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感恩節講感恩

  Harry Ironside是達拉斯神學院一位老教授,他曾經講過他一個故事。一次他到餐館用飯,裏面擠滿人,他才點了一道菜,一個男士過來,說他找不到位置,問是否介意跟他同桌用飯,老教授回應說他不介意。不久,教授的飯菜到了,身為基督徒的他很自然就作低頭謝飯禱告,禱告完畢,男士問教授:你感到不舒服嗎?教授說不是,男士繼續問,食物不對勁嗎?Ironside回答說,「不是!我是為桌上飯食感謝神。」男士然後說,「原來你是哪….類的人,我不是,我從來不用感謝,錢是我賺的,每一分都是我的血汗錢,我吃就吃,從不用感謝任何人。」教授然後說,「I see,這跟我家那條狗差不多,牠也從來不做什麽謝飯禱告。」 十一月份是美國的感恩節,表面看來,好像整個國家都在慶祝感恩節,諷刺的是,真正對神感恩的人卻不多,商店作出各種裝飾和噱頭吸引人,但都是以賺錢為大前提。而每家都忙著預備美食,感恩節那天,一家人邊吃邊喝邊看球賽,看完足球就到網上找good deal。人們對上帝發出唯一的感恩的,可能是吃大餐以前所作的謝飯禱告,而且一個人就搞定了。今天美國人過感恩節的作風與當初他們祖先定感恩節所期望的,差距實在十萬八千里。 記得第一次在過美國感恩節,那是我第一年到美國讀書。學校為每一個留學生找到一家願意「領養」他們的host family,所謂領養不是指外國學生住在他們家,乃是這些家庭逢年過節會招待這留學生。感恩節是禮拜四,學校、商店、油站、食肆全關門,整個城市水靜河飛,路上看不到一部車子,但到了美國人家,裏面卻熱鬧得很,幾十個人聚在一起,除了主人家,還有很多單身貴族,「無家可歸」像我們這些留學生等。大家聚在一起吃飯、看球賽、分享、感恩,這就是傳統美國人過感恩節的方式。曾幾何時,所謂Black Friday出現,那是感恩節接下來的禮拜五,商店推出一年一度的大減價,於是感恩節的重心點開始轉移,禮拜四吃大餐、看球賽還是照舊,但對神感恩變得不是那麼重要,禮拜五早上到商店排隊才是壓軸戲。其實這也無可厚非,反正感恩節第二天放假,禮拜四享受天倫之樂,彼此感恩,晚上早點睡覺,第二天排隊買禮物,這也沒有失去感恩節的意義。但這一兩年開始不一樣,商店爲了賺錢,Black Friday不是在禮拜五,乃是禮拜四晚上11-12點,今年就更離譜,商店禮拜四六點鐘開賣,感恩節成了排隊日,這還過什麽感恩節?許多商店員工抱怨他們不能休息與家人共度節日,如此下去,可以想像日後美國的感恩節會變得有名無實,人為誰感恩?為自己錢包,或為自己買到便宜貨而感恩,完全失去美國祖先定感恩節的原來目的。 講到感恩,聖經許多經文鼓勵信徒要常常操練感恩,你可知道,近代心理學家發現,經常感恩其實對當事人的好處是數之不盡。加州大學分校兩位教授Robert Emmons和Michael McCullough曾經作了有關感恩與喜樂的研究。他們隨機挑選一群人,然後把他們分成四組,第一组每天晚上睡前寫下至少五樣讓他們感激的事,事情無論大小;第二組寫下五件在生活中與别人起衝突或不愉快的事情;第三組寫下五個他們認為比别人優秀的地方;第四組是要求他們隨意寫下當天所遇到任何發生的事情。每天15分鐘,連續作三天,之後研究人員觀察參與者的樂觀幸福程度、身体健康、對别人的慷慨與仁慈、和他們日後成功的可能性。研究結果發現,寫下與人爭吵和發生不愉快事情那一組的情況是最糟糕,而情況最好的是每天晚上睡前寫下五件感激事情的一組,這一組的參與者,他們感到最快樂,人很樂觀,他們身心靈都比較健康,而且最有可能達成個人理想目標。 另一個的研究也很類似,研究負責的教授叫Sonja Lyubomirsky,她邀請參與研究者回想到他們生命中最精彩的經歷,三次15分鐘,連續三天,前後總共45分鐘。回想過去美好時光可能包括:初戀、大學畢業、出國留學、受洗成為基督徒、工作榮升等,當事人陶醉過去美好日子的同時,也詳細寫下當時的感受、想法、和感覺。根據這位女教授的研究,那些寫下快樂經歷的人,他們無論在生理和心理都比較健康,身體免疫系統增強,看醫生的次數也少。 所以從兩個研究可以看到,無論在任何情況,存感恩的心都有莫大好處。好的事情發生,當然值得感恩,讓腦袋留下深刻印象,這對人身心靈都有好處。另一方面,不好事情的發生,譬如天災人禍臨到,以正面態度看困難、挫折、和失敗,細問自己:我在當中學到什麽功課?有什麽嶄新的體會?研究指出,這種積極看事物的態度對當事人也有莫大的好處,他們有較強的免疫系統,不容易生病,就算生病,身體恢復也比較快。怪不得爲什麽聖經吩咐我們凡事謝恩,好的是要謝恩,就是表面看來不好的事,我們也可以謝恩。 www.timothyko.com

