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看不到的能力

  一個月之內輔導三個患有成癮病的男士,三個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信仰程度不同,輔導結果也很不一樣。 第一個是已過退休年齡的美國白人,過去幾十年都被色情網羅所困擾,雖然已婚,但一直無法勝過性的誘惑,早年網路還沒流行時,他就經常溜達成人商店,偷閱色情雜誌,網路問世之後,瀏覽色情網站已是例行公事。他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到家,朋友同事沒人知道,連他的太太也蒙在鼓裡。但上得山多終遇虎,結婚幾十年後被無意被太太發現他的秘密,太座自然大動肝火,不離婚的的唯一條件就是要他接受心理諮詢,這也是他到輔導中心的主要原因。 第二個是一個墨西哥人,也是已婚,年齡約四十歲,從家庭角度來說,他是一個好丈夫,是一個好父親。但他有一個「怪病」,就是跟女性交談時他右眼不停跳動,女生越性感,眼睛跳得越厲害,這當然讓他感到很尷尬,所以他經常要用手帕假意擦眼睛,以避免在人面前出醜,下意識他承認很害怕跟女生單獨說話。除了他的太太和公司幾個同事,知道他這種怪病的人不多。他很厭煩這種行為,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在過去數年,他看了好幾個精神科醫生,花了不知道多少錢,試過許多方法,但都沒有果效。 第三個是一個美國非裔,年齡不到三十,剛成家立室,夫妻兩人都有大學學歷,雙方都有一份高薪職業,但兩人卻欠了一屁股債,主要原因是先生患上賭癮。閒來無事他就到外洲賭場搏殺,不過最致命的是來自網路的誘惑,因為網路賭博方式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簡單的Blackjack 21點,到各類型運動球賽的賭博都有。所以儘管他們夫妻兩人年薪合起來超過20萬美元,但他們家總是入不敷出。不過據他所說,其實他的太太根本不知道他在外頭所欠債的真正數目,他非常擔心,如果他的問題一旦曝光,他一定走投無路,他的婚姻也隨之瓦解,這也是他來尋求幫助的主要原因。 先談那個看到女生眼睛不停跳動的那位病患,經過好幾次協談,他主要心理障礙是低落自我形象。從小渴慕女性,但過去一直被女生拒絕,儘管長大之後,擁有大學學位,事業有成,但仍然無法自我接納,在女生面前就感到魂不守舍,他眼睛的跳動是與他焦慮分不開的。怎樣處理他的焦慮?釜底抽薪的方法就是改變他對自己的看法,幫助他建立個人自我形象。精神科醫生所使用的心理學方法我也嘗試了,但都沒有達成果效,經過一個多月的協談,我打算從信仰入手,話題打開之後,才知道他一家人經常去教會,但深入討論,才發現他是有名無實的基督徒。儘管他已經受洗成為基督徒,但他不接受耶穌是神,也不相信聖經所講是真實的,更認為聖經記載的神跡奇事是騙人的。我花了不少時間以理性角度討論聖經的可信性和耶穌的神性,但始終不得要領。我坦白告訴他我無法幫助他,難得的是他還是堅持每個禮拜找我傾談他的問題。 講到那一位愛賭博的年青人,他其實才智過人,只是自律不夠,滿以為憑著自己的聰明可以不勞而獲,結果陷入賭博網羅裡,無法自拔。他很想逃離這個捆綁,但有心無力,另一方面,他人生缺乏中心和方向。至於信仰方面,他相信有神,但不知道那一位是真神,而且他也不願意找一個宗教套牢自己,所以在協談中,始終無法討論怎樣以信仰來處理他的賭癮問題。 回頭講到哪位患上性癮的白人,他年青時已經信主,但對信仰一直未曾認真看待,所以多年都在罪惡泥沼打滾。他說2008年金融風暴是一個轉捩點,多年積蓄化為烏有,逼不得已將退休計劃延後,與此同時,他開始檢討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相信被太座發現性癮這件事其實是上帝的心意,他不想再做兩面人,很希望回到神的懷抱,正因為神早預備他的心,因此輔導工作很快水到渠成,不到兩個月他已經戒除多年的性癮,不過為了慎重起見,他願意繼續與我協談。 正如我前面所講,許多心理疾病也許可以透過心理學方法得治療,但根據我的經歷,果效短暫而且不持久,因為這些醫治方式是依靠個人的意志力,所以復發可能性很高,人的意志力始終是有限的,但神所賜的力量確是源源不絕。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07)癌細胞防衛機制(三)

