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 . 思維與態度

  命運不是完全是周圍環境造成的,人的思維和態度才是決定自己命運的關鍵,這不只是心理醫生Viktor Frankl 對精神病患的忠告,他更以自身的經歷來印證自己所講的話。 Viktor Frankl是一個猶太人,二戰前生在奧地利的維也納,醫學院畢業後,在德國納粹入侵奧地利之前,他一直在當地從事神經病症和精神疾病的治療。當年為了不忍心拋棄年老的父母而放棄可以離開維也納到美國的簽證,結果全家人都被送入納粹猶太人集中營。 在進入集中營的第一天,納粹要他棄毀自己剛寫好的一篇精神病學上的學術論文,身上所有衣物被剝光,一夕之間,名字、頭銜、社經地位對他來說都不再有任何意義,每個人的識別只剩下刺烙在身上的一個號碼,尊嚴完全被踐踏。不過他私下對自己說,不管環境如何惡劣,我絕不會走到高壓電的鐵絲網自殺。 在集中營裡面,九個男人擠睡在寬三米的舊木板上,而且只有兩條破毯子,每天飯食只有2片麵包和3碗稀麥片粥,凌晨三點開始一天勞累的工作,許多人因此體力不支而倒下。每天早晨當囚犯列隊接受檢查時,那些生病不能工作的人就會被挑出來,送入毒氣房,而那些看起來臉色紅潤,逃過一劫的人生存機會便大為增加。Vicktor Frankl因此學會了生存之道,那就是每天刮鬍子,他回憶當時的情況,並且對自己說, 「不管身體多衰弱,就算必須用一片破玻璃當作剃刀,也要保持這個習慣。」 某日早晨,他們在冰雪地裡列隊,準備鋪設鐵路枕木,兩旁同行的衛兵不停對他們叱喝,甚至用槍托驅趕他們。Viktor Frankl回憶道:「當時忽然有一個意念出現在我的腦海裏,那是我一生中首次領悟到許多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也是許多思想家最終所陳述的真理:人類所能盼望的最終目標其實不外是愛。」 每天他都在積極思考,用什麼樣的辦法能逃出去。他請教同室的夥伴,夥伴嘲笑他:「來到這個地方,從來就沒人想過能活著出去。還是老老實實幹活吧,也許能多活幾天。」 可是Viktor Frankl不是這樣想,他想到的是家有老母妻兒,自己一定要活著出去。積極的思考終於給他帶來了機會。一次在野外幹活時,趁著黃昏收工時刻,他鑽進了大卡車底下,把衣服脫光,乘人不注意,悄悄爬到了附近不遠處的一堆赤裸死屍上。 刺鼻難聞的氣味,蚊蟲叮咬著他,他全然不顧,一動不動地裝死。直到深夜,他確定無人,才爬起來光著身子一口氣跑到70公里之外。 這正是他過去不斷告訴他的病患,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這位倖存者後來對人們說:「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這又怎樣說呢?當他在飽嘗營區衛兵慘無人道的毒打惡言之餘,他能夠冷眼旁觀,看出他們也有「身不由己」的一面,他這樣說:「從集中營當中我學到一件事。世界上有兩個『種族』,一種『種族』是正人君子。另一個是卑鄙小人,兩種『種族』的人散佈各處,滲透到所有群體中。沒有任何一個群體是清一色的正人君子,也沒有任何一個群體是清一色的卑鄙小人,集中營衛隊當中,自然也會有一兩個正直的好人!」在這種人間煉獄的環境下,他居然能保有這份寬恕的態度以及客觀的觀察力,真是令人讓人欽佩。 二戰結束之後,Viktor Frankl回到他精神病方面的專科工作,因著他在集中營的特殊經歷,他提出治療精神病患的方法再不是一種純理論,乃是一個活生生的見證和例子。 哥林多前書13:13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25 黃絲帶的故事

