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癌細胞防衛機制(二)

  上星期講到David Servan-Schreiber的經歷,他自己身為醫生,也是醫學教授,卻患上癌症,在他接受傳統化療的醫治過程,他希望找出醫療的突破,希望能夠使用身體的防衛系統對抗癌細胞,最終讓他發現六種可能致癌的原因。第一點是糖,第二點他認為是飲食中的脂肪。 30年代的晚期,人類製造出所謂的反式脂肪(trans fat),1945年以後這化學品開始普遍使用在食品工業上。人從來沒有如此吃那麼多的反式脂肪。瞭解人體構造的都知道,身體細胞是需要脂肪酸(fatty acid),而脂肪酸不是人體自我生產的,唯一來源是靠食物。有趣的是,脂肪酸有兩大類,一個是omega-6,一個是 omega-3;omega-6脂肪酸是刺激細胞的成長,而omega-3是減少細胞成長,如果人在這兩者食物中達到平衡,人體脂肪酸也能夠達到平衡,這是好的事情。但是1940年後,人發明可以在大豆中提煉反式脂肪,並且用在工業產品上,於是人吸收脂肪酸就失去平衡(因為大豆含有豐富的omega-6)。 還有,人飼養動物的方法在二戰之後也出現變化,過去牛吃草,這是造物主的設計,而草裏面含有omega-3脂肪酸,當牛吃草之後,牛奶、黃油、奶酪、奶油、牛肉等都有omega-3脂肪酸;家禽雞群等過去也是吃草和種子,因此雞肉也含有豐富的omega-3。但自從人以玉米和大豆餵食這些動物,食物鏈中的omega-3脂肪酸就消失了,很自然,omega-6脂肪酸就相對飆升,造成的結果就是人體裡面的omega6 & omega-3失去平衡。還有蛋類,雞蛋含有豐富的omega-3,對孩子腦部發育都是好的,但2000年之後,雞蛋營養改變了,雞蛋裡面的omega-6遠多於omega-3。記得oemga-6是刺激細胞的生長,於是人體內的細胞和癌細胞不斷得到催生,而缺乏omega-3對它的抑制。研究人員曾經以小老鼠作實驗,把乳腺癌細胞打入老鼠身體,然後在飲食上餵食含豐富omega-6脂肪酸的玉米油,發現老鼠體內的腫瘤就不斷增長。 第三個有關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就是人類過於暴露在致癌的化學物質中,這都是1945年之後所出現的事,舉例來說,DDT化學殺蟲劑是30年代發明的,到二戰開始投入使用,食物經過殺蟲劑的噴灑,自然受到污染。你可知道,農場工作人員和他們的子女患癌症的比例高於常人,最慘的是,這些化學物質最終進入河流,連人每天喝用的食水也因此受到污染。家用品也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塑膠材料,當中有些會釋放化學物bisphenol A,研究指出這些化學物質會阻礙癌症的治療過程;還有,衣服乾洗所使用的化學物質,學者發現,乾洗店員工比一般人有更高的癌症發病率,連住在樓上的人也是如此;女性日常使用的化妝品和香水中的Phthalates也證實與癌症有關。 第四點,人類運動的情況出現顯著變化。過去美國孩子上學,大部份走路15分鐘,現在的孩子根本沒走路的習慣,出入都是以車代步。第五點是社交活動的改變。研究指出,控制人體內應激(stress)負面影響的第一大因素是關係網的密度,現代的美國家庭,他們平均每五年搬家一次,結果美國人與鄰居的關係越來越疏遠,與朋友和親戚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造出的結果,當日常生活充滿挑戰和困難時,人就失去了彼此關懷的關係網絡。 最後第六點,就是日曬,而維生素D證實是對抗癌症的最佳保護因素之一,而醫學專家發現乳腺癌死亡率與陽光水平之間有關聯,譬如說,檀香山和鳳凰城日照比較多,Tempa陽光也很充足,所以這些患乳腺癌的比率就比較低。陽光少的地區如紐約和芝加哥,人患乳腺癌的比率就比較高。要知道人的身體不會產生維生素D,而當人的皮膚暴露在陽光下(沒有防曬油),人體就自然會產生維生素D,可惜的是,過去幾十年,人越來越少曬太陽,維生素D減少了。從1994到2004年,美國人的維生素D占比值顯著下降,60歲以上的人,只有20%具有足夠的維生素D來幫助他們身體抗癌,這表示75%-80%的美國人缺乏維生素D,這也是二戰之後癌症飆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麼如何降低患上癌症的風險?下期再續。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05)癌細胞防衛機制

