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 – 給予的智慧(下)
這一期繼續講到,給予和幫助他人應有的原則。
第四點:幫助需要分辨力與智慧的界限
幫助他人是愛的體現,但聖經多次提醒我們,幫助也需要分辨力和智慧。下面從幾段經文來探討這個原則:
1. 耶穌拒絕不懷好意的跟隨者
「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約翰福音6:15)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跡,乃是因吃餅得飽。」(約翰福音6:26)
這兩段經文的背景是,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後,眾人因目睹神跡而無比激動。他們認為跟隨耶穌不僅能持續獲得「免費午餐」,還可能藉他作領袖,推翻羅馬統治,重建國家的自由與獨立。然而,耶穌洞察他們的動機,發現他們只關心肉體的需求,無意追求屬天的真理。因此,耶穌選擇獨自退到山上,避免順應他們的私慾,並停止在他們中間行神跡。
耶穌這個行動表明,即使面對眾人的期待,耶穌依然堅持自己的使命,不被他人的不良動機所牽制。耶穌這個決定也提醒我們:在幫助他人時,需要審視對方的動機,避免資源被濫用。
2. 耶穌在家鄉的經歷:珍珠不可丟給豬
「大凡先知,除了在本地、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耶穌在那裡就不得行什麼異能……(馬可福音6:4-5)
在耶穌的家鄉,眾人因認識祂是木匠的兒子而輕視祂,對祂的教導和神跡不以為然,甚至流露出鄙視之意。耶穌因此選擇不在他們面前施行任何神跡,並提醒門徒:「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珍珠丟在豬前,恐怕它們踐踏了珍珠,還轉過來咬你。」(馬太福音7:6)
這段經文說明,在施予時需要劃分界限,不要將屬靈的恩賜浪費在毫無珍惜和感恩的人身上。中國也有類似的俗語:「不要把熱臉貼在冷屁股上」,意思說,不應把自己的好意浪費在不懂得珍惜的人身上。
一次,我在麥當勞排隊時,一位衣着整齊的老人走到我面前,說沒錢買食物,希望我能為他買點東西。我問他想吃什麼,他說想要一個大漢堡,我答應了。隨後,他又要求再加一個漢堡、兩份薯條和兩杯可樂,聲稱是為他和坐在遠處的妻子準備的。我告訴他,我只喝白開水,他也可以。老人聽後顯得不滿,轉頭去找別人幫他買餐。
這件事讓我深思:如果我完全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他是否會感恩?或者,他是否只是將我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聖經提醒我們,幫助他人需要智慧,而不是一味滿足對方的要求,否則可能不僅得不到感激,還會助長一些不良行為。
第五個給予的原則:明確優先次序
幫助他人固然重要,但聖經提醒我們,給予和幫助需要明確的優先次序。耶穌的行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刻的榜樣:
「一早,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裡禱告。西門和同伴追了他去,遇見了就對他說:『眾人都找你。』耶穌說:『我們可以往別處去,到鄰近的鄉村,我也好在那裡傳道,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馬可福音1:35-38)
這段經文描述了一個有趣的情景:耶穌一大早離開人群到曠野禱告。門徒告訴祂,前一天祂幫助過的人都在等着祂再次施予幫助。然而,耶穌的回應卻讓人意外——祂決定離開,去其他地方傳道。這似乎違背常理,但耶穌清楚祂的使命,祂的行動不是由人群的需求驅動,而是根據神的計劃和生命的優先次序。
我曾輔導過一位傳道人的妻子。她的丈夫是一位非常敬虔、忠心事奉的牧師,但他在家庭生活中卻嚴重失衡。他常將家人和孩子的需要排在最後。例如,某年春節,計劃好的家庭團聚因一通電話被打亂,他匆匆離開家人回到服事崗位。這種情況多次發生,導致他的兩個孩子私下告訴母親:「長大後我們絕不相信耶穌基督。」
這個傳道人顯然忽視了耶穌的榜樣。耶穌並非忽略需求,而是按照優先次序行事。傳道人若不平衡家庭與事工,將家庭放在低優先級,不僅傷害家人,也可能破壞事奉的果效。
另一位執事也因優先次序不當陷入婚姻危機。他是一位熱心的弟兄,總是盡力滿足弟兄姐妹的需要。他的一位鄰居正在經歷婚姻危機,經常到他家尋求安慰。這位執事最初耐心接待,噓寒問暖,但鄰居逐漸沒有了界限,不分早晚來訪,甚至深夜11點敲門。執事的妻子忍無可忍,直言:「如果你再不處理,下一個婚變就是我們家。」
這位執事的情況說明,幫助他人固然出於好意,但若沒有明確的界限,就可能引發自己的家庭危機。幫助他人不能以犧牲自己的家庭為代價,優先次序必須清晰且合理。
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但若忽視優先次序或缺乏智慧,就可能「好心做了壞事」。願我們在給予的過程中,學習耶穌的榜樣,按神的計劃行事,保持優先次序,既能幫助他人,也能守護自己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