  念大學的時候,經常聽到一首很優美的流行曲,歌名叫「繫在老橡樹上的黃絲帶」,英文是Tie the yellow Ribbon around the old oak tree。儘管當時經常隨著這優美的旋律一起唱,但坦白說,當時根本不知道裡面的含義。過了很久,當了解裡面歌詞的內容,才想起多年前高中時候在讀者文摘所看過一篇很賺人熱淚的文章,就是講述來自美國一個有關黃絲帶起源的故事,這故事後來也成為美國一種風俗,就是在家門前的樹上繫上黃絲帶,以歡迎久別歸來的親人。 故事發生在美國一輛由 New York 開往 Florida 的長途巴士上: 一個初夏的白天,一輛滿載乘客的長途巴士,由 New York 出發,緩緩在 Georgia的高速公路馳駛。巴士上有六個年青人,三男三女,結伴去 Florida Fort Lauderdale 遊玩,他們登上這輛長途巴士,隨身攜帶的紙袋中裝滿了食物和飲料,他們抱著吉他,唱著輕快的流行歌曲,在車上又叫又鬧。同車的旅人和司機也能感受到巴士上的歡欣氣氛。 當汽車駛過 New Jersey 時,他們才開始注意到一個坐在巴士前排,整天愁眉不展的中年人,他一點也不動地坐著,彷彿沒有注意到車上的歡樂氣氛,這也顯得與眾人格格不入。他一身樸素的衣著,從外表實在很難辨別他的確切年齡,他緊咬著嘴唇內側,陷入深深地沉默中。入夜了,公共汽車開進 Washington City的一家連鎖酒店稍作休息。除了這個男子,大家都下了車,他在座位上坐著,紋絲不動。一位年輕人於是對他感到好奇,到底這人是一名海軍上尉? 退伍軍人?還是躲避妻子離家出走? 回到車上後,其中一個綁著馬尾的年輕女孩子,坐到了他旁邊,作了自我介紹,然後興高采烈地說道: 「我們要去 Florida。聽說那個地方很美。」 「是的。」他安靜地說道,似乎想起了某些他不想提的往事。 「想喝點東西嗎?」她問道。 他笑一笑,接過汽水瓶喝了一大口,說了聲謝謝,然後又陷入沉默之中。過了一會兒,那女孩子回到同伴中間,而他打起了瞌睡,一直到天亮。 早晨他們醒來時,車已駛進另一家連鎖酒店,這次男子也跟著進去。那女孩子堅持要他與他們坐到一起,他顯得很靦腆,只要了一杯咖啡。年青人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而男子卻緊張不安地搓著手。返回公共汽車後,那女孩子又和男子坐在一起。稍過了一會,他開始打開話題,講起他的故事。 原來,他一直在 New York 蹲了三年監獄,而現在他要回家了。 「你家裡有多少人呢?」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她問道。 「說來話長。」他說道。「幾年前我因少不更事,在 New York 犯了事,被判了有期徒刑,那時我與妻子在家鄉新婚不久,我不想拖累她及初出生的孩子。在獄中,我感到很慚愧,我寫過信給我的妻子,說我要離家很長一段時間。我還告訴她,要是她無法忍受,要是孩子不斷問這問那,或者,要是我對她的傷害太大的話,那麼,她大可把我忘掉,找一個新歸宿。當時我說,她是一個相當好的女人,大可把我忘掉。我還告訴她不必再給我寫信或來探我。之後她便不再寫,她已有多年沒給我寫信了。」 「而你現在要回家,但她不知道?」 「是 …」他怯生生地說,「我也不確定她是否知道,上週,當我確定假釋獲准時,我給她寫了封信,可是我又不確定,經過多年她的生活是否起了什麼變化。我們過去住在 Brunswick,就是 Jacksonville […]

224 九頭牛的聘禮

  許久以前我從讀者文摘看過這九頭牛聘禮的故事,後來在電台也聽過一位牧者提過類似的情節,但最近卻在網絡上看到這故事的另一個版本,據說這是源自韓國著名作家樸鍾夏著作的《無條件信任的力量:來自非洲的九頭母牛》。姑且不論這故事是杜撰或在地球某處曾經發生過,這都值得我們思考,尤其對已經結婚的夫妻更是一個很好的鼓勵和提醒。 多年前一位西方記者到非洲南部旅遊,經過長途跋涉,越過一座高山,來到一個與現代文明完全脫節的草原,這裡住有一個古老的民族,這個部落是以耕作和養牛為生。記者落腳後不久,發現當地百姓不斷議論紛紛,仔細打聽才知道這地方最近發生一件非常轟動的事情,原來有人居然願意出九頭牛作聘禮來娶猶長的女兒。用九頭牛娶妻又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呢?這就需要了解這個民族的習俗。 根據這個民族的風俗,部落任何一個小伙子如果想結婚,他要先學會捕牛的本領,只有捉到足夠的牛,以此當作聘禮送給女方父母,才有機會成家立室。