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高科技產品

  一個週末的早上,十四歲的小明才剛起床,衣服還沒有換過來,就電腦打開,匆匆刷牙洗臉,臉還沒有擦乾,他就坐在電腦面前。兩個小時過後,他感到肚子餓,依依不捨地離開座位,到冰箱找一些可以吃的東西,然後又回到電腦前。下午兩點鐘,他覺得有點睏,就伏在桌上,睡了一會,醒來後繼續上網。五點左右,他上完廁所之後繼續上網,一直到他感到累,衣服沒換就上床睡覺。這是今天中國大城市中,許多青少年的生活寫照。雙親要上班,家裡一個孩子感到無聊,唯一可以打發時間的就是玩電腦、上網,最後孩子就患上了所謂「網路成癮病症」。 你還記得還沒有數位相機、iPod、手機、電子遊戲機、高清電視、掌上電腦的年代,人是如何過活的?這些電子產品(electronic devices)都是近十幾年的產物,我們上一代的人都曾經走過沒有科技的生活,但你能夠想像現代人(尤其是所謂e世代的一族),手上如果沒有這等東西,他們可能認為人根本不能存活。有人曾經非正式的問過一群中學生,如果他們落荒在一個孤島上,而他們可以允許帶一樣東西,他們會選哪一樣東西?首選手機、然後是iPod、最後是電腦。講到麵包、乾糧?免提了! 不能否認電子產品的確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但是這些高科技的媒體也造成現代年輕人許多負面的影響。 電子產品功能的日新月異,使得年輕一代對高科技產生依賴性,有學者已經提出警告,長時間對高科技過分依賴,會使人在面對面相交時產生膽怯和退縮等心理毛病,嚴重的就遠離群眾,把自己埋在電腦、網路的「洞穴」裡頭。 說來很諷刺,當許多年輕人日以繼夜地捧着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高科技產品機不離身,但已故「蘋果教主」喬布斯等美國知名科網界行政人員卻反其道而行,嚴格規限子女使用這些科技玩意的時間,目的不外是防止孩子沉迷這些科技產品。 紐約時報科技產業專欄作家Nick Bilton撰文說,2010年底iPad面世不久,他曾問喬布斯:「你的孩子一定非常喜愛蘋果公司所出的iPad!」豈料喬布斯卻這樣說﹕「他們還未用過,我們限制孩子在家裏使用科技產品。」喬布斯傳記作者Walter Isaacson也曾經透露,喬布斯一家每晚用餐時都是討論書本、歷史與世界所發生的人事物,家裡沒有人拿出iPad或電腦,孩子們似乎都沒有沉迷於電子產品。 話說回來,要孩子脫離電子產品,不允許他們接觸這些高科技的東西,那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是活在一個高科技的文化裡頭,重點不是把這些電子笧產品看作是洪水猛獸,乃是要知道怎樣過一個均衡的生活。一方面,父母要教導孩子如何抑制對日新月異產品無止境的欲求,同時也要明白這些高科技可能帶給孩子成長過程中許多負面的影響。爲了孩子最大的好處,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對這等高科技東西有所節制,不能任意讓科技商在孩子心理上肆無忌憚的給予影響。父母應對孩子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給予合宜的指引甚至嚴厲的約束,目的是要幫助他們在身心靈方面得以健康的成長。而且父母要知道,這方面的約束和管教,並不是等孩子進入青少年才可以施行,而是要在孩子年幼時候就應該開始實行,並對孩子作灌輸教育和擬定規矩。因為一旦孩子從幼年就沉迷在電視、電腦、電玩、手機等事物上,日後要處理就要大傷腦筋了。 