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笑匠Robin Williams

  當荷里活喜劇巨星Robin Williams自殺死亡消息傳出之後,相信許多人以為這是一個joke。這個在銀幕有名的開心果,帶給會眾數不清的歡樂,居然選擇以自殺的方法了結他在地上63年的人間歲月。這實在叫人感到不可思議。對華人來說,Robin Williams自殺帶來的震撼,可以與當年香港電影巨星張國榮在愚人節跳樓自殺相提並論。無獨有偶,兩者生前都曾經都患有嚴重憂鬱症。 Robin Williams以豐富body language(肢體語言)和幽默風格揚名,被稱為最風趣的男人,他事業最高峰是在1997年憑著電影「心靈捕手」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儘管他在電視和電影帶給會眾歡笑,但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像銀幕那樣美好,他無法克服自己的心魔,醫治自己的心靈。 觀察入微的人其實可以發現,喜歡搞笑的人大部分是對人歡笑背人愁,被稱為最偉大的笑匠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也是一例,心理學家Stephen Weissman分析這位笑匠,認為他坎坷的童年是他悲劇性格的根源,他母親患有精神病,他與兄弟從小被分開寄養,因此生活於貧民窟的卓別林早已患上憂鬱症,雖然他以幽默為世人帶來歡笑,但內心卻埋藏着複雜的情感,有太多不為人知的哀傷。笑中有淚的笑匠也包括Jim Carrey,他曾經公開承認自己患有躁鬱症或慢性抑鬱症;還有,被稱為五十年來最佳笑匠之一的Richard Jeni,他在家中飲槍自盡時,才四十九歲。 抑鬱症可以說是一種情緒病,醫學家發現這是由於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分泌失調引起,亦與生活壓力等環境因素及性格有關。一般說來,當人遭遇失敗或遇到突如其來的打擊時,他們不一定會馬上產生自殺的念頭。通常都是在走過一段極低沉的幽谷後,苦悶積在心頭一直找不到發洩的方法,若不幸雪上加霜,打擊接二連三臨到,內心的痛苦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一旦痛苦累積到他們認為無法忍受時,他們最後便可能以自殺來尋求解脫。 也許有人會問,搞笑這一行總是將歡樂帶到人間,為什麼喜歡搞笑的人也會患上抑鬱症?早就有心理學家指出,這可能概涉及腎上腺素的問題,當一個人感到危險或面對壓力時,受到腎上腺激素影響,心跳會加速,雖然「笑」可以降低腎上腺素以調適壓力,但笑匠臨場表演時,往往因為要讓別人「笑」而產生心理壓力,或者可以這樣說,對搞笑的人來說,「笑」有兩個目的,觀眾的「笑」是有助紓解壓力,但對搞笑者來說,「笑」往往成為一種壓力,他們要盡其所能地催人發笑。過去Robin Williams曾經接受專訪,談到搞笑這個行業時,他這樣說:「要知道,這世界其實相當可怕的,但你必須應付內心的恐懼,而搞笑就是對付恐懼的方法,好讓你不至於癱瘓。」他所講的恐懼正是抑鬱症的起源。還有一點,演藝界人士有較高的風險誘發情緒病,因為演藝界工作起伏較大,易產生期望落差。此外,部分影視界人士長時間不定時工作,會使用酒精或藥物提神,或是在同儕影響下沾染酗酒濫藥等惡習,導致腦部受損而致病。而且演藝界人士深怕病情曝光或損害形象,他們避免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從事心理輔導工作者都知道,抑鬱症徵狀包括體重增加或變瘦、缺乏精力、情緒低落、工作成效欠佳、失眠、覺得不中用、對各事物不感興趣、逃避社交、厭世等。