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貪得無厭

  香港2013十大新聞其中一條應該是最高法院裁定陳振聰偽造文件一案。陳振聰本身是一個不學無術的風水先生,藉著看風水而認識當時亞洲最有錢的寡婦龔如心,最後兩人發展成為情侶關係。龔如心生前是香港華懋集團的主席,幾年前因癌癥過世,留下一筆龐大遺產,但她沒兒沒女,華懋集團原先準備按龔如心生前囑咐,把這筆錢捐作慈善用途,沒想到中途殺出一個陳振聰,聲稱他擁有龔心如留下一份遺書,指明他是遺產的繼承人。這陳振聰比龔如心年輕20年,不但已婚,並且也有孩子,他過去藉著與龔如心的特殊關係,從對方身上拿了好幾十億金錢,但他還是覺得不夠,他要一個人獨吞這300億遺產。爲了證明他是合法繼承人,他必須把過去兩個人非常曖昧的關係全掏出來,連那些不能見光的事都要擺在世人面前,結果打了兩年官司,最後法官裁定他手上所持有的遺囑是偽造的,陳振聰不但拿不到龔心如遺產的分毫,最後還成了階下囚,香港報紙的評論標題是:因貪變貧。很多人認為,如果這風水先生懂得知足,拿著從情人手上騙來的30億,這足夠他一輩子過富豪生活,但他因貪得無厭,搞得如此下場,實在咎由自取。 不知者可能是人的天性,人 類歷史中的第一個試深,就是考驗人的不知足。神告訴亞當夏娃,伊甸園中的任何樹上的果子可以隨意吃,唯獨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可以吃,結果撒旦一句話就挑起他們貪婪的欲念,非要吃這棵樹的果子,這個世界從此搞到烏煙瘴氣。亞當夏娃之後,人不知足的劣根性變本加厲,故此,神無論在新舊約,都先後囑咐世人必須約制貪婪的欲念,十誡最後一條誡命就叫人不要貪婪,「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出20:17),說實在,遠古時代的人,他們所貪婪的東西跟現代人相差無幾,重點是要知足,不要貪婪不屬自己的東西。人渴望某些事物是正常的,但這與貪婪不一樣,貪婪是不斷戀慕渴求。人的心思意念投入渴求的事物上,有時候到了一個地步,為求滿足個人私欲甚至不擇手段,因此貪婪往往是罪的根源。新約耶穌也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12:15)耶穌的警惕不是沒有根據的,因為祂知道,人的不知足很容易墮入犯罪的網羅。齊宣王曾經對孟子這樣說:「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勇是講鬥,是指爭權或爭戰;貨是講金錢;色是講情慾,齊宣王提到這人性三弱點,這與人的貪婪分不開,人心不足讓人不知不覺掉落在金錢、權勢、和性慾這些陷阱裏面。本事大的為爭取總統寶座而鬥過你死我活,本事小的為公司一個小職位拼過頭破血流;上億錢財固然要爭過焦頭爛額,幾百塊錢也可以叫人謀財害命;年輕人血氣方剛,為情他殺自殺時有所聞,但年老入花叢,拋棄糟糠之妻的,也大有人在。難怪中國偉大思想家之一的老子在道德經這樣說:「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意思是說,所有的罪惡再也沒有比貪欲泛濫更大的,所有的災禍沒有比不知足更嚴重,任何過錯沒有比想占有、奪取更糟糕。 權力、金錢、情慾對人的引誘不單是巨大的,而追求這些東西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有誰嫌錢太多?有誰手握大權之後甘心樂意放下生殺之權?想享齊人福的男人多得是?秦始皇當上皇帝就希望長生不老,想永遠當皇帝,陳振聰手拿30億,還希望拿300億,所羅門王後宮3000還嫌不夠。追求權、錢、慾不但不能叫人滿足,追求這些事物絕少有好下場,觀看歷史,爭權奪利的,熬不到幾年被趕下臺,幸運的還可以安享晚年,不幸的被送上斷頭臺;錢也是一樣,來到快去的也快,往往到頭來一場空;愛情呢?搞外遇包二奶的結果往往家破人亡。每個人都聽過「前車可鑒」這句話,但一般人好像認為這句話不是套用在自己身上,於是歷史不斷重演,每個人都在渾濁的泥巴打滾,明知道海水不能止渴,但每個人都追著要喝。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61. .厭食或暴食

