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用合宜態度看挫折

  有一個人,名字叫Stevenson,他是一位電腦程式設計工程師,在一家軟體公司做了八年,某天公司突然倒閉,而他的第三個兒子剛剛出生,急需找到一份工作,一個月後,他在報上看到一家軟體公司招聘請電腦程式工程師,他前往應聘,公司通知他一星期後參加筆試。憑著他的專業知識,他在筆試中他輕鬆過關,兩天後參加面試。 他對自己工作經驗很自信,然而考官的問題是關於軟體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他無法給考官一個滿意的答案,因此他應聘失敗,不過Stevenson覺得公司對軟體業的理解讓令有很深的體會,儘管應聘失敗,但他覺得收穫不小,為了表達感謝,他給了這家軟體公司一封信,大意是說,雖然落聘,但透過應聘讓他見識增長,多謝公司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特此致函感謝。這是一封與眾不同的信,落聘的人沒有不滿或發怨言,竟然還給公司寫來感謝信,真是前所未聞。這封信後來甚至送到總栽的辦公室。總栽看信後,一言不發,把它放在抽屜裏面。三個月後,Stevenson收到一張新年賀卡,是上次應聘公司寄來的,軟體公司出現空缺,想到這位品德出眾的Stevenson。這家公司就是Microsoft,十幾年後,Stevenson憑著他的能力和良好品德,成了微軟其中一位副總栽。 即使遭遇失敗,卻一點不抱怨,並以感恩的心態面對困難挫折,這是一個追求成功應有的態度,也是一個人幸福的起點。 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問題不是他所現在面臨的問題,生命中最大的困難不是他現在面臨的困難,最大的問題是,在遭遇生命中的難題時,他怎樣回應?什麽時候他的問題變成真正的問題? 就是用錯誤的方式來回應, 就是不從神的角度看事情, 就是當他責怪別人, 就是當他認為這都是別人的錯, 就是當他變得很苦毒, 就是當他很生氣,滿肚子怨恨 就是當他失去幽默感 就是當他不肯饒恕 就是當他只是看著問題,而不是把重點放在神身上。 什麽時候你的困難變成問題,就是當你用錯誤的方式來回應生命的困難。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56. .失敗是磨練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而逃避失敗,但你可知道,最成功的人往往也是失敗最多的人,成功的人明白失敗的重要性,也知道失敗是成功必經之路。沒錯,沒有人喜歡失敗,因為失敗的確會讓人感到失望、沮喪、尷尬、難過,但那些最為成功的人,他們體會失敗存在的價值,失敗有值得他們學習和借鏡的地方。任職南加州大學的Warren Bennis教授,寫了一本書叫Geeks and Geezers(極客與怪杰),他曾經研究老一代和年輕一代的劃時代成功人物,他把這兩批人做了一個對比,發現這些成功人物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他們成功以前,都曾經有過至少一次刻骨銘心失敗的經歷,有人競選失敗,有人被深愛的公司炒魷魚,有人在創業過程中受到嚴重挫折,有人受到別人極大的侮辱等,這不一而足,但這些嚴重的挫敗沒有把他們打倒,挫折讓他們變得更加堅強,這些困難、失敗成為了他們人生的轉捩點,協助他們日後的成功。 九十年代Lee Iacocca的名字是家傳戶曉,他一手把Chrysler從破產邊緣挽救回來,成為美國第三家最大的汽車公司,有人甚至把他的名字等同「起死回生」。Lee算是一個傳奇性人物,他是意大利第二代移民,一生對汽車有濃厚的興趣,憑著他的幹勁、聰明、和才智,他在福特汽車公司扶搖直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副總裁。但他的頂頭上司是一位獨裁者,他是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的後裔,很可惜,這人無勇也無謀,嫉妒良才,正如舊約掃羅,深怕自己寶座有一天保不住,所以他使用卑鄙手段把Lee Iacocca這位福特公司靈魂人物趕走。