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父親帶著三歲的女兒到遠地探親,長途飛行的旅程,讓女兒覺得很枯燥無味,情緒也慢慢失控,她不斷告訴爸爸她很想要抱她心愛的芭比娃娃,但很不幸,她心愛的玩具放在飛機行李艙內。
身為父親的他雖然想盡辦法向她女兒解釋,芭比娃娃正在飛機後面行李艙裡,現在沒有辦法拿到,要等到飛機降落才可以拿到。但三歲的小女生有聽沒有懂,她還是不斷的要求:「我要我的芭比,我要我的芭比。」最後孩子甚至哭起來,並且開始發脾氣。旁邊乘客投射過來的眼神,好像在看戲一般,似乎等著看這個老爸如何處理這件看來容易但絕不簡單的家庭事。
爸爸對女兒好說歹說:「我知道你很想要你的芭比,但它現在不在我們這裡,我也不能把飛機停下來。這樣好了,我給你看你喜歡的白雪公主圖畫書,好不好?」
但女兒還是不買賬,說:「我不要看白雪公主,我要我的芭比,我現在就要我的芭比。」
這時候父親開始感到血壓升高,臉也紅了,體內的怒氣看來一觸即發。
如果是你面對這種情況,你會怎樣處理?嚴厲地把她罵一頓,說她無理取鬧嗎?這不是好方法,因為三歲孩子實在無法理解平日比超人還厲害的父親,怎麼突然間,連拿一個洋娃娃也變得束手無策?面對一個懵懵懂懂的三歲孩子,身為父母,實在感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換作一般的中國父母,甚至有可能拉她到廁所,痛打一頓;不然就是痛罵一頓,給她一點顏色,看她以後還敢在眾人面前這樣丟盡父母的臉,讓父親那麼尷尬。
類似這種情況其實隨時都可以在一般家庭看得到,你可知道,父母如何處理這些看來無關重要的事情,卻能夠深深影響日後他們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看下面一個真實個案就瞭解。(這父親後來怎樣擺平這件事情呢?待會自有交代。)
一個來自東南亞的家庭,他們只有一個十六歲的兒子,在學業上他曾經在班上名列前茅,但進了高中之後,他突然改變讀書習慣,白天不讀書,晚上看電視、跟朋友講電話到半夜,過了午夜才開始溫習功課,結果白天爬不起來,成績因此一落千丈。父母想辦法管教他,不允許他看電視和使用電話,甚至把電話收起來。他很生氣,把電視遙控器和電話亂砸亂摔,因此家裡客廳牆壁留下一個個大洞。當情緒不佳的時候,他跑到廁所用拳頭打牆壁發洩,所以家裡的廁所也留下他的傑作。他告訴父母,把電話藏起來對他沒有好處,因為這樣他無法跟同學談功課,只會讓學業越來越糟糕。父母覺得他有道理,於是讓步給他用電話,但偷偷作電話錄音,當發現孩子在電話只是跟女孩子聊天,於是跟他攤牌,他感到非常憤怒,說他們侵犯私隱權,極度生氣下走出家門,兩天兩夜沒回家,父母於是報警。原來他偷偷躲在同學家,連同學家人都不知道他躲在同學的臥房。過來兩天,他又偷偷跑回家,警察到家調查,因著他年齡太小,只能給他一個警告。但學校和警察都建議他們尋求專業家庭輔導,所以夫妻兩個人來到我的辦公室。我聽他們講完來意,就問他們,孩子不會無緣無故變成這個樣子,我很好奇孩子年幼時他們怎樣管教孩子?母親搶著說,她家兒子是一個個性倔強的孩子,她管教孩子的觀念是「你強!我比你更強!!」。譬如說,孩子得不到他要的玩具時大哭,她就把門關上讓他大哭,往往他可以哭上一兩個小時,有時候哭累了就睡,睡醒之後繼續再哭。根據母親說法,孩子年幼的時候,這種方法還管用,兒子還算聽話,國中之後,孩子突然判若兩人,不但跟父母不講話,甚至有時候動拳頭來恐嚇他們。
所以,我在本書的前言就講到,孩子進了青少年,一夜間變得像一個惡魔一樣,這不是沒有原因的,通常都是因為父母教育孩子方法出現問題,尤其是父母跟孩子的溝通出現嚴重的障礙,造成親子關係名存實亡。
這一章的主題就是講到父母怎樣跟孩子溝通。上面講到的都是實例,隨時在身邊都可以看到。為人父母必須首先認識到一個問題:青少年不是突然關上與父母溝通的大門,而是經過累積後所留下來的問題。所以父母們要建搭一個與孩子良好溝通的平台,不要等他們進入青少年才開始,乃是趁著孩子年幼時,平常就有一個優良的溝通渠道。
父母與孩子溝通出現問題的原因
在談到父母怎樣跟孩子溝通以前,讓我們按部就班談談,深入溝通困難之處和一般父母跟孩子溝通常犯的毛病,然後我們會談到什麽才是真正的溝通,最後會講到父母怎樣與孩子有效的溝通。
表面溝通很容易,「你好嗎?」「我很好!」「吃飯了沒有?」「最近怎樣?」但講到深入的溝通卻不是那麼簡單,尤其是講到個人感受的溝通,就更不容易,到底溝通的困難在哪裡?主要原因有幾點。
一、文化背景的差異性
講到溝通,中國文化在這方面可以說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我們中國人都非常明白自己,因為華人是最不擅長表達自己情感的一個民族,單以文字來舉例,我們就看到中文和英文在情感表達上就有很大的差別,英文中形容人們情感的字眼相當多, 例如mad怒, sad哀 ,glad樂, anxious憂, depressed沮喪, nervous緊張, overwhelmed心煩等,但中文常用的情感的字詞卻是寥寥無幾,當一個人沮喪時,別人問他感覺如何,通常的回答不外是「我很難過」,「不舒服」,「心情不好」,能夠貼切形容個人內心感受的字眼實在不多。
另外,我們絕少聽到中國父母對孩子說「我愛你」,除了談戀愛的男女會常聽到以外,在結了婚的家庭絕少聽到,先生太太不說,孩子也不會從父母那裡聽到。如果有一天我們聽到父母對我們說,「我愛你」,可能馬上會起雞皮疙瘩,甚至以為今天爸媽發了什麼神精病吃錯藥,神經失常。也許用英文字句「I love you」,聽起來還順耳一點,用中文就實在感到很不自然。這是徹頭徹尾的中國文化。
二、不良的教育觀念
一般來說,中國傳統教育孩子傾向負面方法,也就是批評多鼓勵少,責備多稱讚少。所以有人謔稱中國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是「食指教育」,什麽是食指教育?就是父母用食指對孩子指責、批評、責罵。
以孩子考試為例,當孩子告訴你明天是他的第一次英文考試,他覺得很害怕和緊張,一般中國父母的反應會如何呢?
