,而是把精力投入幫助不同地域的人民。他回到自己的本行,一方面投資通訊技術領域的工作,同時也投資一個非盈利的公益性機構,讓國際網路能夠延伸到比較偏遠地區的學校。這次失敗,讓他找到了新的、值得 為之奮鬥的人生目標。 失敗會讓人感到沮喪、失望和自卑。但失敗並不一定是因為一個人的無能,或者人不努力。失敗有時候正是上天給人一個提醒,從忙亂中停下來,叫人用一個新的視覺重新審視自己正在走的路,同時審視自己的內心。如果我們能夠坦然面對失敗,冷靜觀察自己內在的一切,也許我們會發現,過去我們曾經認為很重要的事情,其實不見得是那麼重要;而我們曾經輕看的事情,也許它有存在的理由。 不過,信徒的失敗不是自動建造我們的品格,失敗可以讓人變得很苦毒,只有那些人,正在面對失敗時願意作適當的回應,願意從當中有更深的體會,懂得自我反省,那麼失敗才可以幫助他建立更好品格,他才能夠得到成長。如果信徒面對失敗,仍然抱著自我為是、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的心態回應失敗,人絕對不會變得老練成熟。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第三層次的自尊是無條件自尊,教授認為,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不算是人一種自尊,因為當中沒有涉及自尊。先講價值感部份,人到了這個層次,他的價值感不是取決他人的評價,也不取決自我評價,他對自己有充分自信,不需要作任何評價;講到能力感,他到了互相依賴層次(interdependent),不把自己與他人比較,也不與自己比較,他是處於一種特別狀態(state of being),與他人互相依賴,卻感到怡然自得。教授用寫書作一個例子,當一個依賴型自尊的人寫書,他的動機主要是取悅別人,想得到別人的讚賞和表揚,這等人會把他自己所寫的書與其他作者比較;而獨立型自尊的人寫書,他的快樂與滿足來源不是取悅別人,他願意聆聽別人意見,透過自我反省而改進自己,同時中肯對自己所寫的書作自我評價;而無條件型自尊的人寫書,他們認為一旦自己有靈感,就可以寫出一本好書,他欣賞自己所寫的,但如果看得別人寫了一本好書,他能夠從中有所得著,他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滿足與樂趣,他們與他人成為互相依靠,視自己與他人為一個團體。 表面來看,依賴型自尊好像一無是處,每個人應該把它除掉,但根據教授的分析,其實每個人都會一點依賴型自尊,沒有一個人天生完全不受他人的想法、言論所干預,依賴型自尊是人性的一部份,問題不是有沒有,乃是程度多少。自尊的培養是一個漸進形式,人首先經過第一階段,然後到達第二階段,最後才可以到達第三階段,人不可能越過第二階段而進入最高層次。意思說是,沒有人能夠天生具無條件自尊,總是經過起初的依賴型自尊,到獨立型自尊,最後變得成熟而到達無條件自尊階段。無條件自尊需要時間,這是一生學習過程,類似一個人出生學走路,剛開始不會走路,經過一段時間他可以站起來,但這需要外來的幫助,需要依靠一張椅子、父母的支撐、和其他人輔助;然後進入一個新階段,慢慢他可以不靠別人,但走路的時候,仍然是一腳接一腳,到了自己獨立,行走變得很自然。人的自我感也是如此,剛出生時沒有自我感,經過一段時間,他的自我感需要依賴其他人,依賴其他人對他的評價;過了一段時間,他變得獨立,不太受到他人的影響,他學會自我評估,鞭策自己求上進;最後進入更成熟的階段,他們培養一種強烈的獨立感,培養出自然存在感,他到達無條件自尊,到達互相依賴層次。不過但儘管人已經到達最高的層次,但依賴型及獨立型自我感仍然存在,只是變得微弱。 我們可以用看電影作一個譬喻,當一個熱播看電影的時候,他很快與電影的角色產生共鳴,主角經歷困難時,看電影的人內心也同樣經歷困難,當主角獲得成功,看電影的人也有一種成功感,他與主角無形中融為一體,但爲什麽看電影的人不會對主角產生嫉妒?因為他的自我沒有受到威脅,主角的成功沒有成為他的威脅,主角的美貌不會動搖觀眾的存在。