Nick Bilton在他的專欄也指出,他見過其他科技業翹楚,當中不少非常嚴格限制他們子女使用高科技產品。無人機生產商3D Robotics的總裁Chris Anderson有5個6歲至17歲的子女,他為全屋子的電子設備設定了使用時間上限,並且規定睡房絕對不得用任何屏幕產品。雖然孩子投訴父母過分專制,他的回答說:「我因為切身體驗過科技的危險,不想孩子重蹈覆轍。」Twitter創辦人Evan Williams的兩個年幼兒子只有數百計隨時可拿來讀的印刷書籍,沒有iPad。許多科技網路業界的家長等到孩子們滿14歲才讓他們擁有手機,且僅限打電話、收發短訊,要等到滿16歲允許是用用手機上網。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22 不可輕易論斷他人

  一艘遊輪遭遇海難,船上有對夫妻好不容易來到救生艇前,艇上只剩一個位子,這時,男人把女人推向身後,自己跳上了救生艇。 女人站在漸沉的大船上,向男人喊出了一句話……講到這裏,老師問學生:「你們猜,女人會喊出什麼話?」 學生們群情激憤,都說:「我恨你、我瞎了眼」 這時老師注意到有個學生一直沒發言,就向他提問,這個學生說:「老師,我覺得女人會喊,照顧好我們的孩子!」 老師一驚,問:「你聽過這個故事?」 學生搖頭:「沒有,但我母親生病去世前,就是對我父親這樣說的!」 老師感慨道:「回答正確」。 輪船沉沒了,男人回到家鄉,獨自帶大女兒。 多年後,男人病故,女兒整理遺物時,發現了父親的日記。 原來,父親和母親乘坐遊輪時,母親已患了絕症,關鍵時刻,父親衝向了那唯一的生機,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多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可是我不能。為了女兒,我只能讓你一個人長眠在深深的海底。」 故事講完,教室裡沉默了,老師知道,學生們已經聽懂了這個故事:世間的善與惡,有時錯綜複雜,難以分辨,所以不要輕易論斷他人。 喜歡主動埋單的人,不是因為錢太多,而是把友情看的比金錢重要。 工作時願意主動多做的人,不是因為傻,而是懂得責任。 吵架後先道歉的人,不是因為錯,而是懂得珍惜身邊人。 願意幫助你的人,不是欠你什麼,而是把你當真朋友。 常常傳訊息給你的人,不是因為太閒無所事事,而是因為心中有您。 (來自網絡的一篇文章)

221 陳美麗

  她的外貌跟「美麗」這個名詞實在相差十萬八千里,但她卻稱自己叫陳美麗。 二十多年前的她,正處在女人的花樣年華時期,那時她才20歲出頭,卻因為一場大火,把她本來美好的樣貌完全燒毀了,當她被送到醫院接受治療的時候,她第一次體驗生不如死的感覺。如果你吃過烤肉,烤焦時人會把表層刷掉,她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治療期間的兩個禮拜,醫護人員每天用一桶碘酒,把美麗身上的焦黑的地方用力的搓掉,不停地搓到見血見肉為止。 她也不知道當時那裡來的勇氣讓她繼續活下去,也可能是爲了那年幼的女兒吧,那時她才一歲多,環境迫著這小女生個性早熟,她每天看到醫護人員不停搓洗母親的傷口,她會對護士說,「你的手可不可以輕一點,她很會痛的!」她也經常親吻母親那血紅、潰爛的傷口,並問「媽媽,親它之後是不是就會好一些?」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一個愛她的女兒,讓她有力量繼續活下去。 