170)怒氣與自信

  我個人愛好網球,很自然我也算是中國網球一姐李娜的粉絲,所以,當她成為亞洲第一個贏得網球大滿貫時(法國公開賽),我為她感到高興。不過,儘管我很欣賞李娜的球技,但我對她的球品卻是感到失望。我曾經說過,一個人贏球的時候,外人還看不到這人的真我,只有輸球的時刻,這才是考驗一個人的品格。李娜的情況也是一樣,當她在今年法網輸球后,面對媒體的提問時,在怒氣中她這樣回答記者,「難道輸球我要對球迷三拜九叩嗎?」連她的教練也覺得她可以回答得更理智一點。其實,眾所周知,李娜每次輸球後,第一個遭殃的就是她的丈夫,多次李娜在公開場合把自己丈夫罵得狗血淋頭,讓他丟盡顏面,所以傳媒也替她丈夫抱不平。無可否認,李娜的網球IQ相當高,但處理人際關係所需要的EQ,李娜的確需要加強, 不久以前,中國大陸央視播出對網球一姐的專訪,期間,李娜揭秘了自己強悍性格的根源,她解釋是年少時父親早逝,及她從沒有受到任何人的表揚。李娜甚至承認她患有某種程度的自卑感,而自卑根源可以追溯到少年時期網球訓練,從她十一、十二歲開始,她的教練從來沒有說過一個表揚她的話,以致多年的訓練,她一直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很優秀的網球球員。儘管李娜曾經贏過許多網球冠軍,包括大滿貫的法網,但她坦誠表明她非常缺乏自信,因此在關鍵時候,她拿不出一份自信來面對困難。 從李娜這番話,我們可以看到她是一個性情中人,從她對記者的直言,我們也看到她不是那種「假大空」的人。李娜說,年少時父親的去世給了她沉重的打擊,自此,她不願意在人們面前顯出軟弱的一面,她要假裝堅強,因此當別人質問她,第一反應是豎起保護網保護自己。在加上她從來沒有受到教練任何表揚,這更增加她缺乏自信。 無巧不成書,最近在施以諾的blog看到他一篇撰文,文章題目是:不輕易發怒的自信。文章內容也提到:一個不容易被激怒、不容易去嫉恨的人,最大關鍵不在於「修養好」,而是是否「有自信」! 如何建立健康的自信,施以諾其中一個建議是找到自己人生努力的目標,我的看法跟他類似,但有點不同。曾經拜讀中國凌志軍所寫的一本書:成功。作者談到成功就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怎樣做?有幾個步驟,首先要瞭解自己,找到自己的長處和缺點,學會不要與別人比較,儘量發掘自己的目標和興趣,然後鞭策自己每天努力求進步,務求自己今天比昨天更好,如此這樣作,人就會成功。雖然淩志軍不是一位基督徒,但他的看法卻是很合乎聖經的說法,上帝給每個人的恩賜不一樣,有人念書很好,有人在運動場很出色。就是同樣的運動,有人天賦特別好,一百公尺跑九秒七,但有人不管怎樣努力,一百公尺都無法突破十秒。難道超過十秒的跑手都是失敗者嗎?不是!要知道每個人的才能不一樣,成功者只要把上天所給的天賦充分發揮出來,這就可以了。奮鬥目標不是為獎牌、為名、為利、或為財富,乃是享受追求目標的旅程,就是沒有拿到任何獎牌,但自己已經盡了全力,於心無愧,這就夠了,而且人可以在追求過程中得到怡然的自信。 李娜已經證明自己是一位很有天賦的網球好手,她所需要的就是找到自己一個正確的人生目標,不必跟別人比較,盡己能力,努力鞭策自己爬上網球高峰,把得失置於一邊,並且儘量享受追求目標這個旅程。抱著這樣的心態,得到冠軍自然很開心,就是沒有得到獎牌,她也能夠悠然自得。一旦這份自信被建立,很自然,她再不需要爲記者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大動肝火,也不會因為輸球而對自己心愛的人發脾氣。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71)智慧的回答

