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花太多時間來改善員工或自己的缺點,重點應該放在強化優點上。 如同玩撲克牌一樣,優勢才是那張可以幫助你贏得勝利的王牌。 老虎伍茲(Tiger Woods)雖然縱橫高爾夫球場,但是他在沙地上的表現並不佳。如果他在典型的企業裡工作,他的上司可能會點出這個弱點,並且要求他在這方面大大改善。然而,伍滋和他的教練卻採取了全然相反的策略。 在練習時,他們只花一些時間在改進這項弱點上,好讓他沙地成績提升到一般水準,不會拉低太多分數,其他所有的練習時間全投入在伍茲的拿手好戲上,讓他的優點更顯優勢。 在新書「現在,發現你的優勢」(Now, Discover Your Strengths)中,作者蓋洛普民調中心的研究員巴金漢(Marcus Buckingham)和克里夫頓(Donald O. Clifton)強調,沒有人是全能的,成功者只是比一般人更懂得加強自己的優點,並且管理自己的缺點。 因此,兩位作者建議,如同伍茲一般,企業不應再苦思如何改進員工的致命傷,企圖把他們的缺點轉化成優點。相反地,應該花一些心思管理員工的缺點,使缺點不致成為成功的絆腳石,而投注絕大部份的精力在加強員工的優點上,使他們充份發揮優勢。
一天深夜, 我沿著一條燈光昏暗的小徑走回家. 經過一片厚厚的叢林,我突然聽到有人掙扎喘息聲. 我慌亂地停下腳步, 仔細的聆聽. 果然沒有錯, 那是兩個人悶著頭在扭打的聲音,間或夾雜著衣服撕裂聲. 我立刻明白, 就在這咫尺之遙, 一個女人被襲擊了! 我開始想, 到底我該不該介入這個事件當中? 我一面擔心著自己的安危,一面詛咒著為什麼今天晚上要選這條小路回家. 如果我也成為另一個犧牲者怎麼辦?? 是不是我該跑到附近的電話亭打電話給警察就算了? 那個決定的過程好像永無止境, 但實際上花不了幾秒鐘, 而且我聽的出來那個女孩的呼吸掙扎聲越來越微弱了. 我知道我一定要有所行動. 我怎能袖手旁觀, 就這樣溜之大吉?不行!!我終於下了決定. 就算是冒著生命的危險, 我也決不能讓那個不知名的弱女子受到歹徒侵犯. 我不是勇敢的人, 我也不是身手矯健的人, 我更不知打那兒來的道德勇氣與力量, 我只知道當下我下了決定幫助這個弱女子時, 我就變的孔武有力了. 我立刻衝到叢林後面, 將歹徒從那個女人身邊拉開. 我們兩人扭打成一團, 倒在地上滾來滾去. 最後,歹徒終於放棄,跳起來逃走了. 我氣吁吁地爬起身來, 那個蹲踞在黑暗之中的女孩仍然在啜泣, 我看不清楚她的長相, 只曉得她在不停的發抖. 我不想再嚇壞她了, 我跟她保持了一段距離, 慢慢的說:「好了, 那個人已經走了,妳現在安全了.」接著是一段長長的沉默, 然後我才聽到她開口了, 帶著不可思議的驚訝 :「爸爸 ! 是我呀!」 然後, 我最小的女兒凱薩琳在那片叢林之中站起身來. [啟示] 許多人懷疑做了好事不一定有好的回報. 我們也常聽人說 :[好心沒好報] 同時也似乎有許多案例在支持這個論點. 在這個故事當中, […]
有天深夜,約翰.衛斯理牧師一個人經過Hounslow Heathu山路,一面走一面唱詩。 突然跑出一名強盜,將他所攜帶的錢幣與外衣搶去。 當強盜搶完要離去時,衛斯理出聲叫他說:「請你等一下,我還有更寶貴的東西要送給你!」強盜滿臉驚訝地轉過身來,於是衛斯理柔聲的對他說:「朋友,或許你正在不能改變的命運裡打轉,但我希望你記得聖經裡的一句應許:『上帝兒子耶穌的寶血,能洗淨我們一切的』。」強盜聽完後立刻跑走。 數年後,有一天主日晚上的聚會後,衛斯理牧師站在門口與會眾一一握手道別。有一陌生人也來與衛斯理牧師握手說:「我就是幾年前搶你錢的那名強盜,那天你告訴我的金句,一直刺入我的心坎裡,導致我悔改認罪重新做人,這都是你的功勞。」 衛斯理牧師急忙揮手說:「不!不!不是我,乃是耶穌基督的寶血潔淨你一切的罪。」