  David Servan-Schreiber是一位臨床心理醫生,也是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醫學院的一位教授,他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科學研究人員,卻在31歲時,意外發現自己得了腦癌。透過傳統的醫療方法,他的生命得以保存下來,沒想到,幾年之後,他的癌症再度復發。身為醫學研究學者,他知道這是常見的事,一年的化療讓他體驗到如果他繼續以傳統化療方法來醫治自己的癌症,只會讓他身體不斷受到折磨,他很想知道是否還有其他更有效治療癌症的方法。正因為他本身是一位科學研究人員,他擁有一般人所缺乏的醫學知識,這讓他比較容易找到新的治癌療法。 在尋找新療法的過程中,有時讓人沮喪、但也有叫人感到鼓舞的事。第一,他瞭解到,所有人體裡都有癌細胞,這是生物的自然屬性,癌細胞會出現,這點人是無從選擇的;還有,所有人都多少暴露在致癌的因素下,這也是無法避免。儘管這樣,按照統計,每四個人只有一個人在一生中患癌症,意思是說,儘管我們人都有100%癌細胞,並且暴露在致癌的環境,但四分之三的人能夠對抗促發癌症的過程,換句話說,上帝賦予人一個自然防禦癌症的機制,而這機制系統可以認別癌細胞並且消滅它,不讓癌細胞化成癌症。David醫生因此認為,當一個人患上癌症時,他要找出他身體防禦機制失靈的原因,同時知道如何強化身體的防禦機制,進而避免癌症的復發。 在研究過程中,David醫生觀察到,自從二戰之後,美國乳腺癌患病率不斷上升,根據學者的研究,這不是過去醫學人員以為的老化現象,乃是因為飲食所造成的結果。研究也同時指出,這種乳腺癌飆升也是一種區域化的現象,這怎樣說呢?因為乳腺癌的病症現象多出現在北美、西歐和北歐,其他癌症包括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等,雖然也有在非洲等地區出現,但只有那些類似西方生活方式的南非才有此現象,因此David醫生認為人的生活方式是主要問題。在中國的情況也是一樣,那些生活在中國農村的,研究人員沒有發現他們有任何乳腺癌的情況,想想看,中國那麼大,爲什麽沒有發現一個乳腺癌的情況?是基因問題?還是因為飲食不同的結果?當研究人員把上海和三藩市兩個城市的華人做比較,他們就找到原因,住在美國超過一代的華人,中國女性患乳腺癌的比例就跟白人一樣,所以證明不是中國人的基因有抗癌的能力,乃是人的生活方式。 既然癌症是與生活方式有關,那麼1945年二戰以後,人們的生活在哪方面有明顯的改變呢?從閱讀文獻中,David醫生發現六種生活方式的明顯改變,而這正是他認為致癌的元兇。 第一是用糖的增多。爲什麽癌症和糖有關?1936年醫學界早已發現,癌細胞不是以蛋白質為食,乃是糖,而自從1945年以來,糖的消費突飛猛進。過去每人每年攝入約12磅精製糖,到了2000年,人對糖的攝入量是每年154磅,以一家四口計算,每年約500磅糖,你可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一般家庭絕少會買這麼多的糖,那麼人是如何攝入這麼多糖?專家稱這叫「隱藏用糖」,商人在人類食物中加進大量的糖,這些加工的食物包括人最喜愛吃喝的汽水、果汁、冰淇淋、蛋糕等,正是這些食物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攝入大量糖分,這正是造成二戰之後癌症不斷飄升的其中一個主因。目前許多醫學研究證明,糖不但增加肥胖、心臟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現在更證實是提升致癌率的元兇。日本大學藥理學教授田材豐幸認為:平時好吃高糖類食物的人,由於自身免疫功能減退,患癌症的機會比普通人大4至5倍。下期再續。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04)出人頭地