陳美麗出身在一個破碎家庭,小一的時候,爸爸外遇,媽媽離家,從那之後,家中等於沒了大人,哥哥跑去當流氓,陳美麗那時就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為了生存,她小三時在家附近的雨傘工廠打零工,小六跑去當黑手。高中畢業後,就在爸爸開的特種營業店和賭場打雜、看場,她感到這樣的生活沒有前途,決心上台北生活。第一次北上,人生地不熟,從路邊擺攤到在一家服飾店當櫃台人員開始,一個月6千元,半工半讀,後來做到升為樓管,一個月十幾萬。中間也曾因幫助一位女生,被人出賣,學費被偷,半年期間過著餓肚子的生活,靠的是同學捐贈泡麵過活。如此大起大落的人生,反而讓她對人生沒有太多畏懼。 正因為年輕時走過一段很不尋常的人生道路,讓她日後臉被火燒傷的時候,她能夠很快走出哀傷的陰影,再接再厲走她下半生。出院之後,她最需要的是一份工作,當時台灣經濟尚可,許多地方都需要人手,打電話給雇主時,對方都說缺人,並要求立即上班。待她誠實地先告知對方,她是屬於中度顏面殘障者,對方聽到之後,馬上改變語氣並說額滿不要人,或說「等我和老闆談論一下」,接下去就沒下文。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早已經打退堂鼓,乾脆坐在家裡等政府的救濟金,難得的是,陳美麗懷著不肯放棄、不肯投降的精神,終於她又找到某電影字幕公司的擦片員工作,職務內容是用難聞刺鼻的化學藥劑擦拭電影片子,她向老闆娘說,「不請我也沒關係,我可以不要錢,可不可以給我一份工作?」,她最終如願以償得到工作,一個月8千元,半年後,老闆娘佩服她積極且認真的工作態度,將她的月薪調至一個月2萬多元。 陳美麗的故事讓她得到台灣2011年國家總統教育獎,這時她認為該是為社會做些事,於是毅然放棄月薪4萬多塊的工作,到點燈、陽光、夢田、秀旺等基金會當講師,與精神障礙、心智障礙、顏殘等身心障礙者講述自己的人生,也為行為犯罪及毒品觀護少年開導。 陳美麗表示,她經常會到各學院機關演講,據她所說,常常一場演講下來遇到想死的學生有十幾位,有的因為課業壓力大、有的說媽媽不愛他,這令她非常驚訝。陳美麗認為自己像一顆太陽,生命故事及活潑個性有極強的感染力,讓聽過她演講的人,都更珍惜自己所擁有。 曾經有人問她,「是什麼讓妳一直堅持下去?」,她回答說,她的出身不好,一般人看她是來自不健全的家庭,犬口不出象牙,她想證明自己是歹竹出好筍。當她決定自己要活下來的那一刻,她不再懷疑自己,雖然她是中度燒燙傷患者,但她同樣可以唸大學、當經理、獲國家教育獎,已屆48歲的她說「我覺得我現在才20幾歲」,別人只有一種人生,而她擁有多種人生,20歲的大火,對她來說才是人生的開始。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20 .向日葵姐姐

  她知道自己生日的日子,但總是不明白,為什麼父母從來不幫她慶生,她既不是父母從孤兒院帶回家,也不是在外面街頭上撿回來,爲什麽父母從來不提她的生日?到底發生什麽事?儘管她多次旁敲側擊,但總是不得要領,父母總是三緘其口,不肯洩露半點風聲。 她也很怕看鏡子,因為右臉有一個大疤痕,好像多了兩塊東西在上面,爲什麽會有這個大疤痕?她也不知道,因為自從懂事以來,這疤痕就好像天生就生長在她臉上,儘管多次問父母,也得不到任何答案。 這女孩名字叫曉瑩。 曉瑩從小學到大學,總因著臉上的疤痕,她內心有著強烈的自卑感,許多人當面叫她「花臉貓」,能接納她並且願意作她朋友的人,實在少之又少,每個人好像看她尤如麻瘋病人,刻意與她保持距離,深怕從她身上得到傳染病。小學三年級,家人為她找美容醫師,動過兩次植皮手術,手術也算成功,說實在,如果不是特別留意,外人也很難看到她臉上的舊疤痕,儘管如此,她仍然無法克服裏面的心魔。 