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邊緣型性格違常

  在一個很偶然的場合,麗華認識了長得高大、風度翩翩的俊雄;一個年輕艷麗,一個英俊瀟灑,可以說是一拍即合。在台灣現在那麼開放的社會,兩個人認識不到三天就打得火熱,馬上就有了肉體關係;但麗華不知道的是,原來俊雄是一個有家室的人,他不但結婚,而且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   他們剛認識的那幾個月,二人的確有過一段非常羅曼蒂克的時光,麗華在一間美國公司當會計,而俊雄在一間外商貿易行當主管。剛開始麗華一天打給對方一、兩通電話,而俊雄雖抱著「玩票」性質與麗華交往,但因為人還新鮮因此表現得相當熱情,但他心裡始終打算,等玩得差不多就把對方甩掉,反正這也不是俊雄第一次外遇。   俊雄萬萬沒想到,麗華不是省油的燈,當她知道俊雄是有心在玩弄她之後,就開始想辦法來佔有俊雄。本來一天兩通電話,慢慢一天打到四、五通以上,到最後幾乎一小時就有三、四通電話,把俊雄搞到實在受不了。同時,麗華每天五點下班,她一下班便跑到俊雄的公司門口等他。麗華這麼做,逼得俊雄每天要想辦法不接電話,下班後繞不同的路回家。甚至到最後,俊雄只能苦苦哀求麗華不要再這樣對他。   終於,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麗華都沒再打電話到辦公室糾纏俊雄,俊雄以為他跟以前一樣已經順利把麗華甩掉。哪知有一天,他在公司接到派出所打來的電話,說麗華自殺進了醫院,因為填寫親人的名字是俊雄,所以警察叫他馬上到醫院去。俊雄現在後悔自己當初 怎麼會與麗華搞上這種不正常的關係。他一點也不知道這其實已經是麗華第三次因「愛情」而自殺入院了。   麗華是一種什麼樣的病態?很可能是邊緣型性格失常。   邊緣型性格失常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和一般人沒有兩樣,但當情緒失控的時候簡直判若兩人,可以立刻在你面前呈崩潰狀態。她們要依附別人,喜怒無常,嚴重的會有歇斯底里的現象,這是邊緣型性格之人的特性。為什麼稱這個為「邊緣型性格」?乃是因為他們常常處在一個瀕臨情緒崩潰的邊緣,而且沒有人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爆發。   具有邊緣型性格的人最容易感到枯燥,難敵寂寞,喜歡找「興奮」的事物來刺激他們認為平淡無味的生活,他們需要別人的認同和對人的依附,這種依附心理造成他們對人極度遷就,不惜以色引誘異性,好達到依附對方的目的。為求刺激和心理的滿足,他們可以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包括吸毒、酗酒、濫交、揮霍、暴飲暴食等。   這種性格的人,在與人的關係上也很特殊,有若「雲霄飛車」般地起伏無常,這些關係模式顯示出他們對自己身分的迷惑。他們常因自我形象的瓦解而感到受傷與痛苦。有時他們根本不知道在與人相交的過程中,對別人帶有什麼樣的期望,就是因為這種模糊不清的思想,導致他們對人或對事始終採取糾纏不放的態度,等時間一過,熱情冷卻,感到枯燥無味時,他們又會去找新鮮的刺激事物來讓自己興奮,因此你若問他們,到底他們在追尋什麼,他們無法給你答案,因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   如何知道你是否為一個邊緣型性格的人?不妨問問自己下列這些問題: (1)當你對某人產生好感時,會很快黏上對方,並且糾纏不放。 (2)你不斷為自己所面對的問題尋求幫助,但總是徒勞無功。 (3)你過去與別人有數不清的破裂關係。 (4)你最難抵擋寂寞孤單,總要找一些事情來刺激一下。 (5)你有許多酗酒、性濫交和濫用藥物的經歷。 (6)如果你發現遭人拒絕,就會馬上翻臉生氣。 (7)當感到心灰意冷的時候,你會想到要自殺。 (8)有時你會用恐嚇或威嚇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 (9)一個人孤單是最難受的,你一定要與人在一起才會感到舒服。 (10)你最受不了淡而無味的生活,去教會是最受不了,你需要的是刺激又能 叫人興奮的活動。   如果以上問題,十題當中有六個答案都說「是」,那你有可能是邊緣型性格趨向的人。   邊緣型性格的人在思想極端的情況下,會有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的可能性,他們做事衝動且不顧後果,這種人也容易動怒,常因衝動而做出傷人傷己的事。一般具有這種性格的人都曾有被人傷害的經歷,可能是童年受到父母的虐待,親人的性侵犯,或是被家人遺棄等,以致患有這種邊緣型性格的人以女性佔大多數。邊緣型性格的人一方面想要依附別人,但另一方面卻對人不信任,可以想像她們內心的矛盾和缺乏安全感。   邊緣型性格的人最容易鬧情緒和沮喪低落,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內心的需要,她們依附別人來滿足短暫的安慰,這類女性通常會以濃裝艷抹來引起異性的注意,但往往當對方得到性滿足之後,又把她棄之如敝屣,這讓她重新經歷被人出賣和被拋棄的感覺,更肯定了她所認定的──這世界實在沒有一個好人,於是憂鬱沮喪又再度臨到。   如果你有這種個性,唯一的出路就是要來接受基督教的信仰。世人的愛都有條件,唯獨在耶穌基督裡才有無條件的愛與接納。耶穌對世人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十一章28-30節)多少過去遭遇傷痛的人,都因為接受耶穌基督之後而得到醫治。如果你已經試過各種方法都沒有果效,請立即將你的生命交給這位真神,讓祂來改變你的生命吧!   另一方面,具有邊緣型性格的人很需要找一位資深的基督徒心理輔導,因為這樣的人能夠容忍他們的火爆脾氣,接納他們「雲霄飛車」般的情緒,建立他們對人的信任,好慢慢醫治過去的創傷,藉著真誠和無條件的接納,建立其對神和對的人的信任,並幫助他們透過信仰找到自我的價值。對邊緣型性格的人來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過去的經歷使得他們很不容易相信別人,他們最擔心的是,自己又再次被出賣。

