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環境、情緒、與減肥

  Mary並沒有認眞硏究過,為什麼自己越來越胖。她四十多歲,住在美國德州,是一位會計師。起初她以為是中年發福導致體重不斷增加,後來無意中看到讀者文摘一篇文章,突然體會到,她體重日增的罪魁原來是她的工作環境。   Mary注意到,她工作部門裏的人其實每個人都饞嘴,經常帶零食到辦公室,而且同事慫恿其他人一塊兒吃,於是大夥兒圍着放滿食物的桌子,一邊吃一邊聊天,Mary從沒有留意自己不停的吃。   看到讀者文摘文章之後,她開始記錄自己每天所吃的食物並加以分析,沒過多久,她體重就漸漸下降。   沒錯,環境誘因可以觸發無意識的進食:無論是廚櫃上的一碟餅乾,電視機前的一包薯片,或看電影時的一盒紅葡萄,這些都能觸發人的食慾。   Mary也慢慢發現,她過量進食其中另一個原因就是她愛社交,而吃往往是社交不可或缺的,畢竟辛勞一天之後,和朋友或家人聚在一起吃頓飯,確是一件賞心的樂事。硏究也指出,人吃東西是會感到開心,當吃到美食時,大腦就會釋出內啡肽,而這正是令人感到興奮的化學物質。   還有一點,食物和愛的關係可以說是千絲萬縷,人如何慶祝情人節?當然是吃心形巧克力;朋友生日我們會做什麼?當然是烤蛋糕。慶祝結婚呢?自然是喜宴。請別人吃東西已成爲表達情感和愛的方式,其實這沒什麼不好,可是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爲什麼要吃?   Mary是因環境影響而大吃特吃,最終搞到體重不斷增加;研究也發現,人的情緒也會導致人不停進食。所以,兩種情況容易導致一個人「無緣無故」體重增加,一是「環境型」進食者,一是「情緒型」進食者。怎樣知道自己是屬於哪一類型?試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   * 看電影時,幾乎必定吃爆玉米花、糖果或其他小吃。 * 即使不是眞的很餓,也會把餐碟上的食物吃個精光。 * 如果面前擺了一碟餅乾或薯片,一定忍不住要吃。 * 家裏如果有零食,就會吃。 * 晚餐若無甜點,會覺得美中不足。 如果上面所講的是你,你基本上是「環境型」進食者,吃零食並不是因爲眞正飢餓,而是因爲抵禦不了環境的誘惑。明白這些誘因,吃前先問自己是否眞的感到飢餓,有助避免過量進食。   再看下面幾個問題: * 精神緊張時,吃東西往往可以使我鬆弛。 * 無聊時,要是身邊有食物,會拿起來吃。 * 有些食品眞的非常愛吃,譬如巧克力或辣味小吃。 * 感到有些沮喪或鬱悶時,吃點東西多少可排解不快。 * 實在不喜歡餓的感覺。 如果上面所講的就是你,你算得上是個「情緖型」進食者,感到焦慮、哀傷、孤獨或精神緊張時會產生進食的衝動,許多人都會這樣。   如果你不餓也吃東西,吸收的熱量一定過多。要控制進食衝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飢餓- 眞正的飢餓。不妨明天就做個簡單實驗:把午餐推後一小時,而且完全不吃零食,看看自己有什麼感覺。你會發覺肚子咕咕直叫,滿腦袋就想着食物,甚至情緖有點奇怪。   生理飢餓有異於環境式飢餓或情緖式飢餓,食瘾幾乎總是由環境或情緖觸發。身體需要食物提供能量時,你不會多計較食物的味道,只想儘快塡飽肚子,吃什麼都行。受環境和情緖影響而大吃特吃,會使人增重。   專家建議,知道問題所在,就要用較健康的方法改變多吃的習慣。如果並非眞的飢餓,卻發覺自己要取東西吃,那就必須設法改變。口香糖:看電影、球賽或參加其他活動時,不要再買零食,改而嚼一塊無糖口香糖。很快就會發覺,身處上述場合時,自己想到的只是口香糖,而不再是各種高熱量食品。其他话動:如果晚上和朋友外出,通常總是到餐館大吃一頓,現在向朋友建議不要只顧吃,改而從事其他活動,如玩紙牌、打保齡球、看電影,或到附近公園散散步。另外,參加派對時,盡量遠離那一碗碗的薯片、炸蝦片等誘人食品。關於吃零食,可以只買小袋裝的零食,如果爲了省錢而買大包裝的,一回到家就應化整爲零,裝進一個一個小袋或小容器裏。   吃得健康,身體自然也健康。記得聖經說,身體是神的殿,人有責任看顧上帝的殿宇。

