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事奉的動力

  一位在基督教很有名氣的美國神學家,名叫 J B Philips,他寫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Your God is too small。 一般人心目中的神是一個怎樣的神﹖根據他的調查,許多人看神是一位窮凶極惡的神,祂尤如中國的關公,手執關刀隨時砍下來。在這些人心中,神好像坐靠天窗,拿著望遠鏡看管每個人﹐一旦人犯錯被祂逮到,神就毫不留情,大開殺戒,嚴厲處罰犯錯的人。 JB Philip說,這種心態不正常,也不合聖經的教導。但很不幸的是﹐教會許多信徒都抱著這種心態服事神。正因為心態錯誤,服事神就容易失去熱情和動力,久而久之﹐服事就變得得過且過﹐最後乾脆不服事。 假如你是教會主力同工,你需要找一個團契負責人,你如何勸服一位主內肢體接受一個很吃重的職位?有三種方式你可以考慮使用,第一種是嘮嘮叨叨方式,你不斷打電話纏著他,煩著他,希望憑你三寸不爛之舌感動他;第二種方式是威脅恐嚇,說:你信主那麼久,不要白占土地,要知道神是一個忌邪的神,神的容忍度是有限,小心神對你發怒;第三種方式是與他建立親密關係,真心關懷他,送他禮物,請他吃飯,對他講稱讚鼓勵的話。以上三種方式,你認為哪一個方法最有果效?作妻子的,最很能明白這個比喻,一個太太願意為她的家做牛做馬,往往不是因為她害怕自己的先生發脾氣,或害怕先生打人罵人,乃是因為她感受到來自先生對她的體貼、愛、關懷、和犧牲。神自然瞭解愛的重要性,所以祂願意犧牲祂自己的兒子,神希望人能夠感受祂的愛而作出捨己的回應。 服事神也是一樣﹐信徒覺得如果他不服事神﹐就會受到神的咒詛和懲罰﹐抱著這種心態服事神,他的服事不會長久;唯有經常思念神過去的恩典和神在他身上的愛,他才會甘心樂意服事神。我是在香港一個相當複雜的環境長大,前後左右都是紅燈區,出入都是三教九流的人物,而我在這種環境居然可以讀完高中,念大學,甚至出國留學,這實在是一個奇跡。以前我還不以為然,直等到一天回到舊居地,才發現與我以前長大的十幾個朋友,我是唯一受到這麼高深教育的人,這不但是一個奇跡,更是神的恩典。不但如此,神還呼召我出來服事祂,這是何等大的恩惠。因此每當服事遇到難阻、挫折、傷害、攻擊,很想放棄不想服事的時候﹐聖靈總讓我看到,過去神從來沒有虧待過我,神如何從一個廢墟中把我提拔出來,一想到這點﹐不管是多辛苦﹐還是咬緊牙筋衝過去。 對任何一個想要服事神的人﹐他要服事神的心態不是因為對神害怕﹐或把服事看作是一種責任﹐乃是體會來自神那份無比的愛。信徒缺乏對神愛的體會﹐他就缺乏事奉的原動力﹐他的服事就變成不冷不熱﹐服事也沒什麼果效。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66)自律

  最近靈修時,有機會溫習到一個聖經人物,相信很多信徒對他的名字不感到陌生,他就是參孫。參孫可以說成長在一個基督徒世家,父母都很愛神,事實上,父母在他出生那一刻就把他獻祭給神。到了青年的時候,他成了拿細耳人,意思是他立志把自己完全奉獻給神,為神所用。但是,當參孫到了懂事年齡,他變得叛逆,偏行己路,喜歡做什麽就做什麽,完全不把神的吩咐放在心裡,最後他把自己的生活搞到一團糟,等他醒悟過來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失去所有,連天生的神力也沒有了。 一個缺乏自律,不能自我抑制生活的人,不管他/她如何剛強,人始終變得愈來愈軟弱,有人對錢缺乏約制,有人是性慾、食物、或酒,有人是感情,任何東西成為一個人的轄制,他/她無形受到這東西的操縱。這稱為自我放縱。 每個人或多或少對一些小東西自我放縱,讓自己高興一下,一些自己特別喜歡的東西,讓自己開心一下。參孫所喜歡的是女色,每個人都看得出來,這個名副其實的花花公子,他衝動和好色,士師記有三章講到他的故事,是與三個不同女人的關係。但參孫從沒有在當中學到應該學的功課,結果陷阱愈來愈深,最後他無法自拔。 