倘若發現身邊的家人或朋友出現以上症狀,應該馬上尋求幫助。過去,許多人對這種情緒病不太重視,但自從目睹許多人名人或親友因這病自殺去世,也開始比較注意。患抑鬱症者有輕到嚴重不同程度,一般而言,輕至中度患者是可以透過接受行為認知治療、改變生活習慣、做運動等方式,病情便可改善,病情嚴重者通常極為缺乏精力,內心充滿太多負面情緒,他們看世界如同戴着墨鏡,完全看不到一點色彩,在這種情況,心理治療根本毫無幫助,這就需要服藥。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抑鬱症是一個警告信號,好比車子儀錶板的紅燈信號,有開車經驗的人都知道,當儀錶板有紅燈閃著,這表示車子某一個地方發生故障,需要趕快修理,否則車子遲早出問題。抑鬱癥正是這個作用,是給我們一個提醒,今天許多人的失敗,不是因為失去工作、錢財、婚姻,乃是失去了人生方向,失去一種使命感,腦袋只是想到賺多少錢,只想到出人頭地,功成名就,當一個人患上抑鬱症的時候,這正是一種自我反省的時刻,趕快回到造物主的身邊,透過耶穌基督與神和好。同時也調整人生目標和方向,過一個有使命感的生命,多關懷別人的需要,幫助有需要的人,眼目放在別人身上,而不是自己的身上,如此這樣,抑鬱症就容易得到醫治。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10)臉書世代

  台灣清華大學名譽教授李家同曾經針對時下最流行的社群網站作出這樣的評語:「大概只有笨蛋才會去看PTT,成功的人不會看facebook」,不難想像,他這番話自然引起許多網路人士不滿,對他大肆抨擊,更有人說要告他公然侮辱。事後他補充說,並非反對臉書這些社交網站,只是凡事適可而止,一天10分鐘在臉書就夠了,其他時間拿來念詩詞、歷史書,或看國際新聞網站。李教授的意思是勸人愛惜光陰,充實自己。很可惜,忠言總是不中聽。 根據報告,截至2013年底,臉書每月活躍用戶為12.3億人,約為全球人口的六分之一。其最大市場是在美國,用戶有1.47億人,其次為印度(8490萬)、巴西(6120萬)、印尼(6050萬),而台灣地區每日活躍用戶也有1400 萬。 不能否認,臉書已經成了一個世界社交平台,但你可知道, 臉書的流行也反映出一個人的普遍心理問題。加拿大York大學的研究員Soraya Mehdizadeh曾經對一百個學生進行研究,參與者的年齡介於18到25歲,男女各半。研究發現,經常使用臉書的人,他們自戀程度相對來說比較高。所謂自戀者是指他們過度自我陶醉,自我中心,經常尋求別人對自己的稱許以增加自身的價值。與那些不常到臉書社交網站的人相比,習慣使用臉書的人,他們具有極為強烈的自我專注(self-absorption)特性,他們只會自戀,不會愛人。Soraya的研究也指出,男女在臉書表達自己的方式也有差別,男生喜歡把自己所寫的作品放在臉書網頁上,而女生則喜歡post自己的照片。 慣用臉書者有自戀傾向,也同時反映出他們的自卑,Cyberpsychology, Behaviour And Social Networking的一個研究報告也指出,低自尊的人比一般人經常瀏覽臉書網站。這一點應該不會讓人感到驚訝,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自戀者本身就缺乏健康自我形象。 有人可能會問,慣用臉書者與自卑有何相干?要知道,自卑者最怕與人比較,他們盡量避免與人交往,而臉書卻成了一個社交平台,讓這些有自卑情結的人避免與不喜歡的人交往。因此,那些英俊小生或美艷女士成為不了他們的威脅,而那些擁有十八般武藝,樣樣事情比他們優越的,則大可拒絕跟他們作friend;至於那些經常嘲笑、挖苦、批評和攻擊他們的傢伙,當事人也不需要與這些人來往,於是臉書無形中成了很好的擋箭牌。儘管朋友只有五六個,但對當事人來說,這就足夠了,因為這些朋友能夠接納和欣賞他們,自卑感因此得到紓解,甚至消失得無形無蹤。 