  上兩個禮拜講到二戰之後現代人生活變化的六個重點,David Servan-Schreiber醫生認為這正是目前世界癌症流行病的罪魁禍首。 那麼人應該怎樣做?用藥物來殺死癌細胞顯然並不足夠,人應該同時加強身體的抵抗能力,並且培建立一個不利癌細胞生長的環境來抗癌,記得每個人都有癌細胞,每個人都有摧毀癌細胞的白細胞,就是說,人不做任何干預,自然防禦也有能力完成抗癌的工作,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幫助這防禦系統運作正常,焦點放在哪些基本健康習慣,這些習慣能夠加強自然防禦系統。 David提到一個用了一萬人所作的研究報告,這研究主要是要找出哪些基本健康習慣可以提升人體的自然防癌系統。這一萬人分成兩組,一組是沒有採取任何基本健康習慣,另一組的人,他們採取四個不同的健康行為,這個研究為期十四年。首先,這四大健康行為發現能夠幫助血液進行許多防禦疾病的工作,好習慣包括不吸煙、每天不喝超過兩份酒精飲料、五種水果和蔬菜(任何水果蔬菜都無所謂)、30分鐘運動(一周五次)。研究發現,擁有良好生活習慣的和沒有上面提到任何一種的,在14年研究期間的死亡率,後者是前者的四倍。 對於已經患上癌症的病人又怎樣?一份來自2008年Ohio State大學的研究報告,研究對象是222個患上乳腺癌的女士,研究人員把她們分成兩組,對照組按照常規不改變任何生活方式,然後觀察癌症是否會更早復發,研究時間約11年。另一組女性是隨機選出,剛開始與對照組完全相同,只是治療後,她們參加了一個為期一年的項目,頭四個月每週集合一次,她們接受一些飲食健康和運動的知識,學會壓力掌控,還學會如何通過尋求朋友的支持以度過難關。經過11年,這些女性的死亡率減少了68%,醫學界可以說找不到那麼成功的治療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過程中,David醫生發現,如果光採取一個生活習慣,譬如說,每天吃五種蔬菜水果而不做任何運動,或每天有運動但卻不吃蔬菜水果,研究指出,這些女士存活率並沒有得到提升,跟對照組的女士情況差不多一樣;但是,那些每天吃五種蔬菜水果又同時每天運動的人,這些患乳腺癌的女士存活率卻大幅改善,意思是說,多重干預的確對癌症產生積極作用,所以儘量改變生活方式- 喝綠茶、多吃水果、運動、廣交朋友等,而不是單培養一種生活習慣。 食物方面,食物中某些分子被證實的確具有強力抗癌作用,譬如說印度香料薑黃中薑黃素、生薑的姜辣素、綠茶的EGCG、西蘭花的蘿蔔硫素、捲心菜的indole-3-carbinol、番茄的番茄紅素、大豆的genistein異黃酮等,這些食物分子證實具有抗癌果效。Montreal 大學一位學者研究20年,他試圖研製抗癌藥物,看癌細胞生長是否會減慢或受到約制,他用榨果機壓榨大蒜、西蘭花、捲心菜等,然後將一小滴滴在癌細胞集落,結果發現,在這些蔬菜汁液中一些一些成分的確能夠100%抑制癌細胞生長。 有關維生素D。醫生檢查癌症中心的病人,發現70%的癌症病人竟然都沒有足夠的維生素D。美國70%的癌症病人都缺乏維生素D。關於維生素D其中一個研究,研究人員把癌症病人分成兩組,一組服用維生素D,另外一組服用安慰劑(只有安慰作用但並非維生素D),結果顯示,那些服用維生素D的,他們們發病率減少75%,你可知道,戒煙只能減少30%的癌症患病率,而維生素D比戒煙更是來到重要。 總結是,什麽是癌症?癌症其實就是身體內兩種力量的抗衡,一方面是促進癌細胞生長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菸草、過量的酒精、糖精白麵粉(white flour)、omega-6脂肪酸和反式脂肪、化學物質污染、久坐生活方式、缺乏體育鍛煉、孤立無援、缺乏日曬等,這些因素促進體內癌細胞生長,增加癌症風險。另一處是強力癌症抑制因素,許多蔬菜如西蘭花和捲心菜等是具有抗癌功能,魚油和綠色蔬菜的omega-3,是也是有排除致癌物質的能力。因此,David Servan-Schreiber醫生認為,一個人經常食用具有抗癌功能的蔬菜、培養體育運動習慣、擴大社交網絡、有足夠日曬或維生素D補充品等,就算人難免會暴露致癌物質,但也可以避免癌症的出現。 欲想知道更多有關David Servan-Schreiber醫生在這方面的研究,不妨翻閱他所寫的書: Anticancer: A New Way of Life by David Servan-Schreiber; 或觀看他其中一個講座: http://v.163.com/movie/2010/5/P/0/M81E39NFB_M81LFG3P0.html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06)癌細胞防衛機制(二)