333)淺談憂鬱症(二)

  雖然當一個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現上回提到其中六點或以上的現象,就可被診斷憂鬱症病患。不過,不要因此立刻作出武斷,因為憂鬱症也有份一般性憂鬱(Normal Depression)和臨床憂鬱(Clinical Depression)。事實上,一般人在人生過程中,總會遇到不如意事件(感情失敗、人際關係破裂、工作不順心等)而導致情緒低落,因而在心理和生理上出現上述憂鬱症症狀,但如果心理健全,又懂得調適,人可以很快恢復過來,這就是所謂一般性憂鬱。但如果壓力持續過久,而當事人又不懂得妥善處理,到上一回提到六種或以上的征兆持續超過兩個禮拜,那麼在醫學上,病患就被診斷為臨床憂鬱症。中國人說,病向淺中醫,憂鬱症的情況也是一樣,一般憂鬱症的患者,起初只是情緒低落,但如果懂得對症下藥,快速處理,人恢復就很快;但如果一拖再拖,一旦到了臨床憂鬱症,要處理這情緒病症就比較困難,要得痊愈就不是單靠自己或家人,這需要藥物幫助和尋求專業心理治療,嚴重的甚至需要到精神病院接受深切治療。   導致沮喪原因很多,除了基因遺傳和生理,嚴格來說,外在壓力和心理因素是兩個主要原因。大體來說,每個人都有會患上憂鬱症的可能性,基督徒也沒有例外,人活在地上,總會經歷生老病死,或遇到突而其來的打擊或挫敗,信徒也不可能永遠站在屬靈高峰,偶然也有靈性低潮的時刻,正如舊約先知以利亞的情況,因此,一個人患上一般性憂鬱症是在所難免,不過如果處理合宜,平常過一個均衡生活,加上信仰根基扎實,那麼信徒不會過於被憂鬱病症所困擾。遺憾的是,今天的社會,許多信徒只有敬虔的外貌而没有敬虔的實質,他們靈命膚淺,不容易承受來自社會帶來的衝擊和生活上的壓力,當遇到接二連三的挫折和失敗,就很容易兵敗如山倒,墮入沮喪深谷,久久無法翻越,有些甚至自尋短見。非信徒也許可以透過心理學各種理論而得到暫時性的醫治,但這些醫治始終是短暫,釜底抽薪的治療方法仍然是尋求造物主的徹底治理,與神建立一個親密關係。   其實憂鬱症並非一件可怕事情,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上帝給人一個提醒的忠告,這好比車子的儀錶盤,開車的人如果看到汽車儀錶盤某警示燈亮起,他會馬上檢查汽車個別功能是否出現故障,並且進行維修換件工作,以保障汽車運作合宜。得憂鬱症的情況也是類似。有牧者認為,沮喪的主要根源是當人在尋找一種的生活方式,而這個生活方式卻不是神在他身上原來的計劃,他可能期盼在工作上出人頭地,或與某個人建立一個特殊關係(對某某情有獨鍾),或期盼成為一個千萬富豪,可惜這些期盼和夢想都不是神在他身上的心意,於是出現強烈挫敗感,而挫敗感的自然結果就是情緒上的困擾。歸根結底,沮喪的起因是由於人把自己當作是神,想要當超人,要做一些超越神要他所做的事情,想要承擔一些神並沒有要求他們承擔的工作。當人硬是這樣做,神會透過不同的渠道讓人知道,祂是神但人不是。   如果你是基督徒,要知道,神從來沒有放棄過你,神是完全知道你的感覺,神關懷你目前的狀況,神要幫助你,神要改變你的生命,你需要調整你的生活,重新回到神的面前,並且遵守神在你身上的旨意,完成神在你身上的計劃。   耗盡沮喪不是讓人感到羞恥丟臉的事情,是信徒服事神過程可能遭遇的心路歷程,大先知經歷過,許多神的僕人也曾經走過,神體恤我們有靈性不足的時刻,但祂從不會因我們過去失敗而放棄我們。以利亞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新約的彼得也是一樣,神對所有信徒都是如此,祂願意幫助信徒調整生活,讓他們再次回到服事崗位上,過去的失敗都是在神的計劃裏面,目的是訓練我們成長,不是叫我們灰心喪膽,乃是要我們變得更加成熟和老練,重點是我們要願意回到神身邊來服事他,完成祂在我們身上的計劃。