  秀玲身高不及五呎,而體重約90磅。除了牙齒帶點黃之外,從外表本看,沒有人認為秀玲健康有什么問題。但秀玲本身知道自己有點不對勁。她和朋友一起共餐,吃完之後,總是有點罪疚感,總以為自己吃得太多。回到家裏,馬上跑到廁所,用手指挖自己喉嚨讓自己把剛吃過的東西全吐出來。她吐完之後,人就感到舒服多,但舒服之餘,秀玲又覺得肚子餓,於是跑到冰箱找東西吃,但吃過之後,那種罪疚感又來,秀玲患的是善饑症 (Bulimia)。 陳牧師在教會事奉多年,因為他個性平昜近人,而且講道生動,善用聖經教導人,所以他很受教會弟兄姊妹的接納,但陳牧師卻有一個健康問題,他身高不到六呎體重將近300磅,有主內弟兄開玩笑,說他可以參加美國職業橄欖球。陳牧師不覺得體重是問題,他喜歡美食,他說如果自己不當牧師就當廚師。「我肚子常常餓,所以要常常吃東西。我家裏每個人都是這樣,又不是祗有我是這樣子。」陳牧師患的可能是暴食症。 善饑 (Bulimia) 或厭食 (Anorexia)以前可能是西方社會的獨有產物,比較多人知到關於厭食的例子大概是發生在那因這病而去世的美國民謠名歌手 Karen Carperter 身上。但西漸東移,近幾年東南亞地區也常聞發生這種西方病症。據說當年Karen Carpenter成名不久,她聽人說她有點胖,之後她就開始染上厭食癥。表面上患厭食症的人是怕自己太胖,怕食得太多身材不好看,其實骨子裏是怕別人不接納自已,怕別人拒絕自己。 暴食的情況和善饑也是很類似,表面上患暴食病的人,他們的確有很多理由去自圓其說,認為是天生,是生體機能,是新陳代謝的原因所做成,但心理醫生一般認為,除了少數人以外,大部份暴食的人是因為他們內裏有一股強迫性力量令他們過量進食,很多時候,暴食的人不見得是因為肉身的飢餓而暴食,他們往往可能情緒上的飢餓 (Emotional Hungry)而暴食。不過,對當事人來說,他們並不知所以然,他們以為是因為肚子餓而要吃東西。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暴食也算是一種沈溺病(Addiction)。他們需要不斷依賴吃東西好讓他們心靈上或情緒上得到滿足,但可惜的是,這種滿足感只是暫時的,過了一段時間,當失去那份滿足時,當事人需要重複大量進食,於是變成食物沈溺 (Food Addiction)。一般來說,對食物沈溺食物總比對其他酒或毒品沈溺,較為社會所能接受,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行為不同,但內裏問題還是一樣,當事人祗想找一樣東西來填補裏面的空虛。 如果你是屬於善饑,有厭食或暴食傾向的,你主要問題可能不是外在因素,你應該監察個人內心問題,到底內心缺乏什么?要問你自己,是學業?工作?自卑感?當遇到壓力或心情難過時,你是如何解決困擾你的情緒?你是積壓情緒還是使用消極方法處理?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60. 從孩子身上找鑽石