李家同教授說成功的人不看facebook,其實這句話也不是無的放矢,因為根據學者的研究,經常瀏覽臉書的學生,他們的學業成績20%低於那些不常到臉書的學生。有足夠證明,臉書世代的確愈來愈少看電視和報紙,也不太注意廣泛的國際新聞,他們只會留意與自己興趣相關的事情,或關注在臉書上朋友分享的link,而這些link大多是與自己持同一立場的言論或新聞,久而久之,人就變得目光短窄,也很有偏見。舉例來說,台灣政治有分藍綠,泛綠的只會與自己同盟的人同聲同氣,他們的臉書所鏈結的網站或新聞消息都是與泛綠一致;泛藍也是一樣。而且雙方所接觸到的書寫,往往都是屬於感情宣洩,缺乏很好的理性分析,看事物難免以偏概全,結果一傳十, 十傳百,同道中人都受到感染,人於是變得愈來愈偏激。 最後一點,臉書也容易成為負面情緒散播的工具,譬如說一個年輕人厭世,他在臉書上講出傷感的話,甚至講到要自殺,也許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尋找同情和安慰,但這種做法也可能出現連鎖反應,萬一他真的自殺成功,導致許多心智尚未成熟的年青人有樣學樣地也跟著去作。年初時,台灣一個叫鄭捷的年輕人在捷運上用水果刀無緣無故殺傷了許多人。沒多久,就有人在臉書上說,他們也準備跟他一樣,大幹一場。還說,就算不能流芳百世, 也要遺臭萬年。 有人把臉書比喻成生日蛋糕,意思是說,這是代表朋友、親人相聚在一起的快樂場合,但若是參加太多宴會、吃太多蛋糕,顯然對健康不是一件好事。言下之意,使用Facebook也應該適可而止才是。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09)AA戒酒匿名互助協會

  美國有一個叫戒酒匿名互助協會,稱為alcoholic anonymous,英文簡稱叫AA。顧名思義,這是為有酗酒的人所成立的互助協會。這個組織已經有一甲子的歷史,當初是由兩個美國人創辦的,一個叫Bill Wilson,一個叫Dr. Bob Smith。Bill Wilson 多年嗜酒成癮,後來搞到家破人亡,生活潦倒。1934年11月,他探訪一位也是患有酒癮多年的好朋友,名叫Ebby Thacher,很驚訝地發現對方已經好幾星期滴酒不沾,細問之下才知道對方參加一個叫Oxford Group的基督徒小組,這無意中讓Bill Wilson日後找到戒除酒癮的秘訣。沒多久,Bill Wison因酒精中毒入院,他對自己感到萬念俱焚,而那戒酒成功的Ebby Thacher勸他求助基督教的上帝。根據Bill Wilson的見證,那天他躺在醫院病床,心裡感到極度難過和沮喪,他就大聲對神說,「如果真的有神,請你指示給我,我願意做任何你要我做的事。」禱告完畢,他看到一團很亮的光芒,內心感到一份出奇的喜樂和寧靜,從那一刻起到他離世,他再沒有碰過一滴酒。後來他跟自己主治醫生Dr. Silkworth分享這個經歷,醫生對他說,「坦白說,你所遭遇的事超越我所了解的,不過你最好緊緊抓住這個經歷。」 之後Bill Wilson到Ohio的Akron出差,當時他心情非常很沉重,想喝酒的心癮又再出現,爲了避免酒癮復發,你決定向人求救,最後他從當地教會的通訊錄找到一位信徒叫Dr. Bob Smith,他曾經是酒徒,也是Oxford Group小組的成員。那天晚上,兩個人天南地北聊到天亮,一滴酒也沒喝。在談話過程中,兩人慢慢體會到戒除酒癮不能靠個人意志力,是需要靈裡的更新。Bill Wilson出差完畢後回到紐約,他受到聖靈的感動而成立一個類似Oxford Group的小組,目的是要協助那些被酒癮捆綁的人,他稱這個為匿名酒鬼小組,這就是Alcoholic Anonymous的前身。 