鑒於福特總裁的淫威,沒有一家汽車公司有勇氣聘請這位良材,就在這個時刻,Chrysler正在面臨破產邊緣,走投無路的情況就想到Lee Iacocca,而他當時也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上任,Chrysler就因他的加盟而扭轉乾坤,從此這汽車公司重振聲威,Lee成功傳奇成為後人一個勵志故事。 Walt Disney的產品,從玩具、卡通、電影,這些產品充塞世界每一個角落,而他們創造的卡通人物更是深入每一個小孩子的心靈,而迪斯尼樂園更是每個人一生夢寐以求非要去一趟的娛樂場地,但創辦人華特迪士尼在未成名以前卻有他許多失敗的經歷。他年輕時,在一個報館工作,卻被那家報社的編輯以「缺乏想像力」為由而被解僱;之後他也曾經搞過好幾個事業,但都是好景不長,最後不是失敗就是宣佈破產。但他不言敗的精神最終幫助他踏上一條成功的道路。 中國孟子曾經這樣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梁啟超也說,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每個人都會經歷考驗,都會面臨困難和難阻,但那些極度成功的人和一般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能夠好好地利用已經發生的事情,將這些事情看成機遇,是一種學習的經歷,是成功的一塊跳板。 多倫多勵志演說家,妮娜史班絲曾經講過這樣的勉勵的話,她說,當一個人起初學習一種新的技術或運動,通常需要經過四個階段:陌生、生疏、慢工、和成功。起初的陌生階段,乃是由於人對這門新技巧一無所知,所以做得不好;接下來就是生疏階段,儘管對技巧有初步了解,但還沒能力掌握好﹔第三是慢工階段﹐這是需要仔細思想和琢磨才做得好﹔到最後是成功階段,熟能自然生巧。而成功的秘訣正是在第二階段不要半途而廢。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55.盲點

  心理學家Johari曾經提出一個心理視窗理論,英文叫Johari’s Window,意思說,每個人的內在都像一扇窗,而這扇窗可分成四個方塊, 第一個方塊是指一些與自己有關的事情,是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 第二各方塊是指一些與自己有關的事情,自己知道但別人卻不知道的; 第三塊是,別人知道和看到但自己卻不知道或者看不到的事; 第四塊則是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的事情。 第一個情況,一些與我個人有關的事,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這是一個開放的方塊(open box),譬如說,我從哪裡來?結婚沒有?有幾個孩子?做什麽工作等?那是眾所周知的事;第二個情況,一些與我個人有關的事,只有我自己知道但別人卻不知道,那是我個人的秘密。譬如說,小時候做了一些醜事,或年輕時偷偷暗戀一位異性,這從不告訴別人,也羞於告訴別人;第三種的情況,別人知道但自己卻蒙在鼓裡的事,這個叫盲點。會開車的人都有這個經歷,車子倒後鏡某一個部份是開車的人看不到,但別人卻看得很清楚;第四種的情況,是自己不知道而別人也不知道的事情,這叫潛意識,譬如說,有人很害怕坐電梯,自己搞不清楚爲什麽,別人也不知道原因,也許某天他跑去問母親,原來兩歲時有過被困在電梯的痛苦經歷。 這四個方塊大小不一樣,一個比較成熟、心理健全的人,第一個開放的方塊,理應越大越好,這表示這人很開放,透明度高,不需要對人隱瞞;第二個秘密方塊,當然越小越好,太多不可告人秘密表示有太多隱瞞事情,心中太多顧慮會帶來焦慮和害怕,人不夠真誠,很難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不過,人也不可能沒有秘密,這不是個人因素,乃是考慮在什麽場合?