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Steve Jobs過世,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歎。我個人很喜歡使用蘋果的產品,也很佩服創始者Steve Jobs的才華,高中畢業居然能夠在車庫弄出一部電腦;被自己手創的公司踢出來,卻開先河透過軟件改變製造卡通片的程序與方法;然後回到舊公司,又一手叫蘋果電腦起死回生,陸陸續續推出imac,ipod,iphone,ipad這些改變人生活的產品。Steve Jobs因此被人冠為近代最偉大的發明家,有人把他與Edison放在同等地位,前美國副總統Al Gore甚至說,250年才會出一個Steve Jobs這種人物。你我不見得接納這種說法,也不見得認同他是一個超級偉大的發明家,但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很有天賦的人。 當一個人在某方面有非常出色的表現,很容易被冠上一個偉大的稱號。一個很會動腦筋,會搞新玩兒的人,被稱為偉大發明家;一個在球場上身手不凡的人,被冠稱偉大運動員;一個樣子長得漂亮,又會演戲的人,就稱為偉大演員。想到這些所謂人物,有很多人會聯想到自己:我一生大概沒機會被稱什麽偉大人物。 如果你有這種想法,有兩個好消息告訴你,第一,你不是唯一有這種想法的人;第二,你不需要羡慕這種偉大的稱號,尤其如果你是基督徒,因為偉大稱號是人給的而不是神給,神看人與人看人是有很大的差別。 聖經舊約有這樣一句話:『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高大的身材,因為我不揀選他。耶和華看人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表,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16:7 什麽是外表?那是指一個人的成就、外貌、才智、能力、身手、名聲、名譽等,這些都是世人所看中的東西,但神卻不看這些,神不看人的外在,乃是看人的內心,所謂內心是指人的品格。在神眼中,品格比什麽都來得重要。 新約記載到一個人,他叫大衛,神稱他是合神心意的人,合神心意正是這裡所講的偉大。但神眼中的偉大,跟人稱偉卻有天淵之別。到底大衛的偉大與人稱像Steve Jobs的偉大有何差別?這裡列出四個重點。 第一,大衛有一個認罪悔改的心。大衛不是一個完全人,首先他與別人老婆發生關係,然後借刀殺人,後來甚至把別人老婆據為己有,但當先知拿單質對他的時候,他馬上向神認罪悔改。Steve Jobs呢?跟女朋友發生關係,對方為他生了一個女兒,但卻在法庭上拒絕承認他是孩子的父親。美國前總統Clinton也是一樣,如果不是因為證據確實,他還是不肯承認他與白宮女職員之間的不應該有的關係。在神眼中,偉人不是完全人,乃是有勇氣承認自己過犯的人。 第二,大衛依靠神而不是自己。 當大衛17歲單挑巨人歌利亞的時候,他已經顯出他那單一依靠神的心。大衛這樣對歌利亞說:你來攻擊我是靠刀、靠槍,但我來攻擊你是靠萬軍之耶和華的名;萬軍之耶和華就是你所辱罵的以色列軍隊的 神。 日後當大衛多次被掃羅追殺,他也是一樣,在死亡邊緣仍然認定耶和華是他的磐石。大衛無論遭遇困難和挑戰,他都擁有依靠神的心態,這正顯出他偉大之處。Steve Jobs呢?他一生都以自己才華自負,心中只有他自己而沒有一個敬畏神的心。據說他年輕時他所開的車是沒有車牌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不需要受律法的約束,這種心態反映出他是一個非常自我的人。在他的自傳中,他批評微軟的創辦人Bill Gate缺乏創意;他咒詛現任總統Obama,說他最多只能當一屆總統。