  Kristine擁有兩個天才家人,一個是在藝術上天才橫溢的妹妹,一個是在太空物理上出類拔萃的兒子,雖然不是每個人日後都能夠有如此傲人的成就,但根據Kristine多年在幼兒園的教育經歷,她體會到每個人其實都有上天所賜予在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可惜的是,這個才能並沒有被發覺,尤其是,這些才能甚至得不到父母的認同,以致被埋沒,下面幾個例子是出自她所寫The Spark一書,裏面提到幾個孩子並非超級聰明的孩子,甚至本來是被父母認為是行為欠佳的孩子,卻因著天賦被發覺和得到肯定,這些孩子都有脫胎換骨的改變。 第一個男生叫 Elliott,他是Acorn Hill托兒所其中一個小孩子,Kristine首先注意到這小男孩喜歡把手指頭插在電視機後面那幾個螺絲洞,於是她開車到附近的電子修理店,詢問店員是否有一些「無可救藥」的收音機或電視機零件出售,結果凡是沒有輻射性或沒有危險性的電子零件,她都全拿回托兒所,這一大堆在外人看來是垃圾的東西,Elliott這男生每天卻花上幾個小時又拆又裝,玩得不亦樂乎。Elliott在托兒所呆了幾年就上了初中,後來從他母親口中知道,Elliott十歲時,就在家裡的車庫,把一些舊有電子零件,東拼西湊弄出一部電腦來;到了高中,他也是使用電腦零件做了一部微軟和蘋果系統可以同時並用的電腦;後來他在社區一家診所作實習生,為那醫院設計一台醫學專用的儀器,到今天許多醫生仍然使用這台機器,這都是Elliott念大學前的傑作。 Lauren在托兒所最喜歡做的是玩家家酒,那時她八九歲,她母親因為要上班,所以學校下課後,逼不得已把她送到托兒所。Lauren非常喜歡幫老師疊衣服或替嬰孩午睡時換衣服,但她對學校的事卻不怎樣有興趣,英文閱讀和數學都是平平。當Lauren漸長,Kristine開始教她烤麵包和做糕點麵食等,Lauren很用心學,而且學得很快,做出來的蛋糕和cookie甚至比老師所做的還棒。Lauren喜歡搞廚房的東西,但她母親卻擔心這會影響她的學業,不過Kristine對Lauren很有信心,認為只要她找到自己熱愛的事,並且得到周圍人的肯定,她的學業和其他方面的學習自然會得到提升。果然到了11歲,她不但得到當地社區無數的義工獎,她的學業維持甲等,並且經常參加學校各種活動,她母親也為她感到自豪。 根據Kristine的經歷,找到孩子熱愛的事情,並且加以培育,這種教育方法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果效,成功原因不單是因材施教,乃是透過這個,父母能夠與孩子建立一個非常親密關係,八歲的Jenny就是另外一個例子。 Jenny八歲在暑假時來到托兒所中心,她母親一直提醒老師,Jenny 是一個漫不經心的人,做事大意,告訴她一樣事她就作一件事,不告訴她,她就裝聾扮啞。第一天Jenny和她母親一起到幼兒園,但比約定時間晚了,她母親生氣解釋遲到原因,「今天早上,我叫她到房間穿鞋子,半個鐘頭之後,她穿到不倫不類走出來,但鞋子還沒有穿,所以搞得我們遲到,她就是不聽我的。」 那天早上,Kristine讓Jenny隨意在托兒所走動,之後就帶她到客廳,跟她稍為聊了一下,Kristine發現這小女孩有非常豐富得幻想力,可惜的是,Jenny母親卻批評她整天做白日夢。 一旦找到這小女孩的特殊地方,跟著下來是如何讓她發揮這個才能。幼兒園過去從地攤或雜貨店低價買了很多童話故事書,這正好派上用途,翻開第一本,一個長頭髮的女子抱著嬰孩在烈日走進樹林裏面,圖畫很美麗,人物很生動,但缺乏文字上生動的描述,這女子是誰?爲什麽她抱著這個嬰孩到這個地方?當Kristine把這圖畫展示給Jenny,她的眼睛突然發亮,很快用手把書接過來,Kristine於是對這八歲的女孩說:你可以告訴我這個女子的故事嗎?才一會兒,Jenny開始說話,而且越講越興奮。Jenny把故事堆砌得非常有條理,很有創意,很有幻想力。Kristine用行動電話把她的故事記錄下來,當天晚上把故事打在電腦檔案,並且把它打印出來,封面寫上Jenny的名字,一本書就這樣呈現在眼前,隔天Jenny來到,老師把書給她看,從此這個小女生不再一樣。