對什麽人開放?如果你把從小到大一切秘密告訴一個朋友,對這朋友不但沒有一點好處,甚至可能還絆倒他,所以開放自己也要因人而異;第三個盲點的方塊,這當然是越小越好,甚至最好儘量把這部份除去,怎樣做?別人告訴你問題所在,不要作強烈爭辯,而是認真聆聽,並且好好反思,也許一兩個人說你某方面有問題,這不見得是正確,但如果多人都這樣說,那最好認真檢討,從錯誤中回轉,久而久之,盲點減少,人就變得成熟,心理也比較健康。最後講到潛意識部份,有時候這可能需要透過心理輔導,抽絲剝繭才能夠找到真正原因,如果是基督徒,也許需要聖靈的幫助打開閉塞的心靈才能夠找到問題所在。 通常瞭解我們的往往是與我們很親近的人,他們可能是我們的配偶、家人、朋友、或主內弟兄姐妹,學會聆聽,坦誠與人溝通和分享,那麼第二塊和第三塊會愈來愈小,第一塊則會愈來愈大,生命變得更豐盛,人際關係也變得越來越美善。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54. 施捨提升人際關係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馬太福音5:7 憐恤人不但蒙受來自上天所賜予的福分,同時他們也得到別人對他們的憐恤,換句話說,他們能夠與人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 舊約大衛時代,當時掃羅作王,他因為嫉妒大衛的才能而對他趕盡殺絕,大衛與幾百個綠林好漢東躲西藏,爲了生活,他們為有錢人看守家園、剪羊毛作義工,期盼這些財主施恩憐憫,賜贈食物或零用錢。一次大衛一夥為一個財主拿八作義工,事後請求對方賜些生活津貼,拿八不但拒絕,並且極盡侮辱能事,大衛一怒之下,準備率領眾好漢大開殺戒。拿八妻子知道事情真相,馬上預備食物迎接大衛,並且好言相勸,對大衛曉以大義,最後化干戈为玉帛。事後拿八知道情況,嚇個魂飛魄散,隔天,神取走他的性命。 吝嗇的人,英文叫Miser,同一個字根的字,是Miserable,中文翻譯叫可憐鬼,顧名思義,吝嗇的人往往是一個可憐鬼,沒有人願意與一個吝嗇的人交朋友。 在教會認識一個家庭,先生擁有一份高薪的職業,太太本來也有一份相當不錯工作,女兒出生之後,改成半職,願意放下工作,花時間照顧先生和孩子,這是好事情,這對夫妻的好處是彼此恩愛,缺點是對外人吝嗇,與他相熟的人給他們取外號「鐵公雞」。團契一夥到餐廳用膳,40塊錢一頓飯,小費通常是5-6塊錢,但先生只丟下幾個銅板了事;幾個家庭一起旅行,他們買了一艘100多塊錢的橡皮艇,用完之後,把它洗乾淨,面不改容拿回去退款;教會常有potluck聚餐,他們一家三口帶來的菜一個人都不夠吃。正因為他們對人很會精打細算,所以他們的人際關係非常薄弱,教會弟兄姐妹有意無意與他們劃分界線,無論用膳或有任何活動,絕少邀請他們參與。 每個人都喜歡與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作朋友,一個凡事斤斤計較、處處只爲自己著想、對人缺乏憐憫體恤的人,他們是很難與人建立關係。南英國的Kent大學曾經作過一個很有趣味的研究,到底一般人是如何看待那些樂善好施的人?研究人員隨機揀選一群人參與研究計劃,參與者首先分發得到一些小量金錢(譬如說,每人分到$200),他們然後按著指示,自由捐獻(從0-$200)到一個基金,接下來,研究人員按著基金的總額加倍,然後平分給每一個參與者。在這實驗過程中,最好的情況是每個人把自己手上所有的,都放在基金裏面,基金加倍之後就變得更多,但如果有人吝嗇不合作,別人給得多,而他保留多多只捐獻一點點,那麼經過幾輪之後,這人可以把別人的錢全賺過來,而實驗證明,的確有人這樣作。但實驗不是就這樣停止,研究人員再進行第二道實驗,他們把參與者分成幾個小組,然後各自選出他們的小組組長,而那些在第一道實驗捐獻最多的人,82%被選作他們小組組長。 每個人都喜歡與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作朋友,也許他們不見得是一個領袖人才,但他們至少得到別人的信賴和尊重,並且吸引別人與他們一起共事與合作;倒過來,一個對錢吝嗇,凡是斤斤計較的人,他們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人際關係惡劣,遇到困難,也得不到外人的協助。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53. 善性循環的施捨