英國聖經公會成立于1804年,百餘年來,它的工作遍及全球。這會的創辦,是源於一個小女孩的故事。 這個女孩名叫鍾瑪利(Mary Jones),威爾斯人,父母都作紡織呢絨的工作。晚上父親常為她講聖經的故事。她們三人都沒有唸過書,家中也沒有一本聖經。 瑪利時常到農夫伊凡恩家去借讀聖經。她十歲時才上學讀書,每天要走二哩路去學校。同時瑪利開始儲錢為買聖經。因為家窮收入不多,她用了極長的時間才把錢存夠,整整經過了六年之久。 當時有了錢也不容易買到聖經。這個十六歲的姑娘在某一天清晨爬山越嶺,走了廿五英哩,才找到一位有聖經出售的牧師-查理士先生。 她買了聖經後又步行廿五英里,回家時天已全黑了。 瑪利愛聖經的熱忱感動了查理士先生,他特為此事到倫敦去,要求更多的威爾斯文聖經。他告訴那裏的人關於瑪利和許多類似她一樣渴望有一本聖經卻無法得到之人的故事,於是他們決定建立一個特殊的團體,專門把聖經供給熱心愛主的人們,不但在威爾斯,而且要使全世界各地,都有他們自己的聖經。 一個小女孩的熱忱竟能感動許多人,推動一項普世性的事業,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一百六十多年前英名宣教師克理威廉(William Carey,1762-1834)把福音帶到印度,他在印度工作了四十一年,並無一次回英休假。 他原只是一個「出身卑微而又只受過微末教育的工匠」。但他後來精通印度的幾種語文,將聖經譯成印度文及孟加拉文。當他臨終時人問他感想如何,他說:「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誰;我相信他能保守我所交託給他的,直到那日。但我想到我就要站在神面前,而又記得我所犯的許多罪時,我就害怕戰慄。」人們說:「他心弦的最後顫動,還是對父神和親友們表示感謝。」 克理的兒子非利克斯亦曾去緬甸宣教,在臨行前老宣教師克理對兒子的訓勉甚為動人,第一是勸他致力於緬甸語文的研究,不可祇學得一點皮毛就感滿足。又說: 「用錢耍節省,傳教事業的經費是世上最神聖的金錢。當愛人如己,勤力傳播十字架的福音。當把握一切時機,為主作工。不可以為:對一個緬甸人作工不重要。……對所有的人要溫和仁愛。訓練你自己,把他們平等看待。永不可讓歐人的驕傲和優越感侵入仰光的教會辦事處。」 克理在創立教會出版事工之外,晚年更致力於教育工作。他深信將福音傳給印度的工作,必須由受過訓練的印度人去完成,而不能純然依靠外國傳教士。為達此目標,他就把晚年的精力專用於培養人才的學校工作。 克理在個人生活上曾受很多打擊。他的第一個妻子曾患十二年的精神病,她去世後,又娶一位殘廢多病的丹麥婦人為妻。他的兒子全家均死於意外,他的兒子亦先他十餘年死去。 他自己也曾大病數次,幾次接近死亡的邊緣。在經濟方面,他也因一生奉獻挨窮,一次他寫信給英國的朋友說:「我把一切全獻給傳教事業了。現我已年老。竟無一文私蓄。如我今天死去,就無錢買棺木。我的衣服襤褸。吃的亦不夠營養。」 克理享年七十二歲。去世前遺囑將其墓上如此寫道:「克理威廉生於一七六一年八月十七日,卒於……日。我是一個愚拙,可憐無力的懦蟲;我睡在主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