  前一段日子,梵蒂岡新上任的教皇方濟各到巴西出席一個「世界青年日」活動,當乘搭專機返回梵蒂岡時,他在機上接受記者的提問,當被問及他對同性戀者的看法是,他的回應是,"If someone is gay and he searches for the Lord and has good will, who am I to judge?" 中文翻譯是:「我憑什麼去論斷一名誠心誠意信奉上帝的同性戀者?」因著他這樣的回答,許多人認為,看來梵蒂岡開始放鬆他們對同性戀過去嚴謹的立場。 仔細分析方濟各所回答的話,其實發現他的回答很微妙,根本沒有說明他已經改變對同性戀的立場。 方濟各說,如果一個對同性有興趣的人,他同時尋求神,又行在上帝的旨意裏面,那麼他是沒資格作任何論斷。Off course,一個追求聖經真理的人他又怎會作違背聖經教導的事情呢?意思很明顯,儘管一個人有同性戀傾向,但他卻是誠意追求神的心意,那麼這人絕對不會作違反聖經所講不道德的性行為,方濟各當然不會對他說好說歹。試用另一個角度去看這件事情,假如有人問到一個婚外情的問題,方濟各說,一個結婚但有外遇的人,但他誠信追求上帝心意,方濟各說他沒資格論斷這位有外遇的人,那麼方濟各對外遇的立場有改變嗎?沒有!因為追求上帝旨意的人,怎可能會在婚姻以外搞外遇? 所以,我認為方濟各是故弄玄虛,在說話上賣弄關子,讓人認為梵蒂岡已經改變了對同性戀的立場。 記者後來也再深入問同性戀的問題,方濟各的回答是,有同性戀傾向不是問題,於是有記者又大做文章,認為梵蒂岡已經改變對同性戀的看法。要知道,有同性戀傾向與有同性戀行為是兩碼子的事情,所謂同性戀是指一個人對同性有興趣的人,但不等於這人與同性者有性的行為,兩者是有天淵之別。奥古斯丁曾經對罪作過這樣的解釋,他說,人無法讓鳥在我們頭上飛過,但可以阻止鳥兒在我們頭上造窩。意思是,一些非分之想在腦海中閃過,這是免不了的事情,但千萬不要讓犯罪的念頭一直停留在我們腦海裏面,因為這是導致人犯罪的根源。同樣,同性戀者也許對同性者出現不合神心意的念頭,但神不要他們把這個念頭成為犯罪的行為。同樣,信徒偶然會對異性產生不應該有的欲念,但最好那這個欲念減到最小,不讓這個欲念成了犯罪的根源。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69)人言可畏

  2006年,時年23歲的耶魯大學畢業生Aleksey Vayner,他向一家銀行自薦時隨信附上一段視頻,在視頻中,他吹噓自己尤如「十項全能」,視頻穿插了多個全方位「個人才藝」的鏡頭,比如在球場上打網球的英姿,及他在換裝后和性感長髮美女大跳社交舞的場面。然而他這種求職方法不僅沒有讓他得到銀行的垂青,他的視頻還遭遇外泄。當這視頻傳到網站You tube之後,他的信被人嘲笑稱為「史上最差的求職信」,很自然他的「臭名」迅速攀升到頭號笑料位置。來自網絡的嘲諷和譏笑居然把這個大學生打垮了,七年之後,這位高材生因為承受不了別人對他的譏諷,他以自殺方式結束了地上30年的歲月。 能夠成為耶魯大學的學生,可以說是精英裏的精英,卻因為一個過錯而成為別人的笑柄,從此屈屈不得志,最終以自殺來了斷自己的生命,聽到這種消息,一方面為這位畢業生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也看到人的心靈是何等脆弱,外人所講的話居然有如此龐大力量,能夠決定一個人的生死,這實在不可思議。這讓我想到伊索寓言的一個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 一對父子趕著驢子要到附近的市場作買賣。路上看見一群婦女在井邊聊天,其中一個婦女說:「你們看!居然有人這麼笨,有驢也不會騎!」父親聽到,想想看,就讓他兒子騎在驢子上。兩個人繼續往市場走,遇到一群老人家,其中一位說:「看看這個孩子實在不孝,居然叫父親走路自己走路。」父親一聽,便叫兒子下來,自己騎在驢上。走了沒多遠,又遇到一群婦女和小孩,他們大喊:「真是殘忍啊!自己騎在驢上,讓兒子受苦!」父親聽了,覺得不好意思,於是讓出一些位子,讓兒子也騎在驢上。終於快到市場了,這時又有人說:「這隻驢子真可憐,竟然一次要載兩個人!」父親想了一下,便和兒子下來,用木棍弄起架子把驢子抬上來,混亂中驢子不斷掙扎,最後掉到河裡去。 