  上星期講到David Servan-Schreiber的經歷,他自己身為醫生,也是醫學教授,卻患上癌症,在他接受傳統化療的醫治過程,他希望找出醫療的突破,希望能夠使用身體的防衛系統對抗癌細胞,最終讓他發現六種可能致癌的原因。第一點是糖,第二點他認為是飲食中的脂肪。 30年代的晚期,人類製造出所謂的反式脂肪(trans fat),1945年以後這化學品開始普遍使用在食品工業上。人從來沒有如此吃那麼多的反式脂肪。瞭解人體構造的都知道,身體細胞是需要脂肪酸(fatty acid),而脂肪酸不是人體自我生產的,唯一來源是靠食物。有趣的是,脂肪酸有兩大類,一個是omega-6,一個是 omega-3;omega-6脂肪酸是刺激細胞的成長,而omega-3是減少細胞成長,如果人在這兩者食物中達到平衡,人體脂肪酸也能夠達到平衡,這是好的事情。但是1940年後,人發明可以在大豆中提煉反式脂肪,並且用在工業產品上,於是人吸收脂肪酸就失去平衡(因為大豆含有豐富的omega-6)。 還有,人飼養動物的方法在二戰之後也出現變化,過去牛吃草,這是造物主的設計,而草裏面含有omega-3脂肪酸,當牛吃草之後,牛奶、黃油、奶酪、奶油、牛肉等都有omega-3脂肪酸;家禽雞群等過去也是吃草和種子,因此雞肉也含有豐富的omega-3。但自從人以玉米和大豆餵食這些動物,食物鏈中的omega-3脂肪酸就消失了,很自然,omega-6脂肪酸就相對飆升,造成的結果就是人體裡面的omega6 & omega-3失去平衡。還有蛋類,雞蛋含有豐富的omega-3,對孩子腦部發育都是好的,但2000年之後,雞蛋營養改變了,雞蛋裡面的omega-6遠多於omega-3。記得oemga-6是刺激細胞的生長,於是人體內的細胞和癌細胞不斷得到催生,而缺乏omega-3對它的抑制。研究人員曾經以小老鼠作實驗,把乳腺癌細胞打入老鼠身體,然後在飲食上餵食含豐富omega-6脂肪酸的玉米油,發現老鼠體內的腫瘤就不斷增長。 第三個有關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就是人類過於暴露在致癌的化學物質中,這都是1945年之後所出現的事,舉例來說,DDT化學殺蟲劑是30年代發明的,到二戰開始投入使用,食物經過殺蟲劑的噴灑,自然受到污染。你可知道,農場工作人員和他們的子女患癌症的比例高於常人,最慘的是,這些化學物質最終進入河流,連人每天喝用的食水也因此受到污染。家用品也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塑膠材料,當中有些會釋放化學物bisphenol A,研究指出這些化學物質會阻礙癌症的治療過程;還有,衣服乾洗所使用的化學物質,學者發現,乾洗店員工比一般人有更高的癌症發病率,連住在樓上的人也是如此;女性日常使用的化妝品和香水中的Phthalates也證實與癌症有關。 第四點,人類運動的情況出現顯著變化。過去美國孩子上學,大部份走路15分鐘,現在的孩子根本沒走路的習慣,出入都是以車代步。第五點是社交活動的改變。研究指出,控制人體內應激(stress)負面影響的第一大因素是關係網的密度,現代的美國家庭,他們平均每五年搬家一次,結果美國人與鄰居的關係越來越疏遠,與朋友和親戚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造出的結果,當日常生活充滿挑戰和困難時,人就失去了彼此關懷的關係網絡。 最後第六點,就是日曬,而維生素D證實是對抗癌症的最佳保護因素之一,而醫學專家發現乳腺癌死亡率與陽光水平之間有關聯,譬如說,檀香山和鳳凰城日照比較多,Tempa陽光也很充足,所以這些患乳腺癌的比率就比較低。陽光少的地區如紐約和芝加哥,人患乳腺癌的比率就比較高。要知道人的身體不會產生維生素D,而當人的皮膚暴露在陽光下(沒有防曬油),人體就自然會產生維生素D,可惜的是,過去幾十年,人越來越少曬太陽,維生素D減少了。從1994到2004年,美國人的維生素D占比值顯著下降,60歲以上的人,只有20%具有足夠的維生素D來幫助他們身體抗癌,這表示75%-80%的美國人缺乏維生素D,這也是二戰之後癌症飆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麼如何降低患上癌症的風險?下期再續。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05)癌細胞防衛機制