338)不認命的人

  他從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畢業,聰明英俊,人緣很好,胸懷大志。在大學時成績也很優異,運動和演戲劇都表現突出,正可謂文武 雙全,前途可以說無可限量,但命運好像要與他作對,就在他二十二歲那一年,在紐約給一輛公車飛撞,身體被拋到半空二十八米高,骨碎腿折,送 醫院時,醫生幾乎宣佈他已死亡,但他命不該絕。   他的名字叫Jim MacLaren。   雖然少了一條腿,但Jim不認命。其後八年,他決定要把自己锻鍊成全世界最優秀的獨腿人。在復健期間他飽受疼痛折磨,但他從不抱怨,他終 於熬過來,開始在舞台和電視上演出,過程中他交過不少女朋友。失去左腿後不到一年,他開始練習跑步,不久 便參加十公里賽跑,每次到終點就感到欣喜。隨後他參加紐約和波士頓馬拉松赛, 成績都打破了傷殘人士組記錄,成了全世界跑得最快 的獨腿長跑運動員。   接着他進軍三項全能運動。那是一種艱 苦不堪的運動,要一 口氣游泳三點八五公里、騎腳踏車一百八十公里、跑四十二公里的馬拉松。   但厄運好像不願意放過他,一九九三年六月一個下午,Jim MacLaren正在南加州參加 三項全能運動比賽,並騎着腳踏車以時速五十六公里 疾馳,羣眾夾道歡呼,突然他聽到羣眾尖叫聲,等他扭過頭看到底發生什麼一回事的那一刻, 只見一輛黑色小貨車朝他直衝過來,他的身體飛越馬路,一頭撞在電燈柱上,頸椎「啪」地折斷。當被抬上救護車時,他四肢已經毫無感覺。   緊急脊椎手術後醒來時,Jim發現自己 躺在創傷病房,一動也不能動。四肢癱瘓了,他當時才三十歲。不過,他感人故事,正是從這裏開始。   Jim MacLaren其實並非完全 四肢癱瘓。雖然他四肢 都因頸椎折斷而失去功 能,但仍保存少量神經 活動,使他能稍微動一 動,也略有感覺,手臂也能抬起一點點,坐在輪 椅上身子可以傾前,雙 手能做一些簡單動作,雙腿有時可以抬起兩三厘 米。   雖然活動能力如此有限,卻已足夠他獨立生 活,母須二十四小時受人照顧。經過艱苦鍛鍊,他漸漸可以自己洗澡、穿衣服、吃飯,甚至開車(車子經過特別改裝),醫生都大感驚奇,因爲他們原以爲他脖子以下自此不會再有感覺,也不再能動彈。   「你瞧,我眞是很幸運,」他這樣對朋友說。聽到他說自己「很幸運」,許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議。   三個月後,Jim被轉送到Colarado 州一家復健中心。在那層樓裏,住的全是那些四肢近乎癱瘓的病人。當他發覺原來有那麼多人和他 命運相同,自信心開始重現。他覺得眼前的處境並不陌生,傷殘、疼痛、失去活動能力、復健、耐心鍛鍊-所有這些他都經歷過。   他過去頑強不屈、永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又回來了。他對自己說:「我是過來人,知道該怎樣 做。我要拚命锻鍊,不怕苦,不氣餒,一定要離開這鬼地方。」幾個月後,Jim再度變得鬥志昂揚,堅苦卓絕,復健速度之快,出乎所有人預料。結果,脖子折斷之後僅僅六個月,他便重返社 會,再開始過獨立生活。六個月之後,他在一 次三項全能運動員大會上,以堅忍不拔和人類精神力量爲題,發表了 一篇激動人心的演說。事後人人都圍着他,稱讚他勇敢。「Jim眞行!」大家異口 同聲說。   其實Jim並不行,即使復健過程起先順利,病人遲早會遇上一道 […]