這個部落的聘禮很原始,最少的是一頭牛,漂亮妻子就要兩頭或三頭牛,而這個村落有史以來最高記錄是六頭牛,破紀錄的女方當時被公認一位美若天仙的新娘。 這一次居然有人願意出九頭牛作聘禮,自然讓這地方百姓感到震驚。據說當酋長聽到有一個小夥子向他提親,並且願意以九頭牛作聘禮娶他的女兒,酋長的反應是:「九頭牛的價值太高了,我女兒沒有這麼漂亮,不值這個價格。」但這位年輕人執意要這樣做,酋長被他的誠意感動,終於答應了他。 這位西方記者聽到這件九頭牛聘禮的故事,在好奇心驅使下,他也想看看,到底這個女子樣貌如何?居然讓一個小夥子不惜傾家蕩產來娶她為妻。於是假裝到新婚不久的這戶人家作記者採訪。開門的正是整個村落討論的新婚妻子,記者看了對方一眼,他也覺得這女子相貌平平,一點不起眼,這時候他才明白為什麼村民嘲笑這小夥子是一個笨瓜。 西方記者回到自己的國家兩年後,因著公差,他再次舊地重遊,這一次,他想起兩年前當地發生過九頭牛聘禮的故事,他抱著寫花邊新聞的心態去訪問已婚兩年的夫婦。到了主人家門,應門是一位很有氣質的女生,長得非常漂亮,記者眼睛為之一亮,細問主人是否在家,對方很溫柔回答,說他剛好出門。女方還自我介紹,說她是主人的妻子。記者繼續問,「你是酋長的女兒,結婚才兩年?」對方回答說,「正是。」這次輪到記者驚訝到說不出話來,才兩年時間,怎麼會出現如此巨大的改變?記者也感到不可思議。 事後這位記者自我分析,為什麼這個女孩在兩年之內出現如此脫胎換骨的改變?這應該是拜她丈夫所賜,這年青人願意以九頭牛的價格對待他迎娶回来的妻子,無形中提升這酋長的女兒的地位和自信心,當她確信自己值得九頭牛的價格,她就活出她最高的品格和價值,久而久之,她美麗的一面就顯露出來,散發出一種漂亮、美麗的氣質。 我希望這是一個真實故事而非杜撰,其實想深一層,以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絕對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肯定、和讚揚,外人的表揚會把我們的潛質升華,驅使我們活出我們人生積極的光明面。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23 高科技產品

  一個週末的早上,十四歲的小明才剛起床,衣服還沒有換過來,就電腦打開,匆匆刷牙洗臉,臉還沒有擦乾,他就坐在電腦面前。兩個小時過後,他感到肚子餓,依依不捨地離開座位,到冰箱找一些可以吃的東西,然後又回到電腦前。下午兩點鐘,他覺得有點睏,就伏在桌上,睡了一會,醒來後繼續上網。五點左右,他上完廁所之後繼續上網,一直到他感到累,衣服沒換就上床睡覺。這是今天中國大城市中,許多青少年的生活寫照。雙親要上班,家裡一個孩子感到無聊,唯一可以打發時間的就是玩電腦、上網,最後孩子就患上了所謂「網路成癮病症」。 你還記得還沒有數位相機、iPod、手機、電子遊戲機、高清電視、掌上電腦的年代,人是如何過活的?這些電子產品(electronic devices)都是近十幾年的產物,我們上一代的人都曾經走過沒有科技的生活,但你能夠想像現代人(尤其是所謂e世代的一族),手上如果沒有這等東西,他們可能認為人根本不能存活。有人曾經非正式的問過一群中學生,如果他們落荒在一個孤島上,而他們可以允許帶一樣東西,他們會選哪一樣東西?首選手機、然後是iPod、最後是電腦。講到麵包、乾糧?免提了! 不能否認電子產品的確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但是這些高科技的媒體也造成現代年輕人許多負面的影響。 電子產品功能的日新月異,使得年輕一代對高科技產生依賴性,有學者已經提出警告,長時間對高科技過分依賴,會使人在面對面相交時產生膽怯和退縮等心理毛病,嚴重的就遠離群眾,把自己埋在電腦、網路的「洞穴」裡頭。 說來很諷刺,當許多年輕人日以繼夜地捧着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高科技產品機不離身,但已故「蘋果教主」喬布斯等美國知名科網界行政人員卻反其道而行,嚴格規限子女使用這些科技玩意的時間,目的不外是防止孩子沉迷這些科技產品。 