  美國每一所高中學校,每年都會選出一位畢業生代表,讓他有機會發表一篇能夠鼓舞人心的話,演說者通常是該屆全校成績最優異的學生,以往這些演講內容都是千篇一律,沒有什麽獨特之處,但在美國佛州Jacksonville的 First Coast High School肯定很不一樣,2014年這所高中學校的畢業生代表是18歲的Griffin Furlong,他以4.65的GPA畢業。這位畢業生的過人之處並非他優異的成績,乃是他的家庭狀況與一般學生非常不同,因為他有一段時間是無家可歸,今天有地方住宿,但明天卻不知道自己會身處何處,而他就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完成他高中學業,並且以最優異的成績結業,想當然,他畢業的講詞一定相當與眾不同。 Griffin Furlong成長背景跟許多高中生不一樣,六歲時,他母親死於癌症,之後兩年的時間他可說是居無定所,今天不知明天將如何。美國Today電視節目主持人問到他過去的心路歷程,他的回答是,「我只能做我能力範圍可以做的事。我知道一件事情,我已經失去所有,我只有不斷鞭策自己,學校就是我的一切,家庭是我的一切,說實在,我現在所做一切都是爲了我的母親。」 Griffin Furlong已被佛州州立大學所錄取,他將來準備攻讀土木工程。有關Griffin Furlong的傳奇故事經網路傳媒流傳出去之後,關心他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願意為他大學學費籌款。捐款者來自四面八方,從加州到夏威夷都有,短短七天,募款已經達到$35,000。爲Griffin Furlong籌款的機構名叫GoFundMe,這個非營利網站的創辦人名字叫 Candace Nicole,他在自己網站的首頁就說得非常清楚,他創辦這個機構的目的就是要幫助這些有為的年青人有機會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 ,且不需要為學費傷腦筋,像Griffin Furlong這種不怕艱難,以積極人生觀面對困難的年青人,實在是許多人的榜樣。 Griffin Furlong不但成績優異,他也是一個出色的棒球選手,每個賽季,在他的棒球帽下面,他都寫上“永不放棄”這幾個字。 在他高中學校畢業致詞當中,他如此勉勵班上的同學,「沒有人會把成功白送給你,你必須走出去得到它。不要糾纏於過去,不妨讓過去成為你未來的催化劑,不要輕看自己,你絕對可以用你的生命改變許多事情,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擁有對生命那份熱情和對人生存有目的。」 Griffin Furlong的故事也讓人想起另外一個類似人物,她是一位女生,名叫Liz Murray,美國New York Times也曾經專文描述她的勵志故事,標題是「從無家可歸到哈佛大學」。Liz Murray 童年在紐約的Bronx長大,父母兩人都染上嚴重毒癮,一家人都是靠政府救濟金過日子,在她稍為懂事後,她寧願睡在街頭也不要留在家裡,原因是家裡桌上擺放的海洛因等毒品比食物更多。那時候他經常住在空置的房屋或公寓的樓梯間,當她母親41歲時因愛滋病過世,臨終前要求Liz將來在學業上出人頭地,而Liz後來也的確做到這一點。Liz在曼哈頓一所高中學校成為資優生,她把自己經歷寫成一篇文章,沒想到這篇文章讓她贏得哈佛大學入門票。 Liz Murray哈佛大學畢業後,她以自己的經歷回饋社會,她經常參與一些非營利組織,專門幫助那些無家可歸但有志向的年輕人,並且以她自己的故事鼓勵那些曾經遭受遺棄的人,幫助他們追求個人夢想。 Griffin Furlong 和Liz Murray的故事經傳媒網絡報導之後,陸陸續續聽到不少年輕人因著他們的勵志故事而得到激勵,從惡劣環境中發憤圖強,這就成了良性循環。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