332)淺談憂鬱症

  憂鬱症又稱為抑鬱症,也有人稱之為沮喪,英文叫Depression。怎樣判斷一個人患有憂鬱症?根據美國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IV),其對憂鬱症的診斷如下:   ‧整天感到心情煩悶 ‧對周圍事物毫無興趣 ‧幾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睡 ‧體重明顯下降或增加 ‧行為舉止過於激動或呆滯 ‧感到疲倦或失去活力 ‧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或有嚴重罪疚感 ‧思考或注意能力減退 ‧反覆想到死亡,有計劃或嘗試自殺   一個人如果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現以上提到其中六點或以上的現象,而征兆持續超過兩個禮拜,在醫學上就可被診斷憂鬱症病患。   憂鬱症的成因很複雜,一般涉及基因遺傳、生理、心理、環境、和其他因素。   基因遺傳 在生理功能上,某些人的腦部比一般人脆弱,遺傳是主因。一個人若其家族成員曾經得過憂鬱症,他患憂鬱症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1.5至3倍。「標桿人生」作者Rick Warren牧師,他的小兒子Mathew天生患上嚴重精神病,儘管父母找遍世界名醫,服用過各種抗憂鬱藥物,找過最上好的心理治療師,但他兒子的憂鬱症仍然時好時壞,最終Matthew在27歲時,因憂鬱症而自殺過世。這是典型先天遺傳憂鬱症病例。   憂鬱症與我們的身體狀況有關,一個人如果因腦過度,精神緊張,或體力勞累而引起機體功能失調,也會因此導致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衡,造成血清素及腎上腺素降低,於是出現情緒低落現象,比較嚴重的會出現憂鬱症症狀。   生理因素 許多人都聽聞過產後憂鬱症,這是指婦女在分娩孩子之後由於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憂鬱症。生理變化是指婦女在懷孕時,雌激素升高,當孩子出生後,荷爾蒙的變化導致情緒低落。如果出現心理負擔,認為孩子誕生是一個經濟累贅,這更加深產後憂鬱症症狀。   心理原因 每個人受到外界事件的影響都不一樣,人的思想方式決定他或她將如何生活,也可以影響他們的心情,有人看解僱是世界末日,但有人卻認為這是一個新的開始。所以我們看到, 負面思想者看待世界的方式容易進一步惡化對生活困難情況下的負面效應,誘發人在情感方面的痛苦。   環境因素 當人面對威脅時,其身體會釋放出壓力荷爾蒙,這讓身體進入戰鬥狀態,身體要全動員-血壓升高、呼吸加快、心跳加速等,目的是要趕緊逃命,不然跟對方拼過你死我活。可是,過量的壓力荷爾蒙對腦部來說是一種毒素,尤其壓力過大及維持時間太長,過量的壓力荷爾蒙會損害腦部,尤其是腦部掌管情緒和睡眠的區域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小童腦部比較脆弱,他們比成人更易受到損傷,因此,童年時曾經受過傷害(失去家人、遭遇虐待、缺乏關懷等),過量的壓力荷爾蒙帶給他們早期腦部損傷,人就容易焦慮、擔心、和缺乏安全感,情緒控制能力自然不及常人;然后,隨著年齡日長,生活壓力不斷累積,倘若他們在人生際遇中遇到挫敗或打擊,本已受損的腦部不勝負荷,憂鬱症即告病發。   所以我們看到,導致憂鬱症的因素很多,這包括基因遺傳、生理、心理、壓力等;然而,在各種因素當中,人生在逆境中的挫敗,它所引發出抑鬱症病症才是舉足輕重,單單一個小打擊或挫敗並不一定讓人陷入沮喪,倘若當事人處理不宜,加上挫敗接二連三來到,那麼得憂鬱病症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下期再續。