337)與孩子對話

一個青少年的母親帶著女兒哭喪著臉來到輔導室尋求幫助。她說她前天才剛與這位過十九歲生日的大女兒大吵一頓,作母親在生氣中對女兒大聲喊叫說:「這是我的家,妳已經長大成人,收拾妳的行李馬上給我滾出去,以後我不想再看到妳。」女兒二話不說,立刻到 房間整理了一個小皮箱,頭也不回地就跑出去。五分鐘之後,作母親的為了自己在怒氣中所說的話後悔了。三天之後,這位母親在朋友的家中找到她的女兒,而當時這個母親已經有三天三夜沒有好好睡覺了。   母女在輔導室坐了下來,我問這女兒,「妳母親在哪方面所做的最讓你不了解。」她回答說,「她每次都在我面前大吼大叫,發號施令,不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根本不把我當一個人來看待,她以為我還是那個穿尿片的小孩。」   這女孩說得一針見血,讓我們再次看到,除了礙於環境、地位、工作以外,沒有一個人願意讓別人騎在頭上發號施令。   類似這種父母與兒女之間的爭執,在我的輔導工作中可說是司空見慣,尤其在中國人的社會中更是常見。第一是因為我們受到傳統東方文化的影響,,將兒女看成是自己的延伸,總認為我是你的父母,我要怎樣就怎樣,反正我都是為你好才這麼管你的。   「你穿這個是什麼褲子,整天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難看死了,馬上給我脫下來。」 「沒有我的允許,絕對不可以看電視。」 「我是你爸爸,你吃我的、穿我的,我叫你做什麼你就得做什麼,還敢給我回嘴?」   中國父母這種命令說話方式,孩子尚在年幼時,由於還沒有反抗或回嘴能力,因此這招還行得通,但等孩子進入青少年期之後,開始有反抗力量時,父母再用這種權威說命令式的說話方式,就會在孩子身上出現極大反彈。   曾經聽過一位華人牧者的個人見證。這位牧師的大兒子剛進入青少年期,有一天孩子突然對父母要求,希望能將黑色的頭髮染成藍色。身為傳道人的父母實在不知道怎樣回應,他們深知孩子這麼做並非為了搗蛋,應該說只是為了好奇吧!因為他班上許多同學都如此做,他也想試試看。   這對牧師夫婦大可以一口拒絕說:「基督徒絕對不能做這種失去見證的事情,我是牧師,你這麼做,別人會怎麼看我這個做父母的,他們也許會說如果牧師連孩子都教不好,那如何來管理教會呢?」甚至牧師可以破口罵他,說他簡直是在跟父母搗蛋,然後以「牧師的孩子絕對不可以標奇立異」等等理由斷然拒絕孩子的要求。   不過,這對牧者夫婦並未這樣做。他們經過私下談論後,願意先聽聽孩子為什麼要染髮的原因,然後再叫孩子研究分析染料對頭髮的傷害情形,並叫孩子問問教會同輩對這事情的看法。他們請孩子將他蒐集到的有關資料寫成一份報告,評估報告後,他們再一起做結論。   報告的結果是,染髮的確會對他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但不是很嚴重,通常三個月後頭髮就會恢復原來顏色;至於教會同輩方面,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但普遍可以接受。牧師夫婦最後的結論是,孩子既然知道染髮的好處和缺點,他們決定將這個決定權交回給這個孩 子。孩子最後仍決定染一次看看,但在染過一次頭髮後,好奇感滿足了,加上多少受到教會同儕的壓力,三個月過後,孩子便不再提染髮的事了。   這是很值得任何人學習的一個功課。牧師夫婦採取的是跟孩子商量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的命令法,這點尤其在夫妻相處之道更為重要。在人際關係上,若一定要搞個我贏你輸,那絕對不是個好方法,最好是採商量方式,達成雙贏的結局,才是真正的成功。