對參孫來說,他的弱點是女色,他缺乏對情欲的自律;對其他人來說,需要自律可能是別的東西,可能一點點的chocolate,一杯的ice cream,一口蛋糕,這些junk food對其他人不是問題,但對某些人卻是一個嚴重引誘。 叫人上癮的還包括什麽?臉書、上網、電子郵件、色情網站等,如果白天還要上班,但整天迷上這些到凌晨1-2點,早上爬起來就要摸這些東西,這表示他她已經失控了,被這些東西操縱著。 300磅的人不是一天變成300磅。 酗酒的人不是一天變成酒鬼。 吸毒的人也不是一天變成吸毒的人。 迷上任何東西都是一點一滴稿出來的。 參孫一生最大的問題是,他完全忘記他過去曾經對神的起誓,他爲了個人的性慾而委曲求全,他cave in,認為將就一點無所謂,沒關係,沒什麽大不了;還有一點,參孫把自己看得太過認真,但對神一點不認真。 參孫的敵人非利士人,他們很想知道到底參孫力大無窮的秘訣在哪裡?這傢伙不去健身房,也沒吃迷魂藥,爲什麽能夠一個人打一千人。非利士人知道參孫好女色,所以找妓女大利拉好探出參孫天生神力的秘密。這大利拉拿出女人的漢家本領,就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功夫,參孫一次又一次假裝騙她,大利拉一次又一次對參孫撒嬌,參孫與她玩捉迷藏遊戲,他一點點妥協,也表示他一點一點靠近懸崖,最後參孫無法守住秘密,告訴對方神力是在他的頭髮上。大利拉於是找人把參孫頭髮剃光,參孫天生神力就失去了。 沒有一個人計劃成為一個失敗者,失敗通常不是突然發生,而是一步一步出現;沒有一個人告訴別人,他計劃有一天成為一個酒鬼,這都是一點一滴慢慢塑造出來的結果;沒有一個人告訴別人,他有一天成為癮君子,總是一天一天形成的;也沒有人結婚那一天說,將來他要跟太太離婚,這總是從一點點小事情開始,講一些不好聽的話,然後演變成外遇,最後離婚。沒有人存心要把自己身體搞到一塌糊塗,總是在每天的飲食習慣中一點一滴養成的,都是從一些小事情開始,一些好像微不足道的事情開始,然後累積,到了某一天,他才發現不對勁,身邊的人才問,什麽一回事? 參孫錯誤的人生哲學是:我喜歡什麽就做什麽;他對自己認真但對神所講的話卻一點不認真。很多人把生活搞到一團糟也是如此。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65)表達情緒

  我有一個傳道人朋友,有一次他跟他教會一位會友為了某小事鬧得不愉快,他氣得在會友面前發了一頓脾氣。對方質問說,「你是一個傳道人,怎可以生氣?」朋友本來要罵回去的,但一想到對方如此思想,忍不住笑了出來,氣也就跟著消了。許多人有這種錯誤觀念,好像一旦成為基督徒,這應該六根清淨,不應該有煩惱,也不應該有任何負面的情緒。 我也曾聽過一位師母的見證。她的先生患病被接回天家,在追思禮拜的時候,一個老姊妹對師母說:「你在追思禮拜要屬靈一點,千萬不可以哭,你先生回天家是好事,你要以笑臉迎人。」師母只好壓抑內心不安的情緒,後來她找到一位資深的輔導員傾訴心中的苦楚,輔導對她說:「你可以在我的辦公室裡盡情大哭。」之後,師母就感到釋懷。 據說有些教會特別提醒傳道人不可以在講台上笑話,因他們認為講台是神聖地方,所以要嚴肅,不可以嘻笑。但這些教導都沒有聖經根據。人有七情六慾乃是正常的,耶穌在地上生活,祂有高興快樂的時候,也有悲傷難過,甚至發怒的時刻。 耶穌有一次在安息日醫治一位病人,會堂的猶太人控告他不守安息日,耶穌怒目看著他們,為他們心裡的剛硬而憂愁。(馬可福音三章5節) 耶穌被叫去探望已經死去的拉撒路時,當他來到他們當中,看到馬利亞和其他人因絕望而放聲大哭時,耶穌為他們的信心悲嘆、憂愁,祂也禁不住流出眼淚。(約翰福音十一章28-35節),所以我們看到,活在地上的耶穌,祂是擁有七情六欲的一個人,跟一般人一樣。 人的七情六慾是神所設計的,有其存在的目的和意義,如果一個人沒有表情,看到興奮的事是一個表情,看到難過的事也是同一個表情,這如同行屍走肉,這是多麼恐怖的事情! 一般來說,人比較能接納正面的情緒,對於負面的情緒就感覺極不自然,我們都不希望看到別人發怒、悲傷、憂鬱或憂愁的表情;同樣的,我們也不希望別人看到我們臉上出現這些負面情緒,於是儘量壓抑或避開它。