1938年,Bill Wilson創辦的匿名戒酒小組先後在Akron和New York兩地幫助一百個酗酒者戒酒成功,於是他開始在不同地區推廣這個戒酒運動,也同時寫了一本戒酒小冊,這本小冊子後來成為Alcoholic Anonymous互相協會戒酒主要大綱,被稱為戒酒12個步驟(Twelve Steps)。下面是Twelve Steps簡化後的內容: 1.我們承認自己無法勝過酒精對我們的誘惑,酒癮叫我們生活變得一團糟。 2.我們相信一股來自上帝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恢復我們的理智,這個力量遠超越我們的能力。 3.因為我們體會神的大愛,所以我們願意把個人心志和生活目標歸向神。 4.認真檢討我們的道德行為。 5.我們向上帝、自己、其他人承認我們的過錯。 6.我要預備自己心思意念,好讓神在我們身上動工,除去品格上的不足。 7.謙卑求神消除我們的缺點。 8.我們會列出過去曾經傷害過的人的名字,並且願意與他們和好。 9.如果可能,我們會直接與人和好,除非這樣做會傷害他們或其他人。 10.如果我們一旦犯錯,立刻向人認錯。 11.我們會藉著祈禱和默想而提升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更多認識祂,更多明白祂在我們身上的旨意,也求神給予能力,好完成祂在我身上的計劃。 12.透過上面11個步驟,提高我們靈裡的警覺性,我們會把這些傳遞給酗酒者,我們也會在日常生活實踐這些原則。 儘管今天的AA沒有什麽宗教色彩,但裏面的Twelve Steps基本上還是離不開靈性上的追求。跟其他戒酒的方式相比,AA幫助酗酒者戒酒的成功率非常高,因此患上其他成癮病的如賭博、吸毒、性癮的也相繼成了不同的匿名互助協會,這包括Sex & Love Anonymous(性癮匿名互助協會),Gambling Anonymous,Narcotic Anonymous等,他們戒除成癮病的主要原則還是來自Bill Wilson當初所設計的Twelve Steps。Bill Wilson藉著上帝的感動而寫出戒除酒癮的12個步驟,根據他的經歷,他深深明白到,戒除酒癮並不是靠人的意志力,乃是需要來自上帝的能力。認真細讀這12個步驟,不難發現,這根本就是幫助一個人追求靈性的成熟,這包括與神建立美好關係、品格成長、與人和睦。一個人如果願意按照聖經要求而追求靈性的成長,自然得到來自上帝的能力。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08)看不到的能力

  一個月之內輔導三個患有成癮病的男士,三個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信仰程度不同,輔導結果也很不一樣。 第一個是已過退休年齡的美國白人,過去幾十年都被色情網羅所困擾,雖然已婚,但一直無法勝過性的誘惑,早年網路還沒流行時,他就經常溜達成人商店,偷閱色情雜誌,網路問世之後,瀏覽色情網站已是例行公事。他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到家,朋友同事沒人知道,連他的太太也蒙在鼓裡。但上得山多終遇虎,結婚幾十年後被無意被太太發現他的秘密,太座自然大動肝火,不離婚的的唯一條件就是要他接受心理諮詢,這也是他到輔導中心的主要原因。 第二個是一個墨西哥人,也是已婚,年齡約四十歲,從家庭角度來說,他是一個好丈夫,是一個好父親。但他有一個「怪病」,就是跟女性交談時他右眼不停跳動,女生越性感,眼睛跳得越厲害,這當然讓他感到很尷尬,所以他經常要用手帕假意擦眼睛,以避免在人面前出醜,下意識他承認很害怕跟女生單獨說話。除了他的太太和公司幾個同事,知道他這種怪病的人不多。他很厭煩這種行為,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在過去數年,他看了好幾個精神科醫生,花了不知道多少錢,試過許多方法,但都沒有果效。 