336)尊師重道

  一位已經信主二十多幾年的針灸醫生,年約五十多歲,他很喜歡唱歌,因此一直在詩班中服事神。年輕的時候他就參加詩班,那時候許多人年齡都比他大,所以詩班的人都連名帶姓稱呼他──「李大明」。這個名字被別人叫了至少二十年,別人不覺得怎樣,他自己也默默接受。幾年前,有幾個年輕人加入這個詩班,他們都是大學生,年齡不過二十多歲,但聽到別人叫他「李大明」,也就跟著很不客氣的以三個字「李大明」這樣稱呼他,本來只有一個人這樣叫,但後來其他學生也都跟著照樣叫,最後有一天他實在忍不住了,覺得自己很不受到尊重,便把詩班裡所有人都痛罵了一頓:「什麼李大明李大明的,我好歹是個醫生,以後你們要叫我李醫生。」怒氣發過了,但接下來的後遺症也跟著出現,想想看, 詩班人員還有誰敢靠近他,經過三個月獨來獨往的日子,他不再來詩班了,最後連教會也不去了。   事後反省並分析,他的確有生氣的理由,其實他要的是什麼?就是別人的尊重,連名帶姓地喊人在同輩中是無傷大雅,但中國文化是很著重輩分和尊師重道這些禮儀的,其實連聖經中的教導也是如此。不過,如果這醫生在表達自己不受尊重時的態度好些,事情也許不會弄得這麼難以收拾的局面。   講到尊師重道,我想到了一位師母所說的勸導之言。   想必許多人都曾聽過滌然女士的名字,她是一位師母,也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資深的輔導者。在一篇寫到有關中國人長幼尊卑的文章當中,她曾經這樣說:「在與人對話上,要先弄清楚自己的身分和年齡。在一個年齡、地位、權威都高於你的人面前,最好少說教訓和勸告的話,學習多用耳朵聽,用點頭來表同情,用微笑來表關懷。」滌然師母說的就是這裡所強調的如何尊重別人,她還舉了一、二個很值得我們參考的實例。   有一個媳婦為了婆婆的健康,跟婆婆說不可以吃鹹的食物,也不可以吃油膩的,更不可以吃太甜的。但這婆婆並不領情,反在親友間數說媳婦的不孝和吝嗇,說她捨不得給她吃。雖然這媳婦的動機沒錯,但滌然師母卻教導說,「不能吃這個、不能吃那個」這些話不是媳婦說的,是醫生說的,或是那些與婆婆同輩的人才能說的。媳婦的地位不宜說這種話。   夫妻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   多次當我主領夫妻關係的講座時,每每引用聖經的話「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以弗所書五章25節)時,當場作太太的就對身旁的先生說,「好好聽清楚,知道回家如何待我。」旁邊的先生往往渾身發窘,如果有地洞,我想他一定鑽進去。   沒錯,聖經不僅說「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也說了「你們作妻子的要順服你的丈夫。」聖經不會僅替一方說話,而是相輔相成,,如果只擷取自己想聽的部分,那就弄巧成拙,把夫妻關係弄砸了。   有一次在教會崇拜之後,一位六十多歲的母親尋求我的幫忙,她和正在唸大學的兒子最近起了衝突,雙方鬧得很不愉快,想尋求我的意見,知道該如何解決。我稍微問了他們之間發生的情形,旁邊一位年約四十歲不到的弟兄聽到我們的對話,就插嘴對這位婦人說:「妳就是不懂得對妳的兒子放手。」這個弟兄說他有兩個兒子,最大的才九歲,但他已懂得這個道理。他才剛說完,就被這年齡至少比他大二十歲的母親狠狠地瞪了一眼。這位弟兄所說的固然沒錯,但以身分而言,這樣說話卻是大錯特錯。