Steve Jobs 因癌癥而死,根據他醫生診斷,如果初期他願意聽從醫生吩咐早日開刀,切除身體的癌細胞,他絕對可以多活很多年,但他堅持要用草藥醫治,最後癌細胞擴散,那時開刀為時已晚,美國CBS 60鐘節目主持人問那替Steve Jobs寫自傳的Walter Isaacson一個問題:爲什麽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竟然會作這麼愚昧的決定?Steve Jobs可以說是死在他自我為是的性格上。這應驗了聖經所講的,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彼前五5-6)。 下期再續。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能够有能力行善是好的事情。經濟能力足夠的人,捐錢資助有需要的人,這也是讓人欽佩的事情。但如果做慈善只是為了沽名釣譽,就是把錢捐出去,但換來不是被人的尊敬而是藐視輕看,那實在得不償失。被中國傳媒一度稱作是「首善」的陳光標,前幾年因為常常捐款作善事,風頭一時無兩,但當他的作善事的手法變得奇奇怪怪的時候,傳媒對他的報導再不像以前那麼正面,甚至嘲笑他這種捐錢的動機不外是用錢買名譽而已,甚至記者還揭發陳光標的捐款常常是少捐多報,有時候名為「捐贈」,實為投資,並且將與他人聯合捐贈計算到自己名下,甚至有的受捐單位根本不存在。最後陳光標親自亮相中央電視台,公開出示部分捐款憑證作澄清,但始終未能排除公眾對他的負面形象。做善事搞到最後要為自己所做的事情來辯護,這實在令人感到莫名其妙。 熟悉聖經的人,很快就可以看到,陳光標這種做善事的方法被耶穌稱為假冒偽善的人。耶穌時代有被稱為法利賽人的,愛站在馬路中心禱告,奉獻搖鈴要每個人都聽到看到,這些人的確是做了一件好的事情,但因為動機錯誤,最終被耶穌大罵一頓,他們是得到地上世人的稱讚,但在神的國度裏面,他們卻什麽都得不到。 耶穌教訓信徒,右手所做的不要讓左手知道,這實在是一個很好的譬喻。左手都不知道右手所做的事情,表示那是絕大的秘密,世界沒有人知道你做了什麽,但全知全在全能的神是知道的,這已經足夠了。做好事不是要別人的稱讚,乃是榮耀神,做神吩咐我們要做的事情。 陳光標只是沒有像法利賽人一樣,敲鑼打鼓去宣揚。但是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當他老遠跑到台灣捐錢給窮人的時候,記者不禁會問,他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是江蘇落後地區之一,為什麽他不捐助鄉親鄰里脫貧,反而到台灣高調派錢?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陳光標當初成名也是因為他懂得依靠傳媒為他大事宣傳,但他沒有料想到,傳媒最終成了他的累贅,正如網路上一個標題這樣說,陳光標成也傳媒敗也傳媒。 陳光標的例子,可以說給信徒一個很好的實物教材,他作善事的基本動機根本是錯誤的,目的是要得到世人的認同、接納、尊重、愛戴。而開始的時候,世界對他的善行尚能接受,但做好事是為了討人喜歡那就非常糟糕,也是非常痛苦的事情。第一,人是靠不住,是善變的,今天喜歡你,明天就不見得;第二,人喜歡你是帶有條件的,當他們發現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可以把你棄之敝屣,再不喜歡你;第三,你不可能讓世界上每個人都喜歡你。陳光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聖經告訴我們,不是要討人喜歡,乃是討神喜歡,神跟人不一樣,神是完全,神是不變,神的愛也是無條件。如果陳光標所做的善事是為了討神喜悅,為了神的榮耀,他就不需要大事宣揚,不需要擔心別人怎樣看他,默默去做,右手不告訴左手。