其實負面情緒不是主要問題,乃是看我們如何處理,以及怎樣將之表達出來,人要先了解自己的情緒,然後才能夠合宜管理。 一個人如果在發怒前一刻知道自己即將發作,先讓自己找個機會以理性方式離開導火線,或以更好的方法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怒氣,遠勝於將怒氣壓抑,到忍受不住而突然爆發出來,那造成的殺傷力更是不可收拾。 有一對關係十分密切的姊妹淘,她們從小學、高中、大學,到後來結婚生子,幾乎是一起成長。因為彼此相熟,很多時候說話就沒有那麼在意。其中一個生了孩子之後逐漸發胖,她的好友就常開她發胖的玩笑,「我看你又得準備買衣服了,你的衣服已經不合穿啦。」「我家的椅子都快要給你坐壞了。」這種玩笑一次兩次可能不覺得怎樣,但是說多了就會讓聽者感到不舒服,但是大家是好朋友,擔心講出來會傷感情,但不講出來又讓自己不舒服,這時怎麼辦?最後,她鼓起鼓起勇氣對好友就說:「我們已經是多年好朋友,最近你講有關我發胖的玩笑,我相信你是絕對沒有惡意的,但是我聽來感到不是很舒服,是否可以停止以我的身材來開玩笑。」對方沒有想到她的玩笑會讓朋友那麼在意,但覺得她能夠這樣把自己真實的感覺講出來,她很謝謝她,從此也不再以此開玩笑,兩個人的關係反而更好了。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64)知足者樂

  2013年七月份時代雜誌的專題是「快樂的追尋」。文章付有兩張圖片,第一張是一對兄妹,手上各拿一個冰淇淋蛋筒,但妹妹顯出非常不悅的表情,爲什麽?不是她沒冰淇淋吃,乃是哥哥的冰淇淋比她大;第二張圖片,這小女生變得笑顏逐開,爲什麽?因為她的冰淇淋比哥哥要多要大。很多人就像這個不成熟的小女生,喜歡跟別人比較,輸打贏要。根據調查,跟40年前的中國相比,現在的中國人的快樂指數沒有提升。中國過去幾十年,在經濟上的成就遠勝於過去幾百年,短短30年爬到許多發達國家前頭,GDP排名第二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中國人旅遊被人看作是大富豪,但中國人普遍不快樂,原因很簡單,以前每個人都是差不多,大家一起窮,沒有比較,現在不是,貧富相差太遠,一個住破房子,一個住5000尺大房子,出入有司機接送,人一旦比較就完蛋。通常人不會與不如自己的相比,他們輕看那些比不上自己的人,卻嫉妒那些遠比自己好的人,一旦比較,所有心理問題就出現。 許多人不感到快樂,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他們生活上有缺乏,乃是不懂得珍惜手上所擁有的,當人看到別人擁有比自己多,內心就失衡。其實上帝很公平,世界最珍貴也是最很重要的東西,往往是免費的,空氣和水每個人都需要,這些都不需要花一分一毫。中國俗語說,萬貫家財三頓飯,千頃良田一張床,管你Bill Gate還是李嘉誠,一天就是吃三頓飯,晚上也只能夠睡一張床,這跟普通人有差別嗎?人許多煩惱、焦慮、恐懼,講來講去,就是因為對現實環境感到不滿意,不是看自己所擁有的,乃是看自己沒有的。追求這些不是錯,問題是用怎樣的心態來看待?要不擇手段得到它,沒它不能睡覺,非要不可,沒它不行,這就是問題。 清朝雍正皇帝留下來一本叫悅心集,這本書籍類似聖經裏面的箴言書,是收集先賢留下來的一些值得後人慎重思考的話語,其中有一段這樣說, 終日奔波只為飢,才方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得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轎少馬騎, 槽頭結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薄還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裏足,除是南柯夢一回。 這幾句話的意思不難明白,人剛開始忙碌只爲了糊口,當三餐吃飽就希望穿得暖和,等吃穿都沒問題,就盼望討一個漂亮太太,然後生幾個子女,當有了這些基本東西,就埋怨沒有田地,等房子車子都有,就歎沒一官半職,等當了官就覺得官位不夠高。說穿了,就是人心不足。 為你所擁有的感恩,就會愈來愈豐盛;當如果你把眼目放在你所沒有的,你愈來愈缺乏。Oprah Winfrey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63)真正安全感