從那一天開始,要Jenny 穿鞋子根本不是問題,Kristine每天找一張圖畫或一張照片,請她根據她的幻想力想出一個故事。Jenny的才能於是得到充分發揮,她母親也肯定了她在這方面的天賦,不再批評她整天做白日夢;很自然母親再也不認為Jenny的行為有何不妥當,Jenny的改變就是從一點點的鼓勵和稱讚開始,不過最重要的是,她的天賦才能被發覺和得到肯定。 根據Kristine多年的經歷,她一直相信,孩子的表現絕對可以超越父母的期盼,但父母必須想辦法找到孩子所熱愛的事情,Elliott,Jenny,Lauren都是隨手可以找到的例子。這種教育孩子的方式可以帶給孩子非常正面的影響,任何一個孩子表面看來好像是迷失了,他們的天賦是需要父母用特殊的鏡片來尋找,尋找過程要像尋找珍珠鑽石一般,一旦找到,他們就會像鑽石一樣發出耀眼的光輝。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59. 智商170

  Jacob Barnett還沒到十歲時,已經證明他的智商比愛恩斯坦活者是還要高,他擁有超強記憶力,只花兩個學期就自行學會微積分。九歲時,他在太空物理領域提出一個嶄新的理論,學者認為這會讓他日後有很大的可能性得到諾貝爾獎。不過Jacob如果沒有一位伯樂的母親,他一切成就根本不可能出現,因為Jacob在兩歲的時候,被診斷患了自閉症,醫生甚至認為他日後根本連鞋帶也不會綁。 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他們通常眼睛不看人,人很木訥,可以整天不講一句話,只會「發呆」,患者只會埋頭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正因為他們無法與正常小孩子或老師產生互動,而學校老師也沒辦法把注意力放在一個孩子身上,所以患有自閉症的孩子通常被放置在某些特殊學校,接受與別不同的教育,Jocob的情況正是這樣,不過更糟糕的是,Jacob經過兩年的特殊教育,情况不但沒有任何進步,他自閉情緒更是變本加厲,每天上課不講一句話,只是看著牆壁,學校老師覺得他無藥可救,認為他日後連綁鞋帶這些基本動作也不會做。身為母親的Kristine聽到老師這些評語,心中難過到極點,她本身在當地開了一個托兒所,自辦幼兒園,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她把兒子從特殊學校退下來,然後根據她過去從母親那裡所領受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來教導Jacob,這些方法她過去在自己開辦的幼兒園曾經成功使用過,果效非常好,不過她也知道,Jacob的情況跟幼兒園的孩子很不一樣,她從來沒有教過一個自閉癥的孩子,在這種情況,只好死馬當作活馬醫。母親Kristine花了很多時間觀察,她不把心思意念放在Jacob所不喜歡做或他做不好的事情上,乃是專注在他有興趣的科目上,最後她發現,Jacob對太空物理非常熱愛,於是到處購買與這領域有關的書籍,到圖書館找與太空和物理有關的資料,帶Jacob參觀太空博物館,甚至到當地大學旁聽與這方面有關的課程,從此Jacob有脫胎換骨的改變,他不但在太空物理這些項目上有驚人的成就,連自閉症本來的毛病也有明顯的好轉,Jacob慢慢能夠與人交談,偶然也有眼目接觸。 Jacob因著母親的特殊教育方法而生命得到巨大的改變,12歲就破格進入Purdue攻讀量子物理碩士課程,估計15歲以前可以拿到他的博士學位。不能否認,Jacob是得天獨厚,他蒙上天的眷顧而擁有170的智商,不過如果沒有Kristine這母親的循循善誘和合宜引導,這位天才也無法發揮他的天分。