335)依賴型性格違常

  瑪麗是一位三十歲不到的未婚女士,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要大。她個子不高,體型顯得略為痴肥。瑪麗沒有受過很高的教育,高中還沒畢業就出來做事,經朋友介紹,在當地一所大學圖書館當管理員;雖然瑪麗沒有什麼一技之長,但因為好學和工作認真,在圖書館工作不到五年,就當上了主管。   以瑪麗的學歷能夠當上一名主管,她應該很高興才對,但她家人卻發現瑪麗常常悶悶不樂,經常鬧情緒,細問之下,她才道出工作上的委屈。瑪麗個性隨和,絕少拒絕同事的要求,就算吃點虧她都覺得無所謂,但沒想到同事常把瑪麗的好心視為理所當然。瑪麗未當主管以前,她還能包容一些過分的同事,但當了主管之後,她發現同事根本不把她當上司看待,她對下屬分派的工作,這些人都把它當耳邊風,完全不當作一回事。   瑪麗過去的個性都是逆來順受,願意讓步,對人體貼包容,但沒想到別人卻常針對她這個「弱點」而騎到她頭上佔她的便宜。瑪麗很愛她的工作,但在這種工作環境下,她實在很難讓自己完全投入。   瑪麗可能擁有依賴型違常性格。   依賴型性格的人可以說是世界第一大好人,他們對人和善,任勞任怨,做事忠心,不介意被人佔便宜,也不介意別人騎在他們頭上,明知道自己能力做不到的事情,總是答應別人在先,自己後悔在後。其人生哲學就是如何討人歡喜,所用的方式就是逆來順受。   抱著這種心理與人交往,外表看來他們對別人的欺壓顯得無所謂,但內心其實是極度反抗,只是他們一直抱著和平共處、不得罪人為其基本的交往原則,對於不公平的事只敢怒不敢言。他們討好別人的目的不外是「乞求」別人的接納、愛,和尊重,但他們這種委曲求全的做法卻常常弄巧成拙,別人大半不會因為他們的犧牲或好意而感激,相反的,這些人往往把他(她)當成欺凌的對象,甚至給他(她)白眼,輕看藐視他(她)。這些均無形加深他們的心理負擔,使他們變得更為沮喪和難過。 如何知道一個人患上依賴型人格障礙?不妨回答下列問題: (1)你寧願聽別人發牢騷,也不會把自己的問題告訴別人。 (2)你總怕自己做得不夠好,得罪別人。 (3)不管你有多累,你很少拒絕別人的要求。 (4)你最不喜歡得罪別人,或指出別人的錯。 (5)當別人拒絕你的要求或對你不滿時,你會難過很久。 (6)你常把別人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 (7)當朋友對你不予理睬時,你會不斷猜想:到底在什麼地方得罪了他? (8)沒有人願意做的事,你不介意去做。 (9)明知別人佔你便宜,你會忍讓。 (10)看到別人在痛苦掙扎中,你會想辦法幫助他們。   如果上述問題,十題當中有六個「是」,那你可能患上依賴型人格障礙。   依賴型性格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一個健康的自我形象,自信心不足,很需要別人的肯定和接納。但他們越是委曲求全,越想盡辦法討人喜悅,就會越感失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基於互相尊重的層面,一個連自己都瞧不起的人,又如何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愛戴?因此,具有這種性格的人,第一,首先要建立一個健康的自我形象,肯定自己並且接納自己(第八章會有詳細的談論)。第二,明白人與人的交往必須釐定心理疆界,尊重別人的同時,也必須要求別人對你的尊重。   聖經給信徒的教導是:待人接物要溫和(meek),但不是當一個軟弱(weak)的人主耶穌就給了我們一個好榜樣,當時面對猶太人的惡勢力時,祂站穩自己的立場,說祂應該說的話。祂同時也教導門徒:「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馬太福音十一章29節上半),我們從聖經中看到,基督教的信仰不是教導人要隨意任人凌辱,一方面要溫和,但同時也要剛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