第三個是一個美國非裔,年齡不到三十,剛成家立室,夫妻兩人都有大學學歷,雙方都有一份高薪職業,但兩人卻欠了一屁股債,主要原因是先生患上賭癮。閒來無事他就到外洲賭場搏殺,不過最致命的是來自網路的誘惑,因為網路賭博方式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簡單的Blackjack 21點,到各類型運動球賽的賭博都有。所以儘管他們夫妻兩人年薪合起來超過20萬美元,但他們家總是入不敷出。不過據他所說,其實他的太太根本不知道他在外頭所欠債的真正數目,他非常擔心,如果他的問題一旦曝光,他一定走投無路,他的婚姻也隨之瓦解,這也是他來尋求幫助的主要原因。 先談那個看到女生眼睛不停跳動的那位病患,經過好幾次協談,他主要心理障礙是低落自我形象。從小渴慕女性,但過去一直被女生拒絕,儘管長大之後,擁有大學學位,事業有成,但仍然無法自我接納,在女生面前就感到魂不守舍,他眼睛的跳動是與他焦慮分不開的。怎樣處理他的焦慮?釜底抽薪的方法就是改變他對自己的看法,幫助他建立個人自我形象。精神科醫生所使用的心理學方法我也嘗試了,但都沒有達成果效,經過一個多月的協談,我打算從信仰入手,話題打開之後,才知道他一家人經常去教會,但深入討論,才發現他是有名無實的基督徒。儘管他已經受洗成為基督徒,但他不接受耶穌是神,也不相信聖經所講是真實的,更認為聖經記載的神跡奇事是騙人的。我花了不少時間以理性角度討論聖經的可信性和耶穌的神性,但始終不得要領。我坦白告訴他我無法幫助他,難得的是他還是堅持每個禮拜找我傾談他的問題。 講到那一位愛賭博的年青人,他其實才智過人,只是自律不夠,滿以為憑著自己的聰明可以不勞而獲,結果陷入賭博網羅裡,無法自拔。他很想逃離這個捆綁,但有心無力,另一方面,他人生缺乏中心和方向。至於信仰方面,他相信有神,但不知道那一位是真神,而且他也不願意找一個宗教套牢自己,所以在協談中,始終無法討論怎樣以信仰來處理他的賭癮問題。 回頭講到哪位患上性癮的白人,他年青時已經信主,但對信仰一直未曾認真看待,所以多年都在罪惡泥沼打滾。他說2008年金融風暴是一個轉捩點,多年積蓄化為烏有,逼不得已將退休計劃延後,與此同時,他開始檢討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相信被太座發現性癮這件事其實是上帝的心意,他不想再做兩面人,很希望回到神的懷抱,正因為神早預備他的心,因此輔導工作很快水到渠成,不到兩個月他已經戒除多年的性癮,不過為了慎重起見,他願意繼續與我協談。 正如我前面所講,許多心理疾病也許可以透過心理學方法得治療,但根據我的經歷,果效短暫而且不持久,因為這些醫治方式是依靠個人的意志力,所以復發可能性很高,人的意志力始終是有限的,但神所賜的力量確是源源不絕。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07)癌細胞防衛機制(三)

  上兩個禮拜講到二戰之後現代人生活變化的六個重點,David Servan-Schreiber醫生認為這正是目前世界癌症流行病的罪魁禍首。 那麼人應該怎樣做?用藥物來殺死癌細胞顯然並不足夠,人應該同時加強身體的抵抗能力,並且培建立一個不利癌細胞生長的環境來抗癌,記得每個人都有癌細胞,每個人都有摧毀癌細胞的白細胞,就是說,人不做任何干預,自然防禦也有能力完成抗癌的工作,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幫助這防禦系統運作正常,焦點放在哪些基本健康習慣,這些習慣能夠加強自然防禦系統。 David提到一個用了一萬人所作的研究報告,這研究主要是要找出哪些基本健康習慣可以提升人體的自然防癌系統。這一萬人分成兩組,一組是沒有採取任何基本健康習慣,另一組的人,他們採取四個不同的健康行為,這個研究為期十四年。