  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上帝所喜愛的。上帝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后书9:7 保羅在哥林多書信勉勵信徒要有一顆樂意捐獻的心,捐獻越多,收取也多,這句話也帶出一個應許,願意樂捐的人,神會賜予他們更多捐獻的機會,這無形中成了一個善性循環。 哈佛大學曾經作過一個這方面的研究,調查從東岸到西岸41個社區的三萬個家庭,考察這些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工作服務態度、和他們樂善好施的行為,研究人員發現,越有錢的人,他們越樂善好施,不但他們的幸福快樂指數高,事業上也非常有成功。舉例來說,假如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家庭,他們同文同種,有同樣信仰,孩子數目一樣,住在同一個社區,受同樣的教育,每樣事情都是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其中一家人比另外一個家庭多捐獻100塊錢,那麼這個多捐獻的家庭,他們平均收入多賺$375塊,那是統計得來的數字。 有一位經濟學教授,儘管他看到這些統計數字,但心中仍然感到非常懷疑,因為這與經濟學的理論完全違背了,於是他特意撇開眼前的數字,自己另外尋找一些新的數據,然後透過電腦軟件重新計算,發現結果還是一樣。他翻查美國過去50多年捐獻的情況,和美國人過去50年的家庭收入。從1954年到2004年,美國家庭平均購買能力增加了150%,而那些樂善好施的家庭,他們同一個時期,家庭的購買能力卻增加190%,意思是說,美國人變得富有,但同時也變得慷慨。但學者對研究結果提出一個疑問,到底是因為收入增加,所以捐獻提升?還是因為願意捐獻提升,所以收入增加?專家說,兩者都對。當國家變得富有,百姓更多參與施予,而越是樂善好施,國家經濟也得到提升。學者曾經計算過,如果美國私人捐獻增加1%,一年就是20億,無形中這20億的捐獻等同一個龐大的投資,不但製造很多的工作機會,也提高稅收,自然經濟就會成長。 這位教授又嘗試從另一個層面作分析,如果撇開經濟數字,只把眼目放在那些作義工的人身上,他也發現,那些願意作義務工作的人,他們經濟的確比較好;再看看那些捐血的人,從理論來說,捐血實在沒什麽大不了的事情,因為捐血不會讓一個人變得更有錢,不會叫一個人變得更富有,但事實擺在面前,那些願意捐血的人,他們無論經濟或其他方面都比不捐血的人好,這實在無法解釋的事情。 箴言書這樣說,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箴言書11:25)這也是種收定律的另一個說法,你願意對人施捨,你肯花心思憐憫別人,最終像一個回力球一樣,你個人得到莫大的好處。 有一個人車禍住院療養了一個月,每隔一個禮拜他就會收到一張慰問卡,但是這個寄卡片的女士,病者並不認識她。 當此人痊癒後,特地前往 那位 女士服務的超市拜訪並道謝。 「哦!不用謝我了。」女士含笑回答。 此人一頭霧水,女士解釋由於她家境不佳,急需一份工作維持生計,但是超市老闆對她說,除非店裡生意好轉,否則必須辭退她。 「於是我買了十幾張問候卡,每當在社區報上看到有人出生或死亡,或是像你這樣車禍住院的人,我便把問候卡寄出去。現在我的生意應接不暇,甚至要加班工作。因為每個來店裡向我道謝的人,都順便買幾樣東西,有時還會介紹他的家人或朋友來購物。」 連一張普通的問候卡也可以帶來如此良性果效,那麼經常對人施予憐憫的人所帶來的好處更不能勝數,有時候一些好福氣在不知不覺臨到自己身上,別人以為是走好運,其實是神的幕後工作。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