聖經說,時候到,你的善事就會有收成,神也會按著祂自己的方法報答。 很可惜的是,陳光標在天國沒有他捐錢的記錄,在地上他也沒有得到他想得到的東西,世人的愛戴、敬佩、尊重他沒得到,換來只是一個大傻瓜名函。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他是一位已婚的牧者,有三個孩子。除了牧會,他也在家裡附近一所神學院授課,也是一所學校的校董。他講道出色,常被邀請到不同電視臺和電臺接受訪問,他也是一個著名的家庭婚姻輔導員。總而言之,他是受到當地社團和教會所尊敬的一位神僕,從他身上得到鼓勵、安慰、和幫助的人不計其數。 但他卻是一個性癮者,從大學起,他就開始手淫。念研究所,他就常常留連成人專賣店,光顧馬殺雞,找應召女郎;當了牧師,他主動勾引接受輔導的姐妹。他常擔心自己這種行為有一天東窗事發,但他就是不能抑制自己的性癮,外人可能不知道,他內心其實是很痛苦的。他的名字叫Mark Laaser,一天他因召妓而被警察逮到,最終他失去他所擁有的一切,名譽、地位、工作,但他感謝神,他不需要再過一個雙面人的生活,透過長期的治療,他最終脫離這個性癮的捆綁。他把自己的經歷著書立說,並且以過來人的經歷幫助那些曾經性癮所荼毒的人。而他所寫「Healing wounds of sexual addiction」一書也成了許多患上性癮的基督徒很大的幫助。 根據Laasar所說,三分之二男性信徒曾經瀏覽過色情網站,而40%的牧師常到這些網站瀏覽,這實在是出乎許多信徒意料之外,不過這是出於一位過來人的牧者,應該是可信的。 根據Carne的研究,患性癮的人看自己是一個壞蛋,是一個無價值的人,那麼為什麽傳道人有這麼大的比例有性癮呢?說來實在不可思議,根據Lasser以過來人和輔導的經歷,他發現很多有性癮的傳道人,他們居然不相信神會饒恕他們的過犯。這實在是難以置信的事情,他們可以在講臺上講神怎樣無條件愛罪人,但他們的內心卻認為自己的罪孽太重,耶穌寶血也無法洗淨他們的罪。 Lasser也提到很重要的一點,教會包括牧者的許多信徒,他們本身有「宗教癮」(religion addiction)。這是什麽意思?他們要靠不斷服事來找到自我價值和肯定。某種情況,他們跟法利賽人很類似,以為只有透過不斷讀經、禱告、靈修、服事,才能夠得到神更多的愛,才被神所悅納。你知道什麽東西會讓傳道人感到亢奮?就是不斷搞活動、推一些新計劃(譬如建新堂)、看到崇拜人數增加、奉獻增加、小組越來越多、自己講道得到熱烈反應,這些都是是讓他們感到亢奮和感到很鼓舞的事情,這就是Lasser 所講的religion addiction,跟性癮的情況差不多。要不斷搞新的東西,弄一些新花樣。你可能會問,難道一個牧者不應該有上面這些期盼嗎?Lasser說,如果傳道人心態正常,不是用服事來滿足個人的慾望,不是為了討好神而拼命服事的,上面講到傳道人對教會的期盼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但如果一個傳道人除了服事以外,沒有任何娛樂、運動、消遣,平常絕少在人面前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與人之間只維持一種表面關係,少有知心朋友和禱告良伴,平常不談教會服事就沒什麼談話話題,這就是問題所在。不要以為患有宗教癮的傳道人都是沉默寡言的人,有許多還是people-person(人群動物),他們喜歡與人為伍,但他們討人喜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接納,而不是真正關心別人的需要,關懷人不是他們的天性,只是一種表面功夫而已。還有一點最致命的,許多傳道人不是因蒙神呼召而全職服事,而是希望得到神愛和接納而走上奉獻的道路,有些牧師甚至認為「按立成為牧師」是受到基督徒尊敬的捷徑。