331)尊重

  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曾經提過,人有兩個最大原動力,第一是性慾的驅使(sexual desire)﹔第二是期望偉大,「期望偉大」的意思就是盼望自己成為一個重要人物。 馬斯洛(Maslow)也曾經說過類似的話,他說人有幾個基本需要:食物、睡眠、金錢、生命、性慾,最後一個,就是感到自己很重要。 讓別人感覺自己重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尊重。 一位建築公司的工程師,負責監管工地人員的安全,確定他們戴上安全帽工作。每次檢查時,若看到工人沒有戴上帽子,他就上前警告說:「這是公司規定,請務必戴上安全帽,一旦發現有人違抗,必嚴加處罰。」工人聽他這樣說,就立刻把帽子戴上,但等他走後,卻把安全帽拿下來。工人這種做法工程師都一清二楚,他也思考怎樣叫工人跟他合作。 過了一陣子,他決定改變說話方式,以後每當看到有人不戴帽子時,他以溫和的語氣說,「是不是帽子是否讓你戴到不舒服?大小適合嗎?」然後又告訴工人,戴帽子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他們免受傷,並附帶說,「知道嗎?你們妻子孩子都希望看到父親平平安安下班回家。」他如此說話態度讓工人很受用,感到被關懷,工人很自然跟他合作。 在某個大學城裡,一位老師對著班上大學生喊著說,「停在外面的車子是誰的?」一位學生立刻舉手。教授繼續大聲喊叫說,「那是給老師停車的地方,不是給當學生用,馬上把車子開走,不然我就叫校警拖走它。」這學生趕快把車子開走,但從此以後,這教授發現他車子輪胎被弄破,有時候甚至還少了一個車輪。 工人學生都是人,都有人的自尊,上司老闆在說話語氣態度上讓人感到不被尊重,下屬表面不會做聲,但暗地會唱反調不合作。面對教授也是一樣,學生雖然沒能力直接對抗,但可以背後整蠱對方。 除了在說話上讓人感到尊重,說得得體,有時更需要考慮個人身分和地位。 想必許多信徒都曾聽過滌然女士的名字,她是一位師母,也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資深的輔導者。在一篇寫到有關中國人長幼尊卑的文章當中,她曾經這樣說:「在與人對話上,要先弄清楚自己的身分和年齡。在一個年齡、地位、權威都高於自己的人面前,最好少說教訓和勸告的話,學習多用耳朵聽,用點頭來表同情,用微笑來表關懷。」滌然師母說的就是這裡所強調的如何尊重別人,她還舉了一、二個很值得我們參考的實例。 一個媳婦為了婆婆的健康,跟婆婆說不可以吃鹹的食物,也不可以吃油膩的,更不可以吃太甜的,但這婆婆並不領情,反在親友間數說媳婦的不孝和吝嗇,說她捨不得給她吃。雖然這媳婦的動機沒錯,但滌然師母卻教導說,「不能吃這個、不能吃那個」這些話不是媳婦說的,是醫生說的,或是那些與婆婆同輩的人才能說的。媳婦的地位不宜說這種話。 一次在教會崇拜之後,一位六十多歲的母親尋求我的幫忙,她和正在唸大學的兒子最近起了衝突,雙方鬧得很不愉快,想尋求我的意見。我稍微問了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何事,旁邊一位年約四十歲的弟兄聽到我們的對話,就插嘴說,「你就是不懂得對兒子放手。」這弟兄有二個兒子,最大的才九歲。他才剛說完,就被這年齡至少比他大二十歲的母親狠狠地瞪了一眼。這位弟兄所說的固然沒錯,但以身分而言,他的話卻不合時宜。