想像一下,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懷有這種情懷,能夠認同別人成敗的感受而不是對立,這等人的情操是何等高超。擁有高無條件自尊的人來說,他們可以到達這種境界。 Tal教授對自尊的分析非常精闢,唯一的問題是,在現實社會裏面,根本不可能找到無條件自尊的人,在我記憶中,能夠進入這種境界的人只有聖經裏面提到的保羅。『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林前四:3-5。』現今人物的葛培里也許能夠到達這個境界,爲什麽他們做得到?不是靠他們自己的本事,乃是他們屬靈生命已經登峰造極。保羅也曾說過,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聖經要求信徒必須每天鞭策自己求進步,每天過得勝的生活。我們信徒藉著神所賜的力量,可以朝一個無條件自尊的目標前進,不過這是一輩子的事,非一兩天能夠做得到的。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在哈佛大學名重一時的心理學教授Tal,他所開的一門課 positive psychology,每學期超過800學生報名,是哈佛大學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科目。在他的課堂上,Tal曾經講過自尊(self-esteem)這個主題。教授自己本身是過來人,儘管過去他在學術界有過顯赫的成就,但是他承認他自己也有嚴重自尊的問題,不過經過長時間自我分析和研究,他找到問題所在,他從自尊的困惑中走出來。 根據Tal教授的定義,自尊包含能力感(sense of competence)和價值感(sense of worthiness),這兩者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人缺乏其中一個,他們的自尊就很低。自尊如同人的免疫系統,強健的免疫系統不是意味人不會生病,而是他們比較少生病,儘管生病,他們也很快恢復起來。一個自尊高的人,他們心理抵抗能力和應付困難的能力都比較好,他們比較容易應付焦慮、憂鬱、和困難,也較為懂得處理人際關係或婚戀關係;相反的,自尊低的人,他們問題比較複雜,研究發現,低自尊與藥物濫用、未成年懷孕、綴學,暴力及犯罪有關。 教授把自尊分成三個不同層面,依賴型自尊(dependence self-esteem),獨立型自尊(independence self-esteem),和無條件自尊(unconditional self-esteem),每一層面的自尊都與價值感和能力感有關。首先從價值感來看,一個依賴型自尊的人,他們的自我價值是由別人來決定,喜歡聽別人對他們的正面評估,當他們表現良好,同時得到別人正面的反饋,他們就感到有價值;倒過來,如果別人反饋是負面的,他們就覺得很糟糕;這等人的生活易受他人思想言論所影響,經常猜估別人對他們的看法,他人的言論如同一面鏡子,他們要不斷從別人的鏡子看自己;高度依賴型自尊的人喜歡從事高聲望、高社會地位的工作,因為唯有這些工作能帶給他們更多的讚賞和表揚;他們的自我感也是取決他人,是根據別人的贊同或反對而做個人決定。自尊第二部份是能力感(sense of competence),這是指一個人與其他人作比較,他把自己表現如何與其他人相比,如果他考試比別人好,他就感覺良好,但如果其他人考試比他好,他就覺得很糟糕。迪斯尼卡通片白雪公主的邪惡皇后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這個邪惡皇后不停問魔鏡誰是世界最美的女人,當魔鏡說她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她就覺得心滿意足,一旦魔鏡說白雪公主比她漂亮,她就非常受不了,於是想盡辦法要除掉對方。邪惡皇后的例子說明了依賴型自尊的兩個特點,首先,這種自尊是他人決定而不是自己作決定,皇后要不斷問鏡子誰最漂亮,她的價值感取決於外部;第二,依賴型自尊是透過比較而獲得能力感,這世界是否還有人比我更漂亮? 