(我個人至少碰過兩個這樣的傳道人)。 正因為不少傳道人抱著錯誤的心態走上全職的服事,他們內心感到很大的壓力,第一,他們無法完全得到教會眾弟兄姐妹對他們的認同和肯定;第二,亢奮的感覺不能持久維持,原期盼教會弟兄姐妹的尊敬得不到,換來卻是批評、指責、攻擊、和責駡,他們只好寄情在別的事物上,色情刊物和自慰是手到擒來的事情,也是能讓他們暫時忘記服事所帶來痛楚,讓自己感到舒暢。但這個一旦成了習慣,就好像上了毒癮一樣,心裡很想找到一個更刺激的事情,冒險違法可以滿足他們這個要求,所以我們常聽到有牧師在不應該出現地方被逮個正著,便是這個原因。 Religion Addiction不是傳道人的專利,許多表面很愛主的信徒也會患上這個服事的毛病,尤其是長老和執事們。教會一般弟兄姐妹不會懷疑這些忠心擺上的牧者和同工,教會巴不得有更多這些願意犧牲、為上帝付出、效忠的信徒。這也是很困難處理這些上癮者的原因之一,患者大可以用「我是一個愛主的人」、「我是一個屬靈的領袖」、「教會需要這樣忠心的人」作擋箭牌,一旦這些話成了藉口,要完全醫治宗教癮或性癮就非常困難。 要基督徒承認自己是性癮者是困難的,要牧者承認自己有性癮問題,那幾乎是不可能的。Lasser說,這如同在籃球場上單挑Michael Jordon一樣,那是穩輸的。只有對方走投無路,被迫送到戒「性癮」所,那才是一個新的開始。性癮者最擔心的事,就是感到很丟臉和羞恥,害怕別人知道他們有這方面的問題而拒絕他們,能夠找到一群能夠體諒他們,接納他們,肯定他們的信徒,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他們最重要的一關是要相信神無條件接納和肯定,這是聖經的真理,但要他們以真理取代他們扭曲的信念,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性癮和毒癮、酗酒的情況很類似,光靠自己根本無能為力,必須仰仗外來的協助才能夠水到渠成。美國性癮匿名自助學會便是一個值得推薦的地方,經濟能力夠的,可以考慮到一些基督教主辦的康復中心。 性癮是不可能完全得到醫治,只能夠得到改善。有人問到,性癮怎樣才算是痊癒?跟平常信徒人一樣,Lasser坦白說,正常信徒會受到試探,偶然犯錯;當他們犯錯之後,他們認罪禱告,忘記背後,努力向前,繼續過他們日常生活,他們不會整天被性的事情困擾。曾經患上性癮的人,如果能夠做到這個地步,他已經是正常了。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以前大家談到Tiger Wood,就會提起他卓越的高爾夫球技;但是,現在講到Tiger Wood,不期然會想到他的性癮。一講到性癮,也很容易扯到前美國總統Bill Clinton,前紐約州長Eliot Spitzer,PTL的Jimmy Bakker,Colorado的Ted Haggard。學者認為今天這麼多男人患上性癮,多多少少是拜網路所次。以前要偷偷摸摸,好辛苦才找到一本花花公子雜誌,現代打開電腦,關起門來,不花一分一毫就看個飽,讓人患上性癮真是太容易,性癮跟其他成癮病一樣,需要不斷提高刺激程度,所以性癮會催逼當事人令人鋌而走險,走上觸法之路。 何謂性癮?性癮是指一個人性慾特別旺盛,不管男女,他們嗜性成癮,要不停尋找性的刺激,幾乎無法自制。通常性癮行為分為三個級別,第一級是指社會容忍的行為,比如手淫,收藏色情檔案等,但他們不會侵犯別人;第二級是指一些侵犯別人的性活動,譬如暴露性器官,偷看異性私密部位;第三級是指強暴、對人的性侵犯,這是屬於犯罪行為。Mark Lasser算是第二級的性癮病者。 如果你不是一個性癮者,你很難明白他們的掙扎和痛苦,外人以為主要不碰這個東西,不到這些網站,不看這些雜誌就不會出問題。其實不是那麼簡單。酗酒和性癮有若干相似的地方,一個已經戒酒多年的病患對我說,一杯酒放在普通人面前不會有太多吸引力量,喝一口也無妨,但對酗酒的人來說,聞到酒味已經受不了,嚐一口,他們就無法把酒杯放下來,非要把它喝光為止,性癮也是一樣。