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沒好報?

  一天深夜, 我沿著一條燈光昏暗的小徑走回家. 經過一片厚厚的叢林,我突然聽到有人掙扎喘息聲. 我慌亂地停下腳步, 仔細的聆聽. 果然沒有錯, 那是兩個人悶著頭在扭打的聲音,間或夾雜著衣服撕裂聲. 我立刻明白, 就在這咫尺之遙, 一個女人被襲擊了! 我開始想, 到底我該不該介入這個事件當中? 我一面擔心著自己的安危,一面詛咒著為什麼今天晚上要選這條小路回家. 如果我也成為另一個犧牲者怎麼辦?? 是不是我該跑到附近的電話亭打電話給警察就算了? 那個決定的過程好像永無止境, 但實際上花不了幾秒鐘, 而且我聽的出來那個女孩的呼吸掙扎聲越來越微弱了. 我知道我一定要有所行動. 我怎能袖手旁觀, 就這樣溜之大吉?不行!!我終於下了決定. 就算是冒著生命的危險, 我也決不能讓那個不知名的弱女子受到歹徒侵犯. 我不是勇敢的人, 我也不是身手矯健的人, 我更不知打那兒來的道德勇氣與力量, 我只知道當下我下了決定幫助這個弱女子時, 我就變的孔武有力了. 我立刻衝到叢林後面, 將歹徒從那個女人身邊拉開. 我們兩人扭打成一團, 倒在地上滾來滾去. 最後,歹徒終於放棄,跳起來逃走了. 我氣吁吁地爬起身來, 那個蹲踞在黑暗之中的女孩仍然在啜泣, 我看不清楚她的長相, 只曉得她在不停的發抖. 我不想再嚇壞她了, 我跟她保持了一段距離, 慢慢的說:「好了, 那個人已經走了,妳現在安全了.」接著是一段長長的沉默, 然後我才聽到她開口了, 帶著不可思議的驚訝 :「爸爸 ! 是我呀!」 然後, 我最小的女兒凱薩琳在那片叢林之中站起身來. [啟示] 許多人懷疑做了好事不一定有好的回報. 我們也常聽人說 :[好心沒好報]  同時也似乎有許多案例在支持這個論點. 在這個故事當中, […]

印度宣教師 克理威廉

  一百六十多年前英名宣教師克理威廉(William Carey,1762-1834)把福音帶到印度,他在印度工作了四十一年,並無一次回英休假。 他原只是一個「出身卑微而又只受過微末教育的工匠」。但他後來精通印度的幾種語文,將聖經譯成印度文及孟加拉文。當他臨終時人問他感想如何,他說:「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誰;我相信他能保守我所交託給他的,直到那日。但我想到我就要站在神面前,而又記得我所犯的許多罪時,我就害怕戰慄。」人們說:「他心弦的最後顫動,還是對父神和親友們表示感謝。」 克理的兒子非利克斯亦曾去緬甸宣教,在臨行前老宣教師克理對兒子的訓勉甚為動人,第一是勸他致力於緬甸語文的研究,不可祇學得一點皮毛就感滿足。又說:  「用錢耍節省,傳教事業的經費是世上最神聖的金錢。當愛人如己,勤力傳播十字架的福音。當把握一切時機,為主作工。不可以為:對一個緬甸人作工不重要。……對所有的人要溫和仁愛。訓練你自己,把他們平等看待。永不可讓歐人的驕傲和優越感侵入仰光的教會辦事處。」 克理在創立教會出版事工之外,晚年更致力於教育工作。他深信將福音傳給印度的工作,必須由受過訓練的印度人去完成,而不能純然依靠外國傳教士。為達此目標,他就把晚年的精力專用於培養人才的學校工作。 克理在個人生活上曾受很多打擊。他的第一個妻子曾患十二年的精神病,她去世後,又娶一位殘廢多病的丹麥婦人為妻。他的兒子全家均死於意外,他的兒子亦先他十餘年死去。 他自己也曾大病數次,幾次接近死亡的邊緣。在經濟方面,他也因一生奉獻挨窮,一次他寫信給英國的朋友說:「我把一切全獻給傳教事業了。現我已年老。竟無一文私蓄。如我今天死去,就無錢買棺木。我的衣服襤褸。吃的亦不夠營養。」 克理享年七十二歲。去世前遺囑將其墓上如此寫道:「克理威廉生於一七六一年八月十七日,卒於……日。我是一個愚拙,可憐無力的懦蟲;我睡在主懷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