第二個層面的自尊是獨立型自尊(independence),這是指個人的自尊不取決于他人,在價值感方面,他用自己的標準來評估自己,他作自我評定(self-determined)。譬如說,他寫了一本書,他不是以別人的評判看他自己所寫的書好與不好,他會參考和聽取他人的意見,但最終還是由他自己來判斷書的好壞;講到能力感,他不需要與別人比較,他是與自己作比較,他評估自己是否有長進?自己所寫的書是否比以前有進步?品格上是否比以前好?是否把自己所學到的有機會應用出來?他不會把自己與別人相比。 依賴型自尊的人需要不斷尋求他人的肯定,他們害怕別人批評;獨立型自我感的人,他們也是尋求批評,但他們是想透過別人的評語來鞭策自己求進步,他們經常不斷問自己:我到底熱愛什麽?我到底喜歡什麽?我一生真正想做什麽?這個經常自我調整的心態讓他變得更成熟,擁有更高的自尊。 第三層次的自尊是無條件自尊,下期再續。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你曾否聽過一位澳洲人Nick的故事,這個人天生缺乏四肢,無手無腳,但卻是為神周遊列國,傳講神的福音。 Nick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一個像他有殘障的人,他也曾經有過一段辛酸,對神產生懷疑的日子。年幼的他尚且不知道自己與人有何不同,等他懂事之後,受到同輩的恥笑和挖苦,細看自己的身體,心中很自然發出許多疑問,爲什麽我是這個樣子?爲什麽我跟別人不一樣?他曾經問過父母,到底是他的錯?還是父母的錯? Nick的父親是澳洲一家教會的牧師,母親是一位護士,他母親懷孕的時候,都儘量遠離各種藥物,恐怕藥物副作用影響胎兒的發育,在懷孕期間,嬰孩掃描也沒有發現有何不妥當的地方,等孩子出生的時候,醫生才發現Nick是沒手沒腳的孩子,這對Nick的家庭也是非常沉重的打擊,但Nick的父母隱約知道神在這孩子身上有一個特殊的計劃。 Nick年幼的時候,父母盡他們所能養育他,並且不斷向他灌輸神的愛和父母的關注,並且強調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小時候的Nick尚且能夠聽進去,到了少年時期,他對父母所傳遞神的愛感到懷疑,他只是期盼作一個平凡人,跟一般人一樣有手有腳,過普通人的生活。他不斷問神爲什麽?有一天,當他讀到聖經一個天生瞎眼的故事,神打開他的心,他終於明白並且接受神在他身上的計劃。 這個故事記載在約翰福音第九章,裏面講到一個天生瞎眼的人,門徒問耶穌,到底是這個瞎眼的人犯罪?還是他的父母犯罪?耶穌回答說,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乃是要在這瞎眼人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Nick讀到這個故事之後,他的屬靈眼睛打開了,從此他不再怨天尤人,他明白神在他身上有特別的計劃,從那時候開始,他周遊列國,到處傳講天國的福音。因為他的身體狀況非常特殊,他到每個地方,都吸引無數聽眾,他們都被Nick的喜樂所感染,尤其那些健康情況或生活環境比Nick都要好但卻心情苦悶的人,他們稀奇爲什麽這個四肢殘障的Nick,臉上能夠經常充滿笑容,到底什麽原因讓一個無手無腳的人仍然可以過一個充滿喜樂、充滿盼望的生活?這正是Nick要帶出的天國信息。 正如Nick從神那裡所領受的,他的出生不是偶然,他的殘障不是意外,他的情形非他的錯,也不是他父母犯罪,乃是神在他身上有一個美好的旨意,神的旨意就是藉著他的經歷來傳遞神天國的信息。許多人看困難、挫折、失敗是上天不公平,但世人看來不好的事情,卻可以提供一個人成長的機會,一般四肢殘缺的人可能成為一個流浪漢,一生過討飯的生活,多少人能夠像Nick那樣,緊緊抓住神,用神所給他僅有的一點,化成五餅二魚,不當造就自己,也成為別人的祝福。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