一個基督徒對自己的性癮憎恨到一個程度,居然把自己眼睛挖出來,你現在瞭解他們有多痛苦。 不能否認,男人是容易受到視覺刺激而對性有幻想,但不是每個男人都有性癮。最早期對性癮有深入研究的是Patrick Carnes,他所寫一書「Out of the shadows」可以說是經典作,根據他的研究,患上性癮的人基本上有四個扭曲的信念: 第一個信念: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壞人,是一個沒價值的人。一個人在童年受到虐待(情緒、暴力行為、性虐待),生理需要沒得到滿足等,這些都可以讓一個人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是一個沒用、沒價值的人。 第二個信念:沒有人愛我和關心我。很顯然這個信念與第一個信念有關,「既然沒人愛我和關心我,所以我一定是一個很糟糕的人,如果別人找到我的秘密,知道我常做這種丟臉、羞恥的事情,他們更不會喜歡我和接納我。」正因為他們有這種念頭,性癮者大部份是獨行俠,不喜歡與人為伍,並且把心思意念寄情在一些讓他感到得安慰的事物上,酒、藥物、食物,這正是滿足他們這方面的需求,性自然也是其中一種讓他們沉迷的事情,自慰不花錢,不受約制,並且帶來快感。 第三個信念:別人無法滿足我的需要,所以不要依靠別人。在正常家庭關係上,孩子的基本需要是來自父母,透過父母肌膚之親和正面鼓勵,孩子會感到愛和肯定。倘若一個人,他的童年不是透過正常方式來培育他們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乃是藉著性的發洩而得到安慰、關懷和滿足,日後他們患上性癮的機會就大增了。性癮可以說是一種充滿病態的關係,他們誤以為只有透過性才可以與別人建立友情和關係。 第四個信念:性是他生命非常重要一件事情,唯有性才能夠滿足他的需要。 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第四章提到一個女人,正午時候出來打水時,在井旁遇到耶穌。兩個人在對話過程中,耶穌告訴她說,如果她肯懇求,耶穌可以賜她永遠不渴的活水,這女人正是求之不得,以後不用偷摸出來打水,但她誤以為耶穌講的是人肉身所需要的水,但耶穌指的是人心靈上所需要的水。當耶穌一針見血講出她已經有了五個丈夫,她馬上體會出耶穌不是尋常的人,因為這個與她素未謀面的耶穌居然把她的隱私全講出來。這女人在這村莊名聲不很好,這解釋她為什麽選擇天氣炎熱沒人出門的時候出來打水。她過去的確有五個丈夫,而現在跟她同居的卻不是她的丈夫,為什麽她需要不斷去換男人,是她患上了性癮嗎?也許吧。不過最大的可能性是她是沉溺在愛情中,乾脆稱這個叫love addiction。這個女人儘管擁有像伊莉莎白泰勒那麼大的本事,換完一個男人又一個,她還是無法找到她真正的需要,就跟其他上癮的人一樣,毒品、酒、性、電視、愛情只是表面問題,她最大的問題是心靈上無法得到滿足,換句話說,她是心靈飢渴,這是所有上癮的人真正的的問題。 處理性癮不是容易事情,當事人要踏出第一步承認自己有性癮這個問題,但要承認自己有性癮是需要很大的勇氣,他們知道自己有性癮,但絕對不會在眾人面前承認自己有這個問題,因為那是非常羞恥的事情。根據Carnes所說,往往是羞恥感導致一個人患上性癮,當事人如果不是因為觸犯律法而走投無路,絕少性癮者願意尋求外界的幫助。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很多人面對自己的父親,小時候總是抱著戰戰兢兢的態度,一方面視父親猶如超人,好像世上沒有事情能夠難倒他。傳統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內,家裡衣食住行都是靠父親一個人,無形中父親在家裡擁有無上權威,一句話可以定江山。