雖然不是每一個父母能夠生出像Jacob這種特殊孩子,但父母可以借用Kristine教育兒童的方法來培育他們的小孩。Kristine後來以她孩子Jacob作背景,加上她過去在自辦幼兒園的教育經歷,集結成書,書名叫The Spark。 根據Kristine書中所提到,她在Jacob身上和幼兒園所作的,一切應該是從Kristine的妹妹開始。 Kristine有一個很可愛的妹妹,比她小14個月,叫Stephanie。Stephanie可以說是一塊天生藝術瑰寶,才三歲的她,做出來的藝術作品可以與成人所作的媲美,到了六歲,她已經到達職業水平。Stephanie的藝術創造能力大開她家人的眼界,儘管她家玩具淋琅满目,但這些買回來的玩具對她們家的孩子沒什麽吸引力,家裡小孩只喜歡玩這小妹妹的自創玩具。儘管Stephanie擁有這份特殊天賦,但這種藝術才能對她學業上沒任何幫助,除了藝術勞作項目,她其他課業可以說是一團糟。但說來奇妙,Stephanie母親從沒有想要扭轉這女兒在學校的爛成績,母親不是否認這孩子在學業上有問題(她每科剛好及格,否認也沒用),但這母親總是很樂觀。Stephanie到了三年級,一次參加閱讀測驗,她很快就知道自己沒戲唱,於是乾脆在考卷老師打分數的角落上畫了一個苦瓜臉,然後把考卷翻過來,用了近一小時畫了一副非常漂亮的風景畫,事後她母親知道,只是一笑置之。爲什麽母親如此不在乎?她後來很簡單說:因為每個人的腦袋構造不一樣。(Stephaine長大後成了一個一等一的藝術家,她也是靠這個維持生計。) Kristine在她的書中提到,那時候她對母親所做的不覺得有什麽了不起,但她母親處理Stephanie學業這個方式,無論日後她培育Jacob或在幼兒園教育孩子都有莫大的影響,她體會到每個人都有特殊的才能,而每個人都可以作出不同的奉獻,她明白到,每個孩子都有潛力作傑出的事情,這在乎孩童時期他的才能是否被發掘。(下期再續)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58. 愛、財富、和成功

  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位婦人走到屋外,看見前院坐著三位有著長白鬍鬚的老人。她並不認識他們。於是說: "我想我並不認識你們,不過你們應該餓了,請進來吃點東西吧。" "家裡的男主人在嗎?" 老人們問。 不在" 婦人說: "他出去了。" "那我們不能進去。" 老人們回答說。 傍晚當她的丈夫回家後,婦人告訴丈夫事情的經過。 "去告訴他們我在家裡了,並邀請他們進來!" 婦人走出去邀請三位老人進屋內。 "我們不可以一起進去一個房屋內。" 老人們回答說。 "為什麼呢?" 婦人想要瞭解。 其中一位老人解釋說: "他的名字是財富。" 指著他的一位朋友說。 然後又指著另外一位說: "他是成功,而我是愛。" 接著又補充說:"妳現在進去跟妳丈夫討論看看,要我們其中的哪一位到你們的家裡。" 婦人進去告訴她丈夫剛剛談話的內容。她丈夫非常高興的的說:"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啊!讓我們邀請財富進來!" 「親愛的,我們何不邀請成功進來呢?」 他們的媳婦在屋內的另一個角落聆聽他們談話。並插進自己的建議「我們邀請”愛”進來不是更好嗎?」 丈夫對其太太講「就讓我們照著媳婦的意見吧!」「快去請”愛”來作客。」 婦人到屋外問那三位老者「請問哪位是”愛”?」 愛起身朝屋子走去。另外二者也跟著他一起。婦人驚訝地問財富和成功:「我只邀請愛,怎麼連你們也一道來了呢?」 老者齊聲回答:「如果你邀請的是財富或成功,任一另外二人都不會跟進,而你邀請愛的話,那麼無論愛走到哪,我們都會跟隨。那兒有愛,那兒就有財富和成功。」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