330)健康新殺手

  二〇一〇年,美國癌症學會的Alpa V. Patel,在City of Atlanta, GA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主持一個研究小組,分析十二萬三千名中年人先前十四年間的健康數據。當他們比較「每天坐着不動的時間多於或等於六小時的人」與「每天坐着不動的時間少於三小時的人」之間的死亡率時,得到令人咋舌的結論:時間窩在沙發上與死亡率上升有關;女性的死亡率提高了四成,男性則提高了兩成。 另一項研究中,澳洲昆士蘭大學的研究小組分析了八千八百名澳洲人收看電視的習慣。他們算出二十五歲以上的成年人每看一小時電視,平均壽命就會減少二十二分鐘。換句話說,每天看六小時電視的人,平均壽命比完全不看電視的人短了五年。 從上述研究可知,不論其他時間做了什麼活動,連續數小時坐着不動,對健康就是一大威脅;就連劇烈運動一陣子,也無法抵消癱在電視機前好幾個鐘頭的影響。Patel的研究發現,每天坐上好幾個鐘頭的人,即使天天運動四十五到六十分鐘,死亡率還是比較高。科學家把這些人稱為「好動懶骨頭」。 然而,科學家擔心的可不只是沙發。如果危害主要來自坐着不動(睡覺不算),專家懷疑任何靜止不動的狀態,不論是看小說還是坐辦公桌,或許都和看電視一樣有害。 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的人體生理學家Audrey M. Bergouignan指出:「從人的生理機制來說,人其實比較適合多做活動。」她做了很多與臥床相關的研究。在一項典型的研究中,讓健康且好動的志願者臥床,時間從一天到三個月不等,結果這些人發展出來的代謝特徵,與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肥胖者十分類似。 這些研究發現,靜止狀態會帶來一連串複雜的代謝變化。不使用时肌肉不僅會萎縮,還會由原本能燃燒脂肪的耐力型肌纖維轉變為較依賴葡萄醣的快縮肌纖維。缺乏活動的肌肉還會失去同樣能燃燒脂肪的粒線體,而粒線體就像是細胞的行動電源。當肌肉越來越仰賴碳水化合物來執行少許的工作時,未燃燒的脂肪就會開始堆積,人的血液因此會變得非常油腻,而這可能就是坐着不動與心臟病有關的原因。此外,脂肪還會堆積在肌肉、肝臟及結腸中,但這些部位都不應有脂肪堆積。其他變化還包括產生胰島素抗性。這是一種類似糖尿病的症狀;雖然身體仍在製造能抑制葡萄糖的胰島素,但葡萄糖依舊會在血液中不斷累積。這種症狀發生得很快,Audrey Bergouignan指出,「人體只需三天就會出現胰島素抗性。」 那麼,人能做什麼來避免這些健康危機呢?研究學者指出,千萬要記得:運動依舊有益健康,這是提倡運動者絕不希望被遺忘的訊息。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丹佛分校運動醫學中心的人體運動表現實驗室主任表示:「我們都知道每天運動四十到六十分鐘絕對有益健康。」 但要如何落實在生活中呢?多做些微幅動作,好比坐在辦公桌前用腳掌拍拍地板,或在椅子上扭動身軀。不過,做微幅動作還不如起身走走,所以不妨在家裏晃一晃,或出門散個步. 如果是在家使用電腦工作的,不妨休息一下,洗洗盤碗;若是看電視,每隔二十分鐘或進廣告時間,就起來走動。Patel補充,「最重要的是:聊勝於無。只要站起來動一動,就是好的開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