紐約時報科技產業專欄作家Nick Bilton撰文說,2010年底iPad面世不久,他曾問喬布斯:「你的孩子一定非常喜愛蘋果公司所出的iPad!」豈料喬布斯卻這樣說﹕「他們還未用過,我們限制孩子在家裏使用科技產品。」喬布斯傳記作者Walter Isaacson也曾經透露,喬布斯一家每晚用餐時都是討論書本、歷史與世界所發生的人事物,家裡沒有人拿出iPad或電腦,孩子們似乎都沒有沉迷於電子產品。 話說回來,要孩子脫離電子產品,不允許他們接觸這些高科技的東西,那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是活在一個高科技的文化裡頭,重點不是把這些電子笧產品看作是洪水猛獸,乃是要知道怎樣過一個均衡的生活。一方面,父母要教導孩子如何抑制對日新月異產品無止境的欲求,同時也要明白這些高科技可能帶給孩子成長過程中許多負面的影響。爲了孩子最大的好處,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對這等高科技東西有所節制,不能任意讓科技商在孩子心理上肆無忌憚的給予影響。父母應對孩子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給予合宜的指引甚至嚴厲的約束,目的是要幫助他們在身心靈方面得以健康的成長。而且父母要知道,這方面的約束和管教,並不是等孩子進入青少年才可以施行,而是要在孩子年幼時候就應該開始實行,並對孩子作灌輸教育和擬定規矩。因為一旦孩子從幼年就沉迷在電視、電腦、電玩、手機等事物上,日後要處理就要大傷腦筋了。 Nick Bilton在他的專欄也指出,他見過其他科技業翹楚,當中不少非常嚴格限制他們子女使用高科技產品。無人機生產商3D Robotics的總裁Chris Anderson有5個6歲至17歲的子女,他為全屋子的電子設備設定了使用時間上限,並且規定睡房絕對不得用任何屏幕產品。雖然孩子投訴父母過分專制,他的回答說:「我因為切身體驗過科技的危險,不想孩子重蹈覆轍。」Twitter創辦人Evan Williams的兩個年幼兒子只有數百計隨時可拿來讀的印刷書籍,沒有iPad。許多科技網路業界的家長等到孩子們滿14歲才讓他們擁有手機,且僅限打電話、收發短訊,要等到滿16歲允許是用用手機上網。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22 不可輕易論斷他人

  一艘遊輪遭遇海難,船上有對夫妻好不容易來到救生艇前,艇上只剩一個位子,這時,男人把女人推向身後,自己跳上了救生艇。 女人站在漸沉的大船上,向男人喊出了一句話……講到這裏,老師問學生:「你們猜,女人會喊出什麼話?」 學生們群情激憤,都說:「我恨你、我瞎了眼」 這時老師注意到有個學生一直沒發言,就向他提問,這個學生說:「老師,我覺得女人會喊,照顧好我們的孩子!」 老師一驚,問:「你聽過這個故事?」 學生搖頭:「沒有,但我母親生病去世前,就是對我父親這樣說的!」 老師感慨道:「回答正確」。 輪船沉沒了,男人回到家鄉,獨自帶大女兒。 多年後,男人病故,女兒整理遺物時,發現了父親的日記。 原來,父親和母親乘坐遊輪時,母親已患了絕症,關鍵時刻,父親衝向了那唯一的生機,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多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可是我不能。為了女兒,我只能讓你一個人長眠在深深的海底。」 故事講完,教室裡沉默了,老師知道,學生們已經聽懂了這個故事:世間的善與惡,有時錯綜複雜,難以分辨,所以不要輕易論斷他人。 喜歡主動埋單的人,不是因為錢太多,而是把友情看的比金錢重要。 工作時願意主動多做的人,不是因為傻,而是懂得責任。 吵架後先道歉的人,不是因為錯,而是懂得珍惜身邊人。 願意幫助你的人,不是欠你什麼,而是把你當真朋友。 常常傳訊息給你的人,不是因為太閒無所事事,而是因為心中有您。 (來自網絡的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