多少人像故事裡面的這位沒原則的父親﹐隨風擺柳,任人擺佈,這人說好他就去做,那人說不好他就不做,表面上,這種見風轉舵的做法很會討人喜歡,但卻是給了自己很多的無形壓力。世界這麼多人,朋友那麼多,你能夠滿足多少人?而且很多時候﹐當你做了一件事情討一個人的歡心﹐但轉頭來你可能得罪另一個人﹐等你重新與B和好﹐現在輪到A不高興﹐實在沒完沒了﹐一個人如果沒有他個人做事原則﹐壓力可以說是自討的。 那個耶魯大學生就是觸犯許多人的毛病,太過在乎別人所講的話,而且說深一層,是誰賜給這些外人那麼大的攻擊力量和殺傷能力?其實就是Aleksey Vayner他自己,如果他輕看別人所講的話,任何人所講的話根本不會傷他分毫。 保羅經常受到信徒的論斷批評,但他在哥林多教會信徒這樣說,「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 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林前4:3。保羅這個心態幫助他減少很多外來的壓力,而保羅這種心態也是值得我們效法的。信徒只需要盡己之力按神心意做事,外人的批評如果符合聖經教導,我們就需要改正,但如果外來批評只是對方個人意見,並非聖經的教導,我們根本不需要把對方的話放在心中,自然這會減少許多無形的壓力,更不用搞到以自殺來了斷。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68)身份

  有一份基督徒雜誌叫飛揚雜誌,創辦人叫李順長牧師。年輕時他參加一次佈道會,那次講員是唐崇榮牧師,唐牧師在華人教會被公認擁有講道恩賜的牧者,擅長開佈道會,他的佈道信息往往一針見血指出慕道友內心的的需要,因他的信息而信主的人非常多,所以他也成為許多傳道人仰慕的對象。年輕的李順長牧師當時剛出道,一個人坐在後排留心聽道,他個人也是非常欽佩唐牧師那種講道的風範,正聽得入神的時候,坐在他身旁也是一個年輕傳道人,突然間這年輕人捶胸哭泣,李牧師感到很驚訝,什麽原因讓這位傳道人哭得那麼傷心難過?細問之下,對方才說,『爲什麽父母生我出來不是唐崇榮?』 這年輕傳道人犯了一般常人所犯的毛病,就是把自己跟別人作比較。 這世界是一個互相比較的文化,從出生就開始作比較,小學比成績,比榮譽,比文憑,比獎狀,比誰排隊第一;出來工作我們比升遷,比賺錢,比房子,比車子。當你要跟別人比較的時候,你總會發現有人比你好,總有人房子比你大,車子比你名貴。所有有說人不人比死人,永遠比不玩。 爲什麽人會落入這個互相比較的陷阱裡頭?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是什麽,身為基督徒,不管是在神國裡頭服事神,或在社會與人相交,你必須曉得你是什麽的身份,如果你搞不清楚你自己是誰,你會發現自己落入兩個陷阱裏面,一個是跟別人比較,一是患上工作狂。 先談比較。一個真正知道自己屬於神兒子身份的信徒,他們明白神對他們的愛和接納與他們的表現無關,神給每個人不同類型的恩賜,有人呼召作傳道人,有人被差派作宣教士,有人作老師,有人作工程師,有人甚至作清道夫,恩賜種類不同,程度也有不一樣,有人給五千,有人兩千,有人一千,知道自己身份的心態,他們曉得不管神放他們在那一個崗位,不管恩賜有多少,神所要求的只是忠心,當有一天我們在天上看到神,神絕對不會問,你爲什麽你不像葛培里,不像唐崇榮,神只會問,你是否盡你的所能。所以信徒根本不需要跟任何人比較,忠心把神給我們的託付做好就夠了。 講到工作狂。社會學家發現世上有一種叫A型個性的人,這種人非常好勝,輸不起,對人沒耐性,講話急躁,這是典型工作狂個性,每天工作至少十二小時﹐一個禮拜工作七天還嫌不夠﹐他們的生活長期在緊張狀態。很多大公司的主管或總裁都是屬於這種個性,他們爲什麽那麼辛苦工作?目的是要證明自己能幹,自己有能力,不是給自己看,乃是給別人看。歸根結底最大的問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內心缺乏安全感,要不斷證明給別人知道,他們是行的。 除非你完全知道自己在神裏面獨有的身份,否則你會落入與人比較的壓力,要拼命工作證明自己能幹的壓力,但這絕對不是明智的作法。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