如果父親把他理應的角色扮演合宜,孩子犯錯就按家規管教,對家裡每個孩子都一視同仁,絕不偏袒,父親自己也常常以身作則,便會成為孩子的好榜樣。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位慈愛的父親,願意花時間跟孩子玩耍,孩子可以隨時親近他,與他談天說地。這種既有公義、也有慈愛的父親,是絕對受到孩子的尊重,孩子也願意遵守他的吩咐,並且謹守他在家裡所擬定的規矩。 相反的,如果父親經常喜怒無常,處理事情缺乏公正,常把不滿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孩子達不到要求就吼打怒罵或拳打腳踢,自己犯錯卻不當一回事,又硬把個人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這類型的父親容易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讓孩子留下心理負擔。孩子年幼時,無論是體型、能力、知識都不能與父親相比,面對霸道蠻橫的父親可以說是既愛且恨,敢怒卻不敢言,奈何自己力有不逮,只好逆來順受。為了保護自己不會受到更多身心靈的傷害,只好與父親保持距離,並且劃分界線。這種父親與子女之間少有互動,更談不上良好溝通。兒女如此唯唯諾諾在家過了二十年,有能力的都會想辦法早點獨立離開,日後縱使成家立業,也只是維持表面關係,至於比較親密的關係則能免則免。 想想看,當事人終將進入職場工作,如果遇到一位主管是明理的人,處事公正,賞罰分明,上司下屬相處就不成問題。但若不幸遇到一個冥頑不靈的主管,喜怒不形於色,工作上遇到不同意見,就以上司的身份地位對下屬施壓,此情此景,當事人不會安靜思索如何找出雙贏方式處理問題,也不會想到要跟對方和平共處。相反的,面對主管的霸道唯我獨尊,他們會在下意識中想起過去與父親的互動關係,從前與父親劃分界線、保持距離、沉默作無聲抗議等,維護自己自尊和安全的自衛機制會再次跳出來再次被使用。更危險的是,以前對著老爸是敢怒不敢言,現在當事人再不想繼續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有時候在情緒失控下,可能想要以暴力報復過去埋藏多年的傷害,甚至出現下屬槍殺上司的遺憾悲劇。 當人若未與自己父親和好,隱藏的怒氣會發展成了一顆定時炸彈,隨時一觸即發,而且矛頭都是指向上司,或那些衝著他們而來的人。前文提到的大勇正是一個代表人物,他對幼年時被父親出賣的事情早已感到憤憤不平,奈何對方是他的父親,無論在倫理各方面來說,他不敢對父親動手,所以過去一直忍氣吞聲。現在專橫霸道的餐館大廚,又來恃強凌弱、以大壓小那一套,大勇一直壓抑對父親不滿的怒氣,便在無意識中傾洩在大廚身上,一旦理智被情緒劫持,以前不敢作的事情,現在全部不理後果硬幹起來。 過去跟父親的關係出現裂痕,除了在職場上難以跟上司主管和平共處以外,同樣的心理互動也會出現在婚姻關係上。譬如說,冤家路窄碰到的配偶是屬於「非要聽他的」個性,家裡無形間成了殺戮戰場,遇到任何爭執,當事人各不相讓,不是把過去對父親不滿的情緒盡情發洩到配偶身上,不然就是沉默不語,跟對方冷戰到底。這兩招都是過去用來對方父親的最佳武器,當事人一般不會想到具有建設性的更好處理衝突方法。 所以很多擁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主管,在招募新員工過程中,他們儘量不會聘請對那些與父母親(尤其是父親的)合不來的人,原因正是他們很容易把個人對父母的負面情緒投射到主管和上司身上,同時,尚未與父母和好的人比較難與其他同事一起共事。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