  David Servan-Schreiber是一位臨床心理醫生,也是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醫學院的一位教授,他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科學研究人員,卻在31歲時,意外發現自己得了腦癌。透過傳統的醫療方法,他的生命得以保存下來,沒想到,幾年之後,他的癌症再度復發。身為醫學研究學者,他知道這是常見的事,一年的化療讓他體驗到如果他繼續以傳統化療方法來醫治自己的癌症,只會讓他身體不斷受到折磨,他很想知道是否還有其他更有效治療癌症的方法。正因為他本身是一位科學研究人員,他擁有一般人所缺乏的醫學知識,這讓他比較容易找到新的治癌療法。 在尋找新療法的過程中,有時讓人沮喪、但也有叫人感到鼓舞的事。第一,他瞭解到,所有人體裡都有癌細胞,這是生物的自然屬性,癌細胞會出現,這點人是無從選擇的;還有,所有人都多少暴露在致癌的因素下,這也是無法避免。儘管這樣,按照統計,每四個人只有一個人在一生中患癌症,意思是說,儘管我們人都有100%癌細胞,並且暴露在致癌的環境,但四分之三的人能夠對抗促發癌症的過程,換句話說,上帝賦予人一個自然防禦癌症的機制,而這機制系統可以認別癌細胞並且消滅它,不讓癌細胞化成癌症。David醫生因此認為,當一個人患上癌症時,他要找出他身體防禦機制失靈的原因,同時知道如何強化身體的防禦機制,進而避免癌症的復發。 在研究過程中,David醫生觀察到,自從二戰之後,美國乳腺癌患病率不斷上升,根據學者的研究,這不是過去醫學人員以為的老化現象,乃是因為飲食所造成的結果。研究也同時指出,這種乳腺癌飆升也是一種區域化的現象,這怎樣說呢?因為乳腺癌的病症現象多出現在北美、西歐和北歐,其他癌症包括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等,雖然也有在非洲等地區出現,但只有那些類似西方生活方式的南非才有此現象,因此David醫生認為人的生活方式是主要問題。在中國的情況也是一樣,那些生活在中國農村的,研究人員沒有發現他們有任何乳腺癌的情況,想想看,中國那麼大,爲什麽沒有發現一個乳腺癌的情況?是基因問題?還是因為飲食不同的結果?當研究人員把上海和三藩市兩個城市的華人做比較,他們就找到原因,住在美國超過一代的華人,中國女性患乳腺癌的比例就跟白人一樣,所以證明不是中國人的基因有抗癌的能力,乃是人的生活方式。 既然癌症是與生活方式有關,那麼1945年二戰以後,人們的生活在哪方面有明顯的改變呢?從閱讀文獻中,David醫生發現六種生活方式的明顯改變,而這正是他認為致癌的元兇。 第一是用糖的增多。爲什麽癌症和糖有關?1936年醫學界早已發現,癌細胞不是以蛋白質為食,乃是糖,而自從1945年以來,糖的消費突飛猛進。過去每人每年攝入約12磅精製糖,到了2000年,人對糖的攝入量是每年154磅,以一家四口計算,每年約500磅糖,你可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一般家庭絕少會買這麼多的糖,那麼人是如何攝入這麼多糖?專家稱這叫「隱藏用糖」,商人在人類食物中加進大量的糖,這些加工的食物包括人最喜愛吃喝的汽水、果汁、冰淇淋、蛋糕等,正是這些食物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攝入大量糖分,這正是造成二戰之後癌症不斷飄升的其中一個主因。目前許多醫學研究證明,糖不但增加肥胖、心臟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現在更證實是提升致癌率的元兇。日本大學藥理學教授田材豐幸認為:平時好吃高糖類食物的人,由於自身免疫功能減退,患癌症的機會比普通人大4至5倍。下期再續。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