遭拒絕的滋味並不好受,唯一能讓她紓解內心的孤單和寂寞的方法,就是在學業上奮發圖強,希望透過良好成績贏取別人的尊重。不過,儘管她的學業從小學到大學都名列前茅,但她始終無法贏取別人對她的接納,仍然無法克服內心的自卑。 因著大學優異的成績,一個偶然機會讓她到外國深造,數年後,她帶著海外學人之名回到國內發展。曉瑩最大的心願就是當一個好老師,有機會培養下一代,不過一想到臉上的疤痕,她就感到猶疑不決,學生們會接納這個「花臉貓」老師嗎? 二十五歲那一年,在一個偶然的情況,那個隱藏的秘密終於揭開了,也算解開了她的心結。 曉瑩在中國南方海邊長大,祖父有好幾個兒女。五歲生日那一天,家裡上下鬧烘烘地為她慶生,不料一個與她小叔有過節的鄰居從外頭帶來一大盆的硫酸,向眾人身上傾倒過去,有人馬上死去,有人嚴重受傷。曉瑩可以說是不幸中的大幸,命是被撿回來,但美麗的臉蛋卻毀了,她臉上的疤痕就是這樣造成。正因為這樣,曉瑩父母從來不為她慶生,這能夠瞭解,因為曉瑩的生日帶來不是一般人的高興快樂,乃是勾起過去的傷痛。 知道過去的陳年往事和臉上疤痕的起因,並沒有帶給曉瑩多少安慰,兇手雖然後來畏罪,喝下硫酸自盡,這又如何彌補她內心的傷痛?又如何醫治她創傷的心靈? 2005年曉瑩被保送到上海讀研究所,藉著一位臺灣來的男同學輾轉進入教會,教堂裏面那種說不出來的寧靜氣氛,和基督徒那種無私的愛和無條件的接納觸摸她的心靈,這正是她一生夢寐以求,從別人而來的愛和肯定,沒多久,她就接受水禮公開成為一位基督徒。 不過曉瑩信主之後,也有一段掙扎時期,她曾經私下問神,為什麼讓她經歷毀容這個嚴厲的創傷。後來聖靈開啟她的心靈,回想到當年家人被淋硫酸的事,才知道事發之後,小叔爲了幫助幾個孩子而失去視力,她的三叔和兩個堂妹相繼過世,能夠存活下來的算起來也只有她一個人,曉瑩臉容被毀,但冥冥中上帝卻讓她的生命保存下來,這也算是上帝對她的恩典。想到這一點,曉瑩感到神讓她繼續存活,也許上帝在她未來有一個特別的計劃。 曉瑩以前擔心班上學生會因她臉上疤痕而對她排斥,儘量隻字不提,但對她的過去她依然感到自卑,但自從經歷神無條件的愛和主內肢體對她的接納,她反而不再害怕對人講有關她臉上疤痕的故事,這無形中成了一個傳福音的好機會。而在別人眼中,他們已經不再注目她臉上的疤痕,乃是她那美麗燦爛的笑容和那可愛可親平易近人的個性。 某年基督徒的夏令營,曉瑩因著神的感動,在營會最後一天的見證分享會當中,拿出勇氣站起來為神作見證,以前她一直不敢在人面前講她過去的傷痛,現在她可以放膽在眾人面前揭開自己的隱藏的秘密,過去的瘡疤現在成為榮耀神的見證。 因著神的感動曉瑩為自己改了一個外號,稱為「向日葵」。教會許多小朋友對她這個名字感到好奇,並問她這名字的含義,她這樣告訴他們:「因為上帝說祂造我是一朵向日葵,很有活力,有朝氣,很熱情,很可愛,很討人喜歡,像向日葵一樣。」曉瑩因著神的愛和教會肢體的肯定和接納,她已經脫離那段自卑、自憐、沮喪、憂愁的日子。 曉瑩目前在中國上海某大學作一位物理老師,經常在不同場合為神作見證。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19. 阿里巴巴