「平常要你好好用功唸書,誰叫你臨時抱佛腳。」
「整天花時間看電視、玩電腦、搞你的電玩,好啦,現在考試才知道厲害吧。」
「你好好給我考,如果沒有90分,你不用回家。」
幾乎每一個中國父母教育孩子都是從一個模子出來,不外乎採行指責批評的方法。將心比心地想想看,當孩子聽到這些話,還會願意繼續和父母溝通嗎?這就是中國教育方式阻斷父母與孩子良好溝通的原因之一,以致於等孩子到了青少年期,溝通的渠道便完全斷絕了。
三、男女差異
一般來說,孩子比較容易和母親溝通,跟父親溝通的難度較大。原因是女性通常比較感性,她們善於表達個人的內心感受,而男人向來壓抑情緒,他們不慣對外表達內心世界,對外人的情感需要也缺乏敏感性,所以男性面對孩子的需要,常常會感到手足無措。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五歲女兒的烏龜有天突然死了,她向父親訴苦說:「爸爸,我房間的烏龜死了。」
父親的回答:「烏龜年紀大就會死,沒有什麼奇怪。」
女兒聽到就很傷心哭起來,父親繼續說:「祇是一隻烏龜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事。」
同時還加了一句:「你就是沒有好好照顧牠,所以牠才死掉。」
女兒哭得更大聲,於是這父親又嘗試去安慰她,說:「不要再哭了,我明天買另外一隻烏龜給你。」
對女兒來說,這不是單單一隻烏龜而已。但身為男人的父親卻缺乏對孩子那份同情心和敏感度。
這也不能完全責怪男人,因為今天的社會文化把男人造成這個樣子。男人在成長過程中被灌輸大丈夫流血不流淚這等哲學思想,他們活在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爲了要顯出自己的剛強,必須豎起他們所有的防衛機制,感情絕對不外露,唯有這樣才能彰顯的出自己是一位英雄好漢。但這種社會文化並沒有真正幫助男人作一個有血有肉的男人,反而妨礙他們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四、人有趨吉避凶的傾向
一般人有趨吉避凶的心態,我們比較可以接受高興、快樂、正面的事情,但對難過、傷心、不好的事,總是能免則免。爲什麽是這樣?因為負面的事情很容易觸動我們的負面情緒,讓我們感到非常不安。於是,當父母看到孩子情緒低落,聽到孩子在學校發生不如意事情,或者看到他們哭哭啼啼的樣子,會馬上感到手足無措,情急之下,最直截了當的辦法就是把孩子訓一頓,或者掩面不看,當作沒這回事。
想想看,如果一個父親在工作上遇到壓力,心情已經感到很沉重,回到家本想讓自己安靜休息一下,結果一進門就聽到弟弟嚎啕大哭地衝過來告狀說哥哥打他,太太說女兒學校要見家長,你以為這時候爸爸會如何回應?
「拜託你們,我已在外面工作一整天,你們可以讓我安靜一下嗎?」
「不要讓我看到你愁眉苦臉的樣子好不好?」
「你們兩個人在一起真是狗碰到貓,吵個沒完沒了,總沒有好日子過!」
如果剛好父母關係不好,孩子對父母的投訴更成了火上加油,孩子自然成為怒氣發洩的對象,孩子釘子碰多,不好的事情最好不要帶回家,免得又被訓一頓,久而久之,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就停頓了。
綜合上述因素,文化背景的因素、不良的教育觀念、男女的差異、人有趨吉避凶的心態,這些都直接和間接造成父母與孩子溝通出現攔阻,而傳統中國文化更加重了親子溝通的障礙。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面臨各種人生的問題,學業上、交友上、感情上遇到困難。心想找父母傾訴,但父母要不是把他們當作耳邊風,不然就挨罵。一旦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內在情緒不能紓發,在找不到紓解情緒的管道,只好埋頭在他們的電視、電腦,沉迷在網路上。如果不幸遇到不良朋友,隨時可能會藉著毒品或者酗酒,來麻醉自己。更嚴重的,也許會以自殺來了結自己的生命。等父母知道的時候,那已經為時晚矣。歸根結底就是拜當初父母沒有跟孩子建立良好溝通所致。
欲閱全文,請看拙作「教養兒女GPS」一書。(橄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