首先,這四大健康行為發現能夠幫助血液進行許多防禦疾病的工作,好習慣包括不吸煙、每天不喝超過兩份酒精飲料、五種水果和蔬菜(任何水果蔬菜都無所謂)、30分鐘運動(一周五次)。研究發現,擁有良好生活習慣的和沒有上面提到任何一種的,在14年研究期間的死亡率,後者是前者的四倍。 對於已經患上癌症的病人又怎樣?一份來自2008年Ohio State大學的研究報告,研究對象是222個患上乳腺癌的女士,研究人員把她們分成兩組,對照組按照常規不改變任何生活方式,然後觀察癌症是否會更早復發,研究時間約11年。另一組女性是隨機選出,剛開始與對照組完全相同,只是治療後,她們參加了一個為期一年的項目,頭四個月每週集合一次,她們接受一些飲食健康和運動的知識,學會壓力掌控,還學會如何通過尋求朋友的支持以度過難關。經過11年,這些女性的死亡率減少了68%,醫學界可以說找不到那麼成功的治療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過程中,David醫生發現,如果光採取一個生活習慣,譬如說,每天吃五種蔬菜水果而不做任何運動,或每天有運動但卻不吃蔬菜水果,研究指出,這些女士存活率並沒有得到提升,跟對照組的女士情況差不多一樣;但是,那些每天吃五種蔬菜水果又同時每天運動的人,這些患乳腺癌的女士存活率卻大幅改善,意思是說,多重干預的確對癌症產生積極作用,所以儘量改變生活方式- 喝綠茶、多吃水果、運動、廣交朋友等,而不是單培養一種生活習慣。 食物方面,食物中某些分子被證實的確具有強力抗癌作用,譬如說印度香料薑黃中薑黃素、生薑的姜辣素、綠茶的EGCG、西蘭花的蘿蔔硫素、捲心菜的indole-3-carbinol、番茄的番茄紅素、大豆的genistein異黃酮等,這些食物分子證實具有抗癌果效。Montreal 大學一位學者研究20年,他試圖研製抗癌藥物,看癌細胞生長是否會減慢或受到約制,他用榨果機壓榨大蒜、西蘭花、捲心菜等,然後將一小滴滴在癌細胞集落,結果發現,在這些蔬菜汁液中一些一些成分的確能夠100%抑制癌細胞生長。 有關維生素D。醫生檢查癌症中心的病人,發現70%的癌症病人竟然都沒有足夠的維生素D。美國70%的癌症病人都缺乏維生素D。關於維生素D其中一個研究,研究人員把癌症病人分成兩組,一組服用維生素D,另外一組服用安慰劑(只有安慰作用但並非維生素D),結果顯示,那些服用維生素D的,他們們發病率減少75%,你可知道,戒煙只能減少30%的癌症患病率,而維生素D比戒煙更是來到重要。 總結是,什麽是癌症?癌症其實就是身體內兩種力量的抗衡,一方面是促進癌細胞生長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菸草、過量的酒精、糖精白麵粉(white flour)、omega-6脂肪酸和反式脂肪、化學物質污染、久坐生活方式、缺乏體育鍛煉、孤立無援、缺乏日曬等,這些因素促進體內癌細胞生長,增加癌症風險。另一處是強力癌症抑制因素,許多蔬菜如西蘭花和捲心菜等是具有抗癌功能,魚油和綠色蔬菜的omega-3,是也是有排除致癌物質的能力。因此,David Servan-Schreiber醫生認為,一個人經常食用具有抗癌功能的蔬菜、培養體育運動習慣、擴大社交網絡、有足夠日曬或維生素D補充品等,就算人難免會暴露致癌物質,但也可以避免癌症的出現。 欲想知道更多有關David Servan-Schreiber醫生在這方面的研究,不妨翻閱他所寫的書: Anticancer: A New Way of Life by David Servan-Schreiber; 或觀看他其中一個講座: http://v.163.com/movie/2010/5/P/0/M81E39NFB_M81LFG3P0.html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