以前提到阿里巴巴[J1] ,總讓人想起中東傳統的「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童話故事,現在提到阿里巴巴,卻是指中國馬雲的賺錢傳奇。十五年前的馬雲只是中國杭州的一位英文老師,當年美國一遊,第一次接觸到電腦和網際網路,他的鷹眼卻看到一生難得一遇的商業契機,回到母鄉杭州,他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十八個親戚朋友投資開發他網路業務,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太太。他非常坦白地告訴這群投資者,他的商業計劃可能失敗,不過如果他成功,每一個投資者都會成為千萬富豪,結果他所講的話一點沒有吹噓,阿里巴巴還沒有到美國上市以前,這十八個投資者在中國早已經富甲一方。 許多人稱讚馬雲具有慧眼,第一次接觸網絡就能夠看到未來的一頭金牛,他點石成金的本領不知道羡羨煞多少人,但說實在,讓我佩服他的倒不是他的商業眼光,乃是他的家庭觀念和品德情操。 馬雲大學畢業後就與同學張瑛結婚,兩個人只有一個寶貝兒子,當馬雲架起爐灶搞他的網路業務的時候,孩子才只有四歲,夫妻爲了業務忙得不可開交,兒子一星期五天都在托兒所,只有週末才回家。 當商業開始上軌道,兒子不知不覺間也10歲了,或許受了馬雲的熏陶,兒子對網絡格外有興趣,很快就學會玩網絡遊戲,不久就上癮,隨著同學泡在網吧不回家。馬雲知道後對兒子展開了震撼教育,兒子只說了一句話,「你們都不在家,我回家一個人很無聊,倒不如待在網吧裡! 」平常能言善辯的馬雲居然不知道怎樣回應兒子的話,兒子這句話把馬雲敲醒了。 馬雲當天晚上就對妻子說,「你辭職吧,我們家現在比阿里巴巴更需要你,你離開阿里巴巴,少的只是一份薪水;如果你不回家兒子將來變壞了,多少錢都拉不回來。兒子跟錢,挑一樣,你要哪個?」他們夫妻都是明白事理的人,沒有被錢財沖昏頭腦,最後張瑛辭職回家做全職太太。 雖然辭職,但馬雲兒子仍然沉迷在電玩裡頭,那一年暑假,馬雲給兒子200塊錢,讓他和同學玩電腦遊戲,可以玩三天三夜再回來,但回來的時候必須回答一個題目,就是說出一個玩電玩的好處。過了三天,兒子回來了,吃了一頓後大睡一覺,錢花光了,但沒想到什麽好處。「那你還玩?還不好好讀書?」兒子沒話說,最後淡出了網絡遊戲。 據說那時正是網絡遊戲賺大錢的時候,按照馬雲的作風,他是不會放過任何賺錢的機會。但他硬是沒有投資做網絡遊戲,他在董事會上這麽說:「我不會在網絡遊戲投一分錢,我不想看到我的兒子在我做的遊戲裡面沉迷! 」這一點實在看到賺錢也是有所分寸。可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自從張瑛辭職回家,半年後,他們兒子的成績不斷往上升,班主任也說他不僅學習進步了,就連在班上的人緣都變好了,他越來越開朗、愛笑、寬容,從以前的內向學生變成了一個陽光少年,這實在拜馬雲好父親的功勞! 馬雲有一次跟雅虎公司CEO楊致遠閒聊,當提到張瑛的事時,馬雲這樣說,「我太太以前是我事業上的搭檔,我有今天,她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張瑛聽到非常感動。 儘管阿里巴巴的事業在全世界已經打響招牌,馬雲也成為中國的首富,以馬雲現在的條件,他隨時可以金屋藏嬌,或跟許多暴發戶一樣,花一半財富把張瑛休掉,再找一個年輕貌美的女人,但我們從沒有聽過馬雲在這方面的花邊新聞。馬雲看重事業,但也看中家庭,他雖然不是一個基督徒,但卻是擁有一個合符聖經教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美國記者問到有關阿里巴巴未來計劃,馬雲很坦誠說,顧客是第一位,阿里巴巴員工第二位,投資在阿里巴巴的是第三位。換句話說,阿里巴巴不是一家純賺錢的公司,乃是為大眾服務,也同時照顧工作人員。馬雲這個經營生意觀念,在這個唯利是圖中國商場實在是一個異數,盼望阿里巴巴的成功能夠喚起更多有良知的商人。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