  人爲什麽很想拼命抓東西,尤其是財富和權柄,除了因為這些東西能夠滿足個人私欲以外,錢和權可以帶給人虛幻的安全感,而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愈是缺乏安全感的人,他們愈想擁有更多的財富,愈是缺乏自信的人,他們愈想抓權掌控別人。經過2008年金融風暴,許多人對自己的前途感到驚惶,擔心自己飯碗保不住,他們更把金錢看作是救命靈丹,如果稍為有本事的,就要爬上高位,手握大權,以為身在高位,可以讓自己感到更安全感。財富和權勢真能夠帶來安全感嗎?說來諷刺,其實金錢所帶來的安全感往往是表面的,根本不能解決人內心的恐懼。一位女生曾經這樣說,她年輕時,以為有了錢就甚麽也不用擔心,後來她嫁給一個很有錢的人,物質東西應有盡有,有一所華麗的房子,兩部汽車,一家人可以隨時到處旅遊,盡情享受,但奇怪的是,她發覺自己仍然為錢財憂慮,爲什麽?因為當她有錢之後,她開始擔心有一天會失去所有這些東西。這女生的心態可以說是許多人的寫照,沒錢固然叫人憂慮,但有錢也讓人擔心。其實金錢不能帶來安全感,更不能帶來喜樂。 新約路加福音提到一位財主,名叫撒該,他本身是一位猶太人,卻爲統治者羅馬人當稅吏長,憑著他的權勢和地位,極盡貪婪的能事,因此成為當地顯嚇一時的有錢人。儘管他腰纏萬貫,身在高位,擁有來自羅馬政府所給予的特權,但他一點不喜樂,因為他的錢是不乾淨的,猶太人把他看作走狗,瞧不起他,他自己也瞧不起自己。出乎意料之外,耶穌一次經過他居住的地方,特別拜訪他,耶穌的一席話改變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前他抓錢抓權,現在他願意放下一切,難得的是,他把過去訛詐人的錢財歸還對方,並且把自己財富救濟有需要的人,認識真理之後的撒該,他的安全感再不是停留在金錢或權勢上面,乃是在永生神的身上,所以,他才會做出如此巨大的改變。 曾經看過一段動物的紀錄片,鏡頭是一隻小熊在河邊,它一邊戲水,一邊要抓河裏面不停跳動的魚兒。在遠處有一頭凶惡的獅子,眼睛所瞪著的不是河裡跳來跳去的魚兒,乃是正在戲水的小熊,獅子靜觀很長一段時間,牠認為時機成熟,於是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河裡要獵取牠那最佳食物。小熊個子遠比不上這頭雄壯的獅子,但出於自衛,牠也擺起一副你死我活的戰鬥狀態,雙方僵持了一兩分鐘,雄獅正準備來一個獅子搏兔,置小熊於死地,突然間,鏡頭看到這頭兇猛的獅子停下來,垂頭喪氣掉頭慢慢走開,到底什麽一回事讓獅子放棄送到嘴邊的一塊肥肉?原來獅子看到一頭大熊從一顆大樹走出來。獅子當然不把小熊放在眼內,但牠知道要跟這頭熊媽媽搏鬥,牠沒有很大的勝數。 信徒如果認識那比母熊厲害千萬倍的宇宙創造者,他們就能夠擁有來自天上那份安全感,這份安全感非世上財富、權勢、地位能夠相比。許多人無法喜樂,因為他們眼目所看的不是神,乃是眼前所看到屬世的事物如工作、學位、股票、地產等,就是沒看到神,於是拼命去抓去挖,但發現於事無補。有人比喻,人的心尤如一個無底洞,世界所有物質無法填滿,唯獨認識真理,內心才能夠得到滿足。故此保羅說,「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后4:18),信徒能夠像保羅一樣,把眼睛放在神身上,他們能夠抓住神的允許,他們眼目就不是看短